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後拍賣 從越窯青瓷到玫茵堂鬥彩的廈門博美

拍賣界的秋季是相當漫長的,先後在紐約、倫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演,歷時四個月多月。如今終於來到最後一站 - 廈門。博美將於2019年最後一天 - 12月31號舉槌,九大專場迎來許多精彩拍品。我們特別精選了其中10件瓷器,從高古的越窯青瓷,談到玫茵堂珍藏的雍正鬥彩。

1186|清嘉慶 御製松石綠地洋彩開光菊石圖鼻煙壺

款識:「嘉慶年製」四字單行篆書款
高度:6.7cm
參閱:

  1. 《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圖IV-59
  2.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鼻煙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頁205,圖315
  3. 《故宮經典-清宮包裝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頁162;頁164

估價:RMB 2,200,000 - 3,000,000

典型宮廷御製扁壺式造型,口、頸、肩融為一線,撇口微束頸,溜肩弧腹,腹部飽滿圓鼓,下承橢圓形圈足。壺身雙面圓形開光,均施瑩潤如玉的白釉,正面以粉彩繪洞石菊花圖,數種花色爭奇鬥艷,姿態翩翩,生氣盎然;背面墨彩隸書詩文:「看到東籬覺有神,風流畫史更詩人。素華獨殿群芳後,箇裡原藏萬卉春」,乃出自《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題鄒一桂花卉十二幅〉。

詩下落「乾」、「隆」紅彩御印,書法古樸遒勁。開光外以鬆石綠釉為地,飾描金纏枝蓮紋。蓋為珊瑚紅描金寶頂,蓋內、壺口、圈足皆塗金,甚為精緻。足內白釉地紅彩篆書“嘉慶御製”單行篆書款。為嘉慶御製煙壺之精品佳作。

吸聞鼻煙的嗜好源於美洲印第安人。據文獻記載和實物遺存分析,中國應在康熙年間最早出現鼻煙和鼻煙壺。據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廷大臣王世貞所著《香祖筆記》記載,「近京師又有製為鼻煙者,雲可明目,尤有闢疫之功,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霽,極可愛玩。以像齒為匙,就鼻嗅之,還納於瓶。皆內府製造,民間亦有仿之,終不及。」


嘉慶 粉彩開光文會圖詩句鼻煙壺|北京故宮

另據相關資料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首次南巡,在江寧(今南京)接見西方傳教士畢嘉和汪儒望。二人把西方帶來的珍貴禮物獻給康熙帝,其中就有鼻煙。由此可知,中國的鼻煙,是康熙年間隨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而傳入,且首先在皇室貴族中流行。至18世紀後,方擴散到民間。

鼻煙壺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融匯了中國藝術的許多門類。小小的掌中之物,卻蘊涵著無限乾坤,被稱為「掌上奇珍」。乾隆皇帝酷愛鼻煙壺,在位60年間,命御作製造各種鼻煙壺達數萬件,或配之以精美的包裝,置於常去的宮殿,以便隨時把玩。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紫檀木雕錦紋嵌玉鼻煙壺方盒」、「楠木臥囊裝鼻煙壺盒」,內置眾多各式材質的煙壺。


乾隆 粉彩開光菊花圖詩句鼻煙壺|北京故宮

乾隆亦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習,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鼻煙壺也成為身份象徵。在這種社會風尚下,乾隆朝鼻煙壺製作遂達到了歷史頂峰。

今次上拍的鼻煙壺為嘉慶早期承襲乾隆時期製樣,整器飽滿雍容,工藝考究,設色柔麗,筆法細膩,無論器型、繪工、題材、款識等均呈現出清嘉慶早期華麗精巧的典型風格,方寸之間,可見匠心之天地,是一件難得的宮廷御瓷藝術珍品。



1198|清乾隆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寸:5.5cm(高度);22cm(直徑)
來源:Ohno先生舊藏,日本東京
估價:RMB 3,200,000 - 4,500,000

此洗折沿,俯視呈八邊形,器壁呈海棠花瓣狀起伏自然,淺腹,平底下承三隻簡化獸足,底有十六處支釘痕。通體施哥釉,釉汁滋潤古樸,肥腴瑩潤,靜穆高貴。釉面呈灰青色,開片分明,鐵線交錯,口沿釉薄處微呈褐色,足端刷鐵黑色釉,乃仿宋哥窯「紫口鐵足」特徵。底心署「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青花篆書款,字體工整俊秀。

雍乾二帝仰慕古風,富於文人趣味,尤其對宋器頗為鍾情,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味追求之標準。宋哥窯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故雍乾御窯對摹造哥窯瓷器尤為重視。乾隆登基之後,秉承前朝傳統,又因唐英繼續榷陶,故仿製哥釉的水平保持原有水準,神韻一如前朝,本品正是當時仿古之極致。

《清檔》載,「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雙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極紙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盤口大漢尊一件,哥釉六方雙管尊一件,哥釉蓮座蒜頭瓶一件,哥釉葵瓣筆洗一件,哥窯腰元罐一件,傳旨: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將交出原磁器繳回,仍交磁器庫。此磁器內有大器皿應畫樣帶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帶。欽此。」


乾隆 仿哥釉葉式洗|北京故宮

在乾隆朝各式仿古單色釉中,仿哥釉最為成功,工藝達至巔峰,形神兼備,釉色的質感和形制的凝厚得到充分彰顯。「仿古暗合,與之無二」,而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創新。

本件便屬《清檔》所載「哥釉葵瓣筆洗一件」,此種造型的器物除仿哥釉外,尚可見仿官、仿汝、天藍釉等品種。一件先後屬胡惠春及張宗憲兩位著名收藏家的「清乾隆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分別於紐約蘇富比及香港佳士得拍賣,造型尺寸與本品相近。

此件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屬於乾隆仿古極軌之作,應是唐英榷陶之下的乾隆早期作品。整體造型俊秀,落落大方,古樸凝重,與史互證,可觀精微,堪稱乾隆官窯仿哥釉器個中翹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見,舊配雙層供盒。



1214|清雍正 窯變釉弦紋獸耳銜環尊

款識:「雍正年製」四字二行篆書款
高度:25.9cm
註:附2008年12月24日臨時進境文物登記表
參閱:

  1. 《故宮陶瓷館‧下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頁445,圖354
  2. 《故宮清瓷圖錄‧上卷(康熙窯 雍正窯)》,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頁152
  3.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331
  4. 北京匡時,2010年6月6日,編號1164,成交價 RMB 6,720,000
  5. 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編號1604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此尊器形源自戰漢時期青銅尊,撇口束頸,溜肩弧腹,下承外撇高圈足。頸部飾弦紋一道,肩、中腹、下腹各飾凸起雙弦紋,肩部摹印舖首紋,予人亭亭玉立且古雅莊重之感。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外壁通身以紫紅為基調,釉色釅且正,泛寶石紅光澤,玻璃質感極強,絲絲縷縷向下垂墜,充滿流動之感。

口沿及舖首處釉薄,顯牙黃色澤。內口沿呈現出天藍色窯變釉,與外壁深沉悅目之玫紅色澤相映成輝。底足露胎,修足利落,胎質緻密。外底施醬色釉,以表現宋代鈞窯底足特徵,釉下刻「雍正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

最令人稱道之處是肩部安貼雙獸面舖首,下銜圓環,凸於釉面,乃是漢銅壺的忠實摹擬。在豐富造型之美的同時,讓釉質隨之起伏,並於凸起處露出淡淡胎骨之色,頗見蒼雅古樸之美,穆穆透出趙宋舊物之意韻。遠觀之,古氣盎然,撲人眉宇,予人無限恬靜之雅意。舖首是古建築門上的銜環獸面,獸面的口中銜一環,稱「舖首銜環」,是由青銅器肩部裝飾的銜耳環獸首演化而來。


戰國銅壺|台北故宮

此件窯變釉舖首尊造型在雍正窯變釉中較為少見。全方位審視窯變釉舖首尊,無論造型的釐定,抑或是釉色掌控,都是相當成功的,同時也達到了仿古、創新相結合的內廷趣味,視其為雍正窯變釉中的佼佼者也絕不為過。

雍正即位後,對宮廷器物的製作極為用心,督造過程中隨時提出意見,直至滿意方止。由於自身文化修養高,臣工又盡心盡力,才使得雍正一朝器物,氣韻貫通且個性獨具。執政期間,瓷器上繼承了康熙時期的所有品種,逐漸著手仿燒宋代名窯,並按當時的審美趣味改制,呈現了眾多仿古佳作。

雍正帝自幼受到良好的漢學教育,精通書史,博覽典籍,文臣紀昀曾稱頌其「研悅文章汲古之勤為儒生所不及」。雍正又性好古雅,品味不俗,御窯珍瓷是他萬幾之暇寄情愛玩之物,故往往見仿古器者,且多上乘佳品。此清雍正窯變釉獸耳銜環尊,造型優美典雅至極,器身不加雕鏤,除肩頸處弦紋鳩耳銜環外,別無裝點,唯以釉色及器型取勝。

翻閱公私收藏,此種形制的窯變釉作品極為少見,美國單色釉大收藏家霍爾家族(Hall Family)收藏一例,尺寸較小,收錄於《Hall Family Collection Inventory》,編號441。另與本拍品相似器型,雍正一朝有諸色釉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爐鈞釉作品,另台北故宮博物院入藏茶葉末釉舖首尊,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乾隆仿汝釉舖首耳尊,均可作為本品參閱。



1215|清雍正 青花三多紋撇口尊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書款
高度:20cm
來源:德國私人舊藏,根據現藏家提供訊息,1960年代晚期購於科隆Adalbert Offermann處
估價:RMB 3,800,000 - 5,800,000

摹古與寓新是雍正宮廷藝術的重要理念,胤禛以個人美學修養與審美愛好,有意識地倡導理想的工藝審美格調。除了純粹的摹古之外,同時注重在傳統構成因素中創新,借鑒原來的工藝造型和紋飾抽繹,組合出具時代特色的新樣式,寄予新的吉祥寓意,從而確立新的古典主義審美品格。

此番造器之精神在雍乾時期高檔的御瓷之中尤為明顯,往往鍾情選取上古三代器物之造型,配以其欣賞的色釉與紋飾,融匯古今之精粹於一體,成為彼時造器的一個新風尚,本品即為此理念之典範。

本品古雅端莊的造型體現摹古精神之一面,於此基礎之上則賦予靈秀飽滿的氣質,輔之以新的裝飾風格,其形精巧宣示皇家的審美品味。自上而下以青花繪飾六重紋樣,分別為蕉葉紋、迴紋、如意云頭紋,腹部折枝琵琶、壽桃、石榴三果紋,足脛如意云頭紋,足牆為卷草紋。底心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製」青花六字楷書款,字體清秀雋永。足邊修正圓潤平滑,為雍正瓷典型的「泥鰍背」底。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本人多次規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御用瓷器必須經雍正帝審定,方可燒造。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全國最優秀的製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製,以博取帝心,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此瓶器形清雅秀麗,端莊而不失柔美,紋飾佈局繁簡有致,主次分明,畫工細緻精湛,點塗技法運用嫻熟,青花髮色濃艷,色調深藍,乃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風格,蒼雅之氣躍然眼前,與溫潤瑩白的釉面相映襯,更見麗質不凡,為典型的雍正官窯傑作。

三多果紋是明清時期瓷器流行的吉祥圖案。傳統常見三多為佛手、蟠桃、石榴組合紋飾,其中佛手寓意福氣,桃寓意多壽,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結合,寓意多福、多壽、多子,表現出清代官窯瓷器上畫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點。


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瓶|香港蘇富比,1987年


雍正 黃地青花三果紋尊|北京翰海,2011年,RMB 2,645萬成交

明代永宣青花瓷器造型挺拔,紋飾典雅,對清代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雍正時期生產的青花瓷,既繼承前代風格,又具本朝特點。本品為雍正時期新創燒之造型,著名清代宮廷畫家週鯤、丁觀鵬合繪《陶冶圖冊》之「琢器造坯」篇圖中,即有此種青花撇口尊。另見耿寶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鑑定》第236頁,圖403,與本品器型相同。

相類似青花作品遍查公私著錄並不多見,198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過一件「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瓶」,與本品相同。器型、尺寸、紋飾相同,僅釉色不同的黃釉青花器,見北京翰海2011年5月21日拍賣「清雍正 黃地青花三果紋尊」,RMB 2,645萬成交。另故宮博物院舊藏有雍正「仿鈞窯藍釉紅斑弦紋撇口尊」及「廠官釉撇口尊」,造型皆與本件類似,尺寸微差,圓潤敦美。



855|清雍正 鬥彩三多紋杯(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寸:7.2cm(直徑);3.5 cm(高度)
來源:玫茵堂舊藏
記錄:

  1. 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禦瓷選萃專場」,編號0026
  2. 香港蘇富比,2014年10月8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編號3627

參閱:

  1.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市政局,1987年,圖98
  2. 《千祥雲集:敏求精舍四十五週年紀念展》,敏求精舍,香港藝術館,2005年,第142頁,圖51
  3. 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編號0561
  4. 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編號2818,成交價HK$3,860,000
  5. 北京保利,2013年12月4日,編號6129,成交價RMB 1,725,000

估價:RMB 1,200,000 - 1,800,000

縱觀有清一代十三帝,胤禎是為最具藝術品味的皇帝,在位雖僅十三年,卻為後世創造了豐富珍貴的宮廷藝術品。萬機之暇,常命內務府造辦處依其旨意製作各類玩物,當時的御窯廠亦如此遙聽其命,因此,所製御窯瓷器深受其影響,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脫俗著稱。

其時鬥彩花卉冠絕一時,由宮廷畫師為之畫稿,交與御窯廠畫工能手臨摹而成。故其花卉圖頗饒書卷之氣。一如《飲流齋說瓷》‧「說色彩第四」所評述:「(鬥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采發越、清雅可愛……足為清供雅品,彌可寶貴也。」 《匋雅•卷上》亦評曰「成化彩瓷。吾見亦罕矣。吾以康雍兩朝所臨仿者。筆意生動活潑,宜高出乎嘉靖萬曆之上。」

此對小杯式樣優雅,嬌巧怡人,一如佳人麗質。胎薄體輕,施釉肥厚,胎釉渾然一體,溫潤如玉。外壁先以淡描青花勾邊,繪折枝佛手、壽桃和荔枝各一枝,再於釉上填以紅、綠、黃、紫彩,壽桃渲染頗為靈動,結合平塗和點染等技法,將壽桃兩枚描畫得淋漓盡致。紫彩染折枝,綠葉以兩種濃淡不同的綠彩渲染以表現其陰陽向背,淡雅柔麗,以表現出三多果實成熟的嬌嫩質感,近口沿與圈足處均有青花弦紋兩周。

杯內心有青花雙圈,內繪鬥彩折枝花卉紋,花開兩朵照相呼應,其一綻放,另一枝含苞待放,並以紅彩點綴枝刺,凸顯繪工細膩。其紋飾青花淡雅靜恬,紅彩純正勻淨,綠彩嬌嫩青翠,黃彩明快潤澤,填彩準確,盡在青花輪廓線之內,所繪三多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是傳統的吉祥紋樣,歷代沿用。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青花發色淡雅,款識書寫工整。


雍正 鬪彩福壽三多盃|香港蘇富比,2019年,HK$375萬成交

本品小杯胎釉皆精,極為珍貴,原為玫茵堂收藏藏品,並著錄於《玫茵堂藏中國陶瓷》一書中,後分別於2012年及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美國藏家The RIC Herridge藏有一對近例,後流傳至美國聯合航空前總裁Gerald Greenwald舊藏,並於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售出,成交價HK$386萬。今年10月,一對「清雍正 鬪彩福壽三多盃」亦在香港蘇富比以HK$375萬成交。

另見一相類例,香港天民樓藏有相類的鬥彩三多紋小杯一對,可相較而習之,著錄於《天民樓藏瓷》,並於2005年展覽於香港藝術館,見《千祥雲集:敏求精舍四十五週年紀念展》。徐展堂「在望山莊」亦有收藏此種三多紋小杯, 可見眾多國內外的中國古玩收藏家,對於此種雍正小杯收藏的獨好嗜雅。



894|清雍正 鬥彩雲蝠紋小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書款
尺寸:9.9 cm(直徑);4.5cm(高度)
來源:英國藏家舊藏。(藏家和家人於50年代末居於新加坡,藏品包括中國瓷器、玉器,和其父在1955-1959年間從新加坡烏節路購買的家具)
參閱:

  1.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165
  2. 中國嘉德,2012年5月12日,編號2641,成交價RMB 2,990,000
  3. 香港蘇富比,1999年4月27日,編號0432

估價:RMB 1,000,000 - 1,500,000

雍正彩瓷素為清官窯彩瓷中的上品之作,以淡雅清新聞名於世,後世難以企及。在鬥彩瓷器上,表現為突破單純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傳統工藝,將粉彩與釉下青花結合在一起,使色彩更加清新脫俗,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風格。

本碗為雍正鬥彩代表作,式樣優雅,嬌巧怡人,所用胎釉細淨精良,輕盈之態畢現。內壁施透明釉,外壁以青花勾邊繪雲蝠圖案,釉上填紅、綠、橙、黃諸彩,形成紅蝠飛翔五色祥雲之中的景象。翱翔的紅蝠神姿不一,伴以迤邐祥雲,五色交輝,寓意千雲祥集、洪福紛至、洪福齊天。

此類雲蝠紋出自明代成化官窯,成窯鬥彩向來被認為冠絕古今,後世推崇備至,由仰慕而生摹製,其中亦不乏佳品。此種紋飾自雍正朝以後在清官窯中比較流行,畫面佈局疏朗清新,線條生動流暢,色彩淡雅柔美,彰顯雍正禦瓷無與倫比的非凡麗質。

檢閱海內外公私收藏,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鬥彩雲蝠紋碗,與本品造型、尺寸、紋樣相同。市場上流通的雍正朝鬥彩雲蝠紋小碗,目前主要有:佳士得紐約2000年9月21日拍賣會Lot359,蘇富比香港1988年11月15日拍賣會Lot1,蘇富比香港2001年10月29日拍賣會Lot511,以上這些同類小碗口徑均在10cm左右。

此類雲蝠紋小碗除了鬥彩品種,還見有青花礬紅品種,如香港佳士得1980年11月25日拍賣會Lot126,為傳奇古董商仇焱之舊藏。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淡描青花雲蝠紋碗,即是這兩類品種之半成品。



1290|長沙窯褐綠彩瑞獅擺件

尺寸:15.7cm
估價:RMB 500,000 - 800,000​

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衰於五代,前後經歷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窰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

唐代製瓷名窯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產格局。長沙銅官窯另闢蹊徑,在岳州窯的基礎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國家地區)、伊斯蘭教、佛教藝術的影響,以彩瓷而崛起,獨步名窯之林,瓷業開始呈現三足鼎立勢。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創燒,為長沙銅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此作品為長沙窰鼎盛時期之作,塑立獅之形,雄獅昂首平視,廣額粗眉,雙目圓睜,瓊瓊有神,雙耳精巧,如意形隆鼻,寬吻微張,獠牙外露,振鬣長嘯,身軀健碩飽滿,趾爪粗大,四肢據地有力,姿態生動。腮部鬚髯及腿部毛髮作魚鰭狀以淺刻勾勒,頷下飾以須毛蜷曲,頸部懸鈴,獅鬃盤旋堆疊暢酣淋漓,密佈於腦後,尾巴韌健上卷,如扇形鋪展於背部。通體施透明釉,釉質溫潤,傳承年代久遠,釉表浮光盡褪,古色古香,獅眼部以褐彩點睛,綠彩渲染毛髮,狀物有神。

本器生動捕捉獅的神情動態,將駐足瞬間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不怒自威。器身各部佈置疏密得體,頓挫有致,層次分明有序。與同類器相比,此獅更為寫實,且具盛世氣象,刻畫細膩,塑造手法嫻熟,施釉精湛,釉層燒製亦精良,是唐代長沙窯的精品。

獅之造型始於東漢時期,深受各代喜愛,視為權力象徵,歷朝皆有各自風格。唐代獅子風格可謂最具代表性,如唐朝強盛的國力般,唐代雕塑也呈現出大氣磅礡之勢。線條簡潔但力度十足,形象逼真,工藝精湛,如本件長沙窯的瑞獅般,體積不大卻充分展現大唐盛勢之威。


唐 白釉獅子|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走獅|唐朝順陵

古人對獅的形像作如是描繪:「銅頭鐵額,鉤爪鋸牙,弭耳昂鼻,目光如電,聲吼如雷。有髯,牡者毛大如斗,日走五百里,為毛蟲之長。」(《本草綱目·集解》),又認為「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本器通過對獅子麵部神情的塑造將其“不怒自威”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士置之案頭,自有“震驚百里,不喪匕鬯”之氣概。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一件「唐 白釉獅子」,應與本品為同時期的長沙窯塑像。同時代的獅子形象可見四川雅安東漢墓葬中的石獅,及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陵墓)的走獅,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1310|越窯青釉印花雙鳳穿花紋蓋盒

尺寸:13.5cm(直徑)4.3cm(高度)
估價:RMB 700,000 - 1,200,000

陸龜蒙有詩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成為稱頌越窯青瓷的千古絕唱。茶聖陸羽首推越窯,「越州上,鼎州次」,更將越窯地位推向極致。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製瓷工藝的珍品之一,晚唐五代時期著名而神秘的「秘色瓷」便指自越窯青瓷。越窯青瓷歷史久遠,始於漢代而盛於宋朝,沿燒千年,有「母親瓷」之譽。越窯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印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此雙鳳紋蓋盒便屬其中之佳例。

拍品形體扁薄,周正大方,平頂微弧,直壁下折收,蓋、身子母口箱扣合,底承外撇圈足,底心微凸。通體施青釉,蓋身相合處無釉露胎,質感如玉,色澤溫潤,釉面滿佈冰裂狀開片,釉色青黃悅目,透明度較好,古色古香。

蓋面以印花手法飾雙鳳盤旋飛舞於花叢之中,紋飾刻劃清晰,凸似減地浮雕,枝葉舒卷多姿,細勁柔韌,兩鳳姿態靈動,羽翼豐滿,引頸前瞻,首尾相望,口沿枝蔓,飛躍盤旋,婀娜之姿畢現,鳳身又加刻陰線點綴,繁簡相輔,更顯生動華美。在青潤釉色的襯託之下,更顯古雅精緻,頗具藝術感染力,實乃越窯之佳品。

唐宋之際,南青北白製品,小盒頗多,或為文房印具,或作閨房之器,存放粉、黛、朱之物,而碩大若本品者十分稀少,且能流傳至今者,更是鳳毛麟角。
一般而言,越窯蓋盒類作品,前期流行圓扁平蓋,後期以拱蓋高身為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題材多樣。本品為晚唐至五代時期越窯作品之典範,胎質、釉水、裝飾紋樣均極富時代特徵,器型規整大方,胎體勻薄,通體施青釉,色澤寧靜,淡泊雋永,紋飾流暢生動,刀法洗練傳神,古樸雅緻。


五代 越窯青釉刻龍、鳳紋蓋盒各一|香港蘇富比,2019年,HK$250萬成交

本品所飾之「雙鳳穿花」紋飾又有一說為鸚鵡牡丹紋,為晚唐至北宋陶瓷常見之紋樣,1970年於陜西出土的何家村唐代窖藏中的鎏金鸚鵡牡丹紋提梁銀罐,即為一例。參見台北故宮博物院,《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

同為越窯花卉紋蓋盒,見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圖載《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宋磁展圖錄》。再見一例北宋越窯青釉印花蓋盒,圖見《宋磁》,朝日新聞出版社。

正色佳品例,香港蘇富比2019年5月30日,售出一對五代的越窯龍鳳紋蓋盒,成交價HK$250萬,造型、工藝與本品一致,僅釉色不同,品相也遠不如拍品,可做參照。 



1324|龍泉窯青釉模印纏枝牡丹紋雙龍耳銜環盤口瓶(一對)

高度:25cm
估價:RMB 2,200,000 - 3,200,000

龍泉窯是中國瓷業史上的青瓷名窰,晚唐時期即已生產,但燒造規模不大,經過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斷發展,至北宋中期開始即已初具規模。北宋晚期時,龍泉窯就已經為宮廷燒造瓷器。趙令畤《侯鯖錄》:「宣和中,禁庭製樣須索,益加工巧。」

南宋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製瓷技術傳入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裝飾藝術、施釉方法及裝窯燒成等都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而且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使燒造的器物釉色純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

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這時期龍泉窯的品種除日用瓷外,新增陳設瓷,如瓶、爐、尊等,式樣也豐富多彩,龍泉窯雙龍耳銜環瓶就是其中的經典器形。兩岸故宮博物院及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等機構多有典藏,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發現的龍泉窯產品中也有龍銜環耳瓶,可說是深受世人喜愛。

日本社會非常喜愛青瓷,尤其是龍泉窯青瓷,在8件定為國寶的中國陶瓷中就有3件龍泉窯青瓷。史籍《仁和寺禦室御物實錄》中說「青瓷多盛天子禦食,是大臣朝夕之器」。13世紀之後,日本貴族階層流行茶道,以收集中華唐物為榮,龍泉青瓷花瓶作為茶席中不可或缺之物,備受追捧。

此器盤口周正,外撇幅度大,束頸,上下各飾凸起弦紋三道,頸兩側對飾雙龍銜環耳,圓環靈秀圓潤,宛然如玉鐲。溜肩,圓腹微垂似水滴,腹部通體印花纏枝牡丹花卉紋,枝脈柔韌彎卷,自然形成的四開光內,飾盛開的牡丹朵花,俯仰相間,雍容多姿,印花清晰,頗具立體感,花大葉小,時代特徵鮮明。

下腹部飾菊瓣紋一周,亦是精細有佳。底承外撇圈足較高,足心微凸,足脊露火石紅色護胎釉。通體施龍泉青釉,柔和淡雅,青翠碧綠,溫潤如玉,釉層肥厚,釉薄處顯現潔白的胎骨,青與白的對比,更加襯托出青釉之雅麗。牡丹乃國花之王,纏枝牡丹,又名「萬壽藤」,寓意花開富貴,吉慶祥瑞。


元 纏枝牡丹瓶|浙江省博物館

此器雋雅靈動,頗有上古銅器遺韻,釉色瑩潤無匹,紋飾精湛細膩,瓶身自上而下的線條自然流暢,協調勻稱的比例呈現出一種超然的形態美,代表了龍泉青瓷的最高水平,在中國青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且成對保存,更顯難能可貴。

存世的龍泉窯作品多為鳳耳瓶、紙捶瓶、直頸瓶和貫耳瓶,雙耳銜環瓶且帶弦紋者並不多見。可參見浙江省博物館藏「元 纏枝牡丹瓶」,尺寸較本品略小,造型、紋飾均相一致,見《龍泉窯青瓷》。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有一例,見《開館十五週年紀念展圖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龍泉窯仿古瓶,亦是雙耳銜環,惟器身素淨,無如此件之裝飾。另可參考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4日拍品,編號1389,一件龍泉窰環耳瓶,裝飾手法與此件類似。另外一件2010年10月10日倫敦蘇富比拍出的環耳瓶,編號188,均為同時期的典型器物。



1332|吉州窯彩繪卷草紋梅瓶

高度:25.8cm
估價:RMB 500,000 - 800,000

吉州窯是宋代著名的民間窰口,創燒於唐末五代時期,以燒造罐、瓶、盤、碗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吉州窯在製瓷業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兼採宋代南北名窯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宋代吉州窯器物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此拍品所應用的「白釉彩繪」是在磁州窯的影響下創燒的,開後來景德鎮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

此件吉州窯梅瓶形體飽滿,線條豐腴優美,時代特徵鮮明。唇口,斜直頸較粗,豐肩,長弧腹,底承圈足。口沿施醬褐色釉,餘部外壁通體施米白色釉為地,以醬釉描繪纏枝卷草紋,枝蔓柔韌多姿,流暢生動,卷草作旋渦狀排列,繁而不亂,極具裝飾性,紋飾線條均刻以陰線,使其更有立體效果。底承圈足,無釉露米黃色胎體。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誌和風水寓意的象徵。明代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性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北宋 吉州窯剔犀紋梅瓶|香港佳士得,2015年,HK$292萬成交

此類以卷草紋為飾的吉州窯作品極為少見,類似者可參考一件「北宋 吉州窯剔犀紋梅瓶」,著錄於《古韻天成:臨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覽》,後於香港佳士得2015年售出,成交價HK$292萬。另可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吉州窯梅瓶,圖《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圖錄:中國陶瓷篇I》。


廈門博美|2019年秋季拍賣會

地點:廈門源昌凱賓斯基大酒店
預展日期:2019/12/29-30
拍賣日期:2019/12/31
專場:
《盛古吉金》-銅器專場|1pm
中國畫畫一|1pm
《尚古存珍》-古董珍玩專場|2pm
中國畫畫二|3pm
《香稷馨香》-威士忌·白蘭地·茅台專場|5pm
《乾坤髹飾》-古代漆器專場|7:30pm
《璀夜集》-中國書畫及古代藝術珍品專場|8:30pm
《桃華》-中國古事專場|9pm
《長廊回眸-宋之韻》-老窯專場|1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