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化藝術,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高峰,不但詩詞文豪輩出,書畫名家亦是高手如雲。
其中,南宋陳容筆下墨龍,極盡騰挪變化之致,豪縱奔放,栩栩如生,冠絕天下。
事不宜遲,讓我們從這件重器開始,踏上這趟中華古美術旅程。
清康熙 墨彩礬紅描金魚化龍紋棒槌瓶
高度:78.5 cm
來源:Edward Varley Kayley(1974年卒),並由後人保存迄今
估價:£100,000 - 200,000
看到康熙的新穎器型,加上雲海間隱現的飛龍,古董愛好者自然會想起此朝的「宮廷時代教主」劉源。
劉源,字伴阮,號秋官,漢軍鑲紅旗籍。這位擅於繪畫的河南人,官至刑部主事,再監督蕪湖鈔關,後來遭彈劾丟官,返京供奉內廷時意外獲得展露才華之機。
據學者考究,康熙年間有名的「臧窯」出品,幕後功臣正是劉源,為景德鎮設計瓷樣數百種,集歷代造型之大成,獨創以新意,開啟了清代御窯盛世的先河。
劉源名聲不大的主因,是後世一向對他所知甚少,即便生卒年也不得而知,頗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味道。有趣的是,劉源對宮廷設計其中一項重大貢獻,便是龍紋。
左:康熙 劉源製御香墨之宋硯墨;右:康熙 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
南宋 陳容《九龍圖》局部|波士頓美術館
劉源最有名的兩件作品乃是墨硯,現藏北京故宮。硯上雲籠霧繞,飛龍雄奇魁偉,極具戲劇張力,隱現出南宋陳容丹青風貌。
陳容有「中國畫龍第一人」之美譽,筆下墨龍影響了後世無數藝術家,作品如今基本皆為頂尖博物館珍藏,舉如波士頓美術館雅蓄的《九龍圖》。
市場方面,《六龍圖》由大阪藤田美術館釋出,於2017年在紐約舉槌,即以US$4,900萬(約HK$3.8億)的天價刷新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
清三代瓷器名重一時,主因在於好古而不泥古,並非一味強調貼近原物,而是擅取菁華加以化裁,重視氣韻神髓之相似。
本瓶所繪之五爪御龍,桀騁不馴,升騰翻滾於海水雲霧之上,盡顯威武兇猛之勢,隱露趙宋墨龍妙韻;與此同時,圓鼻寬額,宛若人面,身驅雄健有力,則為典型康熙龍紋特徵。
本瓶以墨彩礬紅描金繪就魚化龍紋
本品的器型與釉彩,亦是創新之舉,可說是數百年前的康熙當代藝術。
棒槌瓶為康熙朝新創瓶式,由形似洗衣時捶打衣服的工具「棒槌」而得名。本品體量碩大,盤口直頸,頸部中間起一凸棱,折肩長腹,挺拔恢弘,屬康窯棒槌瓶標準樣式。
傳說劉源一日來到江邊,看到婦女以棒槌洗衣,遂得靈感創出棒槌瓶。此說雖然不足為信,但也側面顯示出劉源在瓷樣設計方面的貢獻。
墨彩亦始見於康熙時期,以黑色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彩料繪畫,再經攝氏800度左右的低溫烘燒而成。墨彩瓷畫,具有類似紙絹水墨畫的墨趣神韻,加上棒槌瓶腹部畫面廣闊的特徵,繪就恢宏墨龍煞是合適。
中國自古便有「魚化龍」一類的神話故事。在眾多魚類中,則以鯉魚尤得國人喜歡。早在春秋之世,孔子喜獲麟兒,魯昭公派人賞賜鯉魚以作恭賀。孔子於是為愛兒取名孔鯉,字伯魚。
另外最遲到漢代,「鯉躍龍門」典故亦已有所記載。相傳每年暮春,鯉魚逆流而上,至黃河龍門一帶,躍登龍門山。登龍門者,雲雨隨之,天火燒之,化而為龍,後引伸作飛黃騰達,身價百倍之意。
棒槌瓶以墨彩礬紅描金為飾,畫面上除了兩尾御龍以外,江崖波濤上還有躍動鯉魚,表現的正為帶著如斯美好寓意的魚化龍紋。
本品來自Edward Varley Kayley雅蓄。這位英國人曾於二戰服役,亦是玫瑰十字會和共濟會的重要成員。他透過拍賣會、古董商,以及與柯萊特中國書店(Collet’s Chinese Bookshop)的密緊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他對中國藝術之深刻理鮮,使本瓶在其藏品中佔有一席之地。
藏家Edward Varley Kayley寓所照片,本瓶在圖右位置
清雍正 粉彩雙龍捧壽字雲鶴紋折腰大盤 青花「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
直徑:54.8 cm
來源:
- Richard Le Poer Trench(1767-1837),第二代克蘭克蒂伯爵,第一代赫斯登侯爵,加爾巴利莊園,戈爾韋郡,並由後人保存
- Christie Manson & Woods Ltd.,倫敦,1892年3月11日,拍品編號 (一對中的一件)
- Cooper從上處取得(應為Thomas Cooper,奇趣品經紀商,新邦德街22號,倫敦)
- Eric William Towler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獲勳人(1900-1988),格林普頓莊園,牛津郡,並由後人保存迄今
估價:£250,000 - 400,000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三代所以成就盛世,主因在於天子胸襟廣闊,能夠包容接納各種優秀的文化事物,當中自然也包括西方藝術。
康熙時期,畫琺瑯工藝經由傳教士從歐洲傳入,首先引發了銅胎畫琺瑯的誕生,接著又研製出瓷胎畫琺瑯,即大家熟悉的琺瑯彩。
粉彩是由琺瑯彩衍生而成的新品種,於康熙中期出現。它在色料中摻以鉛粉並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麼濃艷。用分水淡洗法塗飾花紋層次,色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
及至雍正時期,粉彩器多以白釉為地施彩。由於此時的白瓷質量極高,胎薄體輕,胎釉似玉般溫潤細膩,更能突出線條纖細、色彩柔和的紋飾,本盤正是箇中佳例。
本盤直徑超過50 cm,體量碩大,敞口折腰,曲線優美,盤心雙龍捧團壽紋。五爪龍以粉綠二色繪就,色彩淡雅,對比鮮明。盤緣繪仙鶴八隻,形態各異,或展翅傲翔,或回首顧盼,穿梭於五彩祥雲之間。外壁則飾有十隻紅蝠,飛翔於碧海白浪之上,取「鴻福齊天」之意。
龍紋、捧壽、仙鶴、紅蝠,雖然均為宮廷典型圖案,但四者一起出現的藝術品並不多見,表明此盤應該是為了雍正帝壽辰所燒製。
吉祥寓意之外,本盤亦顯示出以高雅品味見稱的雍正美學。
盤上紋飾眾多,可是佈局恰到好處,龍紋為主,其他次之,繁而不亂。內壁雙龍與仙鶴之間,留下素飾無紋的一圈為界,不但營造出發而中節的空間感,亦令整體紋飾呈現更為立體的視覺效果。
本盤來源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其時為Richard Le Poer Trench(1767-1837)雅蓄。這位英國貴族曾任議會成員,後來被指派為郵政總局局長,活躍時期大概等於清代嘉慶與道光兩朝。
接此時間推斷,加上龍紋第五爪有明顯的抹除痕跡,顯示本盤極有可能為清宮賞賜予朝外人士的禮物。
及至十九世紀晚期,本盤經由倫敦拍賣釋出市場,經過輾轉遞藏,最終歸入Eric William Towler收藏,並由後人保存至今。此君為英倫礦業大亨,曾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Richard Le Poer Trench肖像畫|倫敦國家肖像館
本盤於1892年在倫敦拍賣時的圖錄記錄
明永樂/宣德 銅鎏金綠度母像
款:磨損。「大明」二字隱約可見
高度:25 cm
來源:
- Marcel Nies Oriental Art,安特衛普,比利時,2003年以前
- 英國私人收藏,於2005年4月14日自上取得
展覽及著錄:
- Marcel Nies,《Buddhists, Hindus and Jains, In Search of Perfect Beauty》,安特衛普,2003年,第38-39頁
估價:£150,000 - 200,000
古往今來,不同文化碰撞下誕生的美術,火花總是尤其燦爛。滿清如是,明代亦然。
永樂一朝,除了聞名遐邇的御瓷,宮廷造像亦是鼎鼎有名。這種匯聚中原、西藏、乃至尼泊爾美學的璀璨藝術,種子早於蒙元時期便已種下。
由於蒙古和藏傳佛教關係緊密,藏佛信仰在元朝時已相當流行。朱元璋登上大寶後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又因不欲重蹈唐朝中原與藏地(吐藩)戰爭衝突之覆轍,故遣特使入藏邀請噶舉派黑帽系最高法王到南京受封,藉懷柔政策安撫邊陲勢力。
燕王朱棣起兵篡其姪登基成為永樂帝後,進一步加強父親朱元璋的西藏政策,積極籠絡藏佛各大派系,恭請上師、分封法王、興建佛寺。他本人亦篤信藏佛,被上師高僧尊稱為「掌控力之輪等七政寶的法王」。
在此背景下,朝廷不惜工本鑄造華貴造像與法器,永樂宮廷造像遂橫空出世。
早於忽必烈在位之時,國師八思巴便邀請著名紐瓦爾雕塑匠阿尼哥擔任總管,與其尼泊爾及西藏弟子為朝廷鑄造佛像,興塔建寺。
及至明初,宮廷承襲元代遺風的同時,又因為漢人開始取代尼、藏兩地匠人,而融入漢地工藝與審美,故而令永樂造像擁有獨樹一幟的審美。
永樂造像的風格及儀軌主要源自西藏,但並未過度強調高鼻深目的深邃輪廓,呈現出中原疏闊表情。綠度母頭戴五葉寶冠,頂結高髻,耳側「U」型縹帶飛揚,耳垂圓璫,面容豐滿和煦,上身略向左傾,配合腰際弧線組成三折枝形象,展現尼泊爾造像美學。
藏佛造像多作嵌寶,永宣宮廷出品卻不加嵌飾,乃是中原審美。座面陰刻「大明永樂(或宣德)年施」六字款,從左到右書寫則是藏文書寫習慣。
據藏佛信仰,觀世音菩薩放棄成佛機會,留塵世渡化眾生。然而,眾生仍然常溺五欲生死苦海、輪迴六道受無量諸苦,觀音不禁因而落淚,眼淚化成蓮花兩朵,生出綠度母與白度母。
此後,兩度母又顯現為二十一尊度母,助觀音大使廣度眾生。其中,綠度母為度母之主尊,總攝所有功德,能救八種苦難,故又稱「救八難度母」。
西藏原始宗教其實是苯教,佛教直到吐蕃時期才由大唐傳入,其中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領袖松贊干布有莫大關係。這對夫婦被藏人視為觀音和綠度母的化身,可見何其受到尊崇。
本尊綠度母臉容端莊秀麗,身材比例協調,線條勻稱柔美,既富有莊嚴慈悲的宗教感染力,亦彰顯出雍容華貴的皇家氣度。
2022年,紐約邦瀚斯有一尊綠度母登場,來自十三世紀的尼泊爾,以遠超估價的US$231萬(HK$1,800萬)成交。此尊同樣為銅製鎏金,大小與本例相當,姿態亦和本例相似,筆者認為若作風格審美對比,分析佛教造像變遷與異同,也是甚為有趣的課題。
左為是次舉槌的綠度母,右為2022年紐約拍賣的綠度母
馬丁·格里高利為倫敦知名畫廊
此幅弘瞻肖像油畫,以及本場一組外銷畫(包括接下來介紹的兩幅肖像),均來自馬丁·格里高利畫廊(Martyn Gregory Gallery)。
這間倫敦知名畫廊於1965年成立,在過去數十年間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中國外銷畫領域頂尖專家。畫廊最初以經營歐洲古典大師作品起家,直到1970年代開始轉型,專注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期間、曾經遊歷東亞與東亞的西方藝術家創作。
自從轉型以後,畫廊更為關注中西貿易相關的藝術品,相繼出版圖錄、舉辦展覽、乃至參加國際性藝術博覽會,獲得更多各地藏家信任與支持。
(傳)郎世寧(1688-1766)《果恭郡王弘瞻像》紙本油畫 鏡框
尺幅:52 x 68.5 cm
來源:
- 倫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獲得於1999年
展覽及著錄:
- Martyn Gregory,《In the Wake of the Indiaman: catalogue 76》,倫敦,2000年,第27頁,編號37
- A Jackson & A. Jaffer,《Encounters: The Meeting of Asia and Europe 1500-1800》,倫敦,2003年,第308頁,編號23.13
估價:£80,000 - 120,000
西方對清宮藝術的最大影響無疑是繪畫。那麼既然有瓷器繪畫,自然亦有油彩繪畫本身。
西方油畫,最初是服務教會和權貴,所以肖像畫一開始就是大宗。大航海時代打通歐亞航路後,歐洲掀起「中國熱」,王室貴族對東方藝術品趨之若鶩的同時,修會也熱衷派員往東傳道。如此潮流之下,一位意大利人飄洋過海來到了滿清皇朝。
郎世寧(1688-1766),本名Giuseppe Castiglione。有別於帶來科技和天文知識的前輩利瑪竇或湯若望,這位傳教士於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主要在繪畫之上。
郎世寧於康熙五十四年抵京,此後半個世紀都在清宮擔任宮廷畫師,康雍乾三朝均受重用。一眾同袍之中之中,也以他水平最為超凡。
時任宮廷畫師之中,西方來的大都是郎世寧的學生,中國的也追隨他學習西洋畫。乾隆對之也是欣賞有加,帝后肖像、特別是油彩繪畫的,大都交由他親手主理。
郎世寧初進清宮之時,受命研發琺瑯彩瓷製作,之後又奉旨為畫琺瑯器設計裝飾紋樣。琺瑯彩瓷的精彩之處,不在於單純輸入西方美學,而是中西藝術的碰撞融和。
郎世寧的油畫作品也是一樣。
以肖像而言,歐洲繪畫風格甚重,尤其是背景部分完全用色彩覆蓋,不留紙或絹的底色,和傳統中國「寫真」畫大相徑庭。
可是描繪人物臉部方面,注重於解剖結構準確的同時,完全採用正面光照,又減弱光線強度,避免出現側面光照形成的強烈明暗對比,使五官清晰,以符合東方民族的欣賞習慣。
《綽羅斯和碩親王達瓦齊》肖像|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郎世寧《純惠皇貴妃油畫像》,先後於香港及北京拍賣高價成交
不過中國宮廷肖像不似西方傳統,畫家基本上不會署名,那麼行方何以判斷本作有可能出自郎世寧之手?
行方表示,本作細膩的面部描繪和立體感的光影處理,均指向郎世寧手筆。與此同時,若以被學者判斷為郎世寧所繪、現藏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綽羅斯和碩親王達瓦齊》肖像作參考,亦有頗多可資比較之處。
郎世寧筆下肖像大多為文博機構擁有,市場則出現過一幅《純惠皇貴妃油畫像》,2012年在香港邦瀚斯以HK$3,986萬成交,及至2021年於北京保利舉槌,再以RMB 6,900萬易手。
本作畫中人則是弘瞻,為雍正帝么子,乾隆年間過繼予果親王允禮作為嗣子。此君善詩詞,好藏書,頗有才情,曾管理武英殿、御書處、造辦處事務,一度因為謀利及欠債等事被降罪,貶為貝勒,病重後獲恢復郡王爵位。
(傳)王致誠(1702-1768)《年輕皇子肖像》「或為永璜(1728-1750)」 紙本油畫 鏡框
尺幅:70.5 x 58.4cm
來源:
- 倫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獲得於1999年
- John Keane(1931-2022)舊藏
- 倫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
展覽及著錄:
- Martyn Gregory,《In the Wake of the Indiaman: catalogue 76》,倫敦,2000年,第28-29頁,編號38
估價:£40,000 - 60,000
王致誠,聽上去非常中國的名字,其實和郎世寧一樣也是西方傳教士。
這位法國人原名Jean-Denis Attiret,自幼從父習畫,成長期間到羅馬學藝,後來加入耶穌會,於乾隆三年來華供奉內廷,成為宮廷畫家。
人物以外,王致誠亦尤其擅於繪馬,傳世作品包括《十駿馬圖》、《乾隆射箭圖》、以及和郎西寧等合繪的《平定西域戰圖》等。此外,他亦曾參與圓明園的西洋樓設計和修建,可見相當受到乾隆帝賞識。
柏林民族學博物館藏之中,除了上文提及的《綽羅斯和碩親王達瓦齊》,還有另外幾幅準噶爾部落首領油畫。其中的《都爾伯特汗策凌像》,有學者判斷應該出自王致誠手筆,行方認為可與本作互相比較。
至於畫中人,行方根據他的年齡和穿戴,以及相關文檔記錄,估計或為乾隆長子永璜。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離世,永璜因不懂禮數遭乾隆責難,此後鬱鬱寡歡,至乾隆十五年薨逝。乾隆對此事甚感後悔,追封愛子為定親王。
《都爾伯特汗策凌像》|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關喬昌《行商伍秉鑒肖像》布面油畫 有框
創作時間:約1850年代
尺幅:63.5 x 48.8 cm
來源:
- Samuel Russell(1789-1862),美國康涅狄格州,並由後人保存
- 倫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
展覽及著錄:
- Martyn Gregory,《Treaty Port Scenes》,倫敦,2007-2008年,編號108
- Martyn Gregory,《Lamqua: Portraits in the European Style》,倫敦,2011-2012年,第12-13頁,編號2
估價:£50,000 - 80,000
踏入千禧年前夕,《華爾街日報》選出過去一千年間的全球50位巨富。中國歷朝歷代合共有幾號人物上榜,包括忽必烈、劉瑾、和坤等等,而其中只有一位是真的靠做生意而致富,那就是伍秉鑒。
伍秉鑒(1769-1843),晚清行商,鼎鼎大名的怡和行主人,位居廣州十三行之首,以行走商界的別名Howqua(浩官)為西方世界熟悉。
除了茶葉、絲綢、瓷器等外貿生意以外,這位廣府人還越洋投資美國鐵路和其他新科技事業。據統計,他的身家大概等同於當時New England US$2,600萬,乃是全球首富,名副其實是富甲天下。相對而言,同時期的「羅富齊金融帝國始創人」Nathan Rothschild,身家僅約US$530萬。
如此人物,自然有名家為他繪畫肖像,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錢納利(George Chinnery)。這位英國人長居亞洲,畫作在廣州、香港、澳門皆是名重一時。
此後,中外都有藝術家仿傚錢納利風格,繪製伍秉鑒肖像。本作即為一例,作畫關喬昌在十三行經營畫店,曾經向錢納利本人拜師。翻查資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一例,與本作甚為相似,乃是出自美國畫家Ester Speakman,亦是模仿錢納利風格。
順帶一提,基於伍秉鑒對朝廷的資助,他曾獲頒三品頂戴,所以有此官服模樣。
美國畫家Ester Speakman所繪、模仿錢納利風格的伍秉鑒肖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清乾隆 青花洋彩八吉祥紋賁巴瓶 青花「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高度:29.5 cm
來源:英國私人收藏,獲得於約1901-1902年,後人保存迄今
估價:£60,000 - 80,000
神祇造像以外,佛教亦把各式外型奇特的器物帶進宮廷藝術世界。
據學者考究,古印度國王會用賁巴瓶盛載海水,並以之灌於頂以示祝福。後來,藏佛密宗仿傚這種做法,以之作為修行儀式中的灌頂器物。由於藏人又會以此插草,作為禮佛陳設,故亦稱藏草瓶。
乾隆相當崇尚藏傳佛教,曾按各部瑜伽,先後於紫禁城、圓明園、承德等地修造八座「六品佛樓」。帝后常拈香拜佛,聽喇嘛誦經,天子本人與國師三世章嘉的情誼,更是佛教歷史佳話。
如此背景下,御窯自然甚為重視此等器物之燒製。本瓶水盂形口,外撇式高足繪三層蓮瓣,球形腹以青花礬紅彩繪蓮托八吉祥紋,高束頸以多彩交替繪蓮瓣紋裝飾,見證著佛教在滿清皇城之興盛之世。
明萬曆 青花魚蓮紋缸 青花「大明萬曆年製」楷書款
高度:43 cm
來源:
- 原美國東岸私人收藏
- 倫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
- 範麗收藏,倫敦,於2009年12月7日從上處獲得
展覽及著錄:
- 馬錢特,《Ming Porcelain》,2009年,第74-74頁,圖錄編號31
估價:£100,000 - 120,000
青花瓷始於元代,其時魚藻圖正是其中一樣經典紋飾。本缸製於萬曆年間,帶著濃厚的蒙元遺風,正是追摹前朝藝術之器。
魚藻罐早見於宋代高古瓷,至元朝尤為盛行,採細筆勾勒輪廓、大筆塗抹填色作寫實描摹,魚紋由多角度描繪,襯以蓮葉、蓮蓬、水藻等輔助紋飾,更添立體效果。本缸外壁以青花通景,描繪鯖、鮊、鯉、鱖四尾游魚於蓮池暢泳,乃是按諧音取「青白禮貴」的寓意。
魚藻圖可說是雅俗共賞的裝飾主題。誠如莊子「魚樂之辯」所示,魚兒怡然自得,水中從容出游,既代表道家嚮往的逍遙自在,又體現出萬物齊一的道理。與此同時,魚與「餘」同音,傳統上擁有年年有餘、富貴有餘的意思。
僅得一提的是,大型瓷缸燒造絲毫不易。萬曆朝之時,曾經因為燒造大型「龍缸」不成,變成景德鎮動亂的導火線。此外,韓國朝鮮王朝創燒有名的「月亮壺」時,亦需借鑑明朝大缸的接合方法。
本缸胎質厚重堅致,體量碩大,造型穩重,加上青花發色濃艷,乃晚明御窯的上乘出品。
S. Marchant & Son 收據
十七世紀 黃花梨方角櫃
尺寸:119 x 71 x 39.5 cm
來源:
- 香港恆藝館
- 丹麥私人收藏,從上處獲得於2004年12月15日
估價:£50,000 - 80,000
拍賣界近年掀起「黃花梨」熱,以這種名貴木材製作的家具多次寫下佳績,屢創紀錄。
舉如落幕不久的紐約亞洲藝術週,烏特博格伉儷(David Scott & Nayda Utterberg)珍藏的黃花梨家具,就在邦瀚斯交出超越預期的精彩成績。
此方角櫃之櫃頂平鑲板,門以傳統格角榫裝板,兩門之間立閂桿,櫃門上設長方形面頁和鏤空吊牌,櫃腿間安光素刀牙板。此櫃除邊線外通體光素,屬質樸無文一類,線條簡潔,神態敦厚,呈現出明式家具的簡約美學。
恆藝館由王就穩於1989年創立,專營中國古典家具和文房用品。近年在家具界掀起熱話的專場,包括2017年紐約的「維勒泰亞家族珍藏」,以及2022年的「曾氏收藏中國古典家具」,都可以找到王就穩掌眼經手的珍品。
Ben Janssens
Ben Janssens向女星Elizabeth Hurley介紹古玩
多聞天王與接下來的兩件清宮古玩,皆出自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珍藏。
Ben Janssess乃亞洲藝術領域的老行尊,不但曾為Spink and Sons Ltd.董事,更在古玩界殿堂級盛事 - 馬斯特里赫特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 Maastricht)擔任主席之位達七年之久,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他於1996年自立門戶,創辦同名藝廊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專營中國及日本藝術品。是次「中國藝術精品」專場以外,邦瀚斯亦為這位大腕舉辦網絡專場,呈獻80餘件精心挑選的拍品,蓋其庫存及個人收藏,以慶祝他和中日兩地藝術結下的不解緣。
值得留意的是,此網絡專場的大部份拍品,都將以無底價形式舉槌。
西藏 十六世紀 銅鎏金嵌松石多聞天王像
高度:17 cm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中心編號:34059
來源:
- 倫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1998年12月2日(據收據)
- 倫敦古董商 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展覽及著錄:
- Spink & Son Ltd., 《Body, Speech and Ming: Buddhist Art from Tibet, Nepal, Mongolia and China》,倫敦,1998年,編號7
估價:£15,000 - 20,000
佛教「四大天王」之中,最為人熟悉的無疑是多聞天王。
民間流傳,這位北方守護神曾相助名將李靖,令唐軍得以擊退蕃兵,唐玄宗故感思造像供奉。由於多聞天王最初形象是手持寶塔,故李靖又在傳說中變成托塔天王。
傳說不足為信,最基本問題是李靖離世時,玄宗根本尚未出生。不過多聞天王信仰確實在大唐甚為盛行,傳到東瀛後亦頗為流行,成為日本人熟悉的「毘沙門天」。
隨著歲月更迭與文化變遷,多聞天王的法器亦有改變。
本尊造像銅製鎏金,來自十六世紀西藏,天王頭戴五葉寶冠,面相威猛,身穿金甲戰靴,左手持能吐珠寶的黃鼠,右手持軍事與財富相關的勝利幢,安坐獅身之上,通體多處鑲嵌綠松石,並見彩繪痕跡。
Spink & Son Ltd 圖錄封面及內頁
清乾隆 剔紅東籬寶盒 「大清乾隆年製」「東籬寶盒」楷書款
寬度:29 cm
來源:
- C.A. Mincieux,日內瓦,獲得於1929年1月2日(據收據)
- Blum教授,日內瓦,瑞士
- 倫敦古董商 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估價:£12,000 - 15,000
乾隆向來嚮往文人的歸隱生活。當然,天子不可能拋下一切隱於田園,所以他是「大隱隱於朝」,視歸政於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如歸隱。紫禁城的寧壽宮花園,正是承載著他的「歸隱夢」。其中一棟建築取名「遂初」,直意就是去官隱居,得遂初願。
中國歷朝歷代詩人當中,陶淵明無疑是「歸隱」的代表。本漆盒所雕圖紋,以及「東籬寶盒」之名,便是出自五柳先生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台北故宮有一剔紅寶盒,乾隆年製,與本品一樣飾以高士圖,旁邊童子持菊而立,不但紋飾佈局相似,錦地設計亦見相同,正好作為參考對比。
剔紅屬雕漆品種,技法成熟於宋元,發展於明清。匠人需要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厚度,待半乾描上畫稿,再雕花紋。論工藝、論成本,論美學價值,絲毫不輸其他宮廷藝術品。
上圖為本品紋飾,下圖為台北故宮藏品紋飾
C.A. Mincieux 收據
清乾隆/嘉慶 白玉痕都斯坦式蓮紋蓋瓶
高度:22.9 cm
來源:
- Ernest Joseph Cassel爵士 (1852-1921)
- Ruth Mary Clarisse Cholmondeley,Delamere 男爵夫人 (1906-1986)
- 英國私人收藏
- 倫敦古董商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展覽:
- 菲茨威廉博物館,劍橋,英格蘭,1961-1998年
估價:£40,000 - 60,000
細賞這件乾隆朝玉器,與傳統中土玉工迥異,散發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正是痕都斯坦式的風格。
痕都斯坦一詞由乾隆帝本人親自隸定,專指北印度地區。當時印度主要由「莫臥兒帝國」統治,北部是帝國行政中樞兼心臟地帶。所以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莫臥兒玉器。
透過與歐洲、中東的文化交流,莫臥兒境內各式工藝大放異彩,玉器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莫臥兒與滿清當時為亞洲的兩大勢力,不過雙方甚少直接交流。直到滿清平定回、准二部以後,痕都斯坦玉器開始東傳,令乾隆皇帝大感著迷。
乾隆認為痕都斯坦玉器之工藝,屬於中國玉工難以達到的境界,不但以「鬼工」、「仙工」來形容,又寫了七十多首御題詩讚詠,甚至在乾清宮陳設四十多件珍品,以便能隨時上手把玩。既然喜歡到這個程度,宮廷自然也要學習製作痕都斯坦式的玉器了。
痕都斯坦式玉器崇尚純色,追求輕薄,形制新穎,裝飾華美,別開新面,本蓋瓶正是一例。
Ernest Joseph Cassel爵士 (1852-1921)
菲茨威廉博物館,劍橋,英格蘭
拍賣詳情
拍賣行:倫敦邦瀚斯
專場:中國藝術精品
地址:101 New Bond Street, London, W1S 1SR
拍賣日期:2024/11/7|10am(當地時間)
拍品數目:187
專場:本.簡森東方藝術畫廊:從斯賓克到馬斯特里赫特(網上拍賣)
拍賣日期:2024/11/1-11
拍品數目:84
講座:從中國到西方:馬丁・格里高利與中國外銷畫的世界
講者:Patrick Conner博士
日期及時間:2024/11/5|5pm(當地時間)
地點:倫敦新邦德街101號
講座:追尋知識之路
講者:Christiaan Jörg教授
日期及時間:2024/11/4|5:30pm(當地時間)
地點:倫敦新邦德街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