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破天荒的「中國音樂藝術拍賣」 三古琴斬獲HK$1,130萬領銜

今天(12月1號),香港上演了一場有趣相當的拍賣,名為「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乃香港首場以音樂為主題之中國藝術品拍賣。

拍品涵蓋中國音樂藝術數千年源流,上至青銅時期,下至當代,既有各式傳統樂器,諸如上古甬鐘、古琴、鼓、以至戲曲崑笛;亦羅致一系列以音樂為靈感、或以樂入題之其他藝術精品。

結果,三具來自宋元至明朝的古琴引來熱烈競投,俱超越估價落槌,連佣合共斬獲HK$1,130多萬(NT$4,100萬),成為邦瀚斯(Bonhams)本季領銜古玩。

Lot 21|明 嵌黄花梨紫檀「太古元音」仲尼式百衲琴(本場成交冠軍)

尺寸:117 x 18 cm
來源:

  • 俞伯蓀(1922-2013)舊藏
  • 美國加州私人收藏,現藏家之母1981年購於上者,後由家人保存迄今

估價:HK$1,500,000 - 2,000,000
落槌價:HK$4,100,000
成交價:HK$5,127,500

周代以降,琴,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古琴,在中國傳統樂器中一直居於八音之首,飽含中華三千多年文化、哲學、宗教、美學。

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古琴代表著儒釋道之完美融合。儒家認為琴乃上古賢王仁義禮智的體現,「琴者,禁也」,亦是修身養心治國平天下之道器。道家追求陰陽協調,清淨無為,天人合一,古琴本是便是這一理念的產物。

佛家,特別是禪宗,則將古琴視為超脫凡塵的法器。

此琴仲尼式,白石十三徽,紫檀岳山及冠角,以各色木料切成六角形薄片貼飾表面,可辨者有黃花梨、紫檀及黃楊木,此技稱為「百衲」,取百衲僧衣之形象。唐代文獻最早記錄百納琴,乃選取精良的桐木整體拼合而成。目前中國公立博物館現存兩件百衲琴與「太古元音」琴年代和工藝相近,一為北京故宮藏明代「峨嵋松」琴,另一為四川博物院藏明代「引鳳」琴。


Lot 30|宋/元 鐵保舊藏仲尼式「萬年清」琴(本場成交亞軍)

尺寸:126.5 x 21 cm
來源:

  • 鐵保(1752-1824)(銘文)
  •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落槌價:HK$3,000,000
成交價:HK$3,752,500 

鐵保,字冶亭,號梅庵,書法脫胎於顏體,與成親王、劉墉、翁方綱合稱清代四大書家,書法尤與劉墉齊名。鐵保愛琴,從詩中可窺一二,《梅庵全集》中便有《雨窗聰仲梧彈琴分得雨字》《雨後》《焦桐》等詩以琴入題。

琴仲尼式,肩起二徽六分,腰收七徽八分,硬木岳山、軫足與龍齦、冠角,冠角鏟地雕卷草紋,朱漆間褐色,漆面發冰裂紋及流水斷,長方形龍池、鳳藻,龍池口沿嵌湘妃竹一周,天地柱位於龍池納音上下,龍池軫池之間漆書篆字「萬年清」三字及「銕梅盦珍藏」五字,雁足之下填漆題款數行,多漫漶不清。

此琴形制屬於闊肩寬腰一路,有唐琴氣度,然而此琴底部扁平,邊角直棱,是北宋以來典型的平扁風格,即所謂「宋扁」。平扁寬厚的風格北宋至明初頗為流行,又多有流變。南宋仲尼式多聳肩瘦腰,至元末朱志遠又喜用闊肩寬腰的款式,或有追摹北宋舊風的意圖,然而肩部首尾處較之北宋典型,仍然較為高平,不似北宋琴肩部一溜而下。


唐冶,邦瀚斯中國古董藝術部專家,於拍賣前為我們即席演奏古琴



Lot 21|明嘉靖 徽王府造亞額式「寒泉」琴(本場成交季軍)

尺寸:117.5 x 18 cm
來源:

  • 徽恭王朱厚爝(1506-1550)(銘文)
  • 徽悼王朱載埨(1526-1556)(鈐印)
  •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HK$600,000 - 800,000
落槌價:HK$2,000,000
成交價:HK$2,502,500

亞額式,水晶徽,硬木岳山、龍齦、軫足,髹黑漆,琴面發流水斷及少量梅花斷,琴腹發牛毛斷,琴腹陰刻填漆行書「寒泉」二字,龍池納音左右硃砂書金文八字,右為:「嘉靖癸巳春」,左為:「徽府造」。

明代藩王多有嗜琴者,常見有寧王,衡王,益王和潞王,潞王造琴最多,益王次之,寧王和衡王較少,而徽王琴目前所見僅此一床。嘉靖帝篤信道教,同輩藩王附和者眾,兩代徽王皆因攀附皇帝身邊道士得以敕封真人名號。徽王封地在河南鈞州,靠近中嶽嵩山,中嵩子之道號應與此地理有關。

徽王嗜琴以致聲名不佳,惟於琴學頗有造詣。例如在嘉靖十八年(1539)編纂刊行的《風宣玄品》,實琴學一大貢獻,所採琴曲多首仍然廣為流傳彈奏。



Lot 51|方文山 菊花台裝置藝術

尺寸:175 x 28 x 104 cm
材質:環氧樹脂,鑄模樹酯,玻璃纖維,聚氯乙烯,多媒材
簽名:方文山 2020年10創作
版數:1/4
估價:HK$120,000 - 150,000
落槌價:HK$250,000
成交價:HK$315,000 

古琴以外,此場拍賣還有不少過癮非常的音樂藝術品,就好像這件「菊花台裝置藝術」。

方文山為台灣著名填詞人,也可以說是周杰倫御用詞人,大家都很熟悉了。這件裝置藝術上看似天書一般的文字,其實是名曲《菊花台》的古琴減字譜。

方文山本人指出,中國早有承傳千年的記譜法,分別為《減字譜》與《工尺譜》。其中《減字譜》為古琴專用,源起唐代,為古代中國所特有的記譜法,屬指法譜的一種。這裡所謂的「減」,是指為彈奏識別之便,減其漢字筆畫,演變由更早的文字譜而逐步發展而來。

這位詞人續指,現代人對西方五線譜熟悉,而多不知《減字譜》。如此鴻溝般的文化隔閡與斷層,促使了他創作此件歌詞裝置藝術,把古代《減字譜》與現代流行音樂結合,讓年輕一代最起碼能知道:在君臨世界樂壇的五線譜面前,中華也有《減字譜》。



Lot 42|光緒甲辰(1904年)王大炘刻俞粟廬舊藏昆曲紫檀拍板

長度:25 cm
銘文:

  • 煙波跌宕紅塵外;風月縱橫玉笛中(前)
  • 俞粟廬先生惠佩;光緒甲辰年孟春王大炘刻(後)

來源:

  • 俞粟廬(1847-1930)舊藏(銘文)
  •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HK$10,000 - 15,000
落槌價:HK$140,000
成交價:HK$117,500

另一件筆者甚感興趣的,就是這件清朝的昆曲拍板。

崑曲拍板為定板眼之用,常與崑笛或點鼓搭配,為唱曲必備之物,形制與用法和《清稗類鈔》中所載番部拍同:「番部拍,紫檀板三片,以二片為一束,執一片拍之。拍小於拍板,番部拍又小於慶隆舞拍,其用則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用來打拍子的。

舊藏者俞粟廬(1847-1930),名宗海,以字行,別號韜盦,清松江府婁縣(今松江縣)人,崑曲家,二十世紀崑曲巨擘俞振飛之父。精通金石,工書法,重「北碑」,精於書畫鑑定,嘗受聘爲上海收藏家李平書,校其「平泉書屋」所藏。26歲時師從婁縣人韓華卿(葉堂的再傳弟子)習得200餘出崑曲,發展出「俞派唱法」。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
拍賣日期:2020/12/1
拍品數目:52


至於同日另一邦瀚斯的秋拍專場 -「中國瓷器與工藝精品」,則由一對罕見的明朝黃釉暗花龍紋盤領銜,合共(分開獨立拍賣)以HK$431萬(NT$1,560萬)易手。


Lot 153 & 154|天順晚期/成化早期 黃釉膜印暗花龍紋盤

直徑:18.8、18.9 cm
來源:希臘雅典Thekla(1923-2013)及Constantine M. Marinidis(1913-1991)伉儷收藏,後由其家人保存迄今
估價(每件):HK$600,000 - 800,000
落槌價:HK$2,000,000;HK$1,450,000
成交價:HK$2,502,500;HK$1,815,000

此對明朝黃釉盤,盤身皆飾暗花五爪雙龍火焰趕珠紋,罩以黃釉,釉色黃潤均勻,表面略有細微冰裂紋。圈足刮釉爽快俐落,足墻些微內收。盤底略微隆起,所施白釉肥潤細膩,於圈足露胎處隱約可見淺黃色火石紅一周。

明代御窯燒造黃釉瓷器肇始於洪武,永宣二朝亦有燒造。明代御器廠遺址所謂「空白期」—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地層中並無單色黃釉瓷片出土,惟可見些許飾有黃彩的瓷片。

行方專家認為,本對黃釉盤底部無年款,就明代御瓷而言,並非鮮見。早年學者如朱湯生乃至北京故宮和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都傾向於將這一時期無款瓷器歸為成化,考慮到「空白期」無黃釉實物出土,而成化又多黃釉器,故不妨將本對黃釉盤定於天順晚期及成化早期之間。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中國瓷器與工藝精品
拍賣日期:2020/12/1
拍品數目: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