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禪」,就意味著要陷入要解釋「甚麼是禪」的泥沼中。這是為何禪師論述時,盡可能都會畫畫;還有為何會說一些不合邏輯、荒誕的事情。還是安安靜靜喝茶比較好吧,但人類就是喜歡「偏向虎山行」。大家不妨穿上膠靴和涉水褲,出發前可能來些喝些茶吧,又或是先燒熱水壺,就給我們幾分鐘的時間來說說禪......
禪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美學,簡單來說,禪就是自我意識的理想狀態。用以區分通過言語和思想建構對現實的理解,以及放空思想後的「現實本身」。當然,思考也是生命的自然表達,禪並不反對理性,但生命和經驗即使沒有思想在背後支撐,也會繼續前進。
當人進入深層睡眠後,身體仍然在運作,依舊會呼吸,心臟依然跳動。那種讓心臟跳動的生命力,還會導致蕨類植物朝著太陽生長。首先要有生命,然後才有去詮釋、定義生命的思想與精神。體驗比智力更加強大,亦包含了許多生命中無法以常理説明的面向。
「空性」: 茶與禪
很多禪師都會討論「空性」。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修「空性」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沒有目的。不少人修禪,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得以改善、提昇。然而,「空性禪修」與這些具有目的禪修練習並不一樣。「空性禪」,就是為了修而修,讓自己的當下變得毫無目標。
人一旦有了目標,在當下這一刻就永遠覺得不足夠,永遠不會充實、完整。「空性禪修」這種不合邏輯的行為,就是要打破這些「不是現在,而是將來」的想法。當你抱著這想法來禪修,便必須達成目標才能令自己感到滿足和完整,為了達成目標,你只好不斷做更多事,更多冥想、修練。到最後,你可能真的達成了目標,但必然會把「不是現在,而是將來」帶到達成目標的當下下一刻,所以你還是會覺得有所缺乏。
換個更簡單的說法,一個人唯一的問題,就是認為或去思考生命中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去假設現實不是真實的,這甚至不是一個實現人生積極改變的有效起點。更好的開始方式,在於先要接受事物本來的存在方式。如此,最終能達致一種平靜,以及更有效的去運用「能量」。
這令我們可以流走在道的水流中,並與此達至和諧,而不是去和河流對抗。當逆流而上時,我們也學會利用水流,何時刻划槳,何時該撤離,讓我們的能量運用得更有效、有技巧。但不要讓「目標」與此混淆,又或是誤以為這是禪修的目的。這種和諧和平衡,是更好地詮釋「空性」這個術語。
茶事,也是種漫無目的的活動。雖然,我們確實根據某種特定方式、動作去實踐茶道,既有實際意義,又有儀式感。但茶事本身,就是一種讓人拋開時間和目標的方法。 喝茶就是為了喝茶,準備茶的過程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茶被品嚐的同時,當下片刻也被品嚐。
中國人和歐洲人很早就發現,茶不只是一種靈丹妙藥或單純的飲料,也是一個時刻,一個讓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並漫無目的地與愛的人放鬆身心的時間。
如果在茶事當中,我們過份專注要達成任何目標,甚或只是追求一杯更好的茶,我們會失去原來享受茶時能得到的那種精神,包括自由、永恆和放鬆。
有時候,喝茶甚至是一種擁有神奇力量的方式,可以穿越時間,當我們發現之前,時間就已經過去了。有時在寂靜無聲的儀式過後,客人問我,我們喝了多少杯茶?老實說,我常常都不知道。隨著時間從我身上俏然流逝,一切都變成了當下。當思維、想法停止,就只有一個現實 — 這一刻,這一碗茶,這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