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風觀音與尼泊爾彌勒 紐約拍賣周的佛上對決

本月的紐約亞洲藝術週,喜馬拉雅藝術百花齊放,當中尤以佛教造像為尊,分別在佳士得、蘇富比、邦瀚斯三大拍賣行的多個專場現身領銜。

The Value挑選的四件佛像重器,分別以觀音與彌勒兩大菩薩為主題,來自犍陀羅古國和尼泊爾王朝,曾在不同時空的匠人手中大放異彩。以下讓我們按拍賣時間順序,讓它們逐一介紹登場,來一場藝術上的佛上對決。



Lot 321|尼泊爾 九/十世紀 銅鎏金觀世音菩薩坐像

拍賣行:紐約蘇富比
專場: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拍賣日期:2020/9/22|12pm(當地時間)

高度:26.7 cm
來源:Abby Aldrich Rockefeller,於1992年紐約購自Dudley James
估價:US$300,000 - 500,000

尼泊爾造像在佛教藝術中鼎鼎有名,當中又以紐瓦爾人(Newar)出品尤為精彩出眾。此尊觀音菩薩像面世的九至十世紀,則可說是紐瓦爾派聞名天下前的啟蒙時代。

時間回到四至六世紀的印度笈多王朝,大乘佛教於當地成為宗教主流,同時創造出相當輝煌的藝術成就。

然而,隨著王朝傾亡,相關文化和工藝被帶到尼泊爾境內的加德滿都谷地,為該地紐瓦爾工匠鑄造佛像之火炎送來東風。

與此同時,觀音信仰在尼泊爾興起,結合谷地工匠高超的金屬鑄造技術,逐步確立了紐瓦爾派經典的「蓮花手菩薩立像」風格。紐瓦爾工匠成名以後,在歷史上長期受各地權貴聘請打造佛像,包括元朝皇室以及藏地信眾等等。

紐瓦爾派發展出獨到美學的道路上,除了吸收此前笈多王朝文化以外,亦受到後來印度帕拉王朝(八至十二世紀)藝術影響。此尊觀音坐像製於九至十世紀,結合笈多、帕拉特色,正是上述風格揉合過程的範例。

關於文化融合,另有一點相當有趣。

觀音菩薩本是男兒身,是直到九至十世紀的唐宋時期,才逐步在中土轉變成女神。即是說,此尊男身觀音像在尼泊爾製作之時,觀音大使正巧開始在東土以女相現身。


艾比與丈夫小約翰·洛克菲勒


艾比收藏觀音像的圖錄頁

觀音像為艾比‧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1874-1948)舊藏,來源在今次介紹的四尊佛像中最為顯赫。

洛克菲勒(Rockefeller)乃世上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一舉一動都足以左右全球政經大局。家族第二代掌門人為小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艾比正是他的愛妻。

為人熟悉的「洛克菲勒」五兄弟,包括大通銀行前主席兼收藏名家大衛‧洛克菲勒、以及美國第41任副總統尼爾遜·洛克菲勒,正是小約翰與艾比的兒子。

艾比本身是巾幗不讓鬚眉的人物,在推動藝術文化方面尤為令人欽佩,是構思和創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重要一員。



Lot 613|犍陀羅 三至四世紀 灰片岩菩薩像(暫譯)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私人珍藏犍陀羅佛教造像專場
拍賣日期:2020/9/23|2pm(當地時間)

高度:157 cm
來源:

  • 歐洲私人收藏,1990年以前入藏
  •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1990年入藏

估價:US$1,500,000 - 2,500,000

橫看豎看,左看右看,此尊造像無論是相貌臉孔、乃至衣著外型,都比較像是西方希臘神祇。可是它描繪的卻著實是佛教菩薩,製於三至四世紀,來自古印度國「犍陀羅」。為何印度會造出希臘風佛像?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把時間再推前幾百年。

犍陀羅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北部、連接阿富汗國境的一帶,屬古印度十六國之一。古時,此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樑,因而成為不同文化、藝術、信仰的大熔爐。

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東征之時,把希臘的雕塑藝術帶到犍陀羅。後來,犍陀羅文化在一、二世紀傳到中國,慢慢中西融和,才由最初的希臘式,變成現今看到的佛像模樣。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把希臘雕塑藝術帶到犍陀羅

犍陀羅佛像具西方面貌特徵,深目、高鼻、薄唇,波浪捲髮,以至衣服紋理的雕刻方法,都跟希臘雕像十分相似。因為文化融和,佛像在中國的形象已偏離原貌,唯獨鼻子不變。時至今日,許多佛像都保留著這種希臘式高挺鼻子。

此菩薩像在人世歷經接近二千年歲月,多處有所缺損。原本身後應該有圓狀物「輪」,屬印度早期的太陽象徵,亦即後來佛像「背光」之來由。

談了這麼久,這尊菩薩像描繪的究竟是哪些菩薩呢?

此像兩臂已失,頭冠亦有所缺,身份難以100%肯定,但推測應為觀音。

當時犍陀羅信仰流行的菩薩有兩位,分別是觀音菩薩和彌勒菩薩(即未來佛彌勒),兩者造像最明顯的分別在於髮型。觀音頂上常有化佛,象徵受業於阿彌陀佛;彌勒則多見高髻造型,或是以珍珠串束起曲髮。

文字描述始終有點抽象,還是讓我們以實物為例。


同場拍賣另一件犍陀羅藝術品,正中為釋迦牟尼,圖左為彌勒,圖右為觀音

上圖為同一專場的另一件犍陀羅藝術品,正中為釋迦牟尼,圖左為彌勒菩薩,圖右為觀音菩薩。對比之下,明顯可見此尊157 cm高的造像,頭部造型明顯接近觀音多於彌勒。

菩薩像先後為歐洲及日本藏家所有,今次在佳士得拍賣估價為US$150萬 - 250萬(HK$1,170萬 - 1,950萬;NT$4,340萬 - 7,230萬)。



Lot 616|卡薩馬拉王朝 十三/十四世紀 銅鎏金彌勒菩薩像

拍賣行:紐約邦瀚斯
專場: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拍賣日期:2020/9/23|3pm(當地時間)

高度:31.8 cm
來源:

  • Chino Roncoroni
  • 瑞士私人收藏,2009年購於巴黎藝術市場

估價:US$400,000 - 600,000

中國人認識的彌勒佛,多是「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布袋和尚版本。其實那是佛教信仰與中土文化結合的形象,彌勒在印度、尼泊爾、乃至中國隋唐時代,乃是作如來或菩薩造型,外貌就像此尊造像一般,和胖佛拉不上關係。

大乘佛教中,彌勒是釋迦牟尼的繼任者,未來將於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是為未來佛。此尊造像中,彌勒雖然微笑從容自信,又作放鬆的遊戲坐姿,但留意腳指卻屈曲繃緊,象徵證悟途上內心之警惕與掙扎。

雖然證悟並非毫無崎嶇的平坦道路,但彌勒右手施無畏印,是要信眾心安,讓他們在信仰旅途上無需有所畏怖。底座底部長出蓮花,讓彌勒像凌空踏著,亦令之更見神韻。


卡薩瑪拉王都所在谷地,幾乎沒有遺跡存世

卡薩馬拉(Khasa Malla)是十一至十四世紀統治尼泊爾地區的王朝。雖然早在二十世紀,西方學者就從歷史文獻中發現卡薩馬拉之存在,但直到1994年才藉佛像銘文首次確認此王朝的藝術品。

自古以來,各地藝術都是互相影響。卡薩馬拉也不例外,文化上和印度帕拉王朝及藏地西部多有交流,故造像藝術也融合了後兩者的風格。

與此同時,他們亦與加德滿都谷地的紐瓦爾人來往密。以此尊彌勒菩薩為例,面容和塑造方面就明顯帶有紐瓦爾派經典的「蓮花手菩薩立像」風格。

當然,此像也帶有獨特的卡薩馬拉特徵。例如彌勒菩薩左肩披上象徵身份尊貴的山羊皮,就屬於尼泊爾和蒙古地區風格,而罕見於藏地藝術。腰帶其中一截鑄於底座而非造像之上,則是另一項卡薩馬拉造像特徵。

此像為Chino Roncoroni舊藏,後來於巴黎藝術市場易手,今次在紐約邦瀚斯以US$40萬 - 60萬(HK$310萬 - 470萬;NT$1,160萬 - 1,740萬)估價拍賣。

Chino Roncoroni為著名古董商,專攻喜馬拉雅藝術。今年7月,他舊藏的一尊「卡薩馬拉 十四世紀 銅鎏金四臂觀音像」同樣在紐約邦瀚斯上陣,估價US$20萬 - 30萬,終以US$95.6萬成交。



Lot 718|尼泊爾 十三世紀 鎏金銅蓮華手觀音像(暫譯)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工藝精品
拍賣時間:2020/9/24|4pm(當地時間)

高度:41.9 cm
來源:Dr. & Mrs. Howard Balensweig收藏,紐約蘇富比,2000年3月23日,49號拍品
估價:US$2,000,000 - 3,000,000

上文談到卡薩馬拉藝術受「紐瓦爾」風格影響,此尊觀音像則貨真假實屬於這些鑄造佛像高手的出品。

觀音像製於十三世紀的尼泊爾,屬於馬拉(Malla)王朝早期藝術品。雖然兩者名字相近,但此馬拉不同彼馬拉。

馬拉王朝國祚為十三至十八世紀,統治地區主要位於尼泊爾中部、紐瓦爾人聚居的加德滿都谷地;卡薩馬拉王朝統治時期為十一至十四世紀,大本營在尼泊爾西部的辛加谷地。為免混淆,卡薩馬拉有時也簡稱為卡薩王朝。

此觀音像輕紗曼妙,體態優美,可與紐約魯賓美術館(Rubin Museum of Art )收藏的「尼泊爾 十四世紀 鎏金銅蓮華手觀音像」比較。


尼泊爾 十四世紀 鎏金銅蓮華手觀音像|魯賓美術館

觀音在不同文化、不同時期,衍生出數之不盡的各式形象。在尼泊爾傳統中,蓮華手觀音是相當流行的造型,大概在六世紀就已經出現,最初以石雕為主。

觀音自蓮花中升起,象徵佛理教化中所說眾生皆可如清蓮出淤泥而不染一般,於濁世中見自佛性。

熟悉佛教信仰的朋友都知道,觀音本來也是成佛的了,但為了拯救水深火熱的天下蒼生,毅然留在世間,以大慈悲心教化救苦。手持蓮花與自蓮花中升起的寓意相呼應,正正象徵觀音大使誓願奉獻自身無窮力量救渡眾生。

留意頭冠正面,造型相當特別,應為常見於紐瓦爾工匠作品的「切普」(Chepu)。切普為尼泊爾神獸,相當於中國的「饕餮」或印度的「光榮臉孔」,有頭無身,在各自文代中皆為神祇收服,最終成為守護神。

根據尼泊爾傳統,此尊造像應該使用了火鎏金工藝。匠人先把金弄成粉狀,把之與水銀混和成為一種合劑,塗在佛像身上,再加熱以使水銀蒸發,讓鎏金留在佛像表面。表面鎏金塗層愈厚,代表佛像經歷了上述過程愈多次數。

如此過程會釋放出有毒物質,相當危險。惟古時匠人沒甚麼防護裝備,故據說一般都不得長壽。

由於佛像本身含銅量非常高,加上上述鎏金工藝之法,故馬拉王朝造像常常呈現一種略為傾向啡色的柔和皮殼。

此觀音像曾於2000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事隔20年,它再度在紐約亮相,今次拍賣行轉為佳士得,US$200萬 - 300萬(HK$1,560萬 - 2,340萬;NT$5,780萬 - 8,780萬)的估價冠絕本季紐約亞洲藝術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