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玩城特約│無上專崇│13世紀鍍金釋尊

第六輯「北京古玩城春拍」特約,佛教造像回歸熟悉面孔,分別有兩尊釋迦牟尼像、一立一坐,與及一尊14世紀的六臂大黑天像。

公元12世紀末,隨著中亞伊斯蘭軍隊南下,佛教在印度逐漸走向滅亡,曾經輝煌燦爛的帕拉佛教藝術也在不斷破壞與摧毀中失去了最後一絲榮光。同一時期,在「千山之域」的尼泊爾卻有著另一番蓬勃景象,紐瓦爾人揮灑著與生俱來的藝術靈感與天分,塑造出眾多俊逸秀美、華麗璀璨的佛教藝術傑作,開創了尼泊爾佛教藝術的黃金時代。

毗鄰尼泊爾的西藏也受到了這股藝術風潮熏染,從單純模仿到完全結合,從潛心學習到融會貫通,一尊尊造像、一幅幅繪畫為世人貫穿起尼藏佛教藝術形成和發展的整個脈絡,此尊釋迦牟尼佛像無疑就是這條藝術「寶鏈」上的一顆「明珠」。

此像表現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敗魔軍、徹悟大道時的莊嚴法相。佛尊頭飾螺發,有高肉髻,髻頂置摩尼寶。面龐方中見圓,額頭寬平素潔,五官雖有後人加以彩繪裝飾,但仍能看到佛尊面部突出的眼瞼,挺括的鼻樑,以及略顯肥厚的嘴唇,為今人展現出佛尊禪定悟道時的空靈與聖潔。上身軀體勁健飽滿,姿態挺拔,著袒右肩袈裟。袈裟輕薄貼體,將肌體曲線的起伏展露無遺。

袈裟尾端敷搭於左肩之上,彷若流蘇,極富寫實意趣和裝飾美感。左手結禪定法印,右手指尖輕觸地面,與一系列表現佛尊成道造像和繪畫完全一致。下身著長及腳踝的僧裙,雙腿結跏趺坐姿,以甚深禪定的姿態顯露佛尊領悟世間解脫之道時的肅穆與莊嚴。

從此像外貌特徵和藝術特點來看,我們能一窺早期尼藏佛教藝術的風采神韻。首先,此像面部特徵雖被後期彩繪遮蓋,但其方圓的臉型、寬廣的額部仍然帶有尼泊爾造像藝術特色,尤其是五官位置整體偏下,這一特點在早期尼藏藝術造像和繪畫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薩迦寺、夏魯寺都藏有大量實物遺存能夠驗證這一點。

至15世紀上半葉,西藏本土藝術開始逐漸顯露,這種極具異域特色的面部表現開始向反映藏民族審美轉化,並最終完成造像本土化的改造;其次,造像主尊所穿袈裟緊貼軀體,僅在衣領、衣袖的邊緣鑄出連珠紋用以表示袈裟外形,為典型的薩爾納特式衣紋。此種衣紋樣式在南亞地區造像中極為常見,後傳入西藏,被廣泛應用於藏傳佛教造像之中,堪稱古印度造像與漢地造像的最大區別之一。

15世紀後,伴隨漢藏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藏藝術開始流行,漢地傳統層疊衣褶的服飾式樣被廣泛應用於藏傳造像上,薩爾納特衣紋樣式逐漸減少並日趨程式化,此種非常純正的薩爾納特衣紋樣式已不多見了;再次,主尊肌體光滑勁健,富有力度,手腳刻畫生動細膩,這些特點在國內外公私機構收藏的馬拉時期造像中均有發現。

此尊造像衣領上的稻葉紋飾,也是13-14世紀十分流行的衣領表現方式,14世紀之後,尼藏藝術的裝飾化風潮達到頂峰,繁複華麗的捲草紋飾開始取代這種稻葉紋飾成為尼藏佛教藝術的主流。這些藝術特徵使我們對這尊造像的時代和風格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將其歸屬於13世紀尼藏風格造像作品的依據充分。

另外,我們還需關注此像上一些有別於13世紀主流造像樣式的藝術特徵,而不是籠統地將其納入13世紀尼藏風格造像的整體範疇。此像頭頂的肉髻,相比薩迦風格、夏魯風格等早期尼藏造像藝術作品更為碩大平緩,明顯有別於這一時期尼藏藝術的主流造型,可能與西藏造像藝術的本土化有極大關係。

另外,此尊外型雖然勁健有力,但軀體勻稱,姿態挺拔,不似薩迦風格和夏魯風格造像粗大壯碩的誇張軀體比例,予人更為和諧自然之感。這個造型特點明顯不是來自尼泊爾藝術的傳統,更為彰顯出帕拉造像的藝術神韻。

由此可見,此尊造像應是以尼藏造像藝術為主,但留有較多帕拉造像藝術傳統,同時,也顯露出藏傳造像向本土化轉變的端倪。而造像上的一些細節表現,例如:袈裟衣紋邊緣鏨刻有等距的多線條圖案,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其所屬地域的獨特審美和藝術功用。

為了更好地認識此尊造像獨特的藝術風韻,我們還需對尼藏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作一全面了解。尼泊爾佛教藝術對西藏造像的影響起始於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松贊乾布執政時期,大昭寺門楣上的造像就是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實物遺存。這些造像除了濃郁的尼泊爾造像風韻外,還令我們聯想到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雕塑藝術。

後弘初期,佛教在雪域高原再次興盛,尼泊爾佛教藝術也隨著印度佛教藝術的消亡,成為西藏佛教藝術唯一能夠模仿和借鑒的對象,從而對其後的藏傳佛教造像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從薩迦寺到夏魯寺,從白居寺到貢嘎曲德寺,我們看到了西藏佛教藝術對尼泊爾佛教藝術的繼承與發揚,也見證了尼藏風格造像藝術的逐步本土化。

這種本土化既表現在尼泊爾佛教藝術逐漸融入西藏佛教藝術之中,也體現在印度帕拉藝術對西藏佛教藝術影響的漸漸消失,也印證了前述關於此尊造像屬於13 世紀尼藏風格造像的判斷。

綜上所述,此像胎體厚重,鍍金亮麗,造型生動,刻畫細膩,其造型特徵和風格特點展現出早期尼藏風格造像的藝術特色,其細節表現也需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訊息豐富。更兼此尊造像體量巨大,通高近52cm,在造像遺存中不多見。雖略有磕碰,但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未減,甚值珍藏供奉。

克什米爾地理上位於印度最北,臨西藏、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且境內有許多湖泊。阿育王(公元前304 - 232年)即位後,因篤信佛教,在克什米爾建立無數佛塔,奠定佛教地位。歷史上克什米爾地區曾是一個佛教興盛的地方,7到13世紀流行於這一地區的佛教造像具有地域風格和魅力,對於後世和周邊地的區,尤其是西藏西部造像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尊佛陀頭飾肉髻隆起,螺發規整。額頭寬廣,雙眉如弓,雙眼細長,宛如魚腹,眉間飾白毫。鼻樑挺撥,雙唇豐厚,嘴微抿,面容俊朗。左手自然下垂拎起袈裟衣角,右手撐心向前施無畏印。身著圓領通肩袈裟,袈裟輕薄帖體,顯露健壯優美的體形。佛陀上身肩膀渾圓,胸脯厚實,腰部細軟,小腹微鼓,自大腿至小腿的過渡自然逼真,飽滿柔軟的軀體刻畫淋漓。

這種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袈裟衣角的立姿釋迦牟尼造像由來已久。在古印度犍陀羅、馬土臘、薩爾納特和克什米爾等地區的造像中均有出現,可謂早期釋迦牟尼的經典造形。

這尊釋迦牟尼佛立像的藝術風格,追溯到源頭則是繼承了古印度笈多風格,袈裟輕薄帖體,上身可見明顯的水波紋。身體兩側,從兩臂下垂的袈裟衣褶自然流暢,表現出衣物輕盈柔軟的質感。具體而言還是屬於西藏西部所鑄造的克什米爾風格造像,其體量高大,造型優美,實為少見佳作。

大黑天是婆羅門教濕婆(即大自在天)的變身,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護法,是密宗重要護法神。六臂大黑天是格魯派最為推崇的大黑天形象之一,格魯派的三護法之一。

這尊大黑天一面六臂,體量巨大,形象威猛。主二臂手持鉞刀和嘎巴拉碗,其餘右手持骷髏數珠和嘎巴拉鼓,左手持金剛索,另一手持三叉戟。面部三目圓睜,張口露齒,兩頰的肌肉凸出,髭鬚如火,表情威猛可怖,生動傳神。

頭戴五骷髏冠,熾燃如火的怒髮直沖霄漢,髮髻中現化佛,髻頂飾金剛杵頭。大黑天足下踩踏象外道。

下承大方穩重的蓮座,蓮瓣寬扁圓潤,厚實有力。造像上身以紅銅鍍金鑄造,足下外道蓮座以合金銅鑄造,璀璨肅穆,對比鮮明,相得益彰。大黑天面之髭鬚怒髮皆施以硃砂彩繪;身上所披的人頭鬘和腰間圍系的虎皮裙上精細生動。尤其是其體形巨大,形象威猛,肢體壯碩有力,生動再現六臂大黑天威震三界,令邪魔聞風喪膽的氣勢。

第六回精選拍品

西藏13世紀 銅鍍金 釋迦牟尼佛像 

拍品編號:1671
高度:51.5cm
估價:RMB 2,600,000 - 3,600,000

西藏11-12世紀 合金銅 釋迦牟尼佛立像 

拍品編號:1677
高度:42.5cm
估價:RMB 1,200,000 - 1,800,000

西藏14世紀 紅銅鍍金(主尊)合金銅(底座)六臂大黑天像

拍品編號:1670
高度:51.3cm
估價:RMB 900,000 - 1,6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北京古玩城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地點:北京市朝陽區 東三環南路21號 北京古玩城A座5層 多功能廳
拍埸場次:無上尊崇—古代佛教造像專場
拍品數目:56
拍賣時間:2017/6/19  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