在藝術中尋找時代脈絡 專訪「中國當代藝術之父」張頌仁

「你記不記得舊時的何老師?粉筆字寫得極美。」張頌仁與程壽康相聚,談起往事,歡聲笑語。

張頌仁,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之父」,畫廊「漢雅軒」主人,是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到國際舞台的推手。程壽康,跨國拍賣行蘇富比的亞洲掌舵人。二人看似只有生意上的連繫,其實是相識多年的好友。

今年10月,張頌仁將有14件珍藏在蘇富比隆重登場。藉此契機,二人相聚一堂,偕同當代藝術專家林世詠Shea Lam,一起談藝術、說年少,分享曾梵志、張曉剛等藝術家鮮為人知的逸事。


左起:程壽康、林世詠、張頌仁


張頌仁與程壽康相識多年

起點:成長在中西、新舊的牴牾中

原來張頌仁和程壽康是師兄弟,二人少時皆求學於喇沙書院。談起母校,二人滔滔不絕。張頌仁說:「在喇沙,有兩條路可走 - 可以非常西化,也可以熱愛中國文化。」

喇沙校舍若一個小型西方社會,學校信奉天主教,很多老師都是修士,但不會強迫信教。程壽康謂:「在校讀聖經,回家拜祖先也是常有之事。雖然是西式學府,但中文、中史的教育皆相當出色。」二人憶起母校老師的各種綽號:「八股佬」、「新馬佬」,不禁失笑。

談到張、程的友誼,就不得不提張頌仁另一位摯友,著名服飾品牌「上海灘」創辦人,已故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

鄧爵士也是喇沙舊生,比張頌仁晚兩屆。他在港創辦華人高級私人會所「中國會」,是名流聚會社交之地。裡頭的當代藝術品近350件之多,琳琅滿目。這些珍藏大部份都來自張頌仁舉辦的展覽,由鄧爵士親自挑選購之。


1995年黛安娜王妃出席「威尼斯雙年展」開幕酒會,左方為鄧永鏘爵士,右為張頌仁


「中國會」掛滿藝術品

張頌仁成長受到外國影響,但仍穿一身唐裝,熱愛中國文學、古書畫。程壽康形容,在張頌仁身上彷彿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演變:扎根中國文化土壤,經過歷史演變、意識形態的衝突與分歧,慢慢地在新氣候中繼續生長。

年少時,張頌仁一方面浸淫在喇沙書院的西方教育,一方面協助表姑丈整理古書畫收藏。他既喜歡西方新潮的觀念藝術,又醉心中國古書畫。張頌仁表示:「我察覺到當中矛盾,開始反思兩者之間可以怎樣銜接。」

上路:在藝術中尋找時代脈絡

六七十年代,很多藝術家遠赴紐約、巴黎等地發展。張頌仁覺得,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多是對西方潮流的注解,他想發掘一些「接地氣」的藝術,尋找當下對時代、文化觸及更深的脈絡,串連完整的藝術史觀。

張頌仁很早就發掘到兩岸三地一些有潛質的藝術家。他首先注意到台灣著名雕塑家朱銘,和香港本地畫家陳福善。1983年,他創立漢雅軒,首先引介二人的作品。程壽康恰巧住在附近,對當年的展覽印象尤深,至今還保留著展覽圖錄。他憶述:「那時香港的藝術氛圍不如現在,大部分人根本不認識這些藝術家。我叫張頌仁做『一代宗師』,不只是因為他一身唐裝,而是因為他眼光獨到。」


張曉剛 《黑色三部曲:驚恐、沈思、憂鬱》油畫混合媒材 畫布,1989-1990年作,三部分共179 x 342.3cm|估價:HK$25,000,000 - 45,000,000

後來張頌仁開始接觸一班鋒芒初露的內地藝術家,像張曉剛、曾梵志、劉煒、方力鈞、余友涵等等,今日已是藝壇上發光發亮的名字。他獨立或聯合策劃的展覽,好像「星星十年」、「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展、「追昔︰中國當代藝術 」等等,皆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左為張頌仁,右為曾梵志,攝於1995年曾梵志個展

曾梵志 - 最敏銳的都市觸覺

憶起與這些藝術家的相處,張頌仁尤其記得曾梵志初來香港的日子。

張頌仁告訴我們:「曾梵志是他們當中最先掌握都市消費文化與美學感知的人。1995年,我為他在香港辦個展。我看見他有一系列戴面具、穿西裝的畫,我對他這新方向很有興趣,買了很多,在我手上收藏多年。有了這一桶金,他來了香港,那是他第一次出國。

畫展開幕後,他就不見人影。兩三日後再見時,他整個人煥然一新,跟我分享哪一家店的襯衫最好、哪一家店的西裝最新潮。當時我很好奇,不知道他這些資訊從何而來。他出國前已經畫好這系列『面具』作品,當時他還未經歷過外面消費主義的世界,但他已能夠掌握中國人在新社會、新時代中的慾望與追求,又能夠看到消費文化的內在矛盾。」


曾梵志 《面具系列11號》油畫 畫布,1994年作,180 x 150cm|估價:HK$12,000,000 - 22,000,000


曾梵志 《面具系列11號》局部

《面具系列11號》繪於1994年,翌年曾梵志在漢雅軒舉辦第一場個人展覽。曾梵志的都市觸覺從何而來?林世詠述:

「曾梵志於1992年由武漢遷往北京,從小城到大城,他覺得自己猶如局外人,『面具』系列表現了他當下的感受。當時北京已有很多人開始營商、穿西裝,曾梵志受到西方文化衝擊,『面具』系列中的人物也是一身西裝,反映時代特色。

畫中人雖然在尖叫,但真正的情感仍隱藏於面具之下,諷刺西方人表情豐富的偽裝。畫中人臉部、雙手,以及狗隻呈現血肉顏色,令人聯想起『醫院』系列的猩紅色調,可見這幅作品乃兩個系列之間的過渡。」

張曉剛 - 從肖像照見文化

除了曾梵志,張頌仁對張曉剛的印象最深,更見證了後者的創作轉向:


張曉剛 《黑色三部曲:驚恐、沈思、憂鬱》油畫混合媒材 畫布,1989-1990年作,三部分共179 x 342.3cm|估價:HK$25,000,000 - 45,000,000


張頌仁與張曉剛,攝於「中國會」

「張曉剛90年代初創作了《黑色三部曲》這幅三聯作。1993年『後89』展覽開幕那天,他沒有來。那時他去了德國,他說畫不出東西了。

同年夏天他回國,說他創作上有些新的轉變。剛好倫敦有畫廊想做一個關於『後89』的小展覽,我便告訴他,如能趕上,可以加上他的新作品。當時他身在四川,他太太特地來到深圳,拿了幾張新作的照片給我,很少藝術家會如此積極。那是我第一次見他的『大家庭』系列,我很感興趣。果不其然,展覽時人們一看到,便覺得是代表作。

他在歐洲時,親眼見識到西方的經典大師作品。他發現要畫出超越個人的、具普世性的肖像,其實可以畫得很具體,不一定要畫得很形式化。以前他畫肖像,是參照自己。回國後他的創作變得更具象,畫出一種原型(Archetypal),不那麼專注於個人。

他告訴我,看到西方油畫時,他想起中國祖宗畫和上海月份牌的美女畫。他從中找到靈感,開始了『大家庭』系列創作。


張曉剛 《血緣 - 大家庭:全家福》油畫 畫布,1998年作,189.5 x 152.5cm|估價:HK$10,000,000 - 20,000,000

西方展覽常以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作封面,皆因肖像畫是西方藝術大宗。通過肖像畫,可以知曉藝術家對人的看法。『大家庭』系列是中國人畫中國人像的一個重要成就,對張曉剛本人而言也是一個突破。他從前畫現代主義式的肖像,後來轉向畫類形式的人,表達箇中文化個性。

『大家庭』系列取材自照相舖的家庭照,人像畫得很具體,在張曉剛筆下,你會覺得這正正是中國人的樣子,但畫中人的個性都不一樣。」

關於張曉剛創作「大家庭」系列的緣起與象徵,林世詠析述:

「他在母親家裡看到些舊照片,啟發了他的創作。張曉剛於1994年便開始畫全家福,但到1998年才開始畫全身像,這幅《血緣 - 大家庭:全家福》正是一例。


張曉剛 《血緣 - 大家庭:全家福》,紅線代表著血緣

畫中的紅線代表著血緣,『大家庭』系列有多層含意,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國族,表達了畫家在歷史創傷下的反思。畫作給人一種靜穆的感覺,但畫中人背後各自湧動著很多感受。

現在當人們想起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是最標誌性的面孔。」

未來:中國當代藝術將流向何方?

漢雅軒成立三十多年,張頌仁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起承轉合。

據張頌仁觀察,目前中國當代藝術較傾向抽象、形式主義,或具象得來比較邊緣、不著痕跡的感覺。這潮流已興起多年,反映一種去政治化、擺脫意識形態的走向,藝術也變得較生活化。

不過在現今中美角力、新冷戰的情況下,張頌仁預測:「中國當代藝術潮流或許會迎來另一番轉變。」


香港蘇富比|2020年秋季拍賣

《先鋒經典:張頌仁睿藏》

當代藝術晚間拍賣:2020/10/6
當代藝術日間拍賣:2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