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從外銷瓷及手作藝術說起

拍賣場上,舉凡中國藝術品,不論瓷器、書畫、青銅、玉石、家具,買家大都是華人,新進外籍藏家少之又少。如今在「一帶一路」藍圖下,此勢能否逆轉?箇中脈絡,或許能從曾風靡全球逾千年的外銷瓷,以及近年冒起的手作藝術談起。

唐代外銷瓷

自西漢起,絲綢之路就打通了中外商貿及文化交流,中國當時被譽為「絲國」。進入8世紀、即唐代之時,瓷器外銷,中國始以「瓷器」享譽於世。

自始千年,瓷器沿著絲路,或陸道、或海途,傾銷全球,由東亞、東南亞、西亞、中東、中非、以至歐洲。今人喜以西方名師之設計佈置家居,以示其品味與財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時外國權貴亦然,只是置於宮殿、城堡、大宅的,乃為中國瓷器。當中的歷史痕跡,先從考古尋覓。

南海一號考古

南海一號考古

南海一號出水瓷器

南海一號出水瓷器

1987年,一艘南宋沉船於南海被發現,稱為「南海一號」,出水文物有萬計瓷器,多出自龍泉、德化、景德鎮等名窯,當中不乏異域風格。專家推測,南海一號當時應於泉州港一帶出發,朝東南亞、印度或中東地區而去,目的自然是貿易。

萬曆號出水青花

南澳一號出水青花

同樣找到大量外銷瓷的明朝沉船有二。一為萬曆號,沉於馬來西亞附近海域;另一為南澳一號,沉於汕號外海。出水瓷器同樣以萬計,隨著時代變遷,當中亦理所當然以青花為主。單看此三船,已足見宋、明兩朝外銷瓷之盛況。

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藏的中國青花瓷

至於間於其中的元朝,走進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Topkapi Palace Museum)就可窺一斑。目前傳世元青花瓷約300餘件,此館便藏了當中的40件,另有多件14世紀龍泉青瓷。元代及明朝的瓷器加起來,則達至3,000餘件之多,多為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2)歷代蘇丹及皇室貴族珍藏。

明朝克拉克瓷

貿易除了帶來利潤,當然亦促進文化藝術交流。西去東來,各朝瓷器或多或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以明代為例,有構圖繁滿和採用開光裝飾的克拉克瓷。至於清代,人所共知有體現西洋畫風的粉彩,在拍賣場上更是愈來愈受歡迎。

圖飾方面,明朝瓷器已見西方之物及風格,至清朝更出現以希臘神話或基督宗教為主題的瓷器。例如上圖右,為明萬曆五彩大瓷碟,紋飾有天干地支、西方帆船、巨形展尾魚、島嶼、星象。上圖左則為清朝描金粉彩瓷碟,上有海王坐豚與瑞典船紋飾。

觀靜堂-文人茶道│官網facebook

回到21世紀,年輕人開始厭倦一式一樣的連鎖量產器物,手作藝術品乘勢再度冒起。在兩岸三地,不少藝術家弄陶製瓷,仿古之雅,加以今之潮流。好像上環太平山街的觀靜堂,古瓷新作,取其神韻,換上現代包裝,配以茶道,深受年青一輩之喜外,亦得不少外籍人士之愛。

一帶一路,橫跨亞洲、歐洲、非洲數十國,先打通的定為經貿基建,但文化藝術交流必隨之而來。中國藝術品能否藉此機會再次風靡全球,無論是以古代模樣走上拍賣場,還是以現代模式傳散之,或許還得看藏家、行家、拍賣行、以至一眾愛好者的努力。

今個夏天,我們將圍繞「一帶一路」陸續撰文,望能拋磚引玉,引來讀者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