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拍賣之最|年度十大畫作盤點 畢加索《戴手錶的女人》HK$10.9億成交摘冠

2022年,藝術市場見證著疫情後的小陽春,加上在微軟聯合創辦人Paul Allen藝術珍藏專拍帶動下,創下了多項拍賣紀錄。來到2023年,市場從去年的熾熱氣氛中回穩,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藏家們出手顯然更為審慎。

隨著2023步入尾聲,讓我們重溫今年藝術市場的十大成交。

今年十大成交的總額為HK$52.7億(NT$212.8億),較去年下跌HK$36.5億。打入十大的上榜金額門檻為HK$3.4億,較去年下跌HK$2.8億。

盤點之前,先簡單交代一些相關資訊:

  • 十大成交由佳士得、蘇富比兩大龍頭壟斷,前者佔6席,包括第3、4、6、並列7位及第10位;後者佔4席,包括1、2、5、9位
  • 10幅畫作當中,8幅在紐約成交,延續這個東岸城市在藝術市場的領導地位,餘下兩幅皆於倫敦易手
  • 上榜藝術家當中,克林姆Klimt佔了兩席
  • 年度亞軍畫作克林姆《持扇的女子》由香港藏家投得


第十位|盧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紅鶴》油彩 畫布(藝術家拍賣紀錄)

創作時間:1910年
尺幅:113.8 x 162 cm
紐約佳士得|2023/5/11
成交價:US$43,535,000


盧梭離世那年繪畫的《紅鶴》,歷經一番競投後以US$4,353萬(HK$3.4億;NT$13.1億)易手,大幅刷新藝術家的個人拍賣紀錄。

盧梭與莫內 Monet、畢沙羅 Pissarro、雷諾瓦 Renoir,是同一世代的畫家。大家可以想像到,西方藝壇正值傳統學院派和新興印象派之爭,惟盧梭自成一格,畫風既不寫實,又不著重繪畫透視法,也不是要捕捉光影變化,所以當時不乎合主流審美,甚至被批評作品像兒童圖畫一般。

盧梭筆下的景色,多以大面積叢林為背景,有時更會有猛獸出沒,描繪大自然弱肉強食的一面。

是次破紀錄的《紅鶴》,密密麻麻的森林變成了遠景,近景則是開揚的河塘,各色蓮花在塘邊綻放,隔鄰的紅鶴一派閒適地散步。稍遠一點的土著,亦是悠然自得,沒有絲毫打獵的殺機。

《紅鶴》於二戰後成為Joan Whitney Payson雅蓄。她乃美國名門Whitney家族成員,乃著名藝術收藏家兼贊助人,亦是紐約大都會棒球隊的聯合創辦人。Joan仙遊後,畫作由女兒Payne繼承。今年1月,Payne亦撒手人寰,畫作現作為她的遺產,經佳士得拍賣出售。



第九位|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教堂與穆爾瑙風景 II》油彩畫布(藝術家拍賣紀錄)

創作時間:1910年 
尺幅:96 x 105.5 cm
倫敦蘇富比|2023/3/1

成交價:£37,196,800


康丁斯基畫作《教堂與穆爾瑙風景 II》,連佣£3,719萬(HK$3.5億;NT$13.6億)售出,刷新這位俄裔藝術家的拍賣紀錄,成交價在2023年位列第九。

康丁斯基被譽為抽象表現藝術之父,今回拍賣的《教堂與穆爾瑙風景 II》繪於1910年,正屬康丁斯基由具象風景步向抽象的轉變期。

在創作上,康丁斯基受多種藝術風格影響,包括野獸派充滿現代感的鮮豔用色、塞尚 Cézanne 對形狀和結構的解構手法,以及梵高在風景畫上的革新。他將這三種革新手法融入這幅色彩豐富、朝氣蓬勃的畫中,並加以融會,形成前所未有的抒情表現風格。這些特點在本作可見一斑。

畫作採用鮮明豐富的對比色,四邊近乎長度一致。這種類近方形的畫幅甚獲當時前衛的現代主義藝術家青睞,莫內 Monet 和克林姆 Klimt 等名家都曾創作方形畫。


並列第七位|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無題(黃色,橙色,黃色,淺橙色)》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55年
尺幅:207 x 152.5 cm
紐約佳士得|2023/11/9

成交價:US$46,410,000


羅斯科《無題(黃色,橙色,黃色,淺橙色)》11月在紐約佳士得以US$4,641萬(HK$3.6億;NT$14.8億)成交,位列全年第七位。

1903年,羅斯科生於一個俄羅斯猶太裔家庭,約十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他的思想深受尼采名作《悲劇的誕生》影響,創作的抽象藝術旨在探索人類在本質與自由意志之間的掙扎,予人宗教哲學般的精神之感。

本作開拍之時,拍賣廳特別配合畫作色調調節現場燈光,為一眾準買家營造氣氛。此畫繪於1955年,可說是較為早期的羅斯科抽象創作。上次拍賣是2014年,當時在紐約蘇富比上陣,估價US$2,000萬,最終連佣US$3,656萬易手。

順帶一提,LV基金會正在巴黎舉辦羅斯科大型回顧展,展期至2024年4月,帶來約115幅作品,分別來自華盛頓國家畫廊、倫敦泰特美術館等著名公共收藏,以及羅斯科家族等重要私人收藏,令羅斯科的作品在市場上格外受關注。



並列第七位|Richard Diebenkorn(1922-1993)《列寧格勒之行的回憶》油彩 畫布(藝術家拍賣紀錄)

創作時間:1965年
尺幅:181.3 x 211.1 cm
紐約佳士得|2023/11/9
成交價:US$46,410,000


加州畫家Richard Diebenkorn畫作《列寧格勒之行的回憶》,與上述羅斯科抽象畫同場舉槌,同樣以US$4,641萬(HK$3.6億;NT$14.8億)易手,並列全年第七位,刷新Diebenkorn的個人拍賣紀錄。

Diebenkorn是來自加州的畫家,兼修具象及抽象藝術。1964年,他獲美國國務院邀請參與美蘇文化交流計畫,前往蘇聯與當地的「社會寫實主義」藝術家交流合作。

在蘇聯期間,Diebenkorn參觀了許多工作室和文化機構,其中便有位於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他在那裡欣賞到野獸派之父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偉大作品,大受啟發 - 畢竟在此前,這位美國人只看過馬蒂斯的黑白複製品。

《列寧格勒之行的回憶》繪於1965年,畫家運用鮮明色彩,將具象場景轉換為抽象圖畫,意在向馬蒂斯致敬,畫面左上的花卉,便直接參考了當時在蘇聯所見的馬蒂斯名作《紅色的和諧》。



第六位|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移動中的人物》油彩 染料 畫布

創作時間:1976年
尺幅:198.9 x 147.3 cm
紐約佳士得|2023/11/9
成交價:US$52,160,000

 

英國巨匠培根作品《移動中的人物》連佣US$5,216萬(HK$4.07億;NT$16.9億)成交,位列全年第六。無獨有偶,此作也是在紐約佳士得11月拍賣成交。

此作繪於1976年,是培根在男伴戴爾自殺身亡後繪下,可說是在陰霾下誕生。

培根與戴爾是在一晚酩酊大醉中相識,一個是年逾半百的名畫家,一個是剛踏入30歲的東倫敦竊賊。培根對戴爾深深著迷,覺得這位年輕俊男散發著暴力氣質,又擁有米高安哲羅雕像的魁梧身軀。

可是這段關係一如暴風狂雨,雖然帶給培根無限靈感,但是伴隨而來的還有無盡衝突爭執。最終,戴爾崩塌了。

1971年10月24日,戴爾自殺身亡,終年37歲,時間是巴黎大皇宮培根回顧展開幕前36小時,地點是與培根共住的酒店房間。培根陷入悔疚深淵,此後數年的創作愈趨黑暗,當中以一系列巨幅「黑色三聯作」尤為有名。

在本作裡,畫面中央的軀體強壯有力,肌肉結實,呈現嚴重扭曲的動感姿勢。至於被圓形框住的頭部,臉容既像戴爾,又似培根本人。兩者恍如在台上摔跤,一方面是極為親密的赤裸相對,另一方面又是互不相讓的掙扎糾纏,可說正是這段愛恨交纏關係的寫照。



第五位|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阿特西河的島嶼》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約1901-1902年
尺幅:100.5 x 100.5 cm
紐約蘇富比|2023/5/16
成交價:US$53,188,500


奧地利國寶級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風景畫《阿特西河的島嶼》,今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以近US$5,320萬(HK$4.15億;NT$16.5億)易手,位列今年第5位。

克林姆以肖像畫聞名於世,創作和應著同時代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的想法 - 將性慾置於情感核心,以夢境般的圖案和符號表達無意識的世界,當中以《吻》(The Kiss)最為人熟悉。

《阿特西河的島嶼》是拍場上較為少見的克林姆風景創作,今回亦是首登拍場。本作繪於1901至1902年,畫中描繪奧地利阿特湖的景色。 畫中波光粼粼的湖面無邊無際,平靜的湖面下蘊含著澎湃的情感。

此畫曾為藝術史學家兼藝廊東主Otto Kallir舊藏,他於1938年逃離納粹黨的追捕後,從奧地利移居美國,並在紐約開設聖艾蒂安畫廊(Galerie St. Etienne)。 當時,奧地利藝術家在歐洲以外鮮為人知,Kallir透過畫廊為奧地利現代藝術家在美國打響知名度,克林姆便是其中之一。

此作是首批在美國展覽的克林姆作品,1940年在聖艾蒂安畫廊展出。因此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此畫是他們首次接觸到的克林姆作品。



第四位|巴斯基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黑人歷史(尼羅河)》壓克力 油畫棒 畫布 裱於木製支架 三聯作

創作時間:1983年
尺幅:172.7 x 358 cm
紐約佳士得|2023/5/15
成交價:US$67,110,000


巴斯基亞三聯畫《黑人歷史(尼羅河)》位列今年成交第4位,此作今年5月在紐約佳士得以US$6,711萬(HK$5.23億;NT$20.6億)易主。

此作於2005年由Valentino Garavani以US$516萬投得,此後這位意大利傳奇時尚設計師把之懸掛於紐約住所。2010年,Valentino接受時尚雜誌《名利場》訪問,坐在家中梳化受訪,這幅三聯畫正好懸掛在梳化背後的牆上。

今年,Valentino釋出這巨幅三聯畫,成交價在18年間升值了13倍,同時成為這位非裔美國藝術家歷來第4貴作品。

此畫名曰《黑人歷史(尼羅河)》,巴斯基亞在畫中重塑非洲歷史,由畫面左方的古埃及文明,逐步橫渡至畫面右方美國近代的黑人奴隸史。

生於1960年的巴斯基亞,父親為海地人,母親為波多黎各人。正是這血緣背景及文化傳承,令他的創作主題經常牽扣著美國種族議題。乘著近年黑人平權運動升溫,巴斯基亞作品進一步備受市場關注。

2017年,巴斯基亞藍色背景骷髏頭畫作《無題》在紐約蘇富比以US$1.1億天價易手,一度坐上美國最貴藝術家寶座。這項紀錄及至2022年,才被Andy Warhol經典畫作《槍擊瑪麗蓮》以US$1.95億刷新。



第三位|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睡蓮池》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約1917-19年
尺幅:100.1 x 200.6 cm
紐約佳士得|2023/11/9
成交價:US$74,010,000


隱世百年的莫內《睡蓮池》乃今年第三貴畫作,11月在紐約佳士得連佣US$7,400萬(HK$5.8億;NT$23.9億)售出。

睡蓮系列為莫內晚期代表作,據統計有200多幅。

此系列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莫內於1890年代精心設計的吉維尼大宅花園。他購下大宅後,把花園改建成大池塘,又在池邊栽種翠竹、杜鵑、日本蘋果樹和櫻花樹,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

莫內晚年在這裡盡情觀察及描繪天氣、季節、晨昏變化,以及變幻莫測的色彩和形態,促成了以睡蓮和日本橋等為主角的一系列吉維尼花園名作。

本幅《睡蓮池》繪於1917-19年、即約一戰晚期。畫中睡蓮和蓮葉都相當光亮,水面則泛起絲絲漣漪。或許這是風和日麗的一天,但也可能是雨後陽光的剎那。

莫內於1926年離世後,畫作由他與首任妻子的次子Michel繼承,此後幾經輾轉易主,於1972年由現藏家的家族購得,並收藏至今次拍賣。畫作問世逾百年來,從未公開示人,故罕見地沒有任何展覽記錄。



第二位|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持扇的女子》油彩 畫布(歐洲拍賣的藝術品成交紀錄)

創作時間:1917-1918年
尺幅:100 x 100 cm
倫敦蘇富比|2023/6/27
成交價:£85,305,800


今年的成交亞軍,落在另一幅克林姆(Gustav Klimt)畫作身上。這位奧地利藝術家的遺作《持扇的女子》,6月在倫敦蘇富比連佣£8,530萬(HK$8.52億;NT$33.7億)易手,刷新歐洲拍賣的藝術品成交紀錄,兼成為克林姆最貴作品之一,與微軟聯合創辦人Paul Allen舊藏的《白樺林》並駕齊驅,哪方較貴視乎用以哪種貨幣為標準:

  • 《白樺林》|2022年11月10日,紐約佳士得,US$104,585,000(約£9,200萬)
  • 《持扇的女子》|2023年6月27日,倫敦蘇富比,£85,305,800(約US$1.08億)

若以美金為標準,今回的《持扇的女子》即刷新紀錄;如以英鎊作標準,紀錄則由微軟聯合創辦人Paul Allen舊藏的《白樺林》保持。

此畫由黃林詩韻(Patti Wong|精品藝術諮詢公司PW&A創辦人、前蘇富比環球主席)於現場投得,買家為她的一位香港藏家客戶。後來有傳媒推測,此畫的背後買家,有可能是香港藝廊HomeArt創辦人王穎妤(Rosaline Wong)。

今年2月有外媒報道,克林姆畫作《Water Serpents II》由HomeArt借予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展出。此作據報於2015年由俄羅斯富商雷波諾列夫(Dmitry Rybolovlev),以US$1.7億天價售予一位亞洲藏家。直至今年,外界才知道當年購下畫作的藏家乃王穎妤。

如今《持扇的女子》由黃林詩韻替一位香港藏家投得,外界推斷王穎妤是背後買家,也相當合理。

焦點回歸《持扇的女子》,此畫於1917-18年繪畫。惟於1918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發,此作未及完成,克林姆便因流感併發症病逝。當時他的工作室之中,畫架上仍擺放著兩幅遺作:《新娘》與《持扇的女子》。美景宮專家指,《持扇的女子》距離大功告成「僅差幾處細節」。

畫中人身份神秘,有可能是位舞者。她自信地斜看前方淺笑,羅衣一邊退至手臂水平,輕騷香肩,左手以扇掩胸,一派媚態。細看畫中女子的羅衣和扇子皆極具中國風情。背景所繪的鳳、鶴、雉雞、荷花,亦俱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符號。至於女子本人,則明顯受到日本浮世繪美人畫的影響,可說是一幅散發濃厚中國與東瀛風的繪畫。



第一位|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戴手錶的女人》油彩畫布

創作時間:1932年8月17日
尺幅:130 x 97 cm
紐約蘇富比|2023/11/8
成交價:US$139,363,500


今年11月,紐約蘇富比舉行美國收藏界巨人Emily Fisher Landau(1920-2023)藝術珍藏晚拍,成交總額逾US$4.06億,成為史上最貴女性收藏家拍賣專場。

本年度的成交冠軍便在此最貴專場誕生,Emily珍藏逾50年的畢加索「黃金繆思」肖像畫《戴手錶的女人》連佣以US$1.39億(HK$10.9億;NT$44.9億)易手,不僅是2023年最貴藝術品,亦成為這位西班牙巨匠拍賣歷來第二貴畫作。

畢加索個人紀錄仍由《阿爾及爾女人(O版)》保持,該作於2015年在紐約佳士得春拍寫下的US$1.79億成交紀錄,至今仍未打破。

《戴手錶的女人》繪於1932年,畫中人是畢加索的「黃金繆思」瑪麗・德雷斯(Marie-Therese)。這一年,可說是畢翁的創作巔峰,他在遠離巴黎鬧市的布瓦杰魯(Boisgeloup)古堡,繪下一系列以瑪麗·特雷莎為主角的畫作,甚至以雕塑方式呈現出這位秘密情人的古典美。

顧名思義,本作其中一大重點固然落在手錶上。畫中的手錶,就像盛載著畢翁對畫中人的愛意。這位風流才子,歷年來以手錶為主題的作品,目前已知只得三幅。第一幅繪於1917年,為中主角是妻子奧爾加;第二幅是今次拍賣的《戴手錶的女人》;第三幅則繪於1936年,這一年畢加索與奧爾加正式分開,與瑪麗・德雷斯的關係亦步向終結。

《戴手錶的女人》完成後,一直由畢加索本尊收藏,直至1966年售予貝耶勒基金會創辦人Ernst Beyeler,這位瑞士經紀人在畢加索的工作室裡相中此作。他從畢加索手上購下畫作後兩年,經紐約Pace Gallery轉手至Emily手上,畫作50多年來一直懸掛在她紐約家中壁爐上方,一直收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