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不同地區生活的人, 擁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同一樣的茶葉,只要在不同的地方種植,由於當地氣溫、濕度、水質及土壤等環境之差異,導致擁有不同的適製性及特性。中國茶主要分為六大茶類,茶葉是按照不同的製作方式分類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故此一樣的茶樹葉,只要採用不同的製作方法,也能夠成為不同的茶類。 中國的江北茶區如浙江,天氣較冷,當地茶葉用作生產綠茶之品質最為優秀;西南茶區(如雲南),天氣溫和土地肥沃,茶葉以生產紅茶及黑茶最為醇厚甘美;華南地區如福建,擁有獨特的丹霞地勢,加上四季分明, 當地所生產烏龍茶(或稱青茶)聞名全球。 「一方水土長一方茶」,一片葉子的緣起,讓我們感悟到蒼天以厚德載物。
市面上的茶葉各式各樣,茶葉產品的名字又如恆河沙數,再加上市場對茶葉的品質與售價沒有一定的標準。當我們買了一款茶品回來以後,往往就會問,究竟自己所選購的茶品是否貨真價實?故此,今天要為大家介紹在香港鮮為人知的評茶職業,簡介品評茶葉的方式和技巧。
茶藝師與評茶師
所謂「茶藝」是以茶葉為主體,利用合適的茶具、水質、水溫,配合適當的投茶份量和浸泡時間,將茶葉沖泡成為可供品嚐的柔美茶湯,茶湯就如一件藝術品,不同的人沖泡同一樣的茶品,可以讓茶湯展現出不一樣的滋味。因此茶室聘請的「茶藝師」,以熟練的手法、優雅的姿態及禮儀,將客人所選擇的茶品沖泡出極致。優秀的茶藝師,需要熟悉不同的茶品特性,掌握最佳的沖泡方法,配合客人的口味與喜好,調製出一杯令人稱心如意的茶湯。
至於何謂評茶?評茶是對茶葉的外形和內質作全面的品評,包括通過觀察乾茶的外形及品鑑茶湯之色、香、味和茶底(即茶渣),從而判斷茶葉質量等級和優缺點。評茶師必須了解茶葉的種植地區、品種、採摘季節、製作方式和茶類特色等,因應評茶的目的而作出客觀的審評。評茶是理性的工作,並不能按照個人喜好而妄評。
在中國、日本、台灣、印度等地,都有其國家、企業或貿易所制定的評茶標準。憑藉評茶有效反映茶品狀態,以改善茶葉生產、提高茶品質量、穩定市場價格、設立茶葉分級制、選拔比賽茶及提供茶葉採購指南等功用。
評茶和茶藝不同的地方,在於評茶本身是採用客觀的方式,利用相同的條件沖泡茶湯,從而判斷茶品整體性的質量。茶藝是一種服務,靈活運用水、工具和調配適當的浸泡時間,將茶葉沖泡成為美味可口的茶湯。
評茶方法:
每一種茶類有其評審的方式及標準,基本評茶需要利用圖片的白瓷工具:150毫升審評杯,200毫升的審評碗和茶匙。採用煮沸至攝氏100度的蒸餾水,取3克茶,浸泡5分鐘後倒出茶湯。再按照評茶八因子,評比每款茶品。
選用白瓷茶具和蒸餾水不會影響及改變茶湯的滋味和香氣,配合相同的茶具大小、投茶份量、沖泡溫度和浸泡時間,以確保達到一致的沖泡條件。將茶葉浸泡5分鐘,目的是將茶湯中大部份的內含物釋出,透徹展現茶湯的特性。
「評茶八因子」從茶葉的外形及內質分析茶葉的整體品質:
- 外形(乾茶外形):條索、整碎、淨度、色澤
- 內質(沖泡茶葉後):香氣、湯色、滋味、葉底
小貼士
在每次購買茶葉的時候, 大家不仿「先試後買」。茶店內的茶品五花八門,每種茶類均各具特性。在試茶的時候,除了可以品鑑茶品之色香味形,還可以了解自己對茶湯之反應,覺察身體品茶後會否出現鎖喉或各種不適的現象。然而相同地區出產的茶葉,都會受到該年的天氣及種植環境變化影響,甚或源於各種人為因素,包括採摘時間、幼嫩程度、加工技巧等,導致茶葉品質出現等級優劣高低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