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拍賣之最|瓷器五大成交斬獲HK$5.67億 名家珍藏青花、彩瓷各領風騷

今日是2024年的第一天,The Value祝各位讀者朋友新年快樂。在大家告別過去,展望未來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2023年的五大瓷器成交。

2023年瓷器拍賣前五名共斬獲HK$5.67億(NT$22.29億),當中大都來自赫赫有名的收藏大家。商界名流張永珍之雅蓄,乾隆御製杏林春燕盌,以HK$1.98億(NT$7.68億)之高價奪得年度「狀元」。

船王趙從衍珍藏之永樂御製青花雲龍紋執壺,則獲「探花」之位;至於有著瓷器界泰山北斗之稱的天民樓,以享負盛名的青花重器拿下兩席(四、五)。



第一位|清乾隆 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 「乾隆年製」藍料款

尺寸:11.3 cm
詩文: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
印:佳麗、先春、旭映
來源(The Value整理):

  • Charles Oswald Liddell 上校(1854-1941年)收藏,上海及威爾斯Shirenewton Hall,十九世紀末駐華期間入藏
  • Bluett and Sons,倫敦,1929年
  • Charles Ernest Russell(1866-1960年)收藏,國王福特(近科爾切斯特),1929年5月購自上述場次
  • Barbara Hutton(1912-1979年)收藏,時為馮克朗男爵夫人,美國,1956年或以前入藏
  • 倫敦蘇富比1971年7月6日,編號262
  • 戴潤齋(1911-1992年)收藏,紐約,購自上述場次
  • 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1日,編號27
  • 葛士翹(1911-1992年)天民樓收藏,香港
  • 張宗憲收藏,香港,1993年或以前入藏
  • 香港佳士得〈玉剪霓裳〉,2006年11月28日,編號1309(HK$151,320,000成交)
  • 此後屬現藏家張永珍收藏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拍賣日期:2023/4/8
成交價:HK$198,220,000

 

琺瑯彩瓷,始創於康熙一朝,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成本高、產量少,連得寵大臣也不會輕易賞之,在芸芸清朝瓷器中最為頂級,而集合詩、書、畫三種元素的,則更是矜貴,古董界稱為「古月軒」,本盌便屬此類。

2006年,張宗憲委託香港佳士得出售此琺瑯彩盌,估價HK$6,000萬,結果在熾熱競投下以HK$1.51億天價拍出,一舉創新琺瑯彩拍賣紀錄。

來到2023年,此杏林春燕盌於香港蘇富比上陣,由李佳(亞洲區中國藝術部副主席)為電話上的「L0001」號牌客戶投得,連佣HK$1.98億(NT$7.68億)成交,17年間升值逾HK$4,700萬,亦成為本年度拍賣最貴瓷器。



清代官窯,大都在景德鎮燒製而成。可是琺瑯彩卻不同,先把景德鎮精製的白瓷素胎運至京城,經皇上欽定圖式後,由造辦處如意館草擬,再交由宮廷畫師用琺瑯彩畫於瓷胎,最後彩燒而成。

此琺瑯彩盌,外壁一面繪杏林春燕圖,描寫細膩自然。柳條抽枝散葉,嫩綠裡綴金黃葉芽;杏花開綻,枝間芽點零落。雙燕遊嬉於花葉枝枒間,前者回首,後者前看,二者如佳偶相望,情意綿綿。整體既寓春臨大地,又託比翼之願。

杏林春燕,「燕」取同音變成杏林春宴,乃唐代朝廷宴請新科進士的宴席;琺瑯彩盌另一面所書詩文,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申時行,原句為「輕翻玉剪穿花過,試舞霓裳帶月歸」。清朝匠師去掉每句的前兩個字,變成「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詩句典故如上述之杏林春宴,也是來自唐朝。

乾隆朝的瓷器,以奢華和綺豔見稱,紋飾多是繁複多彩。然觀此琺瑯彩盌,壁上留白甚多,圖紋富空間感,予人輕鬆明朗之感。若無視「乾隆年製」底款,單從審美來說,此盌更貼近高雅脫俗的雍正朝出品。



第二位|清乾隆 鬥彩蒼龍教子圖夔龍耳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

高度:51 cm
來源:

  • Phillips,倫敦,1991年6月12日,拍品116號(封面)
  • Joseph Chan,香港
  • 香港佳士得,1995年5月1日,拍品699號
  • Gammon Art,香港,1995年
  • 香港私人舊藏,1998年
  • 大仁堂,東京
  •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

拍賣行:香港佳士得
拍賣日期:2023/5/30
成交價:HK$108,025,000

 

物以罕為貴,古董尤甚。大型的乾隆鬥彩蒼龍教子抱月瓶,已知存世僅三例,此為其一。如此珍貴的重器,於2023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以HK$1.08億(NT$4.2億)高價易手,成為本年度第二貴瓷器。

另外兩例,一為北京故宮珍藏,一曾為香港著名古董商「永寶齋」經手。三者高度相若,然構圖略異。故宮與永寶齋之例,幼龍皆接近水平面,佳士得瓶幼龍則盤旋空中。

抱月瓶是瓷器界的經典名物,創燒於明代,器形曲線圓滑,頸部細直,附帶雙耳,器腹扁圓,故得名「扁壺」。由於形似滿月,又雅稱「抱月瓶」或「寶月瓶」。

抱月瓶器腹寬廣,撇足小巧,足與腹交接處尤窄,燒製本就不易。尤其是尺寸碩大如本瓶(51 cm)者,更是容易於窯內崩坍碎裂,或因頭重腳輕而倒下。


永寶齋曾經手的大型乾隆朝例子,圖中為永寶齋少東翟凱東

本瓶以鬥彩為飾,匠人先用青花勾勒精細輪廓,讓之入窯高溫燒造一次,接著再填釉上彩,第二次入窯以低溫燒造完成,燒製難度亦因而進一步增加。

器身以礬紅精繪威武霸氣的五爪游龍,其左前足下方畫一尾較小的五爪青龍,分別象徵皇帝和皇太子,即為皇室經典的蒼龍教子圖。

對乾隆皇帝來説,蒼龍教子圖是發人深省的畫像。兩龍穿梭於雲海之間,寓意乾隆對盛清寄予厚望,提醒著他身為人父,以及作爲一國之君所背負的重任。

乾隆三十八年,高宗皇帝秘密建儲,決定將來把皇位傳給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雖然乾隆沒有公開皇儲身份,但是實際事務之中,他對顒琰格外器重,一直重點教導和培養這位兒子。



第三位|明永樂 御製青花雲龍紋執壺

高度:22.5 cm
來源(The Value整理):

  • 莫士撝,倫敦
  • 倫敦蘇富比1974年7月8日,編號199
  • 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05
  • 趙從衍(1912-1999年)收藏,香港
  •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28及封套(HK$572萬成交)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拍賣日期:2023/4/8
成交價:HK$107,449,000

 

綜觀全球公私收藏,皆無與此永樂青花執壺相同之例。1987年,這件天下無雙的孤品於香港蘇富比上陣,由一代船王趙從衍釋出,HK$572萬高價易手。

直至2023年,這件珍貴無比的青花執壺再臨香港蘇富比,連佣HK$1.07億(NT$4.16億)成交,36年間升值逾18倍之多。

永宣青花譽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飛龍、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執壺這個器形,約隋唐開始流行,盛載酒液或其他飲料之用。據學者考究,原形可能是周邊遊牧民族的金屬用器。傳至中土後,除了保留原有的金屬版本,也衍生出了同類瓷器。

永樂朝執壺,多見花鳥或花卉裝飾,以龍為圖紋的本就稀少,如本器般的杏葉形開光龍,則是從未所見。

本執壺的五爪飛龍,遊於蒼穹祥雲之間,氣魄懾人,奠定有明一代此後御瓷龍紋基礎,可說是中國皇權象徵的祖宗級圖紋。

綜觀永宣青花執壺,器身和壺嘴幾乎都滿繪花卉。至於本壺,空間感更為舒朗,與中華傳統的留白美學不謀而合,亦使它在一眾永宣名器中別樹一幟。



第四位|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扁壺

高度:28.6 cm
來源:

  • 1986年3月於英國西約克郡被發現
  • 倫敦蘇富比1986年12月9日,編號198
  • 香港天民樓收藏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拍賣日期:2023/10/9
成交價:HK$85,618,000

 

天民樓由收藏大家葛士翹創立,在古董界素來享負盛名。1987年,天民樓藏瓷在香港藝術館作首次公開展覽,本永樂青花扁壺即為當年焦點展品之一。2023年,這件青花逸品在香港蘇富比以「單一藏品專場」舉槌,連佣逾HK$8,560萬(NT$3.52億)成交。

永樂大帝治下,大明不但在硬實力上成為超級強國,藝術軟實力亦是無遠弗屆。名揚四海的永樂青花扁壺,便是在如此背景下,和異國文化碰擁而誕生的璀璨藝術。

扁壺這一器形本身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陶製扁壺可追溯至西元前二千年左右,流行於西亞及地中海地區,用於長途跋涉旅行。隨著冶金技術提升,金屬扁壺逐步取代陶製版本:上方口部漸收,可防止液體溢出;兩側繫耳用來綑綁繩索,吊繫於人、馬、駱駝之上,方便移動。

至於瓷製扁壺,乃是明朝匠人吸收此等異國風情,再加以裁化而創燒出來。留意本器側面,兩邊皆有花鈕,應該便是取材自金屬扁壺的鈕或環飾。

基於扁壺的獨特器形,無法使用拉坏、接胚、修坯等中國傳統造瓷技術。本壺上、下二部水平相接:二側窄邊雙耳底至足上,穿越花鈕,繪垂直線條,宛若以前、後二部相接,工藝繁複,製作尤為艱鉅。


左:公元前11世紀 地中海/中東/北非地區 陶壺;右:公元前15世紀 埃及地區 陶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本壺高28.6 cm,既適合上手把玩,又能入櫃收藏,正是傳統收藏最發而中節的尺寸大小。

壺紋飾精彩細緻,兩面皆繪單柄花藤,自底部蔓生,環繞器腹,綴七朵盛放嬌蕊,纏枝卷葉相襯,蕨狀長卷葉與花莖優雅相連,輕重錯落,宛如音韻美樂。

花卉紋雖見似蓮花者,相伴葉紋無盤狀蓮葉,亦無佛教圖像之葉尖鋸齒者。其他花卉紋皆以正面繪之,襯以各式葉紋。紋飾搭配長形蕨狀卷葉,更添繽紛。

長卷葉以數個小形焰狀卷葉排列而成,僅一端與葉脈相連,另一端延伸似藤莖或嫩葉,如此單面蕨狀長卷葉與花序,似非現實中可見者。



第五位|元 青花纏枝牡丹雲肩紋帶蓋梅瓶

高度:44.7 cm
來源:

  • 倫敦蘇富比,1985年12月10日,拍品191號
  • 天民樓珍藏

拍賣行:香港佳士得
拍賣日期:2023/11/30
成交價:HK$67,775,000

 

天民樓藏有多達二十多件元青花,數量冠絕私人收藏。即使計上博物館,天民樓也位列第三,僅次於土耳其托普卡帕宮、伊朗國家博物館。而在中國,元青花收藏最豐富的機構,是江西高安市博物館,也是只有十九件;一般收藏單位,更是僅三四件而已。

過往天民樓藏瓷不時現身拍場,惟元青花從未釋出。直至2023年,這一頂級私人藏竇首度割愛,元青花纏枝牡丹帶蓋梅瓶,更是觸發了一場熾熱的爭奪戰,最終此瓶在香港佳士得以HK$6,777萬(NT$2.71億)易手。

元代時,青花瓷正式誕生 - 高溫燒製,胎質白皙,透明釉下的鈷料發色鮮豔,從此開始瓷器新紀元。

在元青花瓷之中,梅瓶當屬於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自明代以來即被視為名品。到了今時今日,更因存世數量極其稀少,而為收藏家趨之若鶩,價值非凡。最為難得的是,此瓶歷經數百年,依然保持原蓋,未有遺失。瓶蓋頂部還帶有寶珠鈕,至今依保存完好。

梅瓶原為酒器,瓶頸細小,易於封存,配合瓶身曲線,方便美酒徐徐斟出。後來梅瓶的亦作花器,以之承載清瘦梅花,尤其合宜。基於器形特點,傳統古董圈視梅瓶為男士體態的反映,又因為小口引伸出謹言之意,豐肩可象徵有擔當,故進一步被視為君子之瓶。



此器高44.7 cm,屬於元代上等梅瓶的常見尺寸。雙肩略為豐滿,以柔美曲線向下漸收,至脛部稍微外展,如此輪廓,正是由宋朝圓柔纖細與明代高肩寬底之間的過渡樣式。

瓶身裝飾分為三段,由兩條紋帶隔開:肩上繪四片如意雲開光,分別填以牡丹、雞冠、梔子、菊花等四季花卉;瓶腹為四朵碩大的纏枝牡丹;脛部飾以一圈雙勾蓮瓣。上蓋的側面同樣繪有蓮瓣紋,蓋頂則以卷草環繞。

整體而言,此瓶發色濃鬱翠豔,有層有次,紋樣描繪精細,布局疏密有致,實屬元青花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