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世界中,但凡能以「單一拍品專場」形式舉槌者,必為重要非常的藝術珍品。
今季北京秋拍,中國嘉德便有一幅古書畫獲此尊貴待遇 -《滌硯圖》,出自名列「元四家」的王蒙之手,剛剛於今夜(30號)上陣,歷經一番爭奪戰後以RMB 2.875億(NT$12.7億)天價易手。
市場可尋的王蒙作品本就稀少,而本作乃唯一已知流通的《石渠寶笈》著錄王蒙立軸珍品,載有乾隆藏印計十五方,並有這位天子行書題寫五言詩,彌足珍貴。來到近代,本作歸入北美重要私人收藏,先後於波士頓美術館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並獲書畫鑑定泰斗徐邦達收錄於其編撰的《古書畫過眼要錄》。
閒話少說,讓我們一起走進王蒙的山水世界。
Lot 2195|元 王蒙《滌硯圖》立軸 紙本設色
尺幅:65 x 34.41 cm
題識:滌硯圖。叔明為嵕山作。鈐印:王蒙印
乾隆皇帝題:臨池靜課餘,洗研命僮胥。應有魚吞墨,那無鵝換書。豈懷投卞璞,惟覺類莊樗。徒倚南榮下,窗開萬象虛。乾隆丙寅(1746年)春正御題。
鑑藏印: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石渠定鑑、寶笈重編、淳化軒圖書珍秘寶、淳化翰、信天主人、太上皇帝、清玩、朗潤、幾暇怡情、王季遷海外所見名跡、仕勳心賞、潤·卿、小溪子、子招、□符、徐士義、□之、□陽居士、王□中
估價待詢
落槌價:RMB 250,000,000
成交價:RMB 287,500,000
拍賣行:北京嘉德
單一拍品專場:滌硯 - 北美重要私人珍藏元王蒙《滌硯圖》
拍賣日期:2023/11/30
《滌硯圖》以估價待詢形式上拍,The Value得悉行方預期起碼能以RMB 2億成交。收藏界對這場拍賣也相當關注。
晚上約10時15分,這幅王蒙大作正式舉槌,RMB 1.8億起拍,引來現場及電話的幾方爭奪。開初每口叫價為RMB 1,000萬,金額達至RMB 2.3億後則每口降至百萬水平。始終,這已經是十分龐大的數字了,競投者自然更為謹慎。
歷經十多口喊價後,拍賣官以RMB 2.5億落槌,由胡妍妍(中國嘉德董事總裁)為電話上的「5087」號牌客戶投得心頭好,連佣成交價為RMB 2.875億。
胡妍妍為電話上的「5087」號牌客戶投得心頭好
本幅《滌硯圖》局部
王蒙(1308-1385),字叔明,活躍於元末明初,乃是元代藝壇領袖趙孟頫的外孫,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亦是當中最年輕的一位。
元四家皆為江浙一帶文人,擅長山水,兼畫竹石。四人風貌不同,卻都重視筆墨,講究氣韻,筆下以水墨為主,亦有淺絳等淡設色之作,強調詩、書、畫融合。這種文人意趣既上承五代,北宋、元初等大家的成就,同時又自出新意,對後世畫壇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蒙工詩、書、畫,尤善山水,並開創了牛毛皴、解索皴,獨具新意。少年時,他得趙孟頫言傳身教,飽覽趙氏所藏前賢名繪,將唐宋諸家的技法融入個人創作,形成與元四家另外三人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倪瓚更如此稱頌之:「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元四家之說本為趙孟頫、黃公望、吳鎮、王蒙。後來,趙孟頫被單獨列為「元人冠冕」,元四家則補入倪瓚。元四家本身亦多有切磋交流,台北故宮就藏有王蒙和倪瓚合作繪畫的山水作。
本幅《滌硯圖》局部
元滅明興後,王蒙一度出仕,惟不久即因牽涉入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無辜被捕並死於獄中。不過他的藝術成就,並沒有因而斷絕。
有明一代,吳門畫派領袖沈周、文徵明皆得其沾溉,現藏台北故宮的沈周代表作《廬山高圖》,便是取法王蒙而成;及至清朝,王蒙影響力不衰,名列「四王」的王原祁便繪有《仿王蒙夏日山居圖》,現藏台北故宮。
來到近代,張大千、傅抱石、陸儼少亦取王蒙之長為自家所用。例如今年香港春拍,蘇富比帶來張大千《秋山圖》,連佣HK$1,618萬成交。此作雖未點明源出何本,但筆法和構圖俱明顯胎息自王蒙名作《青卞隱居圖》。
沈周《廬山高圖》|台北故宮
左:張大千《秋山圖》,2023年香港蘇富比春拍,HK$1,618萬成交;右:王蒙《青卞隱居圖》,台北故宮
至於王蒙本尊的真跡,自然是價值連城。2011年,他的《稚川移居圖》於北京保利舉槌,以RMB 4.025億天價刷新個人拍賣紀錄;2019年,北京保利帶來他的《芝蘭室圖》,亦以RMB 1.46億易手。
據統計,全球公私收藏的王蒙畫作總計40幅左右,其中10餘幅獲《石渠寳笈》著錄。是次拍賣的《滌硯圖》,行方表示為「市場唯一流通的《石渠寶笈》著錄王蒙立軸珍品」。
《石渠寶笈》乃乾隆、嘉慶年間的皇帝目錄,記載清代內府收藏之歷代書畫,堪稱「古書畫界的聖經」,亦是拍賣場上的黃金認證。那麼今回的《滌硯圖》,我們自然要從《石渠寳笈》相關的乾隆鑑藏寳璽説起。
王蒙《稚川移居圖》54 x 120 cm|2011年,北京保利,RMB 4.025億成交
王蒙《芝蘭室圖》畫心:25 x 103 cm;題跋:25 x 228 cm|2019年,北京保利,RMB 1.46億成交
乾隆為《石渠寶笈》所載書畫鈐蓋的鑑藏印,按習慣和定制有三璽、五璽、七璽、八璽之分。
《石渠寶笈》初編之中,評為「次等」的作品鈐「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殿名鑑藏寶(如乾清宮鑑藏寶)」三璽;評為「上等」者鈐「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宜子孫」、「三希堂精鑑璽」五璽。
《石渠寶笈》續篇所錄書畫不再分等級,鈐蓋印璽有七璽全、八璽全之記載。七璽者,包含上述初篇的五璽,再加上「石渠定鑑」及「寶笈重編」;八璽者,則與七璽相同,只是另外加上「殿名鑑藏寶(如乾清宮鑑藏寶)」。
本幅《滌硯圖》,正是屬於七璽全者。
編按:乾隆帝不時會把藏品慷慨地賜予臣下,例如金人李山所繪的《風雪杉松圖》(現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雖然如上述所言般五璽全,但在一次重華宮賜宴後流到宮廷之外,以致未經《石渠寶笈》著錄。是故,所謂「璽全」和《石渠寶笈》,有時會未必一致
《石渠寶笈》續篇對本幅《滌硯圖》之記載
本幅《滌硯圖》正屬七璽全者
本幅《滌硯圖》之乾隆御題
上述七璽之外,《滌硯圖》還有乾隆御題和其他諸般印章,顯示出乾隆帝對之何其鍾愛。
首先是乾隆題詠(上圖),落款署「丙寅春正御題」、即乾隆十一年(1746年)。接著是藏印「乾隆宸翰」,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製;再來是「太上皇帝」印,乃嘉慶登基後、乾隆退位為太上皇時所鎸。
綜合以上所言,可以肯定乾隆帝從青壯至耄耋,起碼曾數次展讀《滌硯圖》。
王蒙作品中,著錄於《石渠寳笈》而又有乾隆題詠的共四十幅左右。然而,其中獲乾隆多次品賞者,則只有四幅而已。《滌硯圖》為其中之一,另外三幅為遼寧博物館的《太白山圖卷》、北京故宮《夏日山居圖軸》、台北故宮《長江萬里圖卷》,同樣鈐有乾隆太上皇時期之寶璽。
七璽之外,本幅《滌硯圖》的其他乾隆藏印
本幅《滌硯圖》局部
《滌硯圖》乃王蒙為友人余謙(字嵕山)所作之墨筆山水畫。
畫中茅屋臨溪,雜樹掩映,有小橋通向對岸。隔溪高岩巨石,飛瀑相重,隱隱露出寺觀。其後層層峻嶺,白雲繚繞。茅屋外一角有童子滌硯溪邊;屋內見一人獨坐,開軒面流,似靜聽流水淙淙之妙聲,觀雲飛瀑濺之勝景。
畫家筆下靜謐悠遠的山林景色,正是元末明初文人雅士心中的理想世界。叫人不禁想起南朝隱士陶弘景的詩句:「山中何所有,嶺上白雲多。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本幅《滌硯圖》局部
寫盡山林風雅的王蒙,曾在元末年間入仕,惟後毅然棄官隱居黃鶴山(今浙江餘杭)。此幅的風景、人物細節,或許就是畫家隱居生活的寫照,童子滌硯,作畫窗前,山間自怡悅。畫中良辰美景,正正表現出這位這位書畫大家與世無爭的高潔情懷。
中國書畫其中一項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便是留白。王蒙之作卻以繁密見稱,筆下縱逸多姿,蒼茫深秀,包含萬千氣象。此畫幅面不大,卻繪有不下十數種樹木,山水多至十餘重。
畫家不拘成法,隨心所欲,或皴或點,或鉤或劃,既有粗老樹幹,又見細嫩枝葉;遠山薄霧,樹高林密,畫中苔點亦是刻意為之,頓使畫面有層有次,氣韻生動,讓人百看不厭。
本幅《滌硯圖》局部
拍賣圖錄指,徐邦達曾多次談及《滌硯圖》,認為它為民間難得的國寶級藏品。
徐邦達在古書畫鑑定領域成就斐然,有「國眼」、「徐半尺(意指他只需把畫軸展開半尺,便知真偽)」之譽。他曾在藏家所寄的《滌硯圖》實物大照片旁邊寫道(下圖):
「王叔明此圖曾入清乾隆內府,載於石渠寶笈續編,但早已流出在外,今藏香港某氏,聞近又去美。此圖畫筆清逸老蒼,尖而不纖,似率而實,非草草,可重也。上款嵕山,為余謙,號按謙,池陽人 (安徽貴池),工書古隸。 元至順三年,曾官翰林應奉。後至元元年又提舉江浙,小傳見書史匯要等書。叔明為此軸,當在元末,應為中歲之筆。徐邦達。」
上述文字提及,《滌硯圖》據判斷為王蒙中年所繪,一度為香港私人收藏,而又正要越洋流傳到美洲去。後來,徐邦達亦將此作著錄於他所編撰的《古書畫過眼要錄》之中。
徐邦達於藏家所寄的《滌硯圖》實物大照片旁邊題跋(本圖較為低清,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