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成立25週年,為慶祝這重要誌慶,文獻庫今年的周年籌款拍賣,將呈獻逾65件由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畫廊及贊助人慷慨捐贈的作品,當中囊括海內外知名及新晉藝術家的力作。
藝術家名單包括劉韡、徐冰、陳福善、村上隆、Antony Gormley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另外還有以光影裝置吸引全球目光的藝術團體teamLab。
本季慈善拍賣,文獻庫與佳士得香港合作,在中環The Henderson 7樓舉行預展,展期由11月7日至11日,歡迎公眾參觀。至於慈善拍賣則以網上競投形式舉行,由10月27日起至11月14日結束,有興趣的讀者可按此參與競投。
是次拍賣所籌得善款將用於支援文獻庫持續保存亞洲當代藝術史,並向公眾提供免費的資源和教育。
亞洲藝術文獻庫2025周年籌款拍賣
預展開幕:
2025/11/7|6pm-8pm
預展開放時間:
2025/11/8-10|11am-5:30pm
2025/11/11|11am-3pm
地點:佳士得香港
地址:香港中環美利道 2 號 The Henderson 7 樓
網上競投日期:
2025/10/27(星期一)12pm 至 2025/11/14(星期五)10:30pm
按此參與競投
成立於2000年的亞洲藝術文獻庫,是保存亞洲近代藝術歷史文獻的重要機構。公眾可透過文獻庫網站,或親臨圖書館免費查閱館藏珍貴的藝術文獻,藉此了解及傳承亞洲藝術。
隨着時間推演,文獻庫的館藏持續增長,現已有逾147,000項資料,公眾可透過文獻庫網站及實體圖書館免費查閱這些珍貴檔案。通過研究、駐場計劃、展覽、教學活動及出版物,文獻庫積極建立工具及社群以催化新知。
在成立25周年之際,文獻庫在2025年7月啟用全新的檔案管理設施,包括數碼工作室、文獻整理及儲存空間。這個專為保存歷史文獻而設的空間,不僅大幅提升了機構的運作效能,亦可支援本地藝術家及文化機構的檔案工作,並促進檔案管理人才的專業發展。
文獻庫將於今年下旬將推出25周年的活動系列「屬於大家的文獻庫:社群共建」,內容包括為期一年的展覽、香港藝術史專著出版、駐場計劃、教育資源,以及有關檔案工作的公眾講座系列。透過「屬於大家的文獻庫」,文獻庫希望活化檔案,並凝聚本地社群一同參與保存其藝術遺產。
The Value已連續三年成為亞洲藝術文獻庫周年籌款拍賣的媒體合作夥伴,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是次慈善拍賣的精選拍品。
慈善拍賣精選拍品
劉韡《Untitled》油畫布本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90 x 60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此作品以抽象手法描繪城市,看似從百葉窗窺探的風景,或是電腦螢幕的故障畫面。繽紛的城市景觀與夕陽交融,其迷幻色彩引發出扭曲與驚奇之感。此作品結合了精密度和想像力,藝術家把都市生活的活力和繁囂,轉化成一種在現世尋找秩序和意義的個人反省。
Image courtesy of Ikkan Art LLC. © teamLab.
teamLab《Flower and Corpse Glitch》數碼作品,單一頻道
創作時間:2012年
長度:19分25秒(循環)
版數:4/10,另有 1 件藝術家自留版
由 Ikkan 及 Miho Sanada 慷慨捐贈
《Flower and Corpse Glitch》始於神樹被伐倒,釋放了象徵大自然的憤怒的傳說巨蛇八岐大蛇。此舉引發了森林神明與人類的戰爭,人類最終利用先進科技擊敗神力,卻使森林淪為廢墟。
在廢墟之中,《源氏物語》主角光源氏於巨蛇與眾神的屍骸上播撒種子,催生出迅速茁壯的新生森林。此作品源自於 teamLab 的「超主觀空間」理念,探討毀滅與重生之間的張力,以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微妙平衡。
徐冰《英文方塊字書法:Happiness Depends Upon Ourselves》水墨、硃砂、宣紙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33 x 137.5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徐冰的方塊字書法系統始創於1993年,將英文字轉化為形似中文字的結構,透過視覺語言促成跨文化對話。作品標題引述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箴言,強調自我修養是達致美好人生的關鍵。徐氏融合語言系統,以視覺格言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對意義與文化疆界的既定認知。此作品提醒我們,語言本身便是連結世界的橋樑。
陳福善(1905-1995)《Untitled》墨彩紙本
創作時間:1972年
尺幅:46 x 69 cm
由陳福善信託及漢雅軒慷慨捐贈
在這件作品中,陳福善描繪了香港離島獨特的地質特徵。平直而斑斕的筆觸,呈現出粗獷的流紋岩質凝灰岩,構成眾多的島嶼。岩層各面以不同的色彩呈現,顯示出隱藏其中的各類動物與生物。對陳氏而言,讓視線隨著蜿蜒的岩石漫遊,是一種透過奇幻的想像與遐思體驗日常生活的方式。
Pinaree Sanpitak《The Pot》銅壺、手工撕楮紙、針
創作時間:2024年
尺幅:47 x 50 x 50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在這作品中,Sanpitak將銅壺與楮紙結合,製成其標誌性的「乳房佛塔」,融合了女性形體與神聖建築的意象。源於早期佛教將佛塔視為聖物之傳統,此作品把乳房意象從過度性化的詮釋中重塑,使其轉化為啟蒙的象徵。
泰國藝術家Sanpitak以哺乳經驗為靈感,將身體呈現為神聖的存在,以靜謐而強大的女性主義宣言,喚醒女性生命中有關孕育、具身與靈性的維度。
梁巨廷《時代的導航》墨彩紙本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78 x 180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此橫幅水墨畫探索了傳統中國美學與數碼轉型的交匯。生於廣州的梁巨廷,透過幾何抽象手法與受數碼時代啟發的多重視覺語言,重新詮釋山石等自然形態,為作品注入節奏感十足的生命力。紅色是中國文化中象徵喜悅與庇佑的色彩,在畫中成為構圖的基石,暗示著對超越疆界的永恆追求。記憶、大自然與現代性在這詩意的空間裏匯聚。
Krishna Reddy(1925-2018)《Flower》多色紙本版畫
創作時間:1961年
尺幅:51 x 65.5 cm
由藝術家親自印製
由 Krishna Reddy 遺產管理人及 Experimenter 慷慨捐贈
印度藝術家Krishna Reddy在這件作品中運用同時多色印刷技法,以感受把花朵翻轉內外後,其結構中的精細紋理。透過在水平線與垂直線上疊加對比色調,Reddy 將花卉的形態推向表面,創造出充滿質感與立體感的視覺場域。
《Flower》展現了 Reddy 對大自然的熱忱,同時反映了藝術家在探索有機形態的過程中,以注重觸覺與詩意的手法,將版畫與雕塑連結。
曹斐《監獄建築師 10》噴墨印刷
創作時間:2018年
尺幅:120 x 160 cm
版數:1/6
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慷慨捐贈
《監獄建築師 10》是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藝術家創作的電影之劇照。這部作品呼應了該文化機構前身為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背景,透過囚犯與建築師跨越時空的對話展開敘事。影片援引殖民歷史、香港電影及當代中國文化元素,讓觀眾置身於囚犯的視角,體驗他們無限期等待審判的處境。此作品引領觀眾反思囚禁的建築結構,以及自由的虛無縹緲。
夏碧泉(1925-2009)《境界》拼貼凸版印刷
創作時間:1976年
尺幅:79.5 x 61 cm
版數:18/75
由夏氏家人及 Rossi & Rossi 慷慨捐贈。
這幅拼貼凸版印刷作品描繪了天體從層疊的自然風景中升起的景象。夏碧泉運用由木材與現成物組成的拼貼版畫印版,將墨跡轉印至紙張上完成作品。
在1974至2002年期間,夏氏共製作了逾150幅獨立印版及3,000版拼貼版畫,其中多數贈予藝術同儕、捐贈予博物館或售往世界各地。此作品堪稱夏氏於1970年代探索拼貼版畫技法的早期代表作。
周俊輝《亞洲藝術文獻庫於荷李活道》塑膠彩布本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102 x 71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此作品描繪了亞洲藝術文獻庫遷入上環荷李活商業中心現址當天。畫作為紀念文獻庫成立 25 周年而作,融入了各種元素,例如周俊輝記憶中開幕活動的舞獅場景,以及他具標誌性的紅色的士。周氏透過細膩刻劃隨歲月變遷的城市建築與店舖門面,既彰顯文獻庫歷久彌堅的韌性,亦指向其美好的前景。
林東鵬《廿五年的風景夢(一)》塑膠彩、粉彩、水墨及炭筆板本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60 x 90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林東鵬以標誌性的炭筆與粉彩調色,在三夾板上創作《廿五年的風景夢(一)》。畫中描繪一個沉睡的身影,蜷臥於群山、樹木與書堆之間。這幅溫馨的場景歌頌火炭工業區──廿五年前,林東鵬與一群香港藝術家在此建立工作室。移居加拿大後,林氏重新詮釋了他對風景的藝術語言,而此作品注滿了他對香港的記憶,沉浸在如夢似幻的溫柔與懷舊之中。
林嵐《行動智慧》回收雨傘布料、繩索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31 x 412 x 27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在一個前製衣工人協會的協助下,林嵐編織出這個吊床造型的書架。自2000年代初,她便一直與該協會合作。在一片由回收雨傘布料製作而成的彩虹拼布中,可窺見兒童卡通圖像,以及日本化妝品牌 FANCL的字樣,提醒著人們這些物料的過去。
此作品靈感源自亞洲藝術文獻庫 2011 年的項目「流動圖書館 | 越南站」,該計劃巡迴亞洲各大城市,邀請公眾以非傳統的方式閱讀並使用文獻庫館藏。
鳥頭《種子》亞加力膠板 UV 印刷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101 x 78.5 cm
版數:1/5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鳥頭採用其特色的攝影矩陣與裝裱方法,在《種子》中以繽紛的天空、飛機及植物的影像為框架,襯托26幅相同的黑白睡犬照片。此作品集合了無數的視角及豐富的細節,這樣的構圖既是模擬與數碼的交融,亦是單一與多重、抽象與具象的共生。
在當今的數碼時代,影像被無限複製與流通,而此作品透過將不同影像整合為一幅較大的照片,提供了一種與攝影物質性重新連結的途徑。
Mire Lee《Black Sun: Surface with Many Holes Studio Prototype #4》碎布、黏土、環氧樹脂、鋼筋網
創作時間:2023年
尺幅:137 x 37.5 x 7 cm
由藝術家及 Tina Kim Gallery 慷慨捐贈
此作品是韓國藝術家Mire Lee《Black Sun》的原型,該場域特定裝置作品曾於紐約新美術館展出,靈感源自保加利亞裔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克莉斯蒂娃關於憂鬱與抑鬱的著作。
在此原型中,標題所指的黑色太陽以布料上的穿孔與切割呈現,這些布料浸於液態黏土中。張開的孔洞反映心理創傷、情感空洞、以及人體結構的脆弱。實驗過程和當中產生的意外效果,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Imelda Cajipe Endaya《Butikas》絲網印刷
創作時間:1976年
尺幅:67 x 49.5 cm
版數:69/85
由藝術家及 Silverlens 慷慨捐贈
這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早期的版畫實踐。來自菲律賓的Imelda Cajipe Endaya運用絲網印刷模板疊加抽象圖案,這些圖案啟發自風景、海景、天際及陽光的變幻色調。
在此作品中,交織的綠色演繹出新生與寧靜之感。藝術家自在地遊走於色塊、幾何形狀與自由流動的形態之間,捕捉人類與自然環境間循環、生生不息且具修復力量的關係。
徐梯善《Gray Zone-14》鉛筆與複合媒材,雙層 Dura-Lar 保護膜
創作時間:2025年
尺幅:36.5 x 42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在此作品中,一系列形態令人聯想到身體孔口與生物生長,背景則呈現科幻視覺,彷彿未來的材質被設計成兼具伸展性及結構性。這些生物形態模糊了人類與機器的界線,暗示著改造人般的意識──其中支離破碎的人體與生理過程皆被抽取成數據。作品將數碼科技呈現為生物政治權力的體現,質疑數碼科技對人類而言究竟是肯定生命、扭曲現實,還是監控。
崔潔《底吞圖 #43》塑膠彩布本
創作時間:2018 年
尺幅:80.5 x 71.5 cm
由藝術家慷慨捐贈
在《底吞圖 #43》中,背景侵蝕著一對舞動中的情侶的身軀與雙手。扭曲的黑線與色彩漸變暗示著動作軌跡與時間的流逝,在斷裂的節奏中徐徐展開。此作品是崔潔的《底吞圖》系列之一,該系列與其建築繪畫同期誕生。
作品運用層疊技巧突顯主體與背景的互動關係,在視覺上形成鮮明對比,延續了藝術家對空間環境如何塑造集體希望、記憶及當代生活心理的長期探索。
特羅拉馬《富足#7》漆、棉混紡纖維
創作時間:2023年
尺幅:120 x 90 cm
由藝術家及馬凌畫廊慷慨捐贈
《富足#7》是印尼藝術家特羅拉馬的系列作品之一,運用像素化的陰陽燭來諷刺推特更名為 X 及其引發的股市波動。細看這幅手工刺繡藝術品,可見象徵雙喜的中文字「囍」反覆織於印尼傳統床墊常用的纖維之上。作品融合數碼文化與傳統工藝,既模擬全球股市動態,亦反映投資者對財富急速積累的渴望──這份渴望被詮釋為無限快樂的誘惑。
村上隆《Flower Sparkles!》收藏級噴墨打印及絲網印刷紙本
創作時間:2021年
尺幅:50 x 50 cm
特別版:15/25;原版版數 100,另有 25 件藝術家自留版及 25 件特別版
由⾼古軒慷慨捐贈
《Flower Sparkles!》是限量版畫,呈現村上隆獨有的多色微笑花朵圖案。花卉輪廓內填滿數個設計相同的微型版本,每朵花皆綻放著天真而奇幻的笑容。花朵是村上隆「超扁平」美學的重要元素,此美學將傳統日本繪畫技巧與當代流行圖像,特別是動漫、漫畫、御宅族及可愛文化中的圖像手法,融合於平面構圖之中。
申旻《Usual Suspects - Jinju》鉛筆紙本
創作時間:2024年
尺幅:45 x 47 x 33 cm
由藝術家及 P21 慷慨捐贈
此雕塑是申旻《Usual Suspects》系列的一部分,該系列為這位韓國新銳藝術家贏得了首屆美⾼梅藝術探新獎。作品以紙張與快餐包裝為媒材,塑造出身穿制服、頭戴黑色髮網的女服務員──象徵了資本主義體系強加的儀容規範。
人物憤怒的神情與凌亂的瀏海,揭露了服務業勞動中由情感消耗與表演式要求帶來的壓力。雕塑內藏著手寫祈願,為女性勞動者的安全與尊嚴祈禱,展現出深具個人情感與人性關懷的聲援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