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隨著時代推演,無論創作風格、形式,一直都在演變,參與其中的藝術家亦愈來愈多元。要了解藝術發展箇中脈絡,系統性的研究和資料保存必不可少。成立於2000年的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便是保存亞洲近代藝術歷史文獻的重要機構。公眾可透過文獻庫網站,或親臨圖書館免費查閱館藏珍貴的藝術文獻,藉此了解及傳承亞洲藝術。
今年,文獻庫將於10月底舉行的周年籌款慈善拍賣,帶來逾50件由世界各地藝術家、畫廊及贊助人慷慨捐贈的作品。亮相的藝術品來自海內外多位年輕藝術家,包括菲律賓的Rosamond Brown、阿聯酋攝影師Farah Al Qasimi、泰國多媒體藝術家Kawita Vatanajyankur等,此外還有張恩利、陳福善等亞洲藝壇耳熟能詳的名字。
The Value繼去年之後,再度成為亞洲藝術文獻庫周年籌款拍賣的媒體合作夥伴,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文獻庫去年的工作重點,以及是次慈善拍賣的精選拍品。
本季慈善拍賣,文獻庫與中環H Queen’s合作進行預展,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到場參觀。是次拍賣則以網上競投形式舉行,即日起至11月1日結束,有興趣的讀者可按此參與競投。
拍賣預展於H Queen’s舉行,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到場參觀
拍賣預展於H Queen’s舉行,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到場參觀
亞洲藝術文獻庫一直致力把區內的當代藝術歷史資料數碼化,並免費開放這些資源予公眾使用。至今,文獻庫的數碼館藏已達83,000項。本年度籌款拍賣將成為文獻庫重要資金來源,支持機構優化其數碼檔案管理設施,進一步推動存檔工作並開放資源。
是次拍賣收益將用於建立一個先進的數碼工作室,並培養未來的文獻管理人才。這些計劃將讓文獻庫得以繼續為公眾免費提供資源和活動,推動亞洲近代藝術史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建立數碼工作室將進一步提高文獻庫的存檔標準,並訓練新一代文獻管理人才,設施預料可讓文獻庫每年數碼化逾10,000項資料,效率比現時大大提升148%。
文獻庫保存的文獻檔案,闡明了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的生平、不同組織和群體的歷史,以及各個知名展覽背後複雜的脈絡。2024年,文獻庫推出了數個重要的檔案,涵蓋香港、南亞、台灣等地,例如本地藝術家蕭競聰的個人檔案、白雙全檔案:星期日生活、台灣第一個合作社畫廊「二號公寓」的檔案,以及紀錄已故印度陶藝家Jyotsna Bhatt藝術生涯的檔案。
接下來,文獻庫將陸續推出更多文獻檔案,包括王公懿(1946 年生)的個人檔案,她是少數於 1980 年代在中國獲得肯定的女性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駐曼谷和清邁非牟利組織 Project 304(1996 年創立)的檔案,該組織主導泰國藝術社群的發展;以及新媒體藝術先鋒 Nalini Malani(1946 年生)的個人檔案,她於1970年代起帶動孟買藝壇。
慈善拍賣精選拍品
Pio Abad《It Seems We Have Developed a Taste for Each Other’s Weaknesses No.14》墨水及不透明水彩紙本
創作時間:2020 年
尺幅:42 x 29.5 cm
來源:由藝術家及 Silverlens 慷慨捐贈
此作以藝術家獨特的風格描繪,這幅帶有諷刺意味的畫作展示一個華而不實的藥盒,上面紋著「For Ever」字樣,揭示權力政治人物的公眾形象和個人現實之間的脫節。
此作品來自共十八幅的插畫系列,描繪了曾經由戴卓爾夫人和列根擁有的藥盒,均由藝術家從各種拍賣圖錄中發掘出來。藥盒令人聯想到死亡和疾病,透過揭示政治家最私密和脆弱的一面,削弱他們強大的表面形象。
Farah Al Qasimi《Still Life with Laptop》噴墨保存印刷
創作時間:2016 年
尺幅:55 x 71.5 cm
版數:第一版,共五版
來源:由藝術家及 François Ghebaly 慷慨捐贈
阿聯酋藝術家Farah Al Qasimi 的作品《Still Life with Laptop》 色彩豐富且細緻,當中展示藝術家的自拍照,並與日常物品擺放在一起。桌上放著一部筆記本電腦,顯示藝術家的自拍照,旁邊放著一個來自美國知名連鎖餐廳The Halal Guys 的外賣杯子,同時一張以英文和阿拉伯文書寫的待辦清單則貼在牆上。
這個混合著各種文化標誌的場景暗示了一些複雜的敘事,它們塑造了在美國生活的阿拉伯女性的種種認知和身份。
張恩利《迷彩球》塑膠彩、地球儀
創作時間:2022 年
尺寸:40 x 30 x 30 cm
來源: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迷彩球》反映了張恩利對日常物件及抽象形態的興趣,來自藝術家在2014年開展並持續至今的作品系列。在此系列中,張氏開始實驗把繪畫由二維的畫布擴展至其他空間。
對張恩利來說,地球儀既是一個教育工具,亦是一件裝飾品。透過以紅藍顏料塗抹地球儀,藝術家進一步模糊界線,把它轉化成一件藝術品。
陳福善《The Fortune Teller》塑膠彩紙本
創作時間: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
尺幅:75.5 x 58.5 cm
來源:由漢雅軒慷慨捐贈
在鮮艷而迷幻的背景下,一個神秘且扭曲的人物指向畫布外,彷彿在召喚觀眾走入這個夢幻的場景中。陳福善在香港急速改變的時代下創作了《The Fortune Teller》,把他的所見所聞轉化成超現實的奇幻場景。
在這個引人入勝的作品中,那鮮明的色調和神秘的角色表達了藝術家的潛意識,並展現了陳氏在 196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豐富的視覺語言。
王公懿《草葉集之十九》絹、磺物質顏料、色粉筆
創作時間:2024 年
尺幅:68 x 78 cm
來源: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引自華特·惠特曼的《草葉集》,此作品是中國藝術家王公懿一系列抽象畫作之一,反映她對大自然深刻的欣賞。作品描繪了藝術家在日常河邊散步時所看到的野草,當中揮灑的筆觸捕捉了王公懿細緻的觀察及流動的思緒。此畫作反映王氏的風格,並融合了中國水墨畫和抽象的視覺語言,以及佛學有關簡約與深度的原則。
康瑞璟《Day #24-50》染色羊毛、木框、線
創作時間:2023-2024年
尺寸:55 x 40 x 6 cm
來源:由藝術家及 Tina Kim Gallery 慷慨捐贈
由染色羊毛製作的《Day #24-50》展現了一個迷人的幾何構圖,以黃色、紫色和啡色的色調,營造出黃昏或黎明時分的天空。這件作品是韓國藝術家康瑞璟全新系列《Day》之一,探索一天內的明暗互動。
康瑞璟最近於三星美術館舉行的個展中,將《Day》系列中不同作品並列展示,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壁畫,詮釋了晝夜的永恆循環,並突顯藝術家把獨立元素融合並創造成整體的興趣。
成能慶《Venue》明膠銀鹽印刷(一套三幅)
創作時間:1985 年
尺幅:22.5 x 33.5 cm (每幅)
來源:由藝術家及 Lehmann Maupin 慷慨捐贈
同樣來自韓國的成能慶,以挑戰非傳統媒介創作見稱。今次登場的《Venue》,屬藝術家於1979年推出的著名系列,藝術家藉此系列,挑戰媒體影像及展示的權威性。
成能慶收集帶有編輯標記的新聞圖片,並透過近距離拍攝把這些影像抽象化,改變其比例,並在底片上以墨水加上他自己的註解。整個過程讓影像從政治宣傳工具轉化成紀實攝影作品,並把圖片從原本的意義抽離。
至今,《Venue》系列已有四十二件作品,其中部份作品已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費明杰《海星》原子筆及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1980 年代
尺幅:54 x 74 cm
來源:由藝術家及藝倡畫廊慷慨捐贈
繪畫是費明杰的藝術實踐重要的一部份,讓他紀錄及實驗不同的意念,並實現於他的雕塑創作中。這位生於上海、定居美國的藝術家,早期作品受到海洋啟發,今回亮相的《海星》便屬其中之一,展現出藝術家以精湛技術捕捉物件複雜細緻的質感和色彩。
費明杰把感性融入分析與細節,結合精準的水墨線條及流動的水彩筆觸,突顯光影及海星的觸感。
Artwork © 2024 Ruth Asawa Lanier, Inc./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Ruth Asawa Lanier, Inc. and David Zwirner
Ruth Asawa《Cineraria (P.018-II)》紙上絲網印刷
創作時間:1979 年
尺幅:41 x 53.3 cm
版數:第 37 版,共 175 版
來源:由 Ruth Asawa Lainer, Inc.及卓納畫廊慷慨捐贈
來自美國的Ruth Asawa,以繪畫作為藝術實踐的基本步。2023年,她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大型個展《Ruth Asawa Through Line》,聚焦藝術家的紙本作品,並探討它們對藝術家整體創作的影響。展覽之後亦在休斯頓的梅尼爾藝術館展出。
今回亮相的《Cineraria (P.018-II)》,屬藝術家的絲網印刷作品,Asawa在本作裡細緻地描繪了瓜葉菊,反映她對植物的熱愛和觀察,並展示出她對形象線條繪畫的掌握——其精準俐落的線條一如其知名雕塑作品的複雜性和透明感。
陳麗雲《京都#1》切碎的京都地圖編織
創作時間:2024 年
尺幅:28.5 x 37 cm
來源:由藝術家及 Flowers Gallery 慷慨捐贈
《京都#1》出自香港藝術家陳麗雲之手,由她最近在日本關西旅行中發現和收集的古老日本地圖製作而成。旅行在陳氏的創作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讓她能夠利用承載著記憶、故事和歷史的物料,創作出不同作品。陳麗雲透過交織的表象,反思跨文化交流如何重構及塑造我們的身份和傳承。
Kawita Vatanajyankur《Colander》單頻道錄像
創作時間:2015年
錄像長度:3分2秒
版數:第四版,共四版 + 兩個藝術家版
來源:由藝術家及 Nova Contemporary 慷慨捐贈
來自泰國的Kawita Vatanajyankur,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她在錄像作品《Colander》裡,化身成一個煮麵籃,正視家庭勞動的體力及情感負擔。錄像以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此表演需要極大的體力和能耐。
在此作裡,藝術家反覆把頭浸入一鍋水中,並一直提升動作的強度,因此她採用了花式泳手的呼吸技巧。此作品是Kawita《Work》系列中的代表作,這驚人的表演突顯泰國女性所承擔的隱形勞動。
Nibha Sikander《Yellow Tiger Study》手工裁剪的彩色及檔案紙
創作時間:2023年
尺寸:37.8 x 40.2 cm
來源:由藝術家及 TARQ 慷慨捐贈
印度藝術家Nibha Sikander的作品《Yellow Tiger Study》細緻而複雜,來自藝術家對其家鄉穆魯德的昆蟲和動物的研究。
通過剪紙、粘貼和疊加彩色紙,Nibha巧妙地複製出飛蛾身體上的豐富圖案和質感。她把個別部份解構及重組,創作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構圖。這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自然界的深刻欣賞,並提供了一個紀錄生物多樣性的另類方式,既深思熟慮且富有想像力,有別於傳統的抽取法。
于彭《芝山公園》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1989年
尺幅:136 x 69 cm
來源:由漢雅軒慷慨捐贈
台灣藝術家于彭的《芝山公園》,呈現了一幅令人愉悅的繁茂景觀,充滿樹木、葉叢、岩石和山脈,把于彭家居附近的一個公園轉化成一個神秘而原始的森林。于彭在創作這件作品的時候,正開始把傳統的水墨畫技巧加入其藝術實踐中。此作品的構圖充滿飽滿及密集的筆觸,體現了藝術家獨特的風格。
拍賣詳情
亞洲藝術文獻庫2024周年籌款拍賣
拍賣日期:2024/10/23(星期三)12pm - 2024/11/1(星期五)10:30pm
按此參與網上競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