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御製青花燭臺驚艷領銜 香港邦瀚斯古董精品琳瑯紛呈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臺一對

高度:29 cm(每件) 
口沿直徑:8.5 cm
器底直徑:24 cm
來源:

  • 美國伊利諾斯州奧客帕克理查德·利文斯頓(1910-1988)及簡·利文斯頓(婚前姓斯坦菲爾德,1912-1993)舊藏,購於1930年代
  • 利文斯頓之女安·弗洛倫斯·利文斯頓(婚後姓托馬斯),約1961年繼承
  • 美國私人收藏,1981年購於安·弗洛倫斯·利文斯頓

估價:HK$15,000,000 - 25,000,000


理查德及簡·利文斯頓一家,攝於1930年代早期


現藏家的朋友瑪麗琳及嘉麗·貝爾於前者家中,攝於1980年代早期

燭臺八方形,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燭插,中層為支柱,下層為台座,平底中空,燭插和台座均為束腰八方形,連柱圓柱形,形如酒盅倒扣。通體青花紋飾。柱插由上至下分別繪蕉葉紋、回紋、蓮瓣紋。連柱飾錦紋及纏枝蓮花紋一周。台座面飾海水紋以及蓮瓣紋一周,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紋。足內飾白釉,白釉泛青。底心無釉。

此青花八方燭臺為明永樂官窯之驚絕珍品,是目前所知在私人收藏中唯一一對完整的傳世品。查閱公立或私立機構收藏,目前所見有以下數例:其中三例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著錄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北京,2003年,編號30及31;第三例較小,高27.8公分,見故宮博物院及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明代洪武永樂御窯瓷器》,北京2015年,編號111。第四例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著錄於《廣東省博物館藏瓷選》,北京,1992年,圖110;第五例收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著錄於《染付 世界に花咲く青のうつわ》,大阪,2019年,頁1及封面。景德鎮珠山遺址出土過相同器形的永樂甜白八方燭台,但尚未見有類似的永樂青花八方燭台出土,見《明代洪武永樂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北京,2015年,圖版113。


清宮舊藏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臺兩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燭臺獨特的樣式源於伊斯蘭十三至十四世紀早期伊爾汗國供皇室貴胄所使用的金屬器皿,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一件十四世紀前半葉的銅錯金銀九方燭臺(博物館編號91.1.580),以及另一件蘇富比倫敦曾售出的約1275年摩蘇爾地區造銅錯銀九方燭臺,2021年10月27日,拍品編號170。

明代早期御窯中,除八方燭臺之外,還出現許多仿伊斯蘭金屬器造型的瓷器。景德鎮御器廠當時可能為了適應永樂、宣德皇帝好慕國外新異的愛好而做出了創新。宣德以後,明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直到清代早期才因帝王追求慕古之風而再出現仿伊斯蘭器形的官窯瓷器,但八方燭臺則不見復燒,可見其燒造難度及珍貴。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一件十四世紀前半葉的銅錯金銀九方燭臺(博物館編號91.1.580)

八方燭臺是明早期御窯青花瓷器中的一類重器,始見於永樂時期,宣德時期亦有少量燒製,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出土青花八方燭臺在折肩處帶有明確的「大明宣德年製」紀年款,但其造型加強了對折角細節的處理,為邊飾增加了空間,見《明代宣德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北京,2015年,圖版84。傳世品中目前尚未見明確宣德年款的八方燭臺。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青花八方燭臺,其造型和紋飾更接近北京故宮博物院及日本出光美術館藏永樂八方燭臺,唯館方定時代為宣德,見《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24及3-25,在2015年大英博物館《明:盛世皇朝50年》展覽中已經改定為明永樂,見前引《明:盛世皇朝50年》,頁94,圖79左。

中國嘉德曾售出一例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燭臺,其紋飾及器型更接近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出土的明宣德青花八方燭臺,2011年5月22日,拍品編號3456。

與宣德時期的青花八方燭臺相比,永樂時期的作品在紋飾上有諸多不同。其中最明顯的不同點在燭插口沿外側的紋飾,永樂時期為蕉葉紋,而宣德時期亦如意雲頭紋取而代之。其次,永樂時期燭臺頸部的方格錦地紋在宣德時期被纏枝蓮紋取代、台座的蓮瓣紋被纏枝花卉紋取代。另外,永樂時期作品的台座肩部及底部的斜壁上也不見裝飾,而宣德時期則出現鋸齒形幾何紋。同類的變化,也出現在其他永宣時期同器型的器物上如抱月瓶和花澆等。


清乾隆 御製詩洋彩冬青地四團山水象耳海棠罇
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

高度:35.5 cm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壺身成海棠形,圓唇,口外侈,束頸,兩側飾象耳鋪首,圓鼓腹略下垂,圈足外撇,口沿、象耳,足圈,開光邊線施金彩,頸部胎體陽刻仰面如意蕉葉紋一周,其下飾鼓釘紋一周,再下雕俯面如意蕉葉紋一周,腹部則滿刻陰線雲蝠紋,圈足腰身陽刻菊瓣紋一周,其下飾拐子紋一周,全身裡外罩冬青釉,腹部前後左右四面海棠形開光,開光內繪洋彩春夏秋冬四景,每景以四體書乾隆御題詩一句,詩意與畫意對應,前面春景題:楷書「兩行煙柳春光媚,幾頃澄波綠意深」鈐「乾隆」、「宸翰」方印,後面夏景題:行書「顫雨蘆梢纔卧起,笑風蓮蕚乍開齊」鈐「乾隆」、「宸翰」方印,左面秋景題:隸書「半夜飄金籟,千林翦絳霞」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方印,右面冬景題:篆書「平池鋪玉鏡,晴雪晃金錢」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方印。

四詩皆為乾隆青宮時期作品,收錄於《樂善堂全集》及《樂善堂全集定本》:

「兩行煙柳春光媚,幾頃澄波綠意深」見《帝景雜詠》

  • 《樂善堂全集》,乾隆二年,卷36,頁2
  • 《樂善堂全集定本》,乾隆二十三年,卷27,頁13;

「顫雨蘆梢纔卧起,笑風蓮蕚乍開齊」見《雨後池塘閒步》

  • 《樂善堂全集》,乾隆二年,卷37,頁16
  • 《樂善堂全集定本》,乾隆二十三年,卷27,頁2;

「半夜飄金籟,千林翦絳霞」見《看西廊紅葉》

  • 《樂善堂全集》,乾隆二年,卷38,頁21

「平池鋪玉鏡,晴雪晃金錢」見《冬至後一日同二十四叔父五弟逰西苑試射》

  • 《樂善堂全集》,乾隆二年,卷36,頁5
  • 《樂善堂全集定本》,乾隆二十三年,卷27,頁16

其中《看西廊紅葉》在乾隆二十三年從重編文集時刪去。故此罇製作時所據版本當為乾隆二年武英殿刊四十卷本《樂善堂全集》。樂善堂為乾隆為寶親王讀書處,雍正八年秋,弘曆編其所作經說、史論、序跋、雜文、詩賦為《樂善堂文鈔》十四卷,又稱《庚戌文鈔》。乾隆元年,皇帝「爰取庚戌文鈔所載存十之三,續作未訂入者存十之七,總為一編共若干卷」(《樂善堂全集定本》四庫全書本乾隆自敘)而成《樂善堂全集》四十卷。乾隆二十三年,皇帝認為「《樂善堂集》,緣初刻所存卷帙頗繁,其中多有不甚愜心之句」(《樂善堂全集定本》上諭),故刪訂為《樂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

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清檔》)記錄:「乾隆七年八月十一日,奉旨著......御製詩句畫山水壯罐甚好,令唐英不獨此壯罐款式,別樣瓶亦照有詩句山水花卉燒造。」見《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2005年,卷11,頁74。此條記載為目前文獻所見最早記錄乾隆帝下令大量燒造御題詩之證據,此為文獻記錄中瓷器題寫樂善堂御製詩之上限。

《清檔》記載:「乾隆十七年十月十六日員外郎白世秀達子來說總管王常貴交御製詩四套傳,㫖着賞唐英,嗣後燒造瓷器應用詩之處即用此詩揀選燒造,不必用樂善堂詩文,欽此。」見前書,卷18,頁84。此處御製詩四套即乾隆十四年刊定之《御製詩初集》,由此可知題寫樂善堂御製詩之下限。

綜上,此罇燒造時間最遲當在乾隆十七年,上限則不易確定,如唐英七年已經有燒造御製詩句畫山水壯罐,那麼七年以前就有燒製御製詩瓷器亦有可能。再查《清檔》有,乾隆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二十六日司庫白世秀來説,總管劉滄州交『洋彩冬青地四團山水象耳海棠罇』一對」(《總匯》,卷15, 頁85)。此件海棠罇描述皆與本件拍品相合,結合樂善堂御製詩瓷器之年代下限,那麼可以確認本品在清宮的正式名稱當為「洋彩冬青地四團山水象耳海棠罇」。

此罇春景一幅所題御製詩中作「波澄」,《樂善堂全集》作「澄波」,應為窯工筆誤。此類筆誤在御製詩瓷器中間有出現,或因窯工所據手稿傳抄失真,或因窯工摹寫失誤。茲舉北京故宮藏數例:1、清乾隆紫地粉彩開光題詩勾連文螭耳壁瓶,御題詩原為「飽餐秋卉春葩」(《御製詩二集》,卷16, 頁5),瓶上題為「飽餐春卉秋葩」;2、清乾隆琺瑯彩開光題詩山水圖瓶,御題詩原為「問風畧先農桑候」(《御製詩二集》,卷2,頁10),瓶上題為「問風畧悉農桑候」;3、清乾隆錦地粉彩開光題詩人物圖葫蘆瓶,御題詩原為「劉阮何能借問程」(《樂善堂全集定本》,卷30, 頁6),瓶上題為「劉院何能借問程」。前二例似轉寫失真,後一例則是明顯筆誤。以上三例皆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御製詩陶瓷器》,北京,2016年,編號56、22及37。

與本件類似之清乾隆御題詩洋彩冬青地四團山水象耳海棠罇有三例,題詩皆相同,畫面略有出入,三件口沿及圈足無金彩,一件藏英國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見J.Ayers著,《Far Eastern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倫敦,1980年,圖版68;一件藏英國曼徹斯特美術館,館藏編號1947.535;一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上海,2007年,編號105。英國曼徹斯特美術館還藏有一件類似御題詩海棠罇,畫面與御題詩皆不相同,但口沿同本件拍品一樣皆施金彩,館藏編號 1947.534。另有一類洋彩冬青地四團開光象耳海棠罇,開光內繪四季花卉,其他特徵則與本件類似,如英國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館藏一件,開光繪四季花卉,口沿與足圈施金彩,館藏編號C.1465-1910。


清乾隆 青花礬紅水波雲龍紋折沿大盤 青花「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直徑:47.5 cm
來源:

  • David Newbigging爵士收藏;約於1960年赴華期間購藏,並於1984年春由香港帶赴英國
  • 倫敦邦瀚斯,2018年11月8日,拍品153
  • 英國重要私人珍藏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此拍品為乾隆官窯的代表性器物,盤折沿,淺弧壁,裡外壁青花繪祥雲、内底礬紅繪一正面五爪海水龍升於藍地白花海水上、内、外壁分別繪四條形態各異,或回首,或前行三爪行龍以組成「九龍圖」,龍爪有三爪、五爪之別,龍尾有花尾、尖尾之別。明、清官窯瓷上,龍紋的正規式樣為五爪,尖尾狀,取奔騰向前的姿態。此盤所繪龍紋,筆畫嚴謹,其紋飾也有變化,裡口沿飾海水紋邊飾,圈足,盤底所罩白釉有小橘皮紋,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大盤器形規整,正面巨龍,躍現盤心,欲奪火珠,色取礬紅,泳於鈷青海水波濤,活靈活現。九龍圖案雄偉,氣勢恢弘,展現了江西景德鎮御窯厰在唐英等督陶官的管理下,兼顧完善生產技術及裝飾仿古創新,達到在陶瓷史上的又一高峰之景。相類器常用於宮廷御宴陳設、皇室慶典或祭祀儀式,只見於雍正、乾隆兩朝官窯。傳世完整器不多,主要收藏在兩岸故宮博物院及日本東京梅澤紀念館等國内外少數幾家大型機構内,可參考南京博物館一件大小接近的乾隆款青花海水紅彩雲龍紋盤,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2003年,頁275;亦有一例直徑相同的藏於上海博物館,見《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一宣統官窯瓷器》,上海,2014,圖版3-5號;另有一例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載於《中国陶磁 : 出光美術館蔵品図錄》,東京,1987年,圖版956號;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一例亦資參考,曾於2006年9月30日至11月26日期間在《靜嘉堂藏清朝陶磁:景德鎮官窯の美》展覽展出,見《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東京,2006年,圖版53號。

輯自《清宮内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載於張發穎編的《唐英督陶文檔》(北京,2009年,頁148):於乾隆三年(1738)六月二十五日條下記,一件宣窯紅龍青雲海水大盤被呈現於乾隆帝眼前,這批器物是根據降旨交辦的「内廷恭造式樣」圖樣來造,而「宣窯」和「嘉窯」等詞在清檔中也泛指摹古的器物,推論這裡指的不是宣德款的紅龍青雲海水大盤,而是一件帶有宣德朝風格的清朝燒造器。從兩朝同款大盤的相似程度來看,想必是先有一張根據雍正款設計的圖樣發到唐英手上,然後「再創造」一件帶有參考雍正改造及宣德紋飾風格的乾隆款青花礬紅水波雲龍紋折沿大盤出來。同款的雍正及乾隆朝大盤乍看似乎大小、形制、紋樣完全一樣,細看卻能發現乾隆款盤上的雲龍紋更加規整,内壁的四條行龍也較雍正款的逆時針旋轉四十五度。

器形較大的折沿盤如本拍品上的設計最初出現在清雍正年間,以摹古的趣味從明朝的瓷器中汲取靈感,參考一件直徑較小的宣德款青花鬧潮龍紋窩盤中繪有五爪側面龍,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1998年,圖版87號。雍正帝對瓷器生產設計常常事無大小皆親自審閱,他亦會下交文物給督陶官,命其照樣畫樣,而後經過與造辦處「呈核再做」相近的程序。令御窯厰的出品很大程度糅合了其個人審美,如追求正統傳承,典雅細緻以及受東洋日本及西洋歐洲影響等充分地反映出皇帝的藝術品位。比如工匠沒有把宣德朝體型較小盤子上的設計直接搬到大盤上,由此拍品可見紋樣、用色上的變化,整體和諧有致,匠心獨運,如五爪側面龍被正面龍代替,龍身亦沒有和海水紋重叠,礬紅的使用加上精細描繪的龍紋更加強了象徵皇權器物的印象。博物館藏的例子有一清宮舊藏雍正款青花紅彩雲龍紋盤,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下》,香港,2000年,圖版223號;上海博物館另藏一件可資比較,《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一宣統官窯瓷器》,上海,2014,圖版3-23號。另參看康蕊君所編,《玫茵堂中國陶瓷》卷四,倫敦,2010年,編號1723;日本Umezawa Gallery舊藏一例雍正款青花紅彩雲龍紋盤,錄於《龍泉集芳:創業七十周年記念》,繭山龍泉堂,東京,1976年,卷1,圖版1055號。


明嘉靖 剔彩萬壽雲鳳紋圓盒
「大明嘉靖年製」楷書填金刻款

直徑:44.8 cm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蓋盒呈圓形,平頂,圈足,通體剔彩有紅、綠二色。蓋面中央雕一株老松,自太湖石中拔地而起,枝幹彎曲纏繞成碩大的「壽」字,松樹正上方置一「萬」字,空白處滿佈如意雲紋,呈壬字形,左右兩邊樹上壽桃累累,枝葉茂盛,共結八果,桃樹下方飾牡丹、靈芝,各種紋飾都寓意長壽,富貴吉祥。蓋外圍飾鳳紋及鶴紋,飛於如意雲紋間,口沿雕纏枝花卉紋,盒身亦同作鳳鶴紋,盒底掃黑漆,中間刻填金六字楷書「大明嘉靖年製」直款。

此盒尺寸碩大,甚為罕見。明代嘉靖時期雕漆圖案常以煙霧、雲氣、竹木或松樹等自然元素,纏繞轉化成九迭蜿蜒的「壽」字或其他寓意吉祥的字眼,別具特色。可參考一件清宮舊藏、尺寸較小的剔紅松竹梅圓盒,歲寒三友依石攀繞而上,至頂端盤結成福、祿、壽三字,其壽字同樣由枝幹彎曲纏繞而成與本盒可資比較,出版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明漆器》,香港,2006年,頁188,圖版146;另參考一件尺寸較小的明嘉靖剔紅蓋盒,蓋面同有松樹盤纏成的「壽」字,但無「萬」字,裝飾手法與本盒類同,見同上,頁151,圖版112。如此獨特的圖案也能見於同朝的青花、五彩瓷器,但吉祥字眼會有所不同,見香港天民樓藏明嘉靖青花福壽康寧大碗,見《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台北,1992年,頁148,圖57。

嘉靖皇帝尊崇道教,信奉煉丹術,渴求長生之道,因此在位年間的宮廷藝術多與道教及長壽主題相關。這類帶有長壽寓意的漆盒常見於清宮舊藏,可參考一件明嘉靖剔紅雲鶴紋蓋盒,刻「大明嘉靖年製」款,盒面飾仙鶴六隻,象徵六合同春和長壽,載於《Kangxi, Empereur de Chine: 1662-1722: La Cité Interdite à Versailles》,巴黎,2004年,圖版149。另見一件相關明嘉靖剔紅雲龍壽字紋蓋盒,刻「大明嘉靖年製」款,出版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明漆器》,香港,2006年,頁175,圖版133。

明代雕漆承傳元代的裝飾手法,在景物的背景上刻細緻的幾何錦地紋,以示天、水、地三個不同的空間,而本盒的地紋獨特一格,與一般常見的明代雕漆不同,罕有地陰刻如意雲紋,圖案背景儼如道家仙境,契合嘉靖帝的宗教喜好。可參考一件曾於香港藝術館展出的明嘉靖剔彩海屋添壽蓋盒,刻「大明嘉靖年製」款,飾一對仙鶴在屋頂上盤飛,其如意紋地跟本盒如出一轍,著錄於《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香港,2020年,圖169。


清乾隆 掐絲琺瑯仿青花釉裏紅雲龍紋天球瓶

高度:46 cm
來源:法國私人舊藏,2009年前
估價:HK$1,800,000 - 2,000,000


頸直口,長頸微束,寬肩鼓腹,圓唇,圈足,口沿、足底鎏金。通體掐絲細緻,此器風格源自瓷器雛本仿青花釉裡紅紋飾,比較一例清宮舊藏雍正六字篆書款青花釉裡紅海水龍紋天球瓶,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下》,北京,2003年,頁216,圖版197。而構圖主題靈感則與現藏於波士頓美術館、南宋畫家陳容的《九龍圖卷》有異曲同工之妙,頸及腹滿繪三爪巨龍騰雲,氣勢磅礡,近足處繪海水紋。

此類天球瓶風格延續到乾隆時期,參考另一件較小的清宮舊藏乾隆六字篆書款青花釉裏紅海水龍紋天球瓶,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北京,2003年,頁230,圖版210。

另有一件清宮舊藏清中期掐絲琺琅雲龍紋天球瓶可資比較,見《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琅器編,3 清掐絲琺琅》,北京,2011年,頁137,圖版102。

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2日曾售出一件清雍正掐絲琺瑯仿青花釉裏紅雲龍紋天球瓶亦資參考,拍品102號。


奉文堂珍藏中國早期漆器


西漢 彩繪貼金走獸捲雲紋漆奩

寬度:11.8 cm
展覽:香港藝術館,《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週年》,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4月28日
出版及著錄:敏求精舍及香港藝術館,《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週年》,香港,2020年,圖版160,頁329。

本拍品不設底價


夾紵胎,漆奩蓋頂上拱,外露類似蔴布網狀織物,蓋頂上原有柿蒂形飾已失去,遺痕可與安徽天長漢墓出土一件彩繪嵌銀箔走獸紋漆奩作對比,見《中國美術全集 卷8—漆器》,石家莊,1998年,圖版13,頁18。外嵌銀環三匝,蓋壁及奩壁皆鑲銀箍,朱繪雲紋,中嵌金箔走獸動物紋,為當時精製。


戰國 彩繪木雕蟠螭漆蓋卮

高度:20.5 cm
展覽:香港藝術館,《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週年》,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4月28日
出版及著錄:敏求精舍及香港藝術館,《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週年》,香港,2020年,圖版159,頁328。

本拍品不設底價


群螭交互蟠結,繁而不亂。蓋上八螭,四條紅螭頭向蓋頂正中,四條黃螭頭向蓋沿四周。卮身蟠螭十二條,亦盤身交錯。整器黑地上以朱黃兩色繪條帶紋,飾有蟠繞虬曲的二十條螭,造型生動,刻畫細緻,為一件經過巧思設計的精品,盒内素髹紅漆。

楚墓採用白膏泥密封木結構墓室的方法,對保存漆器極爲有利。比較一件發掘自湖北江陵楚墓群的彩繪木雕蟠螭漆蓋卮,見《中國美術全集:漆器》,河北,1998年,頁84,圖17。


西漢 錐畫雲虡紋漆奩

高度:9 cm
本拍品不設底價


盒呈圓形,平頂,三環弧壁,直口。盒蓋開光及四周以雲虡紋裝飾,錐畫各種仙人靈獸穿梭雲氣之間。弧壁上亦雕有三環連續幾何紋。漢代流行雲虡紋,卻僅限於貴族使用。可參考一例西漢文帝時期錐畫狩獵紋漆奩,見《中國漆器全集3—漢》,福建,1997年,頁48,圖七六。


游於藝—中國遊樂雅翫藝術暨Brian Harkins珍藏歷代投壺

論語中孔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教化之外,遊樂身心也是君子養成之必要,於是便有了遊樂的器具、玩法,久之,便發展出藝術來。遊戲並非少兒專有,成年的遊戲更講究技巧和規矩,儒家時代的中國,遊戲之中也發展出「道」來,總是不離至聖先師的教誨。

遊於藝專場呈現英國Brian Harkins先生集腋成裘三十餘年所得之三十五件銅投壺,時間從宋代跨越至清代,乃公私機構第一次集中展現這門幾乎被遺忘的遊戲藝術。這一批投壺,也是宋代以來中國青銅製作工藝巔峰之作,是研究中古銅器重要的素材。投壺之藝始於東周,見於《禮記·投壺》;盛於唐宋,宋代司馬光《投壺新格》加以規範;傳至明清,汪褆著《投壺儀節》加以總結,可謂流傳有序,根基深厚。

投壺之外,本場亦有一件明代嘉萬時期之緙絲百子圖掛帳,可謂中國兒童遊戲畫面之集大成者。緙絲之藝發軔於宋代,成熟於明代,能將纖毫筆觸以通經斷緯之法在同一平面織成,此技易學難精,作品不易保存。 其他則有竹雕數件,展現文人雅士遊玩畫面。中國遊樂藝術博大精深,本場可管窺一斑。


明 銅童子胡人投壺

高度:55.3 cm
重量:14.3 kg
來源:

  • 倫敦佳士得南肯辛頓,1987年10月22日
  • 布萊恩·哈金斯珍藏

估價:HK$500,000 - 800,000


壺十耳,長頸,口沿鏨刻一周幾何紋,並鑄四個嬰孩各捧一個中空鼓形耳,耳浮雕仰俯蓮辦紋,頸部正中橫穿一孔,此耳兩端之下分別由二童子叉腰頂起,頸部地子鏨刻方形錦地,其上且浮鑄瓶花、元寶、如意雲頭等吉祥紋飾,肩部鑄四童子席地而坐,扭頭相望,壺身作寶瓶狀,地子鏨刻方格錦地與頸同,上以淺鑄八寶紋飾,壺身腰部起蓮台,蓮台上坐六童子,各持樂器,身著錦繡背心,蓮台之下束腰,下承須彌台座,腰間前後鑄胡人捧鼓形耳各一,須彌座兩側亦鑄胡人捧鼓穿孔各一,座身鏨刻花紋錦地,圈足外撇,足圈外壁鏨刻幾何錦地。

此壺用銅精實,頗為沉重。其立體鑄造加之鏨刻地子,為典型明代中期以來流行風格。成化以降,百子圖為宮廷流行紋樣,或因成化帝幼年登極,與寵妃萬氏所生長子夭折之後多年無子,祈求多子所致。百子圖發軔於兩宋,然後流行於明代皇室,清代朱彝尊有證:「百子圖者,龍紋五彩者,皆昔日皇居帝室所尚也。」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1919年,卷10,頁7。

汪禔於《投壺儀節》中講解「投壺製法」道「近世有好事者又有鞦韆壺之製,又有丈二壺之製,或二耳,或四耳」,汪為明嘉靖時人,由此可推斷多於兩耳之投壺,亦是在嘉靖前後出現。

細查此壺童子造像及其衣衫風格,乃至銅質,皆與香港邦瀚斯2021年12月2日售出一件十六世紀銅百子圖方爐頗似,拍品編號92。香港閒趣軒藏一件明代青銅高浮雕雲海螭龍胡人抱鈴投壺,其鏨刻地子及高浮雕鑄造風格與本件同出一轍,見《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看明代》,香港,2015年,編號241,頁318。又可比較英國大英博物館藏一件十三/十四世紀銅胡人投壺,館藏編號1993,1028.1。


十四/十五世紀 銅鏨刻犀牛望月紋投壺

高度:42.1 cm
重量:7.2 kg
來源:

  • 倫敦蘇富比,1985年11月1日
  • 布萊恩·哈金斯珍藏

估價:HK$150,000 - 200,000


壺口兩側鑄雙貫耳,壺口及貫耳鏨刻浮雕纏枝番蓮紋,壺頸前後各鑄螭龍一尾,螭龍躬身又成一耳,龍獨角,三爪,花尾,鬍鱗鏨刻立體,頸身上層浮雕雲紋,下層浮雕山崖一周,肩部飾江水紋,鼓腹,腹部出四個雲紋扉棱,兩兩之間鏨刻海水犀牛一組,喇叭形圈足,其上飾海水江崖。

此壺紋飾全深刀鏨刻而成,花紋立體深峻,線條流暢生動,有削鐵如泥之功。香港閒趣軒藏一件明代青銅高浮雕雲龍紋投壺,工藝及紋飾與此頗似,特別是其貫耳之蓮紋及壺身鏨刻之海水江崖紋,展覽於香港藝術館,見《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看明代》,香港,2015年,編號240,頁316。美國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藏一件明代正德至萬曆時期銅投壺,其扉棱與本件頗似,見Philip Hu著,《Later Chinese Bronzes: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and Robert E. Kresko Collections 》,聖路易斯,2008年,頁36-41,編號5。又可參考意大利熱那亞國立愛德華多·基歐索尼東方藝術博物館所藏一件元代銅鋪首長頸瓶,亦是採用深刀鏨刻裝飾,見D.Failla著,《Food for the Ancestors Flowers for the Gods》,熱那亞,2017年,頁305,圖22.1。

明代犀牛形象常作獨角牛身,其形象可參考倫敦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藏一件局部鎏金犀牛望月鏡架,見柯玫瑰著,《Later Chinese Bronzes》,倫敦,1990年,頁101;美國Robert E.Kresko藏一件明代銅犀牛望月鏡架亦可參考之,見Philip Hu著,《Later Chinese Bronzes: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and Robert E. Kresko Collections 》,聖路易斯,2008年,頁70-73。

壺身所飾海水崖山在明代中早期瓷器上頗常見,可比較北京故宮藏一件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3年,上冊,編號25;又可比較首都博物館藏一件明代正統至天順時期之青花人物圖罐,見《灼爍重現:15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特輯》,上海,2019年,編號229。壺頸及貫耳所飾連枝番蓮紋則有永宣時期風格,可比較一件北京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高足杯所繪纏枝蓮文,其佈局、形態與本件神似,見《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下冊,編號167。


宋 青銅六方童子雙貫耳投壺

高度:30.3 cm
重量:3.2 kg
來源:布萊恩·哈金斯珍藏

估價:HK$150,000 - 200,000


壺頸六面,口圓唇,兩側鑄六方貫耳,每邊飾圓珠邊線,中段每面鏨刻四季花卉,下段前後鑄二童子,反手環抱壺頸,童子髡首,肩披飄帶,身穿短裙,壺肩淺浮雕連葉紋,扁鼓腹,左右兩側彎鉤獸耳銜環,前後兩側鑄蜥蜴狀螭龍,圈足六面三層須彌台式,上層每面穿方孔,中層穿海棠形孔,最下一層穿如意頭型孔,漫發青銹。

此壺鑄造較為輕薄,青銅發色古穆,其整體形態有五代之北宋之氣韻。其鏤空壼門台座常見於五代北宋時期銅質佛像底座,如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出土之鎏金銅佛,其底座亦分三層,每層鏤空壼門,見黎毓馨撰,《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發掘簡報》,載於《文物》,2002年5月,頁21,圖28。壺身鏨刻之花草紋亦有典型北宋風格,南京大報恩寺北宋地宮出土數件北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封藏之金銀器,其上所鏨刻之花草紋與本件頗似,可比較出土之鎏金銀槨、金棺、鎏金小銀函所鏨刻之卷葉花草,分別見於黃秝人等撰,《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與地宮發掘簡報》,載於《文物》,2015年5月,頁4-52,圖22、26及29。其中,鎏金銀槨所飾人物俱肩披飄帶,可與本件童子參詳之。


明 局部鎏金螭龍饕餮紋投壺

高度:38.6 cm
重量:3 kg
來源:

  • 倫敦富藝斯,1993年12月16日
  • 布萊恩·哈金斯珍藏

估價:HK$100,000 - 150,000


壺口方唇,兩側鑄雙貫耳,其上飾饕餮紋,壺頸鑄二螭龍,螭龍頭呈扇形,獨角,躬身成鋬,尾分兩叉,頸底部鏨刻竊曲紋,肩部鑄浮雕八卦紋,扁鼓腹,上出四戟,每面飾饕餮紋,以雷紋填地,束腰鏨刻蕉葉紋一周,圈足微侈,壺饕餮紋、螭龍、八卦及部分圈足鎏金。

此壺鑄造工藝精湛,身形端正,光彩流金。參考意大利熱那亞國立愛德華多·基歐索尼東方藝術博物館所藏一件明代銅局部鎏金投壺,頗似,見《Food for the Ancestors Flowers for the Gods》,熱那亞,2017年,頁240,編號11.1。

壺身所鑄螭龍,頭頂兩塊如意形腮鬍,頗有南宋遺韻,可比較四川彭州出土一件南宋龍紋夾層銀杯之螭龍紋,見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宋韻:四川窖藏文物輯粹》,北京,2006年,頁120;另可比較一副貴州出土之南宋教子升天金杯盤,其螭龍頭部、身形與此件頗似,見浙江省博物館編,《中興紀勝: 南宋風物觀止》,北京,2015年,頁337。


十二至十三世紀 銅仿古蟠夔紋雙貫耳投壺

高度:44.4 cm
重量:4.8 kg
來源:

  • 倫敦富藝斯,1993年12月16日
  • 布萊恩·哈金斯珍藏

估價:HK$80,000 - 120,000


壺頸粗闊,口沿兩側鑄貫耳,口沿及貫耳飾獸面紋,雷紋為地,頸分四層紋飾,第二層及底層飾仿古竊曲紋,第一層飾迴紋,第三層飾菱形雲雷紋,肩部靠頸處飾同樣紋飾一周,扁圓鼓腹,處四戟,腹部每面飾饕餮紋,圈足束腰飾水波紋,足圈兩層光素。

此壺體型敦厚莊重,紋飾取法東周銅器,尤以蟠夔紋為典型,為南宋復古仿古標誌性紋飾。此類蟠夔紋取本宋代金石圖錄著錄之周代銅器紋飾。可參考元代至大(1308-1311)年間重修之《宣和博古圖錄》中著錄之漢三犧鼎所飾蟠夔紋,見《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卷5,頁37。此書翻刻眾多,類似例子亦見於明代萬曆年間泊如齋重修宋代《宣和博古圖錄》中數器之蟠夔紋,見《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萬曆十六年(1588),卷5,頁22。

可比較浙江南宋黃石墓出土之銅鈁所飾蟠夔紋,見胡譯文撰,《君子之器—陝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出土仿古敦研究》,載於《藝術學研究》,2020年05期,頁75,圖11下。亦可參考浙江義烏出土一件南宋銀樽式爐之紋飾,見浙江省博物馆編,《中興紀勝: 南宋風物觀止》,北京,2015年,頁175。此類蟠夔紋一直流行至元代,如海鹽鎮海塔地宮出土元代銅貫耳壺,其腹部主體紋飾亦是此類蟠夔紋,見李林撰,《海鹽鎮海塔及出土文物》,載於《東方博物》,2009年12月,頁37,圖37;亦可參考英國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藏兩件十二至十四世紀銅壺腰身所飾蟠夔紋,見蘇玫瑰,《Later Chinese Bronzes》,倫敦,1990年,頁46,圖35、36。此類紋飾還見於意大利熱那亞國立愛德華多·基歐索尼東方藝術博物館所藏三件元代銅壺,俱飾類似饕餮紋及蟠夔紋,見《Food for the Ancestors Flowers for the Gods》,熱那亞,2017年,頁130、131及136,圖版7.3,7.4及7.10。

此器所飾菱形雲雷紋,據學者研究,有紀年的出土實物,最早為温州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墓葬出土的鼎式爐,可以認為是菱形雲雷紋雛形,最晚則為1324年新安沉船出土器物,相關討論參見王牧撰《中國南方地區宋元時期的仿古青銅器》,載於《南方文物》 2011 年第 3 期,頁147-148。


嘉靖/萬曆 緙絲百子圖掛帳

尺幅:173 x 154 cm
估價:HK$500,000 - 600,000


全幔以十八色絲線間以捻金及捻孔雀羽緙絲織就八十九子於花園中分群玩耍遊戲,由右上之下順時針為鼓琴聽琴、對弈觀局、持花捧盒、展卷賞畫、蹴鞠、絲竹合奏、狩獵、放鳶、鬥蟋蟀、奪帽、競渡、點蠟、垂釣、讀書、狀元遊街、藏貓、摔跤,畫面以山石樹木相區隔,園中花團錦簇,山石間有仙鶴、仙鹿,畫面頂部正中描繪一輪祥雲拱日,紅日左下方描繪麒麟送子。

此幅帳幔尺寸巨大,八十九子服飾、表情及動作皆不同。此題材為典型百子圖,所謂百子,並非一定滿百之數,而言其多也。民間傳說周文王生九十九子,加認養之雷震子,湊成百子之數,為古代對多子多孫之期望而已。此傳說來歷已不可考,而百子圖紋樣最早可見實物為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一件十二至十三世紀所繪百子圖團扇,其畫面鋪排及百子所玩遊戲與明清流行之百子圖可謂一脈相承,相關討論見黃小峰撰,《公主的婚禮—〈百子圖〉與南宋嬰戲繪畫》,載於《美術觀察》,2018年11、12月,頁108-114及108-112。明代乃百子圖流行之高峰期,上至皇室,下至民間皆以之為裝飾,漆器、瓷器、織品各類材質之工藝多有所見。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一件緙絲百子圖與本件極似,孩童數目八十九,遊戲項目基本相同,惟童子服飾有些許出入,本件掛幔之童子有數人著八卦道道服,故為嘉靖朝作品可能性較大,北京藝術館所藏百子圖館方定為清初,而揚之水認為是明代作品,見揚之水撰,《從孩兒詩到百子圖》,北京,2014年,卷五,頁38。另可參考一件類似緙絲百子圖,著錄於《Chinese Textile Masterpieces. Song, Yuan & Ming Dynasties》,香港,1988年,編號13。香港蘇富比曾售出一件晚明緙絲百子圖,畫面於本件剛好左右相反,可資參考,2015年4月6日,拍品編號3117。


明萬曆/天啟 王之臣監造御製䤹銀手銃鎗

長度:38 cm
估價:HK$600,000 - 800,000

銘文: (正面)「提督軍務兼管局廠都督曹」「監造都司王之臣」
(背面)「弍」「潘善在」


槍管為實心熟鐵一體鑽孔而成,六面圓柱體,前斂後粗,槍嘴嵌黃銅準星,中段嵌正方體照門,照門內鎪孔槽一條,準星照門之間管面䤹銀纏枝花卉紋,照門至銃尾表面䤹銀飾梵文「嗡阿吽」三字,其上䤹銀蓮葉紋,其下䤹銀兩行字:「提督軍務兼管局廠都督曹」及「監造都司王之臣」,火門為黃銅質,管背陰刻「弍」及匠人名「潘善在」四字。

槍身所䤹梵文「嗡阿吽」三字,為藏傳密宗金剛總持即普賢王如來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和三身,明代永宣兩朝瓷器常有裝飾此咒,及至晚明,萬曆皇帝擯棄嘉靖道教信仰,所作工藝品上又開始出現此三字明。䤹銀銘文「提督軍務兼管局廠都督曹」中局廠為明代內廷八局之「兵仗局」,為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屬於製作御用器物機構,首領為掌印太監。有明一代多有太監提督軍務,如正德年間有御馬監太監張忠,領欽差提督軍務銜,參與平息寧王之亂,故此處銘文當指某掌管兵杖局並有提督軍務之銜的曹姓太監。

「監造都司王之臣」中王之臣,陝西潼關衛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天啟五年升兵部右侍郎,任薊遼總督,六年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與袁崇煥共同經略遼東,後與袁不和,崇禎元年(1628年)被召回京師,後捲入魏忠賢案,去職去銜,終身不復起用。

此槍管不同於一般明清鳥銃常見之細長,粗細適中而長短更似手銃,公私收藏中皆無可參考者,可謂目前所見最早之中國手槍孤例。此手銃脫胎於長管之鳥銃。鳥銃於十五世紀早期發源於歐洲,即西方所謂火繩槍,通過陸路及海路兩條途徑傳入中國。

陸路最早可追溯到正德年間,其時吐魯番吞併哈密,明軍馳援哈密,被吐魯番從土耳其獲取之火器擊退,明人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嚕蜜,此火器即是趙士禎(活躍於約1552-1611年)於《神器譜》中記載之「嚕蜜銃」,本件銃管與書中所繪圖樣十分相近,見明代趙士禎著,《神器譜》,萬曆二十三年本(1598年),台灣國家圖書館藏,頁11。奧斯曼土耳其與明廷有直接往來,嘉靖年間五次遣使至北京,隨團以嚕蜜銃護衛,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使團於以嚕蜜銃協防明軍,使團中軍械官員朵思麻(Tosuma,1523-1606)為明廷留用,賜錦衣衛,七十四歲時將嚕蜜銃製作方法傳予趙士禎,趙上書朝廷量產,至天啟元年(1621年)明軍有裝備兩千嚕蜜銃之記載,見明代徐光啟著,《徐光啟集》,上海,上冊,1963年,頁172。

葡萄牙鳥銃經水路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南部,時間較嚕蜜銃稍晚,時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浙江巡撫朱紈進剿盤踞寧波雙嶼的葡萄牙海盜,繳獲葡萄牙製鳥銃,並加以改進,大規模生產裝備浙軍。關於明代火銃討論,參見潘吉星著,《中國火藥史》(The History of Gunpowder in China),上海,2016年,頁547-562。據趙士禎記載,土耳其人之嚕蜜銃火力、射程都較葡萄牙火銃優秀,且主要在北京被仿製,而葡萄牙鳥銃則主要在南方,加之王之臣一直經略北方,並無南下為官經歷,故此本件手銃應當屬於嚕蜜銃一脈。

明代鳥銃一般裝備在軍隊,軍中是否有射擊作為運動或比賽,文獻闕如,然而清代乾隆以前之皇帝都有自己的鳥銃,並且留下過鳥銃狩獵之圖像,如北京故宮藏《乾隆擊鹿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大系·清宮武備》,上海,2008年,頁205。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日期:20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