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也出手搶奪的藝術珍藏 「德馬圖」佛像香港邦瀚斯拍賣亮相

自2022年春季起,邦瀚斯三度於巴黎為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舉辦單一藏家專場,帶來這位比利時名古董商一系列宗教造像,不但以高成交率落槌,更斬獲遠超預期的成交額,成為收藏圈熱話。

更為驚人的是,大名鼎鼎的巴黎吉美博物館,不惜行使法律賦予的特權,搶先拿下其中一尊心儀的神像,事件登上了各地媒體報道。

來到2023年秋拍,邦瀚斯轉移戰線,把德馬圖珍藏帶到香港這個國際拍賣重鎮,將於10月6日舉槌。

今次共有60件拍品上陣,當中以永樂宮廷御製的文殊菩薩、「集五方佛於一身」的西藏15世紀密集不動金剛、以及「佛像之始」犍陀羅的菩薩像尤為矚目。

事不宜遲,讓我們立即踏入神佛造像的因果世界。


Lot 8|明永樂(1403-24年)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大明永樂年施」刻款

高度:17.6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HK$6,000,000 - 8,000,000


佛教講因緣。以種花為例,種子播種在地是主因,陽光、雨水、肥料等外在條件是助緣。只有主因與助緣都成熟齊備,花卉才能夠綻放盛開。

其實藝術也是一樣,有主因助緣,有前因後果,才能夠開花結果。大名鼎鼎的永樂宮廷佛像也一樣,種子其實早在前朝便早已種下。


永樂帝御容|台北故宮

由於蒙古和藏傳佛教之緊密關係,藏佛信仰在元朝時已相當流行。朱元璋曾經出家當過沙彌,登上大寶後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這位大明開國皇帝不欲重蹈唐朝中原與藏地(吐藩)戰爭衝突之覆轍,故遣特使入藏邀請噶舉派黑帽系最高法王到南京受封,藉懷柔政策安撫邊陲勢力。

西藏位處邊疆,文化又和中原大相逕庭,中央難以直接管治,借助宗教力量無疑是重要手段。

是故,燕王朱棣起兵篡其姪登基成為永樂帝後,非但沒有改變父親朱元璋的西藏政策,反而更積極籠絡藏佛各大派系,恭請上師、分封法王、興建佛寺。他本人亦篤信藏佛,被上師高僧尊稱為「掌控力之輪等七政寶的法王」。

為了對西藏政要和寺院賜予國禮,宮廷御用監特設「佛作」工坊,鑄造如此尊文殊菩薩般的華貴造像與法器。

藏佛信仰其非鐵板一塊,當中有許多不同派別。所以「佛作」造像描繪的菩薩神祇,不少都是各門各派特別尊崇的本尊。

若然描繪的是文殊菩薩,則更是別有一番重要含意。

文殊菩薩,睿智靈善,與普賢菩薩並列,為釋迦如來兩大弟子。在密教信仰中,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與觀音菩薩(慈悲)、金剛薩埵(力量)合稱三怙主,象徵佛門義理精華,地位非凡。

傳統上,藏傳佛教稱呼當地世俗統治者為菩薩化身。時移勢易,當藏佛尋找藏地以外的政權支持時,便把此等做法擴展開去。從元朝到清代,藏傳佛教會尊稱庇護佛法的漢地統治者為「文殊菩薩化身」。有明確記載者,包括忽必烈、洪武帝朱元墇、永樂帝朱棣、乃至滿清入關後的諸位皇帝。

所以說,永樂帝把此尊文殊菩薩像送出去時,頗有「寡人親臨」的意味。另一方面來看,能收到如此國禮的人物,來頭地位必然不同一般。

上述歷史不但促使了永樂宮廷佛像的誕生,更影響了如此名品別具魅力的藝術風格。

忽必烈統治元朝之時,國師八思巴邀請著名紐瓦爾雕塑匠阿尼哥(Aniko,1244-1306)擔任總管,與其尼泊爾及西藏弟子為朝廷鑄造佛像,興塔建寺。

佛教造像歷史上,紐瓦爾工匠手藝之佳與名聲之高無出其右,長期受各地權貴聘請鑄造佛像。他們是尼泊爾境內加德滿都谷地的住民,吸收4-6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文化以外,又受到8-12世紀印度帕拉王朝藝術影響,發展出自成一派的獨特美學。

及至明初,「佛作」承襲此元蒙遺風的同時,又因為漢人開始取代尼、藏兩地匠人,而融入漢地工藝與審美。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燦爛火花下,永樂宮廷造像橫空出世,此尊文殊菩薩即為一例。


北京妙應寺的阿尼哥雕像。妙應寺原為格魯派寺院,現為博物館

文殊菩薩右手拿寶劍,能斬斷眾生一切煩惱執著;右手持不染蓮花,喻意由煩惱轉至清淨的境界;蓮花伸延至肩膀上托梵策,象徵無比智慧。

造像工藝卓越,鎏金華貴,細節精確,無疑為永樂宮廷造像典範。

箇中的紐瓦爾美學彰明較著,除了繁麗的寶飾和嬌豔的蓮花花瓣,肢體處理更是精彩。寬肩細腰,身軀呈S形微傾,小腹有肌肉富彈性感,配合輕披肩上的帔帛,整個動作飄然若動,意態瀟灑。

藏佛造像多作嵌寶,如這尊的永樂宮廷出品卻不加嵌飾,乃是中原審美。此外,圓潤勻稱的臉相,乃至流暢且質感較強的衣紋處理,都是中原表現手法。

古董佛像歷經歲月洗禮,法器配件多有殘缺。此尊不但寶劍仍在,底部原裝封藏板更是完封未動,殊為難得。

肉眼可見,原裝封藏板有八個均勻的敲擊牢固痕跡,然後按照尼泊爾習俗塗上一層硃砂漆。封藏板本身不作鎏金處理,露出選用的精練黃銅。

最近十年的研究指出,不論是北京故宮還是大英博物館的許多重要造像,俱以黃銅精製,說明這種合金銅在明初宮廷出品中廣泛應用。

此外,交叉的雙腿下方位置,相當明顯的顯示出造像所用精銅,這一特徵見於其他贈予西藏重要人物的造像,以及西藏大昭寺珍藏的文殊菩薩像(下圖)身上。

值得留意的是,不論公私收藏,永樂宮廷文殊菩薩像的造型,多如大昭寺例子一般,雙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而寶劍置於右臂之旁。至於如今次拍賣的例子,右手拿起寶劍者,則較為罕見。


明永樂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大明永樂年施」刻款|西藏大昭寺



Lot 25|西藏 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密集不動金剛像

高度:28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展覽: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Palais des Beaux-Arts, Bruxelles, 7 March - 10 April 1974
出版:Arman Neven, 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Bruxelles, 1974, p. 76, no. 386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提起文藝復興,大家都會想起達文西、米高安哲羅等巨匠創作。其實在相約時期,西藏也曾迎來一場文藝復興,不但佛法重新振興,文化、信仰、藝術、思想亦蓬勃一時。

這場藏地文藝復興,在錯綜複雜的宗教因緣下開花,而此尊密集不動金剛便是從中誕生的一顆碩果。由於這位神祇的造像在藝術市場並不多見,故筆者略為詳談。

密宗之所以稱為密宗,皆因師徒之間是秘密傳授,箇中內容絕不輕易向外公開。是故,密宗修習的經典便稱為密續(或音譯怛特羅),意即秘密相傳之典籍。

藏傳佛教密宗之中,以無上瑜伽密續地位最高,被信徒視為無法超越且最難修持的密法,修行包括呼吸、經脈、觀想等。我們的主角密集金剛,正是與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時輪金剛並列無上瑜伽的五大主尊之一。


18世紀 繡像陽體秘密佛(即密集金剛)唐卡局部|北京故宮

無上瑜伽又分為父續、母續、無二續。父續與母續,分別著重於陽性及陰性力量的展現。無二續即兼具上述兩者特徵。

密集金剛屬於父續,在紫禁城中又稱陽體秘密佛。北京故宮珍藏有一幅唐卡(上圖),背後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題記:「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一日,欽命章嘉(格魯派活佛)胡土克圖供奉利益繡像陽體秘密佛……」可見在清朝皇室之間,密集金剛亦是相當重要的信仰。

密集金剛多為三面六臂形象。三面一般為藍、白、紅三色,代表降服、息災、敬愛。主臂雙手擁抱明妃,象徵智慧與慈悲的結合;手上同時分持金剛杵和金剛鈴,代表方法與智慧雙成。其餘四手,則分別握著法輪、蓮華、摩尼、寶劍。

不過本尊造像,並非只是密集金剛那麼簡單,而是密集不動金剛,乃「集五方佛於一身」的獨特形制。

五方佛,乃主持中、東、南、西、北之如來,順序為大日如來、阿閦佛、阿彌陀佛、寶生佛、不空成就佛。

有密宗信仰認為,密集金剛是東方阿閦佛化身。本尊造像正是一例,密集金剛其實是以金剛不動佛(阿閦佛又稱不動佛)的形象展現,手持的法輪、蓮華、摩尼、寶劍,便是代表另外四方如來的法器。是故,本尊又如圖錄所示,曰「 密集不動金剛」。

本尊密集不動金剛高28 cm,加上是坐像,所謂「一闊三大」,體量已是相當碩大。

一般而言,如此華貴且巨大的密集金剛像,原本應該置於壯觀的壇城曼荼羅中央,再由一眾小型造像環繞。去年巴黎秋拍,邦瀚斯舉辦第二部份的德馬圖藏珍專場,有一尊同為15/16世紀的寶生佛像(下圖),18 cm高,估價€2萬,在熱烈競投下以€6.2萬易手,便是此類壇城小型造像。

至於本密集不動金剛,如上文所言已集完滿具備五方如來的象徵,故單尊便能彰顯整座曼荼羅,足證非凡。


西藏 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寶生佛像 出自密集不動金剛壇城|2022年,巴黎邦瀚斯,€62,115成交

眾所周知,藏傳佛教如今的四大教派為寧瑪、噶舉、格魯、薩迦。其實更早之前,還有一個噶當派。

噶當派於11世紀成立,始創人為後弘期名僧阿底峽,主張先修顯宗,後習密宗;以顯修心,以密修身;顯為根本,密為增進。就如大多宗教一樣,有盛必有衰。藏佛此後經歷了佛法衰頹的時期,噶當派更是凋零萎靡。

直到14世紀末、15世紀初,高僧宗喀巴精研經藏,整頓戒律,勤弘正法,終於力挽狂瀾,振興佛教。他戴上黃帽,以示尊重佛教戒律,在噶當派基礎上創立格魯派。由於格魯派源自噶當派,而首座正式寺院名為甘丹寺,故又稱新噶當派或甘丹派。

藏地佛法振興,各門各派在良性競爭和合作下得到長足發展,加上上述永樂大帝的資助及籠絡,以藏地中部為核心的文化、信仰、藝術、思想蓬勃一時,稱為甘丹文藝復興。

是此舉槌的此尊密集不動金剛,正是甘丹文藝復興傑作。輕盈的四肢、高聳的尖冠、葉狀的臂環、飽滿的蓮瓣、花蕾中點狀鑲嵌的綠松石等,悉數都遵循了15世紀西藏中部的雕塑傳統。

提起15世紀西藏佛教藝術,收藏家都會想起一代造像大師索南堅贊(Sonam Gyaltsen),其工作室出品的典型特徵包括雕塑裝飾、綠松石鑲嵌、以及頭部柔和髮絲。這些細節在本尊以及另一尊私人收藏近例(下圖)身上,都得到充分體現。

頭冠亦是精彩相當,中央以環狀花叢為主體,周邊襯以葉狀裝飾,外側耳朵還有吊飾,設計上沒有忽視密集不動金剛的任何一張臉孔。

以上例子表明了十五世紀西藏造像風格之變遷 - 從輕薄衣著與雄偉軀體,轉向更為優雅精緻的服飾與面貌。

如斯改變,很大程度因為藏地接觸到明朝皇帝的禮物,好像皇家作坊的雕塑(正如上述的永樂文殊菩薩像)、繪畫、紡織品等等,而在創作審美上受到影響。本尊下擺的U形衣褶、袍上捲紋、乃至座部蓮瓣處理,便是如此文化藝術碰撞的證據。


十五世紀的西藏密集金剛像近例|私人收藏,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編號:8050



Lot 53|犍陀羅 三/四世紀 片岩菩薩像

高度:111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出版:Mario Bussagli, L’arte del Gandhara, Turin, 1984, p. 100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佛教誕生之初,僅以菩提樹、法輪、腳印等符號來象徵佛法。後來信眾懷念佛陀,產生了崇拜具體形象的需要,佛教造像首次出現在人類歷史之中。

犍陀羅乃佛像發祥地,但這並不代表藝術風格是憑空而來的。它的因緣其實也很明顯,只是要到更遙遠的歐洲尋根。

犍陀羅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北部、連接阿富汗國境的一帶,屬古印度十六國之一。此地理位置在古時極為重要,是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樑,因而成為不同文化、藝術、信仰的大熔爐。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之時,把希臘雕塑藝術帶到犍陀羅。歷經馬其頓/希臘統治後,犍陀羅為崇信佛教的貴霜王朝兼併,世上最早的佛像於是在這裡問世。


左為大英博物館的古希臘阿波羅像,右為是次舉槌的犍陀羅菩薩像


梵蒂岡博物館的古羅馬阿波羅像,留意一膝微曲顯現重心傾側的手法,以及輕薄貼身的衣袍處理

我們欣賞犍陀羅佛像時,都會自然聯想到古希臘雕塑。讀過上述歷史後,便明白這絕非錯覺。

犍陀羅佛像有著高鼻深目、五官深邃的特色,還有波浪形頭髮,形象如同西方人,被學者稱為「太陽神阿波羅面孔」。其他特徵,還包括橢圓臉孔、寬圓頭額、肉髻高隆、杏仁形眼、略抿嘴角等等。

頭部後面的圈狀「輪」,乃古印度太陽象徵,亦即後來佛像「背光」設計的由來。至於身上珠寶裝飾、嘴上所束的小鬍子、以及身朝正中的姿勢,則是受到波斯和印度品味影響。

此外,衣袍輕薄透明,雙臂覆蓋其下,以及藉由微曲右膝展現身體重心稍往左傾的手法,也顯示匠人借鑑了希臘與羅馬的審美工藝。

現今佛像大都有突起的「髻」,傳說為佛頭頂隆起肉塊,天生為戴王冠而長,屬於印度傳說偉人的「三十二相」- 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有學者反駁這種觀點,認為其實是依據古印度人的盤髮習慣,此尊般的造像便印證了這一點。

髮型還有另一個重要用途 - 協助我們辨別造像身份。

犍陀羅信仰流行的菩薩有兩位,分別是觀音菩薩和彌勒菩薩(即未來佛彌勒),兩者造像最明顯的分野,在於觀音頂上常有化佛,象徵受業於阿彌陀佛;彌勒則多見高髻造型,或是以珍珠串束起曲髮。

此尊菩薩神態威嚴,身體壯健,呈現出神聖覺悟的崇高形象。依髮型判斷,描繪的當為彌勒,右手應施無畏印,望眾生心安,無所畏怖,左手則應該持甘露寶瓶,為眾生平息熱惱,消除災障,於未來再證覺悟。

此尊身上之裝飾特徵,公私收藏皆有近例可比,包括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彌勒菩薩像(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尊館藏、以及1999年於紐約佳士得舉槌的一尊較小型菩薩。


犍陀羅 三/四世紀 片岩菩薩像|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Lot 21|西藏 約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菩薩像

高度:28.9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HK$1,200,000 - 1,600,000


看佛教藝術圖錄,不少造像都只稱為「菩薩像」。這並非學者躲懶,而是辨識古代佛像身份本來就相當不易。不過藉著對比近例文物,專家還是有可能推測到大概。

以此尊菩薩為例,臉相莊嚴沉靜,一臉四臂造型,兩手持法輪,另外兩手結施予印。

如此造型的菩薩並不多見,惟邦瀚斯專家還是找到了參考例子,包括西藏格魯派托林寺白殿一幅觀音畫像,以及丹薩替寺舍利塔的兩尊四臂造像 - 其一為拿著寶珠的觀音(下圖),另一只知為菩薩。


丹薩替寺舍利塔的四臂觀音,斷代14世紀,高約28 cm

按諸參考例子研究,今次舉槌鎏金銅像描繪的,可能是較為鮮見的「如意輪觀音」。

六觀音、即觀音菩薩示現的六種化身,分別拯救六道,其中以千手觀音(主救地獄道)和十一面觀音(主救阿修羅道)最為人熟悉。

如意輪觀音,主救天道眾生,主要法器有二,分別為如意寶珠和如意法輪,象徵佛法常轉,破除煩惱,圓滿眾生祈願。

觀音絕對是形象最多的神祇。只談如意輪觀音,便有二臂、四臂、六臂、十臂、十二臂等造型,每種造型又可另有變化。邦瀚斯此尊,以及丹薩替寺之例,有可能都是如意輪觀音。

此尊的葉形臂環,與蓮花底座寬闆扁平的花瓣處理,都與上文提及的造像大師索南堅贊風格一致。

去年巴黎春拍,邦瀚斯舉辦第一部份的德馬圖藏珍專場,有一尊15世紀的喇嘛像(下圖),€10.7萬成交,也帶著同樣的造像特徵。

此外,慈祥無邪臉龐的圓形輪廓,以及頭冠中央的葉瓣,則可以和魯賓藝術博物館的15世紀尊勝佛母像(下圖二)比較。

經以上種種脈絡推敲,此尊菩薩像最初或是供奉於舍利塔上。不過這座舍利塔並非位於丹薩替寺,而是位於索南堅贊工作室所在 - 日喀則附近的一座寺廟。


藏中 十五世紀 銅鎏金喇嘛像|2022年,巴黎邦瀚斯,€107,475成交


西藏 十五世紀 銅鎏金尊勝佛母像|紐約 魯賓藝術博物館



Lot 15|藏中 十五世紀 銅鎏金寶帳大黑天像

高度:21.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展覽: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Palais des Beaux-Arts, Bruxelles, 7 March - 10 April 1974
出版:Arman Neven, 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Bruxelles, 1974, p. 76, no. 389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文章寫到這裡,介紹此尊造像因緣的關鍵詞基本上都出現過了,順序為元朝、藏佛四大教派、八思巴、永樂帝。

元代之世,藏佛教派勢力不似明初時期般較為平衡。其中,薩迦派獲得元朝政府支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稱霸藏地近百年之久。薩迦派第五祖八思巴,獲忽必烈封為國師和帝師,並敕封大寶法王。

大黑天是薩迦派非常重視的守護神,被八思巴引進宮廷,成為元代至為崇尚的神祇,盛行一時。及至明初,大黑天信仰不衰,永樂朝「佛作」也製作過帶款的大黑天像。

去年巴黎秋拍,邦瀚斯舉辦第二部份的德馬圖藏珍專場,一尊西藏14世紀寶帳大黑天像(下圖),以超越高估價的€16.4萬易主。14世紀,中原正是元末明初。


西藏 十四世紀 銅鎏金寶帳大黑天像|2022年,巴黎邦瀚斯,€164,175成交

大黑天起源於印度,原為戰神與財富之神,傳入西藏後成為重要護法。事實上,蒙古帝國橫掃歐亞之時,大黑天便是忽必烈的守護神。

相對其他神祇,這位怒相佛體型圓潤,四肢亦較為矮短,故雖然怒目而視,帶畏懼之感,但威武中又令人覺得憨態可掬。套現代網絡用語,可說有著一股「反差萌」的討喜之感。

寶帳大黑天乃大黑天變化身之一。有意見認為,「寶帳」指的就是遊牧民族的帳篷,大黑天既然守護眾生,就順勢成為了西藏和蒙古私帳篷守護神。

有學者則指出,薩迦派尊奉的主要本尊為「喜金剛」,其經典《喜金剛本續》的重要注譯名曰《金剛幕續》。大黑天誓言護持《金剛幕續》,故得名金剛幕怙主,又稱寶帳怙主或寶帳大黑天,未必和帳篷有甚麼關係。

此尊材質精良,寶冠、瓔珞、飄帶、蓮座鑄造華美繁複。大黑天三目圓睜,鬚眉立起,怒目而視。頭戴五骷髏冠,左手托噶巴拉盌,右手持鉞刀。此外,胸前或脹間多掛人首項蔓、珠寶瓔珞裝飾,腳踏屍魔,皆為大黑天典型特徵。

噶巴拉盌由顱骨製成,是金剛乘神靈的供器、祭祀用碗。手握鉞刀放在胸前的噶巴拉盌上方,則象徵「方法與智慧」的結合。

寶帳大黑天,常見兩種稍微有別的造型。一是兩腿作蹲踞姿勢,手上橫放一根旃檀木梃杖(參考下圖);另一雙腿直立,手上無杖。

如此尊般雙腿直立,手上無杖的造型,是跟隨了所謂的龍樹傳統。龍樹為大乘佛教的大論師,著作以《中論》和《大智度論》最為有名。相傳他在恆河散步期間,看到大黑天漂浮水上,便把之帶回那爛陀寺,使之成為佛教守護神。


藏中 十八世紀 寶帳大黑天黑唐卡|邦瀚斯 私人洽購服務



Lot 52|西藏 十九世紀 堆繡藥師佛唐卡

尺幅:270 x 140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出版:Louis P. van der Wee, “Tibetan Applique Hangings in European Collections”, in The Bulletin of the Needle and Bobbin Club, Vol. 58, 1975, p. 46, fig. 8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如今踏進佛寺,大雄寶殿很多時會見到三尊外型近似的金佛。中間的當然是佛陀釋迦,主掌娑婆世界;旁邊有一位是大家熟悉的阿彌陀佛,主掌西方極樂世界。

最後一位就是此幅唐卡的主角 - 藥師佛、即東方淨琉璃世界之主。

東方淨琉璃世界大家比較陌生,其實也是佛國淨土,《藥師經》如此形容之:「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漢傳佛教中,藥師佛造型與其他佛相似,很多時得靠法器才能分辨之。藏佛的藥師佛,尤其是唐卡上的,則尤其容易認得 - 身藍色如琉璃,一如佛經形容。

藥師佛左手持葉缽,右手則拿「訶梨勒」。訶梨勒是真實存在的植物,有「藏藥之首」美譽,在佛教中被視為能醫百病的靈藥。

藥師佛以治病除疾著稱。思想哲學上來說,藥師佛醫的是人心,解除眾生因內心無明引起的精神痛苦,帶領大家脫離輪迴的痛苦。

不過在世俗宗教中,信眾也會向藥師佛求身體健康,抵抗真實世界的疾病。印度佛教傳統教育有五門科學,其中一門之所以為醫學,也與藥師佛信仰有關。


宗喀巴(左上)與其他菩薩及守護神

堆繡唐卡是藏地傳統藝術,名列國家非物質遺產。匠人用各色棉布和綢緞剪出預先設計的圖案,首先堆貼成一個構圖完整的畫面,最後用綵線繡製而成,個別紋飾或會另外上色。

由於手法以堆貼為主,繡製為輔,故稱堆繡。又因為採用了堆貼手法,堆繡唐卡的質感和立體感都相當強。

本幅堆繡唐卡以藥師佛為主角,周圍環繞一眾菩薩和守護神,包括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丹瑪女神等等。藥師佛上方戴黃帽的,則是上文曾經提及、創立格魯派的高僧宗喀巴。

宗喀巴出生的地方,被格魯派視為聖地,後來在該處建立了重要的塔爾寺。塔爾寺有名的「藝術三絕」,便是酥油花、壁畫、以及堆繡唐卡。

綜觀公私收藏,可茲比較者包括2016年在邦瀚斯舉槌的一幅寶生佛堆繡唐卡(下圖),以及新澤西州紐華克博物館之館藏。


西藏中部 十六世紀 寶生佛堆繡唐卡|2016年,香港邦瀚斯



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為比利時著名古董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笈多佛陀像」,與約翰·洛克菲勒三世舊藏的「濕婆舞王像」

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比利時著名古董商,經手眾多佛教藝術傑作。

公共收藏機構方面,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從他手中接過的「笈多佛陀像」,與約翰·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舊藏的「濕婆舞王像」(現藏亞洲協會博物館)。

私人收藏方面,例子有「亞洲藝術教父」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舊藏的「尼泊爾 十三世紀觀音像」,以及自日本收藏,曾於靜岡縣立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等展出的「犍陀羅 三至四世紀 釋迦牟尼佛與菩薩群像」,俱在紐約拍場天價成交。

去年春秋二拍與今年春拍,邦瀚斯於巴黎三度為德馬圖舉辦專拍,悉數交出高成交率與超越預期的成交額。且看今回移師香港,又會寫下怎樣佳績。


同場精選拍品


Lot 29|清 十七/十八世紀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高度:23.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HK$600,000 - 800,000


Lot 17|藏中 丹薩替 十五世紀 銅鎏金金剛亥母像

高度:29.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展覽: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Palais des Beaux-Arts, Bruxelles, 7 March - 10 April 1974
出版:Arman Neven, 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Bruxelles, 1974, p. 76, no. 386
估價:HK$600,000 - 800,000


Lot 1|印度東北部 帕拉時期 十二世紀 不動明王銅像

高度:12.1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展覽: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Palais des Beaux-Arts, Bruxelles, 7 March - 10 April 1974
出版:Arman Neven, 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 Bruxelles, 1974, p. 76, no. 385 (misidentified as Kalamanjushri, Nepal).
估價:HK$500,000 - 700,000


Lot 22|西藏 約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菩薩像

高度:30.8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HK$400,000 - 600,000


Lot 33|西藏 十八世紀 銅鎏金吉祥天母像

高度:20.2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HK$400,000 - 6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克勞德‧德馬圖珍藏 第四部份(The Claude de Marteau Collection, Part IV)
拍品數目:60
預展日期:
2023/10/1 - 5|10am - 6pm
2023/10/6|10am - 12pm
拍賣日期:
2023/10/6|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