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摩羯魚金耳墜 到康熙青花「龍騎士」將軍罐|Alastair Gibson Auctions倫敦亞洲古董拍賣之選

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亞洲藝術品精選拍賣,將於2023年7月5日下午6點30分(香港/台北時間)舉槌。

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一直秉承的宗旨,是為藏家呈現來源清晰的珍藏拍品,此次在7月5號舉行的第四場拍賣也不例外。

今次拍賣將呈現近兩百件亞洲古董藝術珍品,既有橫跨戰國至遼代的古代金飾品,也有英國私人珍藏的北京及廣東銅胎畫琺瑯一組; 既有已故著名古董商安思遠舊藏(Lot 9)獸面銅鎏金嵌玉鑲綠松石帶鈎,也有現任法國知名古董商戴克成舊藏(Lot 3,4,6),以及英國老牌古董商Bluett & Sons舊藏。

精品一覽

自人類掌握冶金技術以來,黃金成爲古代文明中最爲珍貴且最具象徵意涵的材料之一。它被用於製作祭祀神祇的重要器物,作爲地位與階級的象徵,也被視作皇室貴胄的珍寶。


Lot 3|唐代(618-907)雙摩羯魚型金飾吊墜一對

尺寸:長6 cm;寬 5 cm
重量:11 g 
來源:戴克成,出版著錄於 Imperial Gold from Ancient China 第二冊,16-17頁,1991 倫敦Grosvenor House Antiques Fair
估價:£2,000 - 3,000


龍首魚身的摩羯魚,雖長相奇特,卻體現著諸多奇妙的「和諧」。

摩羯源於古印度神話,它身形巨大,常以鱷魚首、魚身、魚尾的形像出現,被看作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 《洛陽伽藍記》記載,印度河畔曾有一個摩羯國,釋迦牟尼佛曾為救摩羯國中深受瘡病之苦的百姓,躍入水中化為大魚。摩羯國人吃瞭如來幻化的魚肉,如服靈丹妙藥,病體痊癒。於是摩羯魚便成瞭如來的象徵,佛教的聖物,也代表著除病消災,和諧安定。

伴隨佛教的傳播,西來的摩羯形象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隋唐時期,摩羯造型融入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龍圖騰和魚圖騰,添加了魚的雙鰭以及龍的龍角。唐代李姓帝王崇尚鯉魚,故當時的摩羯多取鯉魚身尾。漸漸地,隨著造型的改變,摩羯魚的寓意也發生了變化。它既承載有龍的神話意義,又與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相結合,成為祭拜河神,祈求風調雨順的最好代表。


Lot 4|戰國(公元前475-221)龍紋金飾方形扣 

尺寸:長1.7 cm;寬1.5 cm
重量:2 g
來源:戴克成,出版著錄於 Imperial Gold from Ancient China 第二冊,14-15頁,1991 倫敦Grosvenor House Antiques Fair
估價:£1,000 - 2,000


相似一例,出版著錄於T. Lawton《改變與傳承-戰國時期藝術》書中,華盛頓,1982,頁101,圖51。


Lot 6|遼代(907-1125)摩羯魚金飾耳墜一對

尺寸:長4 cm;寬3.4 cm
重量:15 g
來源:戴克成,相似一例見Ancient Chinese Gold 一書中1989年2月,戴克成著,巴黎,2001年頁188.另一相似一例見蘇富比香港思源堂收藏,2022年11月25日,拍品號544
估價:£2,000 - 4,000


Lot 8|遼代(907-1125)錦地花卉金圓鐲一件

直徑:7 cm
重量:32 g
估價:£3,000 - 5,000


相似一例售與2020年9月紐約邦翰斯拍品號348,另一例出土於遼代陳國公主墓收錄於《中國古代金銀首飾-卷一》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頁326,圖4-59。

此手鐲以金片打製,呈開口式,由中央寬扁往兩端逐漸斂收,鐲面珍珠地浮雕花卉紋飾。珍珠地鍳刻細密,其上花卉盛開綻放,枝葉延展柔美。此手鐲無論器型,紋飾或鍳工皆屬於典型遼代風格,應屬契丹貴族婦女所佩戴飾物。

遼代工匠在製作時,吸納唐宋金銀器技法,將鍳刻,切削等綜合運用,體現出契丹文化與唐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既有中原金銀器工藝風韻,又有鮮明的契丹民主特色。此手鐲整體鍳刻綫條自然流暢,佈局協調完整,生活氣息濃厚,乃精美遼代金器珍品。


Lot 9|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獸面銅鎏金嵌玉鑲綠松石帶鈎

長度:23 cm
來源:安思遠 紐約,及Bluett Qriental Arts Ltd,購於1988,12月
估價:£20,000 - 30,000


帶鈎為古人衣服上的帶扣,不僅為日常生活所需具有實用功能,同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反映與呈現出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以及藝術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

帶鈎文化悠久,從早期的良渚文化發現玉帶鈎到繁盛的春秋戰國時期,到魏晉時期由於衣著服飾文化的改變帶鈎的使用逐漸衰落。帶鈎的材質從玉質到純金銀至青銅,工藝技術也從金鑲玉到錯金銀,再到鑲嵌琉璃,綠松石等半寶石,帶鈎的形態生動且引人入勝。

此件獸面銅鎏金嵌玉鑲綠松石帶鈎,做工精美,器型流暢,為不可多得的精品,且有清晰的收藏來源。


Lot 10|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300)玉琮部件吊墜 

尺寸:長2.6 cm;寬2.2 cm
來源:購於Bluett Oriental Arts Ltd,1987年5月28,有原始購買收據
估價:£1,000 - 2,000


Lot 13|晚明或清初 漢白玉長方形大理石(御花園)盆景座

面積:72 x 40 cm(底座);64 x 32 cm(上部)
高度:38 cm
來源:2013年購於香港古董市場
估價:£20,000 - 30,000



相似一例漢白玉大理石雕之禦花園盆景座見《紫禁城的建築與結構》一書,出版於2009,頁301,圖11。

此件漢白玉大理石雕,與北京紫禁城御花園的大理石盆景座相類似,尤其在頂部對於纏枝蓮紋的刻畫,與紫禁城中保和殿下的「九龍」白玉大理石雕的纏枝蓮紋相似。史料記載紫禁城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主體建築以及白玉大理石雕,都是在明代早期完工。乾隆1761年對紫禁城進行修繕以及改造。

此件漢白玉大理石雕的其他紋飾,如蕉葉紋以及回型紋飾,或爲18世紀重新增加的。此類型的漢白玉大理石,史料記載從明代開始取材於北京房山的大石窩地區。


Lot 15|唐代(公元618-907) 陶加彩汗血陶馬一件

尺寸:高90 cm;長75 cm;寬30 cm
註:牛津光釋熱測試證書
估價:£30,000 - 40,000


據傳唐朝統治者有著胡人血統,同時對西域馬匹有著深沉熱愛。西域寶馬的藝術造型也在唐代繪畫、雕塑、陶器中有所表現。例如太宗李世民陵寢祭壇東西兩側的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颯露紫為唐太宗最為喜愛的六匹戰馬中的一匹,外觀高大魁偉,頭小臀肥,腿骨勁挺,屬於古代突厥(西域)馬種。

而此次拍賣為買家呈現的這匹唐代大型陶加彩馬,與歷史中所描述的颯露紫特徵相符。該馬頭部較小兩耳豎立,軀體健壯,腿部修長有力,尾短臀肥,這種造型的陶馬多出土於唐代貴族墓葬中,唐代墓葬等級森嚴,隨葬器物往往體現出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此件陶馬器型大而有力,雖然塑造出的是靜止的馬,但馬頭微微向後扭轉,不難想像出其奔跑起來的速度與力量。

馬通體素燒,在馬鞍,鋘轡處施以黃、綠、褐色等低溫鉛釉,體現出古代陶工的高超技藝。在同等類型中為不可多得的精品。


Lot 43|明 天啓至崇禎(1621-1644)漁家樂五彩瓷碟

直徑:15.4 cm
估價:£1,000 - 1,500


Ko-Sometsuke瓷器,中文翻譯為銷往日本的明清過渡期青花瓷。這一批瓷器為17世紀日本商人在景德鎮訂製燒造。收藏囊括了多種器形和設計,主要用於日本茶道。

明朝萬曆(1572-1620)起,景德鎮青花銷往日本市場的訂製量開始增加。這一時期的瓷器器形,來自日本同時期的志野燒和織部燒陶瓷,但是圖文設計則源於明代時期的《古今畫譜》和《方氏墨譜》等版畫書籍。


Lot 46|明崇禎(1628-1644)青花葫蘆人物故事紋瓶

高度:20 cm
估價:£1,500 - 2,000


Lot 54|清康熙(1661-1675)「虎溪三笑」青花故事紋碟 

直徑:17.5 cm
款識:「奇石寶鼎之珍」
估價:£4,000 - 6,000


「虎溪三笑」為佛門傳説。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與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淵明、道士陸靜修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雲:」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故事歷來為畫家所喜愛,其中不乏傳世名品。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登基不久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為題材,現藏於北京故宮。

康熙一朝,大興文治,崇尚儒學,重興禮教,為打破滿漢隔離,加之大量流行的小說版畫為模板運用到瓷器上,故此時景德鎮燒造了大量以文人氣韻類型的器物,此件拍品即為此類。

本品形制周正,撇口,弧腹,圈足。修胎規整,胎質細膩潔白,釉面瑩潤如玉。通體以青花繪就,盤內山水人物刻畫生動,慧遠,陶淵明,陸靜修三人嬉笑場景,一旁有侍女撫琴,侍童煮茶。一幅「虎溪三笑」圖躍於盤上。青花色澤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整體紋飾利用青花的不同色澤及濃淡,將紋飾層次,以及前景、後景的空間關係,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殊堪賞玩。

「奇石寶鼎之珍」款康熙瓷器,相似一例藏於大英博物館,館藏編號:PDF,C.621,另一件出版著錄於巴特勒爵士私人收藏《鯉躍龍門》一書中頁486。


Lot 85|清康熙(1662-1722)青花開光侍女撫琴圖紋將軍大罐及蓋一對嵌鎏金底座

高度:112 cm
較早來源:荷蘭Vanderven & Vanderven Oriental Art
來源:佳士得倫敦 2010年11月4日,拍品號 226
估價:£100,000 - 150,000


康熙青花將軍罐,也被稱作「龍騎兵」瓶。這一名稱於18世紀早期在歐洲開始流行開來,特別用於描述超大型的青花罐子,據傳來自於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1670-1733), 一位狂熱的中國瓷器收藏家。

據説1717年,奧古斯特與費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筆交易,用六百名薩克森騎兵換取了151件中國瓷器,其中就有18件龍騎兵青花瓶現藏於德累斯頓博物館。

由於當時歐洲的瓷器生產技術,還不足以生產出潔白堅硬的青花瓷器,這些瓷器被貴族們視爲至寶,同時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才有了奧古斯都用被歐洲封為所向披靡的薩克森騎兵,換取康熙青花瓷器的故事,至此將軍罐的名字也被專指這類器型。

此次拍賣的這對康熙青花開光侍女紋將軍罐,幾乎很少有類似的紋飾出現在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僅有一例類似目前藏於德國Charlottenburg 宮殿的「瓷器宮殿中」。


Lot 137|清乾隆(1736-1795)粉彩鞋型鼻煙壺一對嵌銀蓋

長度:9.5 cm
估價:£3,000 - 4,000


Lot 138|清1765年 乾隆粉彩「蓬皮杜夫人」花卉紋茶壺及蓋一對

尺寸:高10.5 cm;直徑12 cm
估價:£2,200 - 2,800


Lot 145|清雍正(1723-1735)粉彩「西廂記」圖紋碟一組

直徑:23 cm
估價:£1,200 - 1,800


明末清初瓷器上大量出現《西廂記》故事場景,除《拷紅》外,亦有《佛殿奇逢》、《白馬解圍》、《鶯鶯聽琴》、《妝台窺簡》、《乘夜踰牆》、《長亭送別》、《草橋驚夢》等典型場景。《西廂記》故事不僅僅畫在筆筒上,還常常繪製在盤、碗、花觚等器物上,且成組成套出現。

《西廂記》場景較其他著名戲曲,如《牡丹亭》、《紅拂記》等出現在瓷器上的頻率高許多,有學者研究認為很可能由於清初皇帝偏愛《西廂記》所致。


Lot 180|清乾隆(1736-1795)銅胎畫琺瑯燭臺或油燈一件

高度:16.5 cm
估價:£8,000 -10,000


此銅胎畫琺瑯燭臺,或爲御用器由北京或廣州製作,裝飾風格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

相似一例出版著錄於《故宮藏畫琺瑯》一書中,北京1995,頁208,圖199。


拍賣詳情

拍賣行:Alastair Gibson Auctions
專場:亞洲藝術精品專拍
地址:249-253 Long Lane, Bermondsey, London, SE1 4PR
預展:2023/07/3-4|10am - 5pm(倫敦時間)
拍賣:2023/07/05|10:30am(倫敦時間)

聯絡查詢:
+44 7831 645468
info@alastairgibsonauctions.com
https://alastairgibsonauctions.com


掃瞄二維碼添加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中/英微信客服

買家佣金連VAT:
£500,000或以下之部份|落槌價30%
逾£500,000之部份|落槌價14.4%

在線圖錄:https://issuu.com/alastairgibsonauctions/docs/aga_auction_july_2023
在線競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