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環球政經環境挑戰不斷,藝術市場也頗受壓力。盤點今年全球拍賣十大成交畫作,總額為HK$39.8億,較去年下跌HK$12.9億,跌幅約24%。打入十大的上榜金額門檻為HK$2.5億,較去年下跌HK$9,000萬。
今年,比利時超現實大師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可謂最火熱的名字,在十大成交裡佔了兩席。透過光影玩弄日與夜的名作《光之帝國》,連佣以US$1.21億(HK$9.4億;NT$39億)天價成交,大幅刷新馬格利特作品的拍賣新高,亦是全年唯一一件超過US$1億成交的藝術品。
值得一提的是,十大成交當中,其中兩席在香港拍場誕生。今年佳士得、邦瀚斯的香港新總部相繼揭幕,蘇富比亦開設了全新旗艦藝廊,可見拍賣業界都把香港視為未來發展重心。
其中佳士得、蘇富比兩大巨頭都把以往慣於紐約、倫敦拍場舉槌的頂尖西方藝術帶到香港,佳士得帶來的梵高畫作《停泊的船隻》以HK$2.5億成交,蘇富比的羅斯科Rothko大尺幅色塊抽象畫《無題(黃與藍)》則以HK$2.52億易手,雙雙打入十大。
馬格利特《光之帝國》在紐約佳士得以US$1.21億成交,成為2024拍賣最貴畫作
盤點十大成交之前,先簡單交代一些相關資訊:
- 以拍賣行劃分,十大成交由佳士得佔6席;蘇富比佔3席;餘下一席落在富藝斯身上
- 10幅畫作當中,7幅在紐約成交,延續這個東岸城市在藝術市場的領導地位,兩幅於香港易手,餘下一幅則來自倫敦
- 上榜藝術家當中,馬格利特、梵高、莫內各佔兩席
年度冠軍|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光之帝國》油彩畫布|藝術家拍賣紀錄
創作時間:1954年
尺幅:146 x 114 cm
來源(The Value整理):
- 布魯塞爾,Willy Van Hove(1954年購自藝術家,最少至1964年)
- 紐約,Byron Gallery
- 米卡‧艾特根收藏,1968年6月8日得自上述
估價待詢(行方預期成交價逾US$9,500萬)
落槌價:US$105,000,000
成交價:US$121,160,000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MICA:米卡·艾特根珍藏|第一部分
拍賣日期:2024/11/19
以US$1.21億(HK$9.4億;NT$39億)摘下年度冠軍的《光之帝國》,來自已故美國著名女藏家Mica Ertegun收藏,她在1968年從畫廊購下此作,一直收藏至今。
《光之帝國》可謂馬格利特其中一個標誌性創作系列。這位超現實大師的作品,往往繪畫日常事物,卻憑著特定的擺位組合和光影效果,衝擊觀者思想。
舉如《光之帝國》的構圖,其實充滿矛盾。畫中描繪的晚間街景,上方卻蔚藍明亮的天空。兩個現實世界裡不相容的景像,在同一畫面上出現,帶出一種超現實感覺。
馬格利特於1948年首次以《光之帝國》為題創作,此後的創作生涯多次回歸這主題,一生共繪下17幅《光之帝國》,獲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NY MoMA)、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等頂尖藝術機構收藏。
已故美國女藏家Mica Ertegun收藏《光之帝國》多年
每一幅《光之帝國》事實上也獨一無二,尺寸有大有小,亦採用直幅和橫幅兩種構圖,畫中細節亦有相異之處。今回舉槌的《光之帝國》採直幅構圖,此作獨特之處在於畫中屋子前的倒影,是馬格利特首次在畫面中加入水的映射。
今回拍賣的一幅,完成於1954年。這裡亦有一個小故事值得一提,1954年正值超現實主義誕生30周年,當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比利時館,就以「超現實主義之味」為主題,展出多幅馬格利特畫作。當年展出的《光之帝國》成為展覽焦點所在,最終由傳奇收藏家兼藝術贊助人 - 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以100萬意大利里拉購下。
由於馬格利特同時答應了另外三位藏家,把《光之帝國》賣給他們,所以便繪下另外三幅《光之帝國》。今回舉槌的一幅便屬三幅之一,是為比利時收藏家Willy van Hove所作。
此作後來落入大西洋彼岸的Byron Gallery手上,Mica Ertegun與這間紐約畫廊關係密切,並於1968年購下這幅《光之帝國》,並一直收藏至今。
年度亞軍|Ed Ruscha《標準車站,
創作時間:1964年
尺幅:165.1 x 308.6 cm
來源:
- 洛杉磯,Ferus Gallery
- 洛杉磯,Mr. and Mrs. Donald Factor
- 沃思堡,James J. Meeker,1970年12月
- 現藏家與上述交換畫作《Standard Station, Amarillo, Texas》所得,1976年11月
估價待詢(行方預期成交價逾US$5,000萬)
落槌價:US$59,000,000
成交價:US$68,260,000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二十世紀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11/19
與《光之帝國》同日在紐約佳士得舉槌的Ed Ruscha作品《標準車站,
Ruscha在美國當代藝術界可謂無人不識,2013年曾入選《時代雜誌》(Time)百大影響力人物。他在藝術生涯之初,從廣告世界中找尋創作題材,從形態、符號、材料等角度,把當中的文字帶到畫布之上,後來令「文字植入繪畫」在波普藝術大放異彩。
這位生於美國中西部的藝術家,年少時就如一般美國家庭一樣,開車穿州過省度假,西部風光便成為他創作靈感來源。及至1956年,Ruscha從俄克拉荷馬城搬到洛杉磯,並於當地的藝術學院就讀。
穿梭兩地所見的事物,便成為了Ruscha的創作主題,這幅《標準車站,
畫中描繪的,是公路兩旁常見的標準油站,Ruscha自1963年開始創作標準車站系列,畫中油站採相同的對角構圖,配上不同色彩作背景。
今回這幅則繪於1964年,藍色背景似是代表萬里無雲的晴空。值得留意的是,Ruscha在畫面右上角加添了一本被撕開的漫畫冊,看似隨風吹起,營造出一種立體的錯視感。
畫作名稱後半部分的「十美分西部撕成兩半」,便是指向這漫畫冊。當年在美國西部流行名曰《Poplular Western》的漫畫冊,每本只售十美仙,在各地油站可以買到。Ruscha將這漫畫冊入畫,把當年的日常生活細節呈現眼前。
年度季軍|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睡蓮》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約1914-1917年
尺幅:175 x 135.4 cm
來源:
- 吉維尼,Michel Monet(傳承自藝術家本人)
- 巴塞爾,Heinrich Wassermann(1949年9月28日得自上述)
- 巴塞爾,Dr. Walter S. Schiess(得於1957年之前)
- 瑞士,私人收藏(傳承自上述,至少到1992年)
- 現藏家於2001年得自上述
估價待詢(行方預期成交價逾US$6,000萬)
落槌價:US$59,000,000
成交價:US$65,500,000
拍賣行:紐約蘇富比
專場:A Legacy of Beauty:Sydell Miller收藏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11/18
美國「美容業女王」Sydell Miller收藏的莫內畫作《睡蓮》,今年11月在紐約蘇富比連佣以US$6,550萬(HK$5.1億;NT$21.2億)成交,坐上年度季軍席位。
睡蓮系列為莫內晚期代表作,據統計有200多幅。這位「印象派宗師」早年的創作主題,多專注於巴黎和現代生活,後來名成利就,於1890年代以約2.2萬法郎購下吉維尼一間大宅,把花園改建成大池塘,又在池邊栽種翠竹、杜鵑、日本蘋果樹和櫻花樹。
此座精心設計的花園,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生命餘下的年歲裡,莫內在這裡盡情觀察及描繪天氣、季節、晨昏變化,以及變幻莫測的色彩和形態,促成了以睡蓮和日本橋等為主角的一系列吉維尼花園名作。
莫內醉心於這個睡蓮池,經常一邊看著那水光瀲灩,一邊下筆作畫。「捕捉瞬間」是貫穿他藝術生涯的命題,亦是印象派的理念。這位法國人最擅長的,便是描繪不同光線在水面上反映的效果和氛圍,以及一切稍縱即逝的事物。
此幅《睡蓮》,尺幅175 x 135.4 cm,繪於1914-17年。當時,花園外的人間飽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殘,莫內的第二任妻子、長子又相繼離世,畫家意志消沉,一度停止作畫。幸得好友鼓勵,才再次拾起畫筆。
此作標誌著莫內開始涉足抽象領域,他對空間、景物的處理漸趨抽象,轉而在光影變化上耕耘,畫面虛實難分。這種獨特視角,更啟發了後來羅斯科Rothko、波洛克Pollock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年度第四位|巴斯基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無題(埃爾瑪戰士)》壓克力 油棒 噴漆 複印件拼貼 畫布
創作時間:1982年
尺幅:172.7 x 236.5 cm
來源:
- 紐約安妮娜·諾賽伊畫廊
- Elaine Dannheisser收藏(購自上述來源)
- 紐約弗朗西斯科·佩利齊收藏(1984年透過安妮娜·諾賽伊畫廊購自上述來源)
-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US$40,000,000 - 60,000,000
落槌價:US$40,200,000
成交價:US$46,479,000
拍賣行:紐約富藝斯
專場: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5/14
一度坐上最貴美國藝術家的巴斯基亞,今年的走勢未如往年凌厲,只得一幅作品打入十大。繪於1982年創作巔峰的畫作《無題(埃爾瑪戰士)》,今年5月在紐約富藝斯連佣以近US$4,650萬(HK$3.62億;NT$14.9億)成交,位列年度第四位。
尺幅近2.4米寬的《無題(埃爾瑪戰士)》,來自意大利藏家Francesco Pellizzi收藏。
此作繪於1982年,可謂巴斯基亞創作力旺盛、風格成熟的全盛時期。這一年,巴斯基亞找到了經理人Annina Nosei,舉行多場展覽,開始備受藝壇關注,標誌著這位年輕人從街頭塗鴉走進紐約主流藝壇,逐漸步向較為嚴肅的藝術創作。
此作畫面充滿巴斯基亞標誌性的符號意象,例如畫面左方描繪了一個像鳥一般的「墜落天使」,戴著滿佈荊棘的光環,盤旋於一片閃閃發光的藍色海洋,其下方則用潦草繪上波浪與「ELMAR」字句,暗指現代版的希臘神話人物伊卡洛斯(Icarus)即將墜落。
至於畫面右方則描繪一名光芒四射的弓箭手,戴上佈滿荊棘的光環,朝著伊卡洛斯的方向射出兩支箭。這種武士形象亦可解讀為藝術家的自畫像,光環則是反映著他在浩瀚宇宙中的個人憧憬與理想告白。
Pellizzi於1980年代初從巴斯基亞首位經紀人Annina Nosei手中購下畫作,直至40年後的今天才首次進入市場。
年度第五位|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親密好友》油彩畫布
創作時間:1958年
尺幅:72.6 x 64.9 cm
來源(The Value整理):
- 巴黎及紐約,Galerie Alexander Iolas,1958年12月直接得自藝術家
- 都靈,Mario Tazzoli,1965年
- 麻薩諸塞州,Chestnut Hill,Max Wasserman,1969年
- 倫敦蘇富比,1980年3月26日,拍品編號61(當時以£90,000落槌)
- 瑞士,Georges Marci,得自上述拍賣
- 紐約,Gilbert & Lena Kaplan,1980年得自上述
估價:£30,000,000 - 50,000,000
落槌價:£29,000,000
成交價:£33,660,000
拍賣行:倫敦佳士得
專場:超現實主義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3/7
年度第五位又再回到馬格利特的作品身上,他的「西裝男」畫作《親密好友》今年3月在倫敦佳士得,連佣以£3,366萬(HK$3.3億;NT$13.5億)成交。
「西裝男」可說是馬格利特另一個最常見的創作標誌。在他筆下的西裝男,若非背著觀眾,就是臉前面有蘋果、白鴿,老看不到樣貌,引起無窮懸念。此畫裡的西裝男背著觀眾,看著外面藍天白雲的景色,一根長長的法國麵包和玻璃杯,懸浮在半空。
從背面近距離刻畫人物,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使他從一個個體變成沒有外表和特徵的人物典型。
馬格利特不時戴起同類禮帽拍照,故有人認為西裝男其實是他的自畫像。不過,自畫像說法未能成為主流,因為馬格利特繪於50年代的幾幅名作,悉數以「一堆」西裝男入畫。西裝男反而是象徵「眾生/每個人」,和自畫像並無關係。
馬格利特本人相信亦較認同「眾生」說法,他把西裝男稱呼作「大眾先生」(Mr Everybody),他續指:「這頂圓頂禮帽沒有任何藏喜之處,只是一種毫無原創性的頭飾。頭戴圓頂禮帽的男子只是 ……沒有任何個性特徵。」
事實上,男子穿西裝、戴圓頂禮帽,乃馬格利特那個年代的中產階級服裝典型標誌。對他而言,西裝男或是象徵遵守社會規範的無趣人生,代表社會大多數的平凡人,而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年度第六位|Andy Warhol《花》壓克力 螢光顏料 絲網印刷油墨 畫布
創作時間:1964年
尺幅:208.3 x 208.3 cm
來源:
- 紐約,Leo Castelli Gallery
- 洛杉磯,Frederick R. Weisman
- 蘇黎世,Thomas Ammann Fine Art
- 倫敦,Top Search Investment Ltd.
- 現藏家1990年得自上述
估價:US$20,000,000 - 30,000,000
落槌價:US$30,500,000
成交價:US$35,485,000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二十世紀藝術晚拍
拍賣日期:2024/5/16
上榜十大的藝術家,還有普普藝術大師Andy Warhol兩米巨畫《花》,今年5月在紐約佳士得以近US$3,550萬(HK$2.76億;NT$11.4億)成交,位列年度第六位。
Andy Warhol的《花》是20世紀藝術史上永不凋零的一朵。這個系列沿襲了普普藝術對日常流行圖像的挪用,原始影像來自1964年《現代攝影》雜誌6月刊裡的一張木槿花照片。
Warhol以獨到的藝術眼光,從七朵鮮花裡分離出緊密相依的四朵,然後用醋酸鹽轉移照片上的圖案,使原有色調的對比變得強烈,令整體效果更加犀利明晰。
1964年,Warhol採用尺幅逾2米 x 2米的正方形畫布,創作了九幅《花》,每幅皆以綠色葉子為背景,襯托四朵花瓣,每幅作品的花瓣用色各有不同。為免跟原本的照片太過相似,Warhol在構圖上最保留了花朵的基本輪廓。
有別於一般絲網印刷作品,畫中的花瓣和綠色背景,均由Warhol親自手繪,為畫作添上細緻的紋理和厚塗效果。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Warhol採用正方形構圖,去除了畫面景深,令觀者從任何角度觀看畫作,都不會影響觀感,同樣亦令畫作變得抽象和概念化。
今回舉槌的一幅,四朵花瓣三朵橙色一朵紅色,用色奪目,更是九幅作品當中,唯一一幅花瓣和葉子皆採用螢光顏料繪畫的特例。在紫外光燈下觀看本作,更可看出與別不同的效果。
年度第七位|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吉維尼的乾草堆》(暫譯:Meules à Giverny)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893年
尺幅:65.5 x 100.2 cm
來源:
- 巴黎,Galerie Durand-Ruel(1893年12月2日得自藝術家本人)
- 布魯克萊恩,Dwight Blaney(1895年3月4日得自上述)
- 波士頓,Walter I. Nichols,1945年6月12-15日,拍品編號645(由上述後人委託拍賣)
- 波士頓,Doll and Richards, Inc.(得自上述拍賣)
- 紐約,Knoedler & Co.(1945年6月15日得自上述)
- 紐約,The Honorable and Mrs. John Hay Whitney(1947年1月4日得自上述)
- 紐約,Knoedler & Co.(得自上述)
- 聖荷塞,Joseph B. Ridder(1953年12月2日得自上述)
- 紐約及聖塔芭芭拉,Virginia Ridder(上述的前妻)
- 紐約佳士得,1983年11月15日,拍品編號56
- 美國,私人收藏
- 現藏家2001年得自上述
估價待詢(行方預期成交價逾US$3,000萬)
落槌價:US$30,000,000
成交價:US$34,804,500
拍賣行:紐約蘇富比
專場:現代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5/15
莫內「睡蓮」傾倒眾生,另一系列「乾草堆」同樣無與倫比,且遠為罕有。今年5月,莫內繪於1883年的《吉維尼的乾草堆》,便以US$3,480萬(HK$2.7億;NT$11.3億)成交,位列年度第七位。
莫內系列稱為《乾草堆》(Haystacks),其實畫中的是「穀物堆」(Grainstacks)才對。人類文化中,穀物豐收與否,決定著人類能否度過接著的寒冬、嚴夏,亦即決定著人類的生與死。
1890-1891年,莫內創作了25幅《乾草堆》畫作,當中17幅如今都身在博物館。當時他年屆50,正值創作顛峰,已經是深受賞識的印象派旗手。一位畫家花費這麼長的時間,去探索一瞬間的光影變化、天氣變幻,乃藝術歷史上史無前例之舉。
2019年,其中一幅《乾草堆》在紐約蘇富比上拍,US$1.107億(HK$8.63億;NT$34億)天價易主,成為史上首幅在拍賣場衝破US$1億大關的印象派畫繪畫,並保持莫內個人拍賣紀錄至今。
至於這幅《吉維尼的乾草堆》顧名思義是描繪吉維尼的景色。莫內在1883年搬到吉維尼居住,除了精心打造的花園,門戶的乾草堆也順理成章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乾草堆》系列的許多畫作,看上去都比較靜態。這幅《吉維尼的乾草堆》,背景的樹木像在微風輕拂下搖曳生姿,顯出動感。
年度第八位|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有蝴蝶的花園一角》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887年夏天作於巴黎
尺幅:52 x 65 cm
來源:
- 巴黎,提奧·梵高(藝術家弟弟)
- 阿姆斯特丹 約翰娜·梵高-邦格(繼承自上述收藏)
- 阿姆斯特丹 文森特·威廉·梵高(繼承自上述收藏)
- 巴黎,Galerie Eugène Druet
- 巴黎,Joseph Reinach
- 巴黎,Lily Reinach-Goujon(約1921年繼承自上述收藏)
- 紐約,Wildenstein & Co. Inc.(1987得自上述家人)
- 現藏者1998年得自上述
估價:US$28,000,000 - 35,000,000
落槌價:US$28,500,000
成交價:US$33,185,000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二十世紀藝術晚拍
拍賣日期:2024/5/16
梵高畫作《有蝴蝶的花園一角》,5月在紐約佳士得連佣以近US$3,320萬(HK$2.58億;NT$10.7億)成交,位列年度第八位。
此作繪於1887年,屬梵高「巴黎時期」的作品,風格充滿印象派氣息,用色明顯較這位荷蘭畫家的早期作品更鮮明生動。
梵高於1886年從荷蘭跑到花都巴黎,期望在藝術上尋找新的突破。1886年2月的最後一天,梵高信件寄往Theo,請弟弟原諒他不請自來,相約在羅浮宮碰面。改變梵高一生的巴黎之旅,正式展開。
1887年,梵高在弟弟Theo的建議下出外寫生。位處巴黎西北部的阿涅爾(Asnières),成為其中一個寫生地點。梵高好友西涅克 Signac和貝爾納 Bernard皆居於這個塞納河畔小鎮,兩人皆建議梵高到阿涅爾,到這個遠離巴黎鬧市繁囂的環境寫生。
《有蝴蝶的花園一角》便是描繪阿涅爾鎮上公園一角的景色。梵高以快速的筆觸,將花園裡成片的草叢和花卉描繪得像有節奏地擺動,甚至讓觀者感覺到可觸摸的紋理,在平面畫布上產生三維空間的錯覺。
年度第九位|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無題(黃與藍)》油彩 畫布|羅斯科畫作亞洲拍賣紀錄
創作時間:1954年
尺幅:242.9 x 186.7 cm
來源(The Value補充):
- 藝術家故藏(故藏編號5157.54)
- 紐約,Marlborough A.G., Liechtenstein/Marlborough Gallery Inc.,(於1970年購自上述來源)
- 維吉尼亞州,梅隆先生和夫人收藏 (約於1970-1971年購自上述來源)
- 巴黎,弗朗索瓦·皮諾收藏(購自上述來源)
- 私人收藏
- 紐約,蘇富比,2015年5月12日,拍品編號11(委託自上述來源)(成交價:US$46,450,000)
- 私人收藏
估價:HK$225,000,000 - 275,000,000
落槌價:HK$225,000,000
成交價:HK$252,500,000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專場: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11/11
年度十大最後兩席,俱在香港誕生。香港蘇富比全新旗艦藝廊舉行的首場現當代藝術晚拍,帶來羅斯科Rothko大尺幅抽象畫《無題(黃與藍)》,最終連佣以HK$2.52億(NT$10.5億)成交,位列年度第九位。
羅斯科巨幅抽象畫以往鮮見於香港拍場,2022年,他的作品首度亮相香港拍場,尺幅較細小的壓克力畫《Untitled (Red and Orange on Salmon)》在香港蘇富比登場,惟最終臨陣撤拍。今回的《無題(黃與藍)》則是第一件羅斯科大尺幅作品在亞洲舉槌,結果一舉打入年度十大。
這幅由黃、藍兩種顏色構成的色塊抽象畫,來源充滿故事,由美國藝術收藏大家保羅梅隆伉儷、奢侈品集團Kering創辦人皮諾、馬來西亞「一馬案」逃犯劉特佐,到俄羅斯富商Farkhad Akhmedov的天價離婚案,可謂見證著人生悲歡離合的天價藝術品。
年度第十位|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停泊的船隻》油彩 畫布|梵高畫作亞洲拍賣紀錄
創作時間:1887年夏天作於巴黎
尺幅:52 x 65 cm
來源:
- 巴黎 提奧·梵高(藝術家弟弟)
- 阿姆斯特丹 約翰娜·梵高-邦格(繼承自上述收藏)
- 阿姆斯特丹 文森特·威廉·梵高(繼承自上述收藏)
- 巴黎 安布魯瓦茲·沃那(1897年8月購自上述來源)
- 巴黎 小伯恩海姆畫廊
- 倫敦 獨立畫廊(1912年)
- 鄧迪市 約翰·塔特索爾(1928年前)
- 鄧迪市 馬修·賈斯蒂斯(購自上述收藏)
- 亞伯丁 魯瓦揚·米德爾頓(1933年購自上述收藏),由後人繼承;1991年12月3日 倫敦 蘇富比 編號18
- 現藏者家屬購自上述拍賣
估價:HK$230,000,000 - 380,000,000
落槌價:HK$215,000,000
成交價:HK$250,625,000
拍賣行:香港佳士得
專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拍賣日期:2024/9/26
至於佳士得香港則在Henderson新總部首拍,帶來梵高畫作《停泊的船隻》,連佣以HK$2.5億成交,摘下年度十大最後一席。
《停泊的船隻》繪於1887年夏季,乃梵高「巴黎時期」的作品。約1886年3月至1888年2月這段「巴黎時期」,是梵高藝術生涯最關鍵的轉型時期。
此畫描繪的地點,乃巴黎西北部塞納河畔的阿涅爾(Asnières)。位於市郊的阿涅爾,是人們在夏日逃離巴黎喧囂暑氣的首選之地,吸引不少帆船愛好者前往。
這段時間,梵高運用尺寸相似的畫布和同樣的水平構圖,繪下三組三聯畫,描繪塞納河畔這風景如畫的小鎮。與《停泊的船隻》同期繪畫的,可數藏於蘇黎世美術館布爾勒收藏展覽館的《阿涅爾橫跨塞納河的橋樑》(暫譯: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以及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的《阿涅爾的Sirène餐廳》(暫譯:Restaurant de la Sirène, Asnières)。
從這三幅作品可見,此時梵高筆下的畫面,已從荷蘭時間的灰灰黑黑,轉變成充滿明亮的夏日光線。梵高將印象派和點彩派的色彩運用,與構圖融為一體,捕捉轉瞬即逝的絢爛光彩。這種風景繪畫方式,亦奠定了梵高創作生涯晚期藝術風格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