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玩城特約│無上專崇│漢藏風格釋尊

來到「北京古玩城春拍」特約最終回,終於到估價範圍逾千萬的拍品登場,說的是一尊15世紀釋迦牟尼像。

15世紀的西藏地區政治平穩,經濟上升,藏傳佛教得到明政權崇信禮遇,由此也促進了藏佛藝術繁榮發展。不同於8到13世紀異域風采占主導地位,14到15十五世紀的藏佛藝術風格是在長時間的佛教藝術實踐經驗上,將外來陌生的藝術逐漸融會貫通,發展出具有鮮明民族特徵的本土風格。這種本土風格主要是吸收了印度、克什米爾,尤其是尼泊爾和漢地的一些表現風格和技巧來豐富本民族的藝術語言。隨著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來到元大都參與佛寺的建設工作,西藏本土的風格也傳入了中土。

中土獨有的審美情趣和表現手法開始直接影響西藏的本土風格,與根植西藏百年的尼泊爾風格共同對其本土風格進行新變革,由此產生了元宮廷、元大都風格的造像。隨著元明政權交替,15世紀造像作品出現了新的風格特徵—永宣宮廷造像。明代永宣宮廷造像在元代「西天梵像」風格上,以漢地傳統風格為主導因素,吸收了當時的尼泊爾、西藏造像元素,獨出心裁地進行變革,在力求符合佛法原旨和儀軌的同時,花樣翻新地創造出了獨特具有「漢藏風格」的新型造像樣式,其藝術成就冠絕明清。

此尊釋迦牟尼佛像肉髻高聳,寶頂莊嚴。面容肅穆祥和,寬額大耳,眉眼細長,雙目微啟,俯視芸芸眾生,鼻樑高挺,薄唇微闔。釋尊眉間嵌銀珠為白毫,極為醒目,彷若一道強光,照射眾生,給予他們強大力量。著袒右式袈裟,左手於腹前結禪定印,右手於膝前結觸地印,結跏趺端坐,蓮座上橫置金剛杵,代表了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金剛座上降魔成道的場景。

肩寬胸厚,肢體圓潤,手腳刻畫自然,富肌肉感。衣褶以漢地的傳統手法表現,衣紋寫實,流暢自然,表現了高超的水平,呈現出漢藏藝術結合的美學典範。下承仰覆式束腰蓮座端莊大方,蓮瓣細長而富有張力,上沿有連珠紋裝飾,下沿陰刻藏文題記,敘述了此像的功用,觀瞻聖像即可得到超度解脫。

封底採用包底法,封藏完好,底板陰刻十字杵。這尊佛像保存狀況極佳,潤澤沉鬱的銅色,應是歷盡滄桑,久經世人膜拜拂拭的結果,凸顯佛陀莊嚴。整像風格與西藏本土流行的藏中、藏西風格大相徑庭,而恰巧同時具有元大都和永宣造像的藝術特點,應是漢藏風格融合過渡時期的作品。

從風格特徵上看,此像肉髻較永宣宮廷造像更加高聳,面形上寬下窄,額間高廣,眉間裝飾白毫。對比故宮博物院藏元至元二年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發現此次拍品所表現的面相特徵均與元大都風格相仿,更多趨近於尼泊爾風格特徵,而非永宣的漢地審美風格。此像與永宣宮廷最為相似的特徵,莫過於其立體、寫實的 衣紋處理。

對比首都博物館藏永樂釋迦牟尼佛像,我們可以發現,此尊釋迦牟尼像的衣著樣式,衣紋線條流暢程度及表現力均與永樂宮廷造像相仿,其背後增加的褶皺較永宣造像更為寫實。下承台座細長挺拔的蓮瓣,如流動的水滴般晶瑩,這是西藏本土對於尼泊爾蓮瓣樣式的重要改造,將其表現得更加立體,生動,與永宣造像 華麗的樣式完全不同。蓮瓣僅裝飾台座正面,背後留空的形制,則與大都的底座形制相仿。同時封底並沒有使用永宣造像常見的剁底法,而採用了西藏地區常用的包底法,為此物產地提供一個可參考依據。

從材質上看,此像採用合金銅為主料,銅質細密壓手,表面打磨光滑,包漿光亮。此種材料多為西藏本土所用,與永宣時期多用黃銅為材,有著都很大的區別。這點為此像的產地提供了更加非常有力的證據,結合台座下的藏文祈願文及封底包底法,以及整像藏地風格主導的特色,我們可以明確判斷出此像應產於藏地,而非漢地。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此像風格突出,融合元大都風格和永宣宮廷造像於一體,保留各種風格精華,極具創新精神,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是15世紀西藏造像藝術本土化的傑作,代表了過渡時期各種造像風格間的相互影響。

二、此像工藝精湛,技藝高超,美感非凡,雍容秀逸,渾厚嫻雅,裝飾自然適度,將漢藏藝術中的含蓄與張揚結合在一起,凸顯施主高雅的審美情趣。

三、此像保存完整,品相極佳。高大身量,晶瑩包漿,以及縝密壓手材質,與釋尊高超地位相得益彰,也反映了此像出處必不平凡,非富貴之人不能奉之。

14至15世紀的元明交替之際,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和文化均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明朝一統漢地,西藏地方勢力也向明廷俯首稱臣。明朝一改元朝「獨尊薩迦」的政策,採用「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宗教政策。朝廷分封西藏眾派的領袖為法王和教王,並施賜他們眾多財物及宗教藝術品,永宣宮廷造像亦從此應運而生。

歷史證明,明朝對西藏的施政治理是非常有效的。廣大西藏僧俗上層和民眾得到了利益和實惠,無不在中央朝廷感召下,傾心內附,自願稱臣,遵守明廷的法律和製度。在穩定社會環境下,漢藏兩地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這種交流直接作用到了當時大量的藝術作品之上,尤其是宗教藝術品。此尊釋迦牟尼佛像就是漢藏交流的代表作品,既體現了西藏人民對於漢地文化的嚮往,也反映了西藏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潮流,具有極高的宗教、歷史和藝術價值。

五佛冠,又稱「五智冠」,因寶冠中有五方佛形象,用以表示佛尊五智圓滿之德,故得此名。藏佛上師修法時,往往需要佩戴五佛寶冠。此頂五佛冠共五片冠葉,每片正中繪五方佛尊形象。皆束高發髻,戴五葉冠,面龐豐圓,眉眼清秀,容貌安詳。胸前佩戴各種華麗飾物,帔帛搭於兩肩,並緩緩垂下。穿寬鬆長裙,雙腿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只是在身色、法印、持物和坐騎上有所變化。

五方佛畫像之外以鍍金薄片貼滿冠葉正面,描繪出卷草背光、蓮座等圖案,主尊畫像上方還有每位佛尊的梵文種子字。冠葉背面用皮革包裹,並用綢布將五個冠葉連接在一起。此頂五佛冠工藝極其繁複奢華,冠葉正面的圖案全部為鍍 金片粘貼完成,其所耗費的資材和人工必然巨大。五個冠葉背光團花和主尊蓮座的色彩全部用漢地傳統 點翠工藝完成,其珍稀程度可見一斑。由上推斷,此 頂五佛冠的來源必不尋常,有可能出自貴族、大寺院甚或皇家之手。

沙瓦利巴是古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沙瓦利巴」一詞是指薩巴惹成就者。薩巴惹(Sabara)是野蠻、原始的狩獵與撿集部落,住在文德雅山陵(Vindhya Hills)地帶,也有部份住在德康(Deccan)。因此有了「沙瓦利巴:獵人」的稱謂。

據說沙瓦利巴的業力很重,必須靠殺生來維持生活,而殺生又造成更重的罪業,如此不斷輪迴。後經觀音菩薩點化,精進修行,得以解脫。證悟之後,他遵從觀音菩薩教導,以歌、舞、 聲音等象徵教導有緣之人,住世直到彌勒佛出世傳法。沙瓦利巴也是薩惹哈的弟子,從薩惹哈學習勝樂金剛教法上師,因而沙瓦利巴也被人稱小薩惹哈。

大成就者沙瓦力巴(Savaripa),頂束高髻,頭戴華麗骷髏寶冠,面方額寬,眉眼上挑,雙目圓鼓。背部有交叉狀弓箭囊,弓上右側懸掛一野豬頭像,以像徵 其得到大手印成就前的獵人形象。可比對西藏15世紀江孜白居寺中84位大成就者壁畫,其中有身分銘刻的沙瓦力巴形象,便與此件完全相同。

此像呈單腿舞立姿,四肢勁健碩壯,肌肉渾圓飽滿;全身裝飾繁複華麗,釧鐲項飾為連珠多圈組合的樣式,衣裙表現出貼伏的波谷狀,下擺飄帶層次刻劃,表現出厚實質感。造像銅質精純,胎體厚實,表麵包漿自然,而且體量巨大,題材少見,藝術和收藏價值甚高。

 

最終回精選拍品

西藏15世紀 合金銅 釋迦牟尼佛像

拍品編號:1685
高度:30cm
估價:RMB 6,000,000 - 12,000,000

明代早期 紙本彩繪鍍金點翠 彩繪五佛冠

拍品編號:1683
高度:18cm
估價:RMB 3,000,000 - 5,000,000

西藏14世紀 合金銅 大成就者沙瓦利巴

拍品編號:1684
高度:32cm
估價:RMB 2,200,000 - 3,2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北京古玩城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地點:北京市朝陽區 東三環南路21號 北京古玩城A座5層 多功能廳
拍埸場次:無上尊崇—古代佛教造像專場
拍品數目:56
拍賣時間:2017/6/19  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