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一畫一世界、鎏金度母銅像守護眾生 領銜香港邦瀚斯「誠虔韻映」

今年,邦瀚斯的喜馬拉雅藝術一改以往春秋兩場大拍的策略,以一系列規模小、質量精、次數頻繁的專場拍賣取而代之。繼3月於紐約舉行的「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拍賣落幕後,邦瀚斯將於4月21日在香港呈獻「誠虔韻映」專場。

本場拍賣精心挑選出26件風格獨到的作品,涵蓋了斯瓦特、帕拉、尼泊爾、西藏、中亞的造像與唐卡珍品,還有元明清造像,以及喜馬拉雅地區的寫經手稿。件件拍品來源清晰、傳承有序,廣度與深度並存,繼承了「誠虔韻映」專場一貫的高規格與審美基調,精彩紛呈。


Lot 10|藏東 十八世紀 密勒日巴傳記唐卡

尺寸:108 x 63.5 cm
著錄:

  • Pratapaditya Pal,《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芝加哥,2003年,頁248,圖版164

展覽:

  • 「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2003年4月5日至8月17日;Arthur M. Sackler畫廊, Smithsonian Institution,華盛頓,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1日

來源:

  • 菩薩道收藏,1990年代入藏
  • 借展於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1996-2005年
  • 借展於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05-2018年(編號L2013.2.9)

估價:HK$3,200,000 - 4,500,000

此幅唐卡構圖宏大而開闊,令觀者視線得以在密勒日巴的人生片段中,流暢地穿行而過。尊者坐於高聳的崎嶇岩石之上,環繞於連綿起伏的原野之中,身後則為險峻的深谷與絕壁。

以自然風景為畫面區隔早有先例,可參考Rhie及Thurman之《Wisdom and Compassion》所著錄之同題材唐卡(紐約,2000年,頁369,圖版152) 。相較之下,本幅唐卡對於敘事空間的塑造與轉移更為自然精妙,與十八世紀晚期之八蚌風格相近。此唐卡構圖明晰,藝術水準與另一出自Nalin舊藏、表現密勒日巴年輕形象的唐卡十分接近,二者或本屬同一組(見Kerin, 《Artful Beneficence》,紐約,2009年,頁112,編號56;此唐卡已於2018年9月12日自紐約佳士得拍出,編號為325)。如學者Dr. Pal在其書中所言,此唐卡「頗為複雜,卻和諧地將呼之欲出的動態形象,與多種敘事圖景,譜寫成抒情的交響樂章。」


密勒日巴傳記唐卡局部


密勒日巴傳記唐卡局部


密勒日巴傳記唐卡局部,畫面右側有一生出四肢的嘎巴拉碗爬行

密勒日巴以右手環耳,作傾聽狀,吟唱其所作的千首詩歌,此乃他的經典形象。畫面內容多依照其詩歌而作,多個場景配有金字藏文題記。密勒日巴形象無疑出自大師之手,僅有寥寥數筆,便呈現出尊者滄桑的面容,滿頭銀髮精細入微。然而身姿卻十分年輕強健,目光炯炯有神,傳達出尊者的內在力量。畫面左下方的圖景,描繪密勒日巴年輕時備受心魔攪擾之苦,而更多畫面則表現他向僧侶及眾人傳道。

唐卡上有諸多細節十分特殊,山洞中有三個一模一樣的密勒日巴並坐,畫面右側更有一生出四肢的嘎巴拉碗爬行,奇異而生動。畫面最上方表現尊者鄰近人生尾聲,被眾弟子包圍,後置身洞穴之中,被熊熊火焰包圍,最終以弟子供奉金色靈塔而終結。


Lot 12|西藏 丹薩替風格 約十四世紀 銅鎏金度母像

高度:17 cm
著錄:

  • David Weldon及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倫敦,1999年,頁110-1,圖版22

展覽:

  •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1999年10月6日至12月30日
  • 「Arte Buddhista Tibetana: Dei e Demoni dell' Himalaya」,Palazzo Bricherasio,圖靈,2004年6月18日至9月19日
  •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of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12年3月2日至2013年2月11日

來源:

  • 菩薩道收藏
  • 借展於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1996-2005年
  • 借展於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05-2018年(編號L2005.9.38)

估價:HK$3,200,000 - 4,500,000

此尊優雅美麗的度母像,品相幾乎完美,原封底依然保存著初始之貌。銅像鎏金層華美而厚重,滿綴寶石,身姿柔美圓潤,與享譽盛名的藏中丹薩替寺十四世紀造像審美一致。

諸多由紐瓦爾匠人為丹薩替所造之鎏金銅像,皆與此度母像的藝術風格非常相似。度母豐滿的扇形髮髻被精巧地分為五股,髻頂各飾一珠寶。同樣的別緻設計亦見於一尊Ann及Gilbert H. Kinney所藏葉衣佛母像,此像原放置於丹薩替寺之舍利靈塔,供養天女像一層,可參考Czaja及Poser著《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 》,紐約,2014年,頁120-1,編號24。馮·施羅德著《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著錄有一丹薩替四供養天女飾板,天女之髮型亦與此度母像相同,見頁431,編號113G。

度母衣裙飾以斑斕珠寶,或單獨鑲嵌,或相聚成串,間隔以凸起之雙股橫紋(一為連珠紋,一則平滑),可與瑞特堡博物館所藏之大秘咒隨持佛母相較(見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蘇黎士,1995年,頁162-3,編號107)。二者亦具有相似的形制,如寬手鐲、嵌寶石大圓形耳環,以及一圈連珠紋上托五枚寶石所構成之三角裝飾臂釧。底座之蓮花瓣近似淚滴形,與同由瑞特堡博物館所藏之丹薩替阿閦佛造像十分接近(此銅像亦出版於《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頁130-1,編號28) 。

學者Weldon及Casey Singer在論述此度母像時,亦提及諸多紐瓦爾風格之特徵,故將它定為由十四世紀西藏南部至中部所造,此​​地區正與丹薩替造像之風格緊密相關,見Weldon及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倫敦,1999年,頁110-1,編號22。


Lot 15|印度東北部 比哈爾邦 帕拉時期 九世紀 四臂觀音銅像

高度:9 cm
著錄:

  • David Weldon及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倫敦,1999年,頁19及21,圖9.
  • Karen Lucic,《Embodying Compassion in Buddhist Art: Image, Pilgrimage, Practice》,Poughkeepsie,2015年,頁67,編號23

展覽:

  • 「Embodying Compassion in Buddhist Art:Image,Pilgrimage,Practice」,The Frances Lehman Loeb Art Center,Poughkeepsie,2015年4月23日至6月28日

來源:

  • 菩薩道舊藏
  • 借展於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05-2019年(L.2005.9.4)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此銅像是已知最古老的多臂佛教造像之一,證明了金剛乘佛教在傳入尼泊爾與西藏各地之前,就已在印度東北部興起。

由其髮上化佛可知,這是一罕見的早期四臂觀音像。右側主臂前伸,結予願印;左側主臂持長莖蓮花;後側雙臂高舉,分持佛珠及法杖。銅像表面帶有光澤的包漿,突起之細節在日復一日的摩挲後漸趨圓潤,顯示這曾為備受珍藏的私人供奉像。

學者Karen Lucic根據帕拉時期佛像製作重鎮 - 那爛陀(Nalanda)的相關文字記載,指出此銅像應曾多次以「黃油等軟膏或芳香的液體」沐浴,見其著作《Embodying Compassion in Buddhist Art》,Poughkeepsie,2015年,頁67。

與此像結構、身形與蓮瓣接近之觀音像可參考馮·施羅德著《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香港,2001年,頁230-1,編號68C。另有一尊八世紀所造的二臂觀音像,具有十分相似的橢圓形背光,見馮·施羅德著《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222-3,編號48H。


Lot 17|印度東北部 帕拉時期 約十二世紀 錯銀錯紅銅觀音像

高度:14 cm
估價:HK$1,600,000 - 2,000,000

作為帕拉藝術經典的意象與工藝代表,此三身像中央為空行觀音,身旁為善財童子與馬頭明王,獨特而精巧。菱形圖案代表著宇宙之水,三枝蓮花自其中升起,而精美的台階則象徵著曼陀羅。觀音坐姿隨適,項鍊與髮帶皆錯銀,天衣之圖案則由銀與紅銅構成。善財童子雙手合十,馬頭明王稍現忿怒相,肚腹圓滾,如夜叉。三者面容皆施冷金與顏料,與西藏之供奉傳統一致。

空行觀音之一面雙臂,正為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最慈愛之形象。下方一餓鬼仰面而坐,接住觀音指尖流下之甘露。這一細節在空行觀音石雕中較為多見,但在帕拉銅像中則十分罕見。


Lot 22|西藏 十五世紀 銅鎏金藥師佛像

高度:27 cm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藥師佛在大乘佛教及金剛乘佛教中廣受供奉,可祛除肉體、心靈與靈魂之疾,終結輪迴果業。

此銅像鎏金層十分厚重,銅像呈現藥師佛的典型形象:一手托盛有甘露之寶瓶,一手結予願印,輕拈一果。永樂及宣德兩朝間,明朝宮廷造像精美而獨具風格,大英博物館藏著名的釋迦牟尼造像便屬此列。

諸多此類造像被​​送往藏地寺廟,對當地的造像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尊藥師佛像便是西藏借鑒宮廷風格的精美的例證。深刻的衣褶自左肩垂下,緊貼腰部的褶皺以及腿部的圓潤衣紋,皆是永樂風格典型的長袍細節。佛像豐潤的面頰、方形下顎、秀長而均勻排列的蓮花瓣,同樣為此風格之特徵。而與宮廷造像不同的是,蓮瓣末端分為兩半,彎折托一圓珠,與永樂造像之分開三股樣式不同。此外,西藏造像之衣褶更加厚重,邊緣更加明晰。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誠虔韻映
預展日期:2021/4/16 - 21|10am - 6pm
拍賣日期:2021/4/21|7pm
地點:
邦瀚斯香港拍賣廳
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