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溫度自茶而來 文化藝術從茶聊開

二零一九年七月,於香港「茶.工夫」國際論壇上,在做展覽與演講之時,有幸與點值網的編輯林小姐相識,交談間聽聞點值網要做一個與茶文化相關的專欄,要傳播茶文化,囑我寫文,讓我心驚之時,同時也深感榮幸。這是我首次為香港的媒體機構寫文,起筆之時,苦思冥想,這文章該如何寫是好?茶文化知識?茶藝技巧?茶類別講解?想來想去,我決定以一位當代年輕人的視角,以生活化的方式敘述出與茶相關的故事。

當代在大多數人,在物質生活有保障的基礎上,很多人就開始追求精神文化,在眾多文化中,提到茶的時候,已經不是覺得簡簡單單喝的茶,而是會聯想起茶藝茶道,老茶與山頭茶等等,茶已然衍生出很多的文化結構。

那麼在我眼裡何為「茶」呢?中國講究象形文字,從字形上來說,它是由「艹」 、「人」、「木」三個部首所構成,這就是常說的人在草木間,也就是茶是人在自然 中最親近的伙伴,同時也是在生活裡最日常的飲品。

那何為茶藝與茶道呢?這個是很多人問過我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茶藝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茶技」,即是泡茶的技巧,這個階段主要是為日常泡茶所應用,當下的社會,有意去學習茶技的人,大多數為職業所需求,所以這個是我認為的第一階段。

那麼第二階段呢,就是茶藝了,我所理解的茶藝,即為茶文化與藝術,這個階段,是要求有著對茶的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如:茶葉製作工藝,茶葉屬性、茶的歷史典故等,當然只有文化知識也不足以稱之為茶藝,因為同時還需要懂得茶藝術與美學,如:茶器皿搭配,茶席佈置,空間協調等等。所以真正的茶藝,我認為並非懂得泡茶技巧就是茶藝了,而是一種綜合性發展的技能體現。

說到「茶道」這個詞,我想了很久,似乎任何文化一旦牽扯到「道」這個階段的時候,總有各種說法,甚至還引申到玄學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說法,或高雅,或哲學,或抽象,我對於茶道的理解反而覺得應該回歸到生活。茶起源於中國,茶也是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中國人生活日常品飲之中。從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精神文化上的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都時時刻刻出現的,幾乎融入到了每一個人的日常之中。那麼就不要搞得那麼複雜,日本茶人千利休曾經說過:「把水燒開,投茶進去,泡茶,出湯,即為茶道。」其實茶道就是生活,從一葉茶,到一個杯,然後一張桌,再到一個房間,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茶就是一種融入人類的生活方式。

種種而言,面對茶,一定要放好心態,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切勿故弄玄虛。我的師父葉榮枝曾經告訴過我,心態沒放對,喝什麼都是水。是啊,現在太多人是用耳朵喝茶,茶還沒喝進口裡,就先被所謂的年份、山頭、故事影響了感官,而不是關注茶湯本身。

還記得有一次和好友去喝茶,茶主人泡了一款生茶,在我看​​來就是一款3至5年正常的生茶,但是茶主人在喝茶的過程中,一會說他這個茶就是臨滄生茶的標準,一會說茶氣會上頭,說喝了這個茶,其他人的同級別生茶和他沒得比等等話語,然後還要在座的人進行一個分享。當時在場七八位,不知是否被迷了心竅還是什麼情況,個個說好,迎合著茶主人,到我朋友分享時,他臉色有點發白,說是也感受到茶氣上頭,我當時就困惑了,一個平時不怎麼喝茶的人,怎麼也會說感受到「茶氣」呢?事後我問他,當時為什麼這樣回答?他說他喝了這個茶,頭暈他以為是他們所說的茶氣上頭,所以才跟著說。聽得我哈哈大笑,事實是這個茶比較新,一是性子還較寒,二是他平日喝茶少,一下子喝太多不適應,就低血糖了,導致了頭暈眼花以為是他們所說的茶氣。我覺得我與朋友經歷的這件事,其實應該有很多讀者也遇到過,甚至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

不知道什麼時候,喝茶變成用耳朵喝,變成一個有著負擔不能遵從自己本心的事情了,這個現像在我看來是十分不對的。茶有很多魅力,茶氣亦是存在的,山頭也有各自的屬性特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道與對文化的理解,所以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外面說法林林,只不過是一些人為了商業目的或者其他緣由把它妖魔化了而已,所以我希望未來大家能夠遵從自己本心喝茶,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被身邊的人所影響。這樣,這個文化才會更加真實與良好的發展,也會讓更多的人沒有負擔的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在未來的文章中,我會以輕鬆,讓大家看得懂,好理解的方式繼續敘說茶文化,嘻嘻哈哈喝茶,嘰嘰咕咕談心。

 

鄧迪升

2019 年 11 月 13 日子時

寫於深圳飛往杭州的 MF8384 航班上

本專欄歡迎投稿,請將文章及相關圖片發送至 enquiry@thevalue.com ,來稿請註明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