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邦瀚斯今季秋拍舉槌在即,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版塊帶來三大專場,雲集跨越數千年的瑰寶,從新石器時代玉雕至清代宮廷御器,件件皆具藝術與歷史價值,更不乏來源顯赫之作。
本季領銜作為一件北宋至金時期的黑釉出筋執壺,造型端莊挺拔,黑釉自然流淌,凸棱筆直自然,展現宋人對單色釉器「形」與「色」的極致追求。
本季的「幻化:中國歷代雕塑造像」專場亦為一大焦點。北魏石灰岩佛首體量碩大,眉如新月,口目含笑,氣韻莊嚴;宋代木雕菩薩首像則神采奕奕,嵌珠雙目炯炯有神。兩尊並觀,既見佛像藝術的演進,也映照出千年信仰與美感的延續。
此外,「觀物:閑雲山莊閒趣軒藏文房雅玩」專場同樣不容錯過,收錄鑑藏界大腕 - 敏求精舍前會長陳永杰雅蓄的文人雅器,品味高古,靜雅悠然,讓人遙想昔日書齋案頭的風雅時光。
Lot 315|北宋至金 華北窯場黑釉出筋執壺|樸雅古庭典藏
寬度:16.7 cm
高度:25 cm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談及中華代表色彩,大家較少會想到黑色。其實這種幽深玄遠的色彩,從「五方正色」、秦朝國色、道家本源之色、乃至各朝祭祀禮服用色,自古就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陶瓷史中,黑陶早於漢代已經出現,而發展真正達至頂峰的時期,當數單色釉最為盛行的趙宋之世。
這件黑釉出筋執壺,造型端莊而線條流暢,長頸鼓腹、圈足挺立,整體比例勻稱。壺肩一側設曲流,另一側置扁柄,頸部兩側再飾雙繫,整體結構緊湊而富於韻律感。通體施以黑釉,腹部則飾以凸線,線條規整有致,精準地隨器形起伏,展現出工匠高超的掌控力與細膩的審美。
自宋代以來,工匠便善於運用質地與色彩的對比,為器物增添造型上的變化與美感。他們常巧妙利用出沿、出筋或出戟等結構的凹凸轉折,讓流動的釉層在這些位置自然凝聚或停滯,燒成後便呈現出深淺錯落、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
出筋這種裝飾技法極具匠心:工匠先以瀝粉堆疊出筋線,待晾乾以後再罩上黑釉,於是釉層在燒成過程中自然流淌。凸棱釉薄而色淺,呈現出褐黃或乳白的細線,而壺身的黑釉則深沉如墨,兩者交相輝映,產生層次分明、黑中泛金的光影效果。這種明暗對比,使原本厚重的黑釉器多了一份靈動與節奏感,也讓造型的轉折更為立體生動。
細觀其頸部與腹部,棱線由上而下貫通一氣,筆直自然,毫無滯澀,可見工匠手藝之精確與心思之細密。
黑釉瓷自唐代以來即頗受青睞,到了宋代盛行茶道,崇尚白茶黑盞之故,使黑釉瓷器蓬勃發展,南北各地都有窯場燒造,形成一個黑釉系統。
此類黑釉出筋器於宋金時期華北諸窯皆有燒造,河南、河北與山東淄博等地窯址皆見類似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傳世黑釉出筋器多為平底樣式,如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藏品即屬此類;這件黑釉執壺卻具圈足,結構挺拔,器型秀美罕見,尤顯珍貴。
黑釉執壺|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Lot 375|清雍正 礬紅彩海水龍紋杯一對 青花「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
直徑:6 cm
來源:
- 歐洲私人收藏
- 香港古董商魯氏父子有限公司,1992年10月28日
- 倫敦古董商馬錢特,2014年,編號 SF 46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500,000 - 3,000,000
紅乃喜慶色彩,自紅土陶器開始,歷經數千年發展流傳而不息。在有清一代,礬紅就是深受宮廷喜歡的一種紅。
這對礬紅海水龍紋杯,小巧精緻,卻氣勢不凡。敞口,深弧壁,圈足。胎質細膩輕薄,通體潔白瑩潤,光澤柔和。口沿與足部繞以青花雙線弦紋,腹部以礬紅彩繪海水雙龍紋,兩龍翻騰於洶湧波濤之上,一前一後,互逐火珠,龍鬚飛揚,爪張勢勁,筆觸流暢,將龍的矯健神采刻畫得栩栩如生。
礬紅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雖名為「礬紅」,實際色調多近橙紅或赭紅。清代康熙年間,礬紅彩的燒造技藝大為精進,色澤鮮艷而華麗,質感凝重。至雍正時期,御窯工藝更趨極致。
雍正帝對釉色與筆法要求嚴謹,講求色調純正、線條勻淨,故此時期的礬紅彩尤為濃郁飽滿,艷而不俗。
此杯的口沿青花為高溫釉下彩,杯腹礬紅則屬低溫釉上彩,因而需兩次入窯燒成,頗費工夫。此對杯修胎規整,線條精準,構圖嚴整,紅白對比強烈,筆致之間盡顯皇家氣度。雙龍追珠寓意祥瑞,亦象徵帝王權威。
此外,這對龍紋杯來源有緒,且曾為倫敦知名古董商馬錢特(Marchant)經手。馬錢特是百年古董老號,主攻明清官窯瓷器,以著重品相、來源見稱,在業界享有盛譽。
Lot 305|新石器時代晚期 後石家河文化 約公元前2100-1900年 玉神人面首
寬度:3.6 cm
高度:4.3 cm
來源:
- Compagnie commerciale de la Chine et du Japon(中日貿易公司),巴黎,二十世紀初
展覽著錄:
- Adolphe Worch,《Objets d'art Chine(中國藝術品)》﹐巴黎,1909年,頁1,編號2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500,000 - 2,500,000
古董界之中,「高古玉」專指漢朝或以前的玉器。由於鑑別不易,故來源明確的佳器近年屢屢引來激烈競投。此件玉面首傳承清晰,早在1909年已著錄於古董商 Adolphe Worch 圖錄之中,予人十足信心。
玉面首體量雖小,雕工卻精緻入微。頭戴華冠,兩側冠飾外展,出戟處彷若獸鳥之首,耳垂大圓環。面部造型生動傳神,杏眼炯炯,鼻樑寬厚,咧嘴露齒,長曲獠牙懾人,既具人相,又帶神祇之威。工匠在冠上、眼下、齒旁、領口處細作陽線紋飾,線條細膩。此作風格成熟,可謂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代表作。
石家河文化約興於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地處今湖北天門一帶,是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玉器主要出現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種類多樣,展現出高度發展的審美與宗教信仰。
這類人面玉雕在石家河遺存中相當罕見。學者一般將其分為兩組:神人者,頭戴華冠、口長獠牙,這件玉面首正為一例;凡人者,多不露齒,飾件簡約。
關於此類玉神人的功能,學界仍有不同看法。有意見認為,玉件有穿孔,推測昔日玉神人首像或以細繩繫在冠帽前方。
石家河與周邊新石器時代文明應有一定程度的交流,特別是山東的龍山文化,兩者對神人的刻劃有不少相通之處。石家河玉神人突出的輪廓,或影響後來的三星堆文化,造就青銅巨像的炯炯巨目。
本品收錄於 Adolphe Worch 的圖錄之中。此君生於德國,於19世紀末在巴黎創立「中日貿易公司」,侄兒 Edgar Worch 於20世紀初多次赴中國採購古器,推動歐洲對中國藝術的收藏熱潮。戰後,Edgar 在柏林另立門戶,經手眾多珍貴中國藝術品,不少現已納入重要博物館典藏。
此件玉面首早在1909年已著錄於古董商 Adolphe Worch 的圖錄中
Lot 326|清乾隆 御製銀局部鎏金穿花八吉祥龍紋多穆壺「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亞洲重要收藏
高度:50 cm
來源:
- Theodor Bohlken(1851-1954)之藝廊 China-Bohlken,柏林波茨坦大街16號,1930年
- 盧芹齋(1880-1957),約1933年
出版著錄:
- 格節希夫斯基上校,《Собрание трудов по Искусство Китая(中國文集)》,聖彼得堡,1911年,頁92
- 《China-Bohlken: Direkter Import Kaiserlichen Chinesischen Goldwaren(China-Bohlken:帕來中國宮廷金器)》,柏林,1930年
展覽著錄:
- 麥克雪博物館,《Ausstellung Ostasiatische Kunst(東亞藝術展覽)》,柏林,1933年,頁34,編號65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200,000 - 3,000,000
基於皇帝信仰、政治外交、乃至歷史淵緣等因素,藏地文化是清代宮廷藝術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品便是一例。
此類執壺稱為「多穆壺」,造型源於西藏長筒型木製盛器,藏語稱為「董莫」(mdong-mo),原用於盛裝奶茶或熬製酥油茶。
清宮自康熙以降,便以多種工藝製作此器,用於賜茶禮儀,象徵帝王對藏區政教體系的重視與尊崇。至乾隆年間,宮廷工坊將傳統藏式器形與宮廷審美巧妙結合,造就了以銀胎鎏金製作的典雅版本,成為御用器物中的珍品。
此壺以銀為胎,通體鎏金,金色光澤溫潤華貴。壺身滿飾纏枝蓮紋、寶相花紋、八吉祥與五爪龍紋,雕飾繁而不亂,立體層次分明,體現高超的浮雕工藝。壺嘴與執柄塑作龍首形,氣勢昂然,與壺身環繞的龍紋呼應成趣,彷彿龍首吐水、龍身盤壺。相比木製、掐絲琺瑯或瓷製多穆壺,此件銀胎鎏金之作尤為罕見,其沉穩光澤與厚重質感,更彰顯皇家氣度。
清宮造辦處製作多穆壺,且不乏壺身飾以佛教紋飾與雲龍紋之作,反映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的虔誠信仰及隱含的政治考量。
乾隆皇帝篤信藏傳佛教,並以此作為鞏固多民族帝國統一的重要紐帶,因而敕造大量藏傳佛教的器物,諸如本品多穆壺等,用以賞賜高僧與皇家寺院。此外,五爪龍紋作為皇權象徵,代表著皇帝至高無上之政教地位。
此壺流傳有緒,早於1911年即著錄於俄籍探險家格節希夫斯基(Bronislav Grombchevsky)介紹中國藝術的專書,後經德國藝商 Theodor Bohlken 易手,再由知名古董商盧芹齋安排於1933年在柏林麥克雪博物館展出。
出版著錄:格節希夫斯基上校,《Собрание трудов по Искусство Китая(中國文集)》,聖彼得堡,1911年,頁92
出版著錄:《China-Bohlken: Direkter Import Kaiserlichen Chinesischen Goldwaren(China-Bohlken:帕來中國宮廷金器)》,柏林,1930年
Lot 220|北魏 石灰岩佛首
高度:36.8 cm
來源:
- Nagatani Inc,芝加哥,1967年
- 戴潤齋,紐約
- 紐約蘇富比,2011年3月22日,拍品編號264
出版:
- 仇國仕,《無盡意》攝影集,香港蘇富比,2018年,圖63
- 香港蘇富比,《菩提:佛教藝術萃珍》,香港,2024年,頁39-42
專場:幻化:中國歷代雕塑造像
估價:HK$2,600,000 - 3,600,000
古董收藏很多時是一個向上追溯的學習過程。以瓷器為例,一開始最為明清御窯的繽紛萬彩吸引,然後逐步欣賞高古瓷的單色之美。
佛教藝術也一樣,歷經明清鎏金造像的華貴洗禮後,又會為高古佛的古樸脫俗所驚艷。綜觀全球拍賣重鎮,這個類別雖然傳統上在紐約最受歡迎,但是近年在香港的重要成交日多,大有後起趕上之勢。
其中,北魏(公元386至535年)造像融匯胡漢文化,風格獨樹一幟,為中國雕塑藝術奠下重要基石。與此同時,北魏也是拍賣市場裡年代最久遠的中原造像,存世佳品為世所稀,拍賣紀錄近US$585萬(約HK$4,560萬)之高。
本品刀法於剛健中見圓融,石質呈溫潤青灰色,皮殼瑩潤,面容特徵深具河南龍門地區典型風格,將北魏特有的「古拙之笑」凝於石中,完美平衡材料厚度與審美細膩,乃北魏佛教藝術中兼具歷史深度與收藏價值的標本級珍品。
北魏乃南北朝首個朝代,亦是國祚最長的一個。在拓跋氏統治的大概150年間,佛教在政權支持下獲得長足發展,盛極一時。據統計,北魏中晚期之時,華北地區建有佛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逾七萬眾之多。
佛教東傳路線主要有三。由於北魏與西域毗鄰,佛教經由印度中部及西北部,再通過中亞絲路傳入,故往往留有印度貴霜王朝以及笈多時期遺風。
然而,北魏造像最精彩之處,乃在於受到南朝藝術影響,風格步向中國化,融匯胡漢文化精髓,尤見寧靜典麗。
此尊圖錄封面的石灰岩佛首,面相瘦長,雙眉彎弧如新月,細長鳳眼輕闔,正是典型「秀骨清像」之例。如此審美盡顯魏晉以來的名士氣韻,以及南方六朝風範,亦為龍門造像鮮明特徵。
近例可參照數尊重要博物館藏之龍門造像,其中兩例分別收錄於《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圖版30)與《海外藏中國佛教造像珍品》(頁167)。
Lot 217|宋 木雕菩薩頭像
高度:64.5 cm
來源:
- 法國私人收藏,1920年入藏
- 亞洲私人收藏
專場:幻化:中國歷代雕塑造像
估價:HK$2,200,000 - 3,200,000
古董界傳統上有所謂「無宋木,不成館」之說,「宋木」乃指宋元時期山西地區的大型木雕藝術造像。這些神聖莊嚴的佛像,曾經撫慰無數善信的心靈,可惜與上述北魏造像一樣,由於地區在歷史上兵連禍結,大部份俱毀於連天烽火之間。
至於如本品般流存至今的少數作品,亦多由頂尖公營機構珍藏,市場鮮見。
此尊木雕菩薩首像,雕刻立體感飽滿,刀痕勁健利落,風化皮殼溫潤如玉,木紋肌理因歲月淬煉而顯露行雲流水之態。尤為難得的是,不但保存狀態幾近完美,尺寸更達到驚人的64.5 cm之高。按比例推算,若為完整立姿造像,原本應達丈六之巨。
編按:據諸經所載,佛世之時,凡人身長約八尺,佛陀倍之,故為丈六。若按宋代度量衡計算,大概等於現在的5米之高
歷經南北朝及隋唐發展後,佛教在宋代時已完全融入百姓生活,中國化亦更為徹底。造像都是以現實觀察為基礎,用寫實手法捕捉佛陀菩薩的神韻,風格上更見閒然自適、平易近人。
此像首採圓雕技法,面龐豐腴飽滿,雙目微垂,嵌有光澤黑玻璃瞳仁,歷千年仍流光內蘊。眉弓彎弧如新月,額心凹痕原應鑲嵌寶石白毫,唇型豐潤微抿,耳輪垂肩,髮髻層疊高聳如雲渦。整體透顯慈悲內省之聖相,體現中國佛教造像藝術高峰。
本品卓然展現宋代晉北造像之雄渾氣格,藝術特徵可與重要博物館藏實例相互印證。
以豐腴之相及髮髻造型為例,與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十一至十二世紀木雕觀音(94 cm)如出一轍;面容和髮髻結構,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北宋木雕文殊像(109.2 cm)及北宋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像(94 cm)類似;五官神韻則與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藏金代木雕觀音(172.7 cm)氣息相通。
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近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北宋木雕文殊像之例
Lot 110|明十六世紀 剔紅雕漆穿花鳳凰圓盤
直徑:27.7 cm
來源:
- 傳日本收藏
- 傳1985年購於石川縣金澤市谷庄古美術店
- 香港蘇富比,2018年10月3日,拍品編號3683
專場:觀物:閑雲山莊閒趣軒藏文房雅玩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在拍賣市場中,漆器所受的關注或許未及瓷器、佛像等,其實論矜貴程度,漆器絲毫不輸,其工藝繁複、費工費時,自古已被視為奢侈品。而剔紅,就是漆器中成本最高、工序最為繁複的一種飾法,於宋元時期漸見成熟,大盛於明清兩代。
剔紅工藝極費時,製作時間動輒經年,少則一到三年,多則三到五年。首先是髹漆,逐層而為,每次加漆均需不少時日風乾,反復髹上多層,塗堆到適當厚度。之後還有雕花及修磨等工序,一刀刻錯,前功盡棄。
這件十六世紀剔紅圓盤,正出自剔紅工藝最成熟的時期。盤面直徑達27.7 cm,如此大器在傳世品中甚是罕見。圓盤的面積越大,對構圖與雕工的要求也越高。工匠必須在寬闊的平面上安排層次分明的圖案,使畫面既充實又不顯擁擠。
此圓盤的構圖精巧,盤內雕鳳凰穿牡丹,雌雄雙鳳展翅追逐,羽翼翻飛,神態生動。繁花層疊,枝葉交錯,既富動勢又具秩序。鳳與牡丹的組合自南宋以來便是典型祥瑞題材,寓意雍容華貴、百福具臻,至元明兩代仍為宮廷與文人雅士所喜愛。
圓盤表面髹漆厚實,刀法流暢,鳳羽與花瓣線條細膩柔順,轉折自然,顯示出成熟而自信的手藝。厚重的漆層在光線下呈現細微光澤,層次分明,兼具雕刻與繪畫的美感。
此盤傳承清晰,早年流傳於日本,後為閑雲山莊閒趣軒收藏。此齋號主人為陳永杰博士,在古玩圈德高望重,乃首位同時身兼兩大「收藏界天團」- 敏求精舍和清翫雅集會員身份的藏家。
他的收藏涵蓋家具、玉器,尤鍾情於竹雕、木器、漆器等文人雅物,眼光獨到,品味高雅。
Lot 116|清十八世紀 竹雕薄地陽文丁山射雁圖筆筒
陰刻「吳之璠製」款
高度:14.5 cm
專場:觀物:閑雲山莊閒趣軒藏文房雅玩
估價:HK$500,000 - 700,000
這件「薛丁山射雁圖」竹刻筆筒,同樣來自閑雲山莊閒趣軒收藏。
此筆筒出自清初嘉定名匠吳之璠之手,堪稱其「薄地陽文」技法的代表佳作。筆筒以竹為材,壁身微鼓,構圖疏密有致。人物、馬匹、飛雁與山石皆以淺浮雕刻出,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兼具書畫的韻致與雕刻的力度。
畫面中,薛丁山騎馬引弓,神情專注,馬鬃飛揚,動勢凌厲,遠處飛雁欲墜,氣氛緊張卻不失從容,極富戲劇張力。丁山旁秀石之下,陰刻「吳之璠製」款,尤顯珍罕。
請橫置手機欣賞
吳之璠,生卒未詳,活動於康熙中晚期,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竹刻藝術家。他原籍嘉定,後客居天津為幕僚,不以竹刻為生,因而在世時名聲未彰。直到乾隆年間,皇帝偶見其作,特命調查,此後聲名大噪。
清前期嘉定竹刻廣受歡迎,竹肆遍邑,知名竹人也多。吳之璠繼承嘉定的竹刻傳統,又別開生面,自創「薄地陽文」技法,即在保留竹材原色的前提下,將地削淺,凸顯主體,使紋飾略高於地面。這使作品既有浮雕的立體感,又別具類似中國書畫中「留白」的意境。
明清之際,江南工藝繁盛,竹刻尤以嘉定最著。當時工匠多與文人交遊唱和,筆墨詩文皆通,形成工藝與文學並進的風氣。吳之璠雖以匠人身分起家,但作品兼具筆意與雕意,氣息典雅,深得文人推崇。
其他焦點拍品:
Lot 321|明 木雕菩薩立像|亞洲顯赫收藏
高度:144.2 cm
來源:
- 山中商會,倫敦,約1925年(定為宋代)
著錄:
- 《Chinese Art: An Introduction Review of Painting, Ceramics, Textiles, Bronzes, Sculpture, Jade, Etc.》,紐約,1925年,無頁碼(廣告)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Lot 323|明末 鎏金銅侍者立像一對
高度:107.5 cm;110.5 cm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200,000 - 1,800,000
Lot 349|北宋 定窯白釉瓜稜執壺|亞洲顯赫私人收藏
高度:13.4 cm
來源:
- 繭山龍泉堂,東京
展覽著錄:
- 日本陶瓷協會,《宋磁名品展:定窯、磁州窯》,東京,1962年12月7日至12日,編號11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Lot 329|商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青銅「子丙」爵|李百貴典藏
高度:18.8 cm
來源:
- 或 John Sparks,倫敦
- Hans G.W. Peters 收藏,倫敦,或在1960年購自上述藝商
- 倫敦古董商埃斯卡納齊,2004
- Joseph E. Poser 伉儷收藏,2004年購入
- 紐約古董商藍理捷
- 香港蘇富比,2023年4月8日,拍品編號3607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400,000 - 600,000
Lot 335|北宋 鈞窯天藍釉紫斑小盞及托成套|李百貴典藏
直徑:11 cm(盞托);7.7 cm(盞)
來源:
- 倫敦蘇富比,2011年5月11日,拍品編號40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Lot 338|元 龍泉窯青釉鹿望月紋盤|傍山居典藏
直徑:19.4 cm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估價:HK$600,000 - 8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觀物:閑雲山莊閒趣軒藏文房雅玩
拍賣日期:2025/10/29|10am
專場:幻化:中國歷代雕塑造像
拍賣日期:2025/10/29|11am
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日期:2025/10/29|2:30pm
預展日期:2025/10/24 - 28|10am - 6pm
拍賣及預展地點:香港皇后大道東 50 號太古廣場六座,預展2樓、拍賣1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