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瓦爾匠人天工之作 千年「蓮華手觀音像」降臨香港邦瀚斯

香港邦瀚斯5月24日「誠虔韻映」拍賣,將領銜呈獻一尊十一世紀之銅鎏金蓮華手觀音像,古典雅緻而輝煌奪目,為其年代之傳世銅像不可多得的典範,極為珍罕。

紐瓦爾之菩薩立像為喜馬拉雅藝術最具標誌性的題材之一。紐瓦爾人世代居於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位居亞洲最技藝超凡的藝術家之列。他們曾經多次為西藏、蒙古及漢地等打造諸多重要造像,其中便包含十至十四世紀間為尼泊爾及西藏供養人鑄造的無數尊高大而雅緻的菩薩立像。

菩薩身姿優美,衣著簡潔,飾以絢麗珠寶,呈現自然而靈動的印度「三折肢」姿態,即印度造像黃金時代——笈多王朝(四至六世紀)所創立之藝術傳統。他們藉鑑古老印度之象徵體系,再現柔和身軀與衣飾,以理想化之身形、王子著裝風格彰顯其超越政治與世俗領域的天人權柄,以外在形貌傳達內在之完滿精神。


Lot 7|尼泊爾 約十一世紀 銅鎏金蓮華手觀音像

高度:39.5cm
來源:

  • Peter Marks Works of Art, Inc.紐約
  • Pierre Jourdan-Barry,巴黎,1980年代得自上述來源
  • 蘇富比,紐約,2001年3月20日,拍品91
  • 歐洲私人珍藏,2002-2021年

著錄:《1960-2000:Peter Marks Gallery,40th Anniversary,40 Selected Works》,Peter Marks Gallery,紐約,2000年
估價:HK$12,000,000 - 18,000,000


此銅像之傳世歷史頗為顯赫。Peter Marks(1935-2010)為美國當時方興未艾之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領域頂級古董商,其紐約藝廊開幕於1960年。此銅像後為Pierre Jourdan-Barry所得,其曾構建起西方收藏史上最輝煌奪目的喜馬拉雅藝術珍藏。

2005年,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將諸多Jourdan-Barry藏品納入館藏,其多件鎮館之寶即出於此,著名的難近母銅像(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1771號)亦包含在列。

菩薩優雅莊嚴,極富神韻,呈現大慈大悲之觀音菩薩之形象,為大乘佛教中最廣受敬拜之菩薩。菩薩前額中央之白毫並非如傳統般為一旋毛髮,而是狀如以明晰刻線勾勒之淚滴形寶石,令觀者懷想觀音菩薩因目睹眾生之苦而落淚,度母亦自此淚化現以慈悲眾生。菩薩項鍊亦有三枚淚滴狀寶石墜,同樣以淚滴之意象表徵此意。

熠熠生輝的鎏金表面映襯著鍊墜所嵌之寶石與綠松石,引導觀者視線自菩薩沉靜的眼眸,緩緩移過銅像柔美的身軀,直到結予願印之右手,以表菩薩之施予與慈愛。菩薩掌心刻一輪,呼應其為統治宇宙萬法之「轉輪聖王」的古老傳說。

肩頭盛放之蓮花象徵菩薩引導眾生皆可開悟證道。藝術家對此蓮花之塑造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高超技藝,蓮瓣飽滿圓潤,暗示佛教滋養眾生之智慧,而數片花瓣尚未綻開,構成待放花蕾,中央可置寶石,即觀音菩薩結慈悲之果永無窮盡。

儘管紐瓦爾人依此菩薩像之儀範,鑄造著一尊又一尊大師之作,然而細節之微妙漸變與重點之轉移,卻依然清晰可見於時間縱軸,在一代又一代的工匠與供養人之更迭間,呈現出清晰的演變脈絡與節點。

正因如此,種種細節可將此銅像歸為十一世紀之作。

例如,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所藏之大型菩薩立像(編號C2003.24.1)下唇塑造豐滿,學者Vajracharya認為此特徵在十一世紀之後便逐漸消失,而鑽石形耳環之出現卻始於十一世紀(見Vajracharya,《Nepalese Seasons》,紐約,2016年,頁69)。此魯賓之藏品與本拍品之聖線皆自菩薩左肩垂下,與鬆鬆繞過大腿的飾帶交疊而過,而聖線卻未如十世紀之紐瓦爾菩薩立像般自飾帶垂下一圈,或者如十三至十四世紀及其後所常見之二者平行而過,故而亦可將其年代精確至十一至十二世紀間,上述比較可分別參考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11以及魯賓藝術博物館之藏品C2005.16.8,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65430號。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一尊十一至十二世紀蓮華手觀音像(編號1982.220.2),具有同樣之下唇形狀、相交疊之聖線與飾帶,以及相似之邊緣明晰的王冠飄帶、葉形腰帶裝飾以及對角線般穿過的飾帶。在十三、十四世紀前,風格之變遷已頗為明顯,包括下唇造型以及聖線設計,以圓環為耳環,中央冠葉相對縮小,大腿略鼓且線條更為簡略等等,軀體之曲線更為誇張,便更顯姿態之程式化。

因此,與其前期或後期之菩薩立像相較,此尊蓮華手觀音像之自然隨適,令「三折肢」姿態之優雅於和諧的重量分配與平衡間愈發凸顯。菩薩之像既不似通體更加豎直的早期立像般僵硬而缺乏變化,亦不似後來者般刻意誇張曲線,在瘦削與豐腴之兩端間怡然自得。觀音菩薩精心塑造之柔美完滿之形態更接近自然,為紐瓦爾審美中構建理想形象之基石。

此尊十一世紀造像之衣飾簡潔,而早期喜馬拉雅造像多表現華貴與奢麗,此造像在此面向則頗為含蓄,反而與古老的印度神像遙相呼應,以柔美而不見珠玉繁瑣之身軀彰顯無世俗纏累之超然,以再現無上之權威。 


Lot 9|元 十四世紀初 漢藏風格 銅鎏金綠度母像

高度:14.2cm
來源:2006年於德國得自一私人歐洲珍藏

著錄:

  • Robert Bigler,《Art and Faith at the Crossroads:Tibeto-Chinese Buddhist Images and Ritual Implements from the 12th to the 15th century》,蘇黎士,2013年,頁48-9,編號16  
  • Robert Bigler,《Before Yongle:Chinese and Tibeto-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蘇黎士,2015年,頁104-7,編號24

估價:HK$1,200,000 - 1,800,000


此尊罕見銅像為為數不多的元代(1279-1368)金剛乘佛教造像典範,呈現綠度母優雅而慈悲之形象,對觀者投以柔和目光。度母右手伸出為予願印,蓮花誕生自其手中,盛開於兩側肩頭,栩栩如生。綠度母為西藏最受喜愛的神祇之一,而元代統治者崇信藏傳佛教,綠度母信仰自元代起在中原地區變得愈加盛行。Dr. Bigler便認為綠度母、大黑天及文殊菩薩,為元代最廣受供奉的三尊金剛乘神祇。

北京故宮藏有一尊刻有銘文之元代銅鎏金文殊菩薩像,年份可確知為1305年。此尊綠度母像與其風格如出一轍,標誌其年代亦應為十四世紀初。

兩者面容極為接近,皆有豐潤且略方之臉型、與鼻同寬之纖薄嘴唇以及寶冠下短而簡潔的額前髮捲。二者身軀亦皆柔美而圓潤,比例一致,四肢豐潤,腰部纖細,髖部似乎微微擺動。

兩者對於珠寶之表現手法亦頗為相似,雙層手鐲之葉形裝飾上所嵌寶石醒目華麗,耳環為連珠紋外緣包裹著一枚大型寶石。蓮瓣內層皆為淚滴形且邊緣刻線,外層蓮瓣較為寬闊而末端略尖。至於衣裙邊緣之雲紋,則於十三世紀早期至十四世紀間風靡一時,絲織物、金器以及瓷器皆可見,參考《Before Yongle》,蘇黎士,2015年,頁76。

十三至十四世紀間,隨著政權更迭以及藏傳佛教、禪宗以及淨土宗之並存,中國佛教藝術迎來重要轉變。西藏以及尼泊爾工匠不遠萬里來到元代首都大都,與中原匠人一共於宮廷造像,新的風格於各藝術種類中應運而生。

此尊綠度母像便為融合西藏、尼泊爾與中原藝術傳統之典範,為元代並不龐大卻兼容並蓄之藝術與精神之佐證。綠度母衣裙貼身,為尼泊爾與西藏造像特徵,與中原造像之多層醒目衣褶大相徑庭。其五葉寶冠、耳環、以及耳上扇形裝飾皆可與一同時期之西藏綠度母像相比較,此像即依尼泊爾傳統而作,現藏於敏珠林寺。敏珠林寺之例上身身形更為豐滿,而本拍品則更為含蓄,為中國對女性審美之寫照。

此例亦可與「尼藏風格」或稱元代宮廷風格相較,如《Before Yongle》中第22號銅像。二者之雙層衣裙以及頸後項鍊之結皆十分近似,或借鑒十一至十二世紀之印度帕拉藝術風格。



Lot 10|江孜 西藏 十五世紀初 綠度母唐卡

尺幅:50.5 x 43cm(畫心);82 x 45cm(裝裱)
來源:

  • Carlo Cristi Arte Orientale Tessili,意大利,2010年
  • 澳大利亞私人珍藏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唐卡以綠度母為主尊,圍繞多尊賜予長壽與平安之神祇,體現西藏古典藝術風格。綠度母可為其信眾除八難,其寶座下方正為信眾,無量壽佛為中,下方有十方佛居右,八藥師佛居左。供養人位於畫面下方之祭壇前,周圍為菩薩及眾神。

唐卡畫面優美祥和,與江孜諸多1370年至1450年間之壁畫風格極為相似。此時期正為江孜藝術之黃金時代,唐卡之諸多細節皆為此時期之特徵,如其背光處綠雲之形狀與黑色輪廓,度母帶有褶皺之衣裙、寶冠形制以及蓮座花瓣等。

整體構圖則流露出十三至十四世紀之早期薩迦派繪畫之傳統,人物置於幾何空間之花瓣形背光前,而鮮見山水背景,正是此江孜繪畫特徵與更早期風格之結合標誌其年代應為十五世紀初。



Lot 8|藏西 十四世紀 五上師噶舉法脈唐卡

尺幅:54 x 49cm(畫心);82 x 45cm(裝裱)
來源:

  • Carlo Cristi Arte Orientale Tessili,意大利,2010年
  • 澳大利亞私人珍藏

估價:HK$1,600,000 - 2,400,000


此唐卡中央為五噶舉上師,皆結法輪印,紀念其為弘揚佛法之貢獻。畫面正中為勝樂金剛,象徵密宗修法之核心,引導信眾開悟證道,下方為勝樂金剛密續之護法神四臂大黑天。外緣則為密宗大成就者以及寺廟之領袖,表現多組法脈傳承,包含噶舉派之喜金剛以及勝樂金剛兩脈。

其中,由題字可知,自上第三排之左二便為噶舉派之始祖、大譯師馬爾巴確吉洛卓(1012-1097)。

唐卡為十四世紀藏西阿里地區以及南部與尼泊爾接壤之藏地之風格,人物身形相對健碩,勝樂金剛之勇敢果毅流露出紐瓦爾人與西藏多刻畫威懾之不同審美。Zimmerman家族收藏之中,於1936年在一廢棄寺窟發現之金剛薩埵及明妃唐卡可與之比較。


誠虔韻映 Images of Devotion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預展及拍賣地點:香港 金鐘太古廣場一期 2001室
預展時間:2021/5/20 - 24|10am - 6pm
拍賣時間:2021/5/24|7pm

https://www.bonhams.com/auctions/27041/


掃瞄此QR碼即可於微信關注邦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