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兩位叱咤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旗手 - 寺瀬由紀與Amy Cappellazzo自立門戶,合夥成立國際藝術顧問公司賢藝匯(Art Intelligence Global,下稱AIG),於香港及紐約各設總部,消息震撼業界。
時隔四年,在環球經濟動蕩的當下,AIG選擇逆市擴充,繼聘請Matt Bangser(前BLUM管理合夥人)為高級總監後,近日又宣佈邀得Sebastian Fahey(前蘇富比環球藝術品部董事總經理)加盟,擔任駐職香港的首席營運官,再度成為熱話。
翻開各大傳媒報道,不少評論聲稱藝術市場面臨劇烈衰退,寺瀬由紀留意到甚麼大家看不見的市場變化,令她認為如今是擴展良機?她和新同事Sebastian Fahey對亞洲市場、藝術品借貸、家族辦公室、私人洽購等發展,又有怎樣的洞見?
寺瀬由紀(右)與Amy Cappellazzo(左)攜手創辦國際藝術顧問公司「賢藝匯」(Art Intelligence Global,AIG)
AIG於2023年策辦「Gerhard Richter: Abstrakte Bilder」(李希特:抽象畫)展覽
近年環球經濟不景氣,藝術市場氣氛同樣不安。然而,AIG卻擴充業務,包括先後邀請了Matt Bangser和Sebastian Fahey加盟。你們看到了怎樣的商機而決定逆市擴充?
寺瀬由紀:儘管不少意見認為,藝術市場如今面臨諸般困境,AIG業績卻是一直按年上升,亞洲區表現更是尤其亮眼。隨著Sebastian加入香港管理層,我們已準備好把握亞洲地區的龐大機遇。
Sebastian是少數在亞洲、歐洲、美洲皆有豐富經驗的資深藝術市場高管,非常契合AIG的全球化視野。我們也很高興能在紐約招攬到Alexander Gardiner,他在提升高端市場交易的專業能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相信大家近來讀到滿多關於亞洲藝術市場的負面報道。根據我們過去兩年的經驗,事實並非如此。AIG正朝著成績破紀錄的一年邁進,目前也沒有跡象顯示未來亞洲藏家的角色會變得次要。如此趨勢之下,我們團隊的專業所長 - 為一級和二級市場度身訂造全面性策略的能力,亦更為客戶所需求。
Sebastian Fahey:藝術市場有週期性,下行收縮時往往更能顯示出其中的機會。寺瀬擁有長遠的眼光,確信現在是擴充業務的最佳時機 - 這正是我加入AIG的主因。我們會致力把市場的不確定性轉化成客戶的優勢。
Sebastian Fahey擔任AIG駐香港的首席營運官
Matt Bangser為AIG的高級總監
對比四年前成立之時,AIG在業務上有何重大改變?未來五或十年的藍圖又是如何?
寺瀬由紀:自從Amy與我在2021年創辦AIG以來,這間精品顧問公司已經發展成藝術市場資訊決策的重要力量,游刃於愈趨龐雜多變的環境之間。收藏家現在有著更多方面的需求,正在尋求更複雜精確的解決方案,我們的服務範疇自然也隨之而擴張。
這個現象在亞洲尤其明顯,藏家日益重視資深專家的獨立意見。AIG擁有環球藝術市場的網絡渠道,並專精於藝術品交易。未來,我們將以此為本,致力為新世代藏家提供頂尖管理服務,重新界定藝術顧問的意義。
為此,我們近來也聘請了Matt Bangser擔任高級總監,駐職紐約。他曾於BLUM工作十六年,乃此家頂級畫廊的重要功臣,與全球藏家、藝廊、乃至藝術家有著緊密聯繫。
Sebastian Fahey曾經擔任蘇富比金融服務總監,負責拓展藝術品借貸業務。如今他加入AIG,藝術品借貸會否是其工作要務之一?這方面的發展無疑是藝術圈近年的熱門話題。
寺瀬由紀:藝術品借貸業務正迅速發展,越來越多藏家視之為財富管理策略的一部份。因此,我們必需要做好準備,提供世界一流的專業知識。
憑藉Sebastian在歐洲和亞洲拓展蘇富比藝術金融業務的豐富經驗,他不但能為客戶提供相關意見,更有力為之爭取最佳條件。這正是AIG在市場的定位角色 - 由身經百戰的專家帶來最高水準的獨立建議。
家族辦公室是藝術市場的熱門話題|資料圖片
家族辦公室是市場另一個熱門話題。AIG在這方面擔當怎樣的角色?家辦在收藏習慣上和傳統藏家又有何分野?
寺瀬由紀、Sebastian Fahey:家族辦公室是我們客戶群的基石,這一點反映出他們在他們在財富管理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AIG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市場,我們都能充分考慮到藝術品不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亦為資產組合的重要成份,進而謹慎地為家辦提供全面服務。
這一點通常意味著,把藝術品納入信託或基金會架構,讓收藏與慈善結合,確保跨世代傳承。
近來有不少意見認為,藝術市場正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衰退 - 這些評論往往夾雜著畫廊結業、拍賣成交額下跌、業界裁員等消息。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Sebastian Fahey:目前的情況,與其說是突如其來的衝突,不如說是2022年疫情後市場達到高峰以來,累積壓力逐步爆發的結果。在如今歷史性的低利率環境下,市場似乎正在消化這些年來的過度投機行為,顯示出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
儘管如此,我認為這是市場的健康調整,而非令人擔憂的趨勢。與此同時,這也是藏家把重心從短期炒賣轉換至長線投資的良機。
若然這並非嚴重衰退,那麼在大部份人看不到/沒有留意的地方,藝術市場和收藏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Sebastian Fahey:一些微妙的變化正在靜悄地重塑收藏家的行為模式。畫廊銷售依然活躍,只是速度有所放緩;拍賣會上,越來越多拍品來自遺產(estate)和知名收藏,而非投機性的委託 - 對頂尖藝術品的需求穩定;頂尖市場中,許多有話語權的賣家悄然轉向私人洽購,重要交易仍然持續。
總括而言,這些趨勢表明在經濟動蕩、世代交替、優先事項改變等因素之下,收藏家群體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多元,且具備更成熟的財務思維。
AIG於2024年舉辦「Jeff Koons: 1979-1999」展覽
這些現象同樣在亞洲市場發生嗎?
寺瀬由紀:相對西方而言,亞洲收藏藝術的歷史較短。因此,在供應方面,往往視乎藏家個別情況而定,而較少由近年主導西方大型拍賣的藝術遺產推動。
然而,亞洲藏家日趨成熟。過去因為害怕錯過機會而衝動行事的情況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更為審慎的態度。如同我們在西方看到的現況,亞洲藏家如今傾向花費更多時間研究和考慮,亦越來越重視可靠的資深顧問所帶來的價值。
這項轉變不僅反映亞洲藏家對藝術品的理解日益加深,也標誌市場正朝著更理性、更策略性的方向發展。
坊間有意見認為,傳統藝術行業似乎有點跟不上市場改變的步伐。你認為他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甚麼?
Sebastian Fahey:如我上述所言,藝術市場具有週期性,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不穩的情況之下,表現往往有所放緩。此外,營運成本上漲、藏家群體結構改變、債務成本攀升、另類投資競爭加劇、數碼科技帶來的顛覆等影響,部份實力較弱或過於進取的公司會陷於困境也就不足為奇了。
儘管如此,市場仍然蘊藏大量機遇,實際需求也比媒體標題暗示的更為強勁。
近年環球拍賣市場數據顯示,儘管公開拍賣成交額有所下降,私人洽購業務卻穩步上揚。亞洲是否也是相同情況?就現當代藝術而言,亞洲藏家更垂青「藍籌」還是新進藝術家?
Sebastian Fahey:隨著亞洲藏家對顧問公司建立起信心,對比上個十年,甚或只是AIG四年前成立之時,亞洲市場對私洽的接受程度顯著提升。
寺瀬由紀:過去,亞洲藏家往往被市場較為波動的新銳藝術家吸引;如今,他們的目光更為關注藍籌藝術家。近期所謂「超當代」(ultra-contemporary)板塊走勢疲弱的市場更加速了這項改變 - 相較之下,那些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擁有良好市場記錄的藍籌作品,能為藏家提供更穩健、更具長期投資價值的選擇。
有意見認為,奢侈品市場表現強勁,與Z世代購藏習慣有關
近年拍賣業似乎反映出一個現象 - 傳統藝術成交下跌,而奢侈品類則顯著上升。有意見認為這與新世代藏家/Z世代購藏習慣有關,你有何看法?
Sebastian Fahey:儘管新世代藏家表現出更廣泛的收藏興趣,但會發現如此現象,也與拍賣行擴大奢侈品銷售的投放有著因果關係。與此同時,奢侈品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浪潮下的興起,以及各年齡層對二級市場的需求增長,也有著頗大影響。
編按:相對於傳統線性經濟「製造、使用、丟棄」的概念,循環經濟重視「資源再用、減少浪費」等原則
香港最新的施政報告指出,香港作為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將以邁向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為目標。就你看來,香港的相關配套,舉如稅收政策、文化機構、物流運輸、乃至公共政策等方面,能否跟上藝術市場不斷改變的需求?
寺瀬由紀、Sebastian Fahey:香港將持續擔當亞洲藝術中心。在這個地區之內,尚無城市能在物流、金融、乃至基礎設施等方面與之匹敵,而這些條件正是推動世界級藝術市場運作的關鍵。藏家受惠於極具吸引力的稅務政策,而香港亦積極提升文化機構的國際知名度,M+便是最佳例證。
然而,人才仍是香港藝術生態的一大挑戰,亞洲在這方面的發展暫時仍然未能追上西方市場。若然香港要全面實現作為全球藝術中心的願景,培育並吸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