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不同文化碰撞下誕生的美術,火花總是尤其燦爛。香港11月秋季拍賣,邦瀚斯就帶來了箇中典範。
首先是釋迦牟尼一鋪三尊像,銅製鎏金,從衣飾花紋、底坐蓮瓣、乃至鑄造方式看來,無疑是清朝皇家出品;然而,觀其法相與軀體造型,均散發出濃厚的蒙古美學,儼然是有名的蒙古札那巴札爾風格。
接著是一幅佛陀唐卡,工藝水平堪稱佛教繪畫世界的「琺瑯彩」,背景也隱含有清宮美學元素;可是,觀其繪畫風格,就融合了西藏不同時期的畫派之長,確為藏地的古美術。
如此「國際化」的古玩,自然得請真正專家講解。我們訪問了Edward Wilkinson,讓這位喜馬拉雅藝術部舵主上陣,為大家導賞解構這兩件以藏傳佛教為信仰中心的珍品。
Edward Wilkinson|邦瀚斯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全球負責人
Lot 1027|清 十八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三尊像
高度:43.5 cm
來源:
- 哥本哈根,Herholdt Jensen Auctioneer拍賣,1995年
- 丹麥私人收藏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喜馬拉雅藝術世界之中,蒙古地區算是非常年輕的一員,佛像工藝到十七、十八世紀才達至巔峰。當然,這與佛教傳播的時序途徑,以及政治時局等因素有著密切關係。
蒙古人在元朝時便已開始信奉藏傳佛教,惟當時佛教藝術大本營在大都(即北京)。蒙古帝國瓦解後,族人一度回歸薩滿信仰。雖然佛法後來再度傳入,但藝術方面卻沒有顯著發展,直到一位關鍵人物的出現 - 札那巴札爾(Zanabazar,1635-1723)。
札那巴札爾乃外蒙漠北之子,父親和哥哥先後擔任部落首領。他則自幼出家,精修佛法後被認定為高僧轉世,獲封「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法號,與內蒙的「章嘉呼圖克圖」並列蒙古兩大活佛。宗教信仰以外,札那巴札爾在語言、建築、詩歌、音樂、繪畫、雕塑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令人聯想到達文西、米高安哲羅這些全才。事實上,學者稱呼這段時期為蒙古的文藝復興。
他的眾多才藝之中,則以佛教造像最為人稱道。
如此美術當然不是憑空而生的,當中也汲取了尼泊爾、乃至更古老的印度帕拉工藝。然而,在札那巴札爾的融會與創新之下,蒙古佛像卻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細看臉相,豐腴圓潤、長眉修目、嘴似櫻桃、鼻樑挺俊、眉線與鼻線相連;再觀肢體,肩膀寬闊、胸膛厚實、腰部纖收。上述種種,俱屬典型札那巴札爾風格。
我們可以說,這是佛教藝術中的簡約美學,匠人不會之為配以瑰麗奪目的寶石,而是專注於軀體本身的處理。憑著刻劃傳神的臉相、寫實勻稱的肢體、簡潔流暢的線條、幾近完美的比例,把觀者帶進寧靜肅穆的佛教世界。
札那巴札爾風格獨步天下的美學,俘虜了許多收藏大家之心。數年前,一尊札那巴札爾風格的無量壽佛立像在米蘭舉槌,估價€20萬,最終以19倍的€390萬成交。
本一鋪三尊的佛像,雖然臉相和肢體俱是典型札那巴札爾風格,但其他細節卻散發著截然不同的氣息。
首先是兩旁脅侍菩薩,臉相特徵比主尊的釋迦牟尼更為尖銳 - 更筆直的眉毛與更尖瘦的下巴。接著留意衣飾上的花紋、乃至分開多部份鑄造的手法(三尊造像、方型的大底座、背景,共五部份),無疑訴說著它其實是清朝皇家出品。
此外,四獅方形底座的蓮花,也顯然借鑒了滿清御瓷 - 琺瑯彩系的圖紋設計。
為何蒙古與清宮的工藝會集於一身?這個問題,我們需回到歷史尋找答案。
清 乾隆 瓷胎洋彩番花觀音瓶|台北故宮
札那巴札爾身為外蒙活佛,政治上也很有影響力。十七世紀後半葉,漠北外蒙受準噶爾侵襲,他便率領部族臣服大清,以求庇佑,獲康熙冊封大喇嘛,管理外蒙宗教事務。此後,札那巴札爾便常常伴帝禮佛。
雍正元年,他在北京圓寂。雍正帝接著命人護送札那巴札爾的舍利回到漠北,在當地建寺安置供奉之,同時召集喇嘛於此講經弘法。乾隆元年,佛寺建成,乾隆帝命名為慶寧寺,並賜匾立碑以示尊敬與重視。
宗教是大清帝國邊疆事務的重要一環。清代皇帝本身篤信藏傳佛教,滿人入關前也和蒙古關係密切。藉由共同的宗教信仰,清宮得以和遙遠的蒙古大漠聯成一氣。
藉著佛像身兼蒙古、清朝工藝的特徵,歷史上兩者的聯繫,加上鑄造之精良與鎏金之厚重,我們判斷此一鋪三尊的造像,是在北京或內蒙多倫諾爾的清廷工坊所製,當初很可能是贈予蒙古重要的政治或宗教領袖。參考南京博物院典藏的傳世唯一近例後,我們更肯定這個看法是準確的。
我剛剛說過,此一鋪三尊分成五個部份鑄造,而非連成一體。就如南京博物院的近例一樣,歷經二百多年歲月,圍繞主尊佛祖的原裝脅侍菩薩(應為觀音與金剛手菩薩)、背光、方形底座,仍能悉數保存下來,極為難得。
背光頂端的花果裝飾,可謂畫龍點晴。不少藏家朋友來欣賞過後,告訴我這讓他們聯想到釋迦在菩提樹下悟道一瞬。此珍貴的清宮佛教藝術品,上一次易手已經是1995年,今次藉由我們Bruun Rasmussen*的同事從丹麥來到亞洲。
順帶一提,札那巴札爾風格的釋迦坐像,香港故宮正巧有一尊展出,大家參觀時不要錯過。
*編按:Bruun Rasmussen為丹麥一線拍賣行,今年初被邦瀚斯收購
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唯一傳世近例,斷代清乾隆年間
正在香港故宮展出的札那巴札爾風格釋迦坐像,斷代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初
Lot 1019|西藏 十八世紀 釋迦牟尼唐卡
尺幅:170 x 79 cm(連裝裱);104 x 64.7 cm(畫心)
來源:英國私人收藏,1990年代入藏
估價:HK$5,000,000 - 7,000,000
我大概在八、九個月前首次欣賞到這幅唐卡,當時震撼的感覺仍記憶猶新。它的工藝之美,就如同琺瑯彩在清宮御瓷中的等級 - 萬中無一。
藏傳佛教中,唐卡是作修行冥想之用,故構圖佈局有一定規則在其中。例如本幅中央是釋迦牟尼,右手施觸地印,意思是大地見證他令魔王懼伏,修成佛道。惟即使我們放下宗教含意,單純以美術角度出發,它仍然是無與倫比。從最上方蓮花生大士帽子上的羽毛,到最下方聲聞弟子袈裟下露出的腳指,足見哪怕再微小的地方,處理俱是鉅細無遺。
再看看一眾神獸異物,包括迦樓羅(大鵬金翅鳥)、摩羯、龍等等,俱是躍然紙上。尤其是為佛陀護駕的右方獅子,無論從哪個角度對視之,牠目光也總是和你對望。
這需要何等巧手的畫師才能繪製出來?
出自同一位藝術家手筆的唐卡,我認為只有一幅,現藏北京故宮,是藏佛格魯派獻給乾隆皇帝的禮物。事實上,兩幅唐卡同樣承繼了西藏中部十五世紀的欽孜畫派風格,背景則帶有十八世紀藏東繪畫特色。
藏地與清室的關係非常密切,前者會上貢華貴藝術品,後者也會贈送宮廷御製美術,雙方在文化和宗教上的交流非常頻繁。這幅唐卡也和上述佛像一樣,除了製作地本身的風格外,也融入了清宮藝術元素。
其中最明顯之處,莫過於圍繞整幅唐的蓮花邊飾,以及畫中佛祖背光邊的粉紅地如意雲紋。再看佛前供桌,桌上器物乃至後面的鳳凰紋飾,無疑是清宮形制。佛陀右方的騎龍童子,也顯然非藏地風格。
再細看的話,我們更可以發現更為遠古的佛教藝術痕跡。例如有些神祇菩薩的造型,活脫脫像從十一至十二世紀印度帕拉王朝的雕塑中移植過來。
北京故宮收藏的近例,乃格魯派獻給乾隆皇帝的禮物
唐卡顏料以礦物為主,輔以特殊的植物顏料及處理手法,色彩不但繽紛奪目,而且歷久常新。若果濕度保持得宜,即使經常收放也不會有太大損耗。
然而,古代唐卡流傳下來的時間單位以世紀來計算,所以狀況往往有欠完美。至於我們正在欣賞的這一幅,不論是品質或是狀況,我縱橫業界二十五年以來,幾無見過比之更出色的。
順道溫馨提示此幅的未來主人,濕度以外,唐卡需避免受到太陽直接照射,紫外光對顏料的損傷可以非常嚴重。
Lot 1017|西藏 十六/十七世紀 銀鎏金五世夏瑪巴昆秋葉拉像
高度:11.8 cm
來源:
- 菩薩道收藏
- 借展於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1996-2005
- 借展於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05-2019
估價:HK$1,500,000 - 2,500,000
本場另一焦點,落在一尊西藏 十六/十七世紀 銀鎏金五世夏瑪巴昆秋葉拉像身上,乃本場另一封面拍品。銀鎏金造像非常罕見,這一件做工更是相當精緻。
此尊造像來自「菩薩道」收藏,這位愛蘭裔美籍藏家旅居香港多年,因緣際遇接觸佛祖、菩薩、喇嘛迥像,深受觸動而建立「菩薩道」收藏。造像過往曾借展於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以及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
Lot 1010|尼泊爾或西藏 約十五世紀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高度:23.5 cm
來源:
- 哥本哈根,Galleri Etnografica,Lauritz Sunde,1965年
- 丹麥私人收藏
- 此後家族承傳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Lot 1012|藏中 十五世紀 銅鎏金彌勒菩薩像
高度:28.5 cm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2001年入藏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Lot 1030|扎什倫布 藏中 十八世紀 智行佛母唐卡
尺幅:126 x 66 cm(連裝裱); 68.6 x 43 cm(畫心)
來源:
- Dr. Ernest Herzfeld
- 美國私人收藏
- 紐約邦瀚斯,2012年3月19日,Lot 1108
- 紐約私人收藏
估價:HK$650,000 - 950,000
剛剛為大家介紹的清宮佛像和西藏唐卡,無論工藝還是圖像,都融合了各地文化最精妙的特徵,可以說是非常「國際化」的藝術品。我認為這一點,也是現今市場與我們今季拍賣的面貌。
邦瀚斯今年舉辦了不少成功拍賣,舉如法國Rousset家族和比利時Claude de Marteau的專拍。勝出的買家與出價第二高的underbidder,既有大中華地區的收藏家,也有其他亞洲國家,乃至歐美的競投者,顯示出喜馬拉雅版塊是個非常健康且國際化的市場。
市場如此國際化,品味自然也很多元。邦瀚斯作為頂尖的環球藝術買賣平台,有責任為各方藏家搜羅國際化的重器佳品。
以今季香港的「誠虔韻映:喜馬拉雅藝術」專場為例,唐卡有寂靜慈相的釋迦牟尼,也有怒相的智行佛母。佛像除了清宮和西藏,也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甚至是丹薩替寺的,橫跨數百載歲月。造像除了佛祖、菩薩以外,也有以高僧大德為主角的。
無論你是資深還是新晉藏家,喜歡簡約還是華貴美學,篤信佛教還是單純欣賞佛教古美術,我都保證你能在邦瀚斯覓得心頭好。
Lot 1007|丹薩替 藏中 十四/十五世紀 那伽銅像
高度:42 cm
來源:購自美國新墨西哥州首府Santa Fe的Peaceful Wind Gallery,1990年代
估價:HK$800,000 - 1,000,000
Lot 1025|西藏 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 銅鎏金丹薩替第九任住持扎巴喜饒像
高度:23 cm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2001年入藏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Lot 1035|西藏 約十八世紀 堆繡帝洛巴像
尺幅:149.7 x 99.1 cm
來源:
- Caroline and Wesley Halpert收藏
- 紐約,Carlton Rochell Ltd,2003年
- 紐約,Rapoport收藏
估價:HK$500,000 - 650,000
Lot 1046|斯里蘭卡 康提時期 十八世紀 銅鎏金佛陀像
高度:29.2 cm
來源:
- 美國私人收藏,1957年
- 此後家族承繼
估價:HK$120,000 - 16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拍賣場次:誠虔韻映:喜馬拉雅藝術
拍賣日期:2022/11/30|6pm
拍品數目: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