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御製檸檬黃地洋彩寶月瓶 中貿聖佳2022春拍驚喜亮相

萬壽獻天子 四海共太平

清雍正  御製檸檬黃地開光洋彩福壽雙全圖寶月瓶

本品來源清楚,出自近代歐美世家Annie Lee Allen,1886年得自中國。Annie出身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顯赫家族,父親為國會議員,創立並任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領導聖路易斯從商業前哨過渡到工業大都市,是該城最傑出和最有權勢的人之一。兄長Thomas Allen亦曾任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董事會主席。


Thomas Allen(左)、Annie 與丈夫 Louis Chauvenet 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住宅(右)

清雍正 御製檸檬黃地開光洋彩福壽雙全圖寶月瓶 端莊秀美,亭亭玉立,主體上下左右均施檸檬黃釉,明快勻淨,極具尊貴品格。如意為耳飾,塗抹珊瑚紅一色,妍美光潤,一如珊瑚般質感,謂之「抹紅」,對應唐英雍正十三年《陶務述略碑》所載,乃五十七種摹古創新的色釉品類之一。

瓶身前後開光白地彩繪九桃福壽雙全圖,九桃分佈為前五後四,皆別出心裁,綴飾一洋彩折枝蟠桃,時而乍然轉折,卻總與圓形留白空間相得益彰。繪畫細膩如真,蒼枝虯曲多姿,翠葉陰陽反側,碩果粉嫩誘人,花蕊和花苞以細筆勾勒,點染施彩,富立體感。另見紅蝠雙雙,輕逸展翅,動感十足,與蟠桃共構「福壽雙全」之寓意。

前後兩面福壽雙全的構圖亦非乾隆朝風尚的對稱審美,彼此細節與佈局雖差異顯著,卻毫無違和感,風格一致,和而不同。這更加需要對稿本精細設計,反複考究,同時也彰顯此時御窯廠在唐英的引領下,高手如雲,工致殊常,步入歷史巔峰的新境界。

本品所飾白釉瑩潤細皙,與雍正瓷胎畫琺瑯的白胎所施之釉質一致,屬雍正御瓷最高品質的胎釉,可謂麗質非凡。雍正御瓷當中的彩繪者,尤重白釉之品質,務求素潔瑩然,以彰彩料之妍美。圈足露胎處所見,胎質極為純淨細膩,胎與釉皆精良,底部中央書青花篆書六字三行款,結體工整秀雅,青花深入胎骨,發色妍麗沉靜,筆道之內零星氣泡泛起,懸浮於青花料之上,此為雍正頂級御瓷寫款的核心基本特徵。

此式扁瓶,清宮檔案稱之為寶月瓶,屬唐英榷陶期間的創新器型,源於清宮摹仿永宣青花扁壺的基礎之上加以化裁而成,是十八世紀宮廷最尊貴的御瓷造型之一。目前傳世所見有青花、青花釉裡紅品類,裝飾摹仿永宣折枝瑞果紋,可互相印證;另見粉彩花鳥品種(見附圖1)。


(附圖1)清雍正 洋彩花鳥紋抱月瓶 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藏

本品所飾之蟠桃紅蝠乃賀壽佳品,寓意長壽祥瑞,故其專為萬壽節之定制。裝飾此蟠桃紅蝠圖案多見於大盤、七寸盤和碗,製作考究精良,皆是雍正御窯之上乘佳器。

蟠桃賀壽之意,起源甚早。晉·葛洪編纂的《漢武帝內傳》及六朝小說中提及漢武帝與西王母之故事情節。漢武帝為中國歷史上信仰仙道的皇帝,七月七日深夜二更時,西王母駕乘紫雲車降臨到漢武帝宮殿。漢武帝將西王母迎接到宮殿後,西王母則贈予漢武帝七顆仙桃與之享用。西王母的仙桃又稱為「蟠桃」,種植於崑崙仙山上的蟠桃園裡,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擁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功效。

文獻中記載:王母命侍女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王母以三顆與帝,帝食之甘味,收核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帝乃止。於坐上酒觴數過,王母乃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瑯之璈,又命侍女董雙成吹雲龢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擊昆庭之鐘,侍女許飛瓊鼓震靈之簧,侍女阮凌華拊五靈之石,侍女范成君擊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鈞。於是眾聲澈朗,靈音駭空。

此類典故頗得雍正皇帝之意,可見其授命繪製的《胤禛行樂圖》冊頁,〈仙桃戲猴〉一景描繪其喜得蟠桃,身旁樹上伴有靈猴(見附圖2)。同冊另一景,繪其觀瀾之姿,一蝠於上盤旋。雍正一朝作桃紋於各式器物,然新創洋彩瓷的色調豐富,粉紅、淡黃、淺綠等,最能貼切表現桃實枝葉。

雍正一朝,世宗為證繼位正統,篤信禎符,復興祥瑞飾紋,此風延至乾隆時,更是俯拾皆見。世宗也重啟賜賞如意之習,並時命畫師繪其像,畫中置身祥紋瑞飾之間。


(附圖2)《胤禛行樂圖》冊頁 〈仙桃戲猴〉 北京故宮藏

拍品局部圖

雍正皇帝出生於農曆十月三十日,因此,每年農曆十月三十日為萬壽節,成為一年宮裡最重要的四個節日之一。內務府必定提前籌備,造辦處置辦也遵循宮裡一貫的慣例。例如雍正六年八月《造辦處活計庫·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二十五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二十四日郎中海望為萬壽節備用活計事啟知怡親王,奉王諭著畫樣來看,遵此!」

怡親王深知雍正皇帝的審美要求嚴格,所以,造辦處要置辦生產各式物品作為壽禮,都需要遵循內廷制式和流程,施行畫樣制度,至為關鍵。同樣,燒造本品,無論是式樣選擇,彩釉之搭配,主題紋飾設計,皆由造辦處畫樣上呈,或得怡親王認可,或經由胤禛本人仔細審閱之後,才交付御窯廠燒製。因此,其主題紋飾的一面,與八桃七寸盤佈局構圖皆一致,可見二者所奉行之粉本畫稿是一致的。

除了前述盤碗裝飾福壽雙全圖為常例,雍正御瓷其他造型卻不多見,其中較為著名的一例為玫茵堂舊藏清雍正粉彩蟠桃獻壽圖圓蓋盒,堪稱孤品,也應是專為賀壽之用(見附圖3)。還有轟動一時的粉彩福壽紋橄欖瓶,Hon Ogden R. Reid 舊藏,售於香港蘇富比2002年5月7日,編號532,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見附圖4);


清雍正 粉彩蟠桃獻壽圖圓蓋盒 玫茵堂舊藏(左)、清雍正 粉彩福壽紋橄欖瓶 上海博物館藏(右)

本品在施彩色彩搭配方面,大膽嘗試,突破傳統,體現求新變異的鮮明個性。其以檸檬黃純淨一色為地,更見嬌妍嫵媚。抹紅耳飾,與瓶身檸檬黃,彼此呼應,相互裝飾。檸檬黃釉是以氧化銻為主要呈色劑的低溫色釉。清代文獻稱之為「西洋黃」、「洋黃」。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唐英撰《陶務述略碑》記載了「歲例供御」的57種彩、釉,其中「西洋黃色器皿」所指便是此類檸檬黃釉瓷器。

雍乾之際,清宮檔案記錄此類壽桃瓷器,謂之五彩,例如乾隆三年「五月初六日,司庫劉山久、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傳旨:著瓷器庫將康熙、雍正年號所有盤、碗、鐘、碟、瓶、罐等件每樣持一件呈覽。……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五彩過牆福壽七寸盤一件……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交出原瓷器繳回,仍交瓷器庫。欽此」。
 
然而,此處所謂五彩者,僅是直觀感受,其與成窯五彩、康熙五彩相比較,絕非同一類品類,與前面毫無關係。此類壽桃系列器物,都應該歸入洋彩體系。康熙末期以來,西洋彩繪顏料在廣州、宮廷、景德鎮陸續落地生根,隨之形成彩繪瓷器新的品類——洋彩。

「洋彩」之名最早出現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務述略碑記》:「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微。」該碑據實記載,全面反映雍正一朝御窯廠的諸項仿古創新活動,憑此表明清宮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窯廠成功燒製。

本品正是雍正朝洋彩實物,代表了清宮洋彩瓷器之先聲,藝術水平更在後來乾隆朝洋彩之上。洋彩的繪畫設色妍麗繁縟,有別於景德鎮五彩、鬥彩等傳統彩繪技法,更需要畫工高超的繪畫功底與豐富的經驗。

唐英《陶冶圖說》第十七編「圓琢洋彩」曾作如此評述:「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須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繪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其調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色便於渲染,膠水所調便於搨抹,而清水之色則便於堆填也。」

身為兩朝榷陶使者的唐英重申,洋彩的主要特徵就是「摹仿西洋」,對繪畫者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具有極高的技術根基方可,並且需要對彩繪效果反複做試燒檢驗,掌握色彩變化、搭配的奧妙之處,並強調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均使用相同的顏料。這雖然是在乾隆初年寫成的製瓷經驗總結,但是其內容應該包括雍正洋彩研製以來的一系列經驗,這是了解雍正朝洋彩瓷器製作工藝非常重要的紀實文獻。


雍正皇帝西洋裝側身畫像 北京故宮藏(附圖5)

為什麼洋彩在雍正時期得以創燒?這正是雍正皇帝吸納西洋文化的一個鮮明事例。他繼承康熙皇帝開明的思想,對西洋文化亦有其獨特之體會。目前留存的《雍正皇帝西洋裝側身畫像》(見附圖5)和《胤禎行樂圖冊頁》中「刺虎圖」便是雍正皇帝對西洋文化接納態度的最佳詮釋。

圖中身為一國之君的胤禛,穿著西洋文藝復興後期、新古典時期的貴族服裝,頭戴假髮,洋溢出一派異國情調,這種嘗試均為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不曾有的,由此可知其對西洋文化的態度是何其開放,胸襟何其廣闊。這種開放思想在雍正朝御瓷製作中早就予以體現,繁縟對稱的西洋花草紋飾在青花和鬥彩瓷器上得到廣泛應用。正是基於雍正皇帝對西洋文化的認同和接納,御窯廠創燒出洋彩也體現了他對西洋事物的好奇和仰慕。

如此大面積施飾檸檬黃釉,在清代御瓷之中也是第一次出現,而且施彩極為勻淨,可見製作水平和燒烤顏料的水平把握得好。雍正晚期,洋彩製作和加工技藝頗為成熟,因此本品燒造時間,應該是雍正十年前後。

本品以孤品的身份存世至今,以完美之品相向世人展現清世宗內廷文藝水平之高超與審美格調之脫俗,曾作為一份獨一無二的萬壽節禮物,向雍正皇帝獻上誠意無限的祝福!同時,本品也見證一代督陶官唐英的忠誠與勤勉,必將被載入明清六百年御窯歷史之中,閃耀於珠山昌水之間!


拍賣詳情

中貿聖佳2022春季拍賣會

預展日期:2022/7/21 - 26
拍賣日期:2022/7/26

拍賣地點:北京聖佳藝術空間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76號‧尚古國際LG層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