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世界裡頭,能夠獲得「單一藏家專場」之尊貴待遇者,自然並非等閒人物。
今年香港春拍,邦瀚斯策辦「胡世昌醫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國藝術藏珍」單一藏家專拍,30件藝術珍品橫跨唐、宋、元、明、清五朝代,以乾隆朝爐鈞釉天球瓶及洪武至永樂朝剔紅花卉紋盞托為首。其中,爐鈞釉天球瓶更是舉世無雙的孤品,全球收藏皆無相同例子。
胡世昌醫生(1924-2006)乃香港第一代兒科聖手,亦是享譽中外的中國藝術品藏家,數十年潛心研藏中國古代藝術,曾任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大英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皆獲之捐贈藏品。晚年即使抱恙,他仍堅持研究,在賢內助胡周妙坤協助下發表著作論文,廣為學術界推崇引用。
這場重磅專拍將於5月5日舉槌,地點為去年底揭幕的邦瀚斯新亞洲總部。
值得一提是次拍賣的一段短片,是由胡氏伉儷三公子用心製作。
除了為短片構思、撰稿及旁述外,更以專業廣告導演的身份及從兒子視角親自執導。在片中久違卻又熟悉的香港七、八十年代氛圍下,精闢扼要地對其父母收藏經歷作描述和回顧;教人如臨其境,更感受到二人對中國藝術的熱忱。
雖只片言隻語,卻滿溢對其雙親的由衷敬意和思念。
Lot 108|清乾隆 爐鈞釉天球瓶「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高度:54.3 cm
展覽著錄:
- 敏求精舍及香港市政局香港藝術館,《明清一色釉瓷》,香港,1977年,頁101,圖錄編號110
估價:HK$7,000,000 - 12,000,000
爐鈞釉創燒於雍正一朝,名字「爐鈞」透露出玄機 - 它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仿照宋代有名的鈞窯,再變化創新而出世,乃清代單色釉中饒具特色之高貴品種。
爐鈞可貴之處,在於單靠人力難以控制。窯中每一個細小環節的微妙變化,都會影響窯變效果,出窯瓷器俱是獨一無二,絕無相同。箇中工藝頗為繁複,需要先以高溫燒製素胎,後吹爐鈞釉,再入窯低溫燒製方成,各色交融垂流,具流淌靈動之感。
本瓶所施爐鈞釉,發色艷麗豐富,呈現深淺不一的綠、藍、紫調,垂流如瀑如峰,氣象萬千,似將天地之靈氣融匯於斯,誠為上品。
天球瓶源自西亞回教金屬器,球形鼓腹,因似天上星球而得名。從明代永宣時期創燒開始,天球瓶便已經是瓷器界名物,配以爐鈞釉更見大器。
爐鈞釉之卓越,一方面源自雍正高雅脫俗的審美,另一方面則有賴傳奇督陶官唐英的不懈努力。
雍正七年,唐英奉命調查鈞窯配方,藉此研製出爐鈞、窯變等仿鈞色釉,以合聖上摹古之心。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紀事碑記》,總結此朝「廠內所造各種釉水」,試配成功與通用的十九種官窯之中,爐均釉便居首位。
爐鈞釉盛行於乾隆朝,各種造型皆有例可尋,但在傳世器物中,天球瓶只有胡世昌醫生珍藏的這一件,再無他例。與此同時,本瓶也是芸芸清宮御製署銘款爐鈞釉器中,體量最大的一件,沒有之一。
自1977年在《明清一色釉瓷》展覽亮相後,本瓶深藏近半世紀之久,直到現在方經由拍場釋出,殊為珍貴。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本瓶寫款是極為鮮見的「軟篆體」。此類寫款見於乾隆八年前後,主要應用於顏色釉器物身上,亦見青花釉𥚃紅及洋彩。
縱觀全球公私收藏,帶此類乾隆款識的傳世品僅約30件,足見何其矜貴。
上月,邦瀚斯帶來一件乾隆朝的青花釉裡紅雲龍天球瓶,同樣是「軟篆體」落款,以遠超估價的US$369萬(HK$2,880萬)易手,摘下今季紐約亞洲藝術週古董成交桂冠。
左為本瓶的「軟篆體」寫款;右為常見篆體寫款
1952年,胡氏於香港大學畢業,獲取獎學金赴英深造,回港後於公立醫院任職,後開設私人診所懸壺濟世,被譽為香港第一代兒科聖手。
1960年代,在南來企業家與文化人推動下,香港掀起了文物收藏風氣。其收藏理念與審美標準,深深影響了本地新一代藏家。他們承襲舊上海與北京的收藏傳統,又融會歐美鑒賞理念,在東西文化交匯中淬煉出獨特收藏文化。
胡世昌醫生正是這一代本地藏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數十年來潛心研藏中國古代藝術的歷程,映照出香港收藏文化的發展風貌。
胡氏為人謙遜儒雅,藏品涵蓋瓷器,玉雕,景泰藍及漆器等多個門類,後趨向以漆器為中心全力鑽研,終成為海内外知名漆器收藏家及學術權威。其蒐藏體系完備,脈絡清晰,涵蓋先秦、兩漢,以迄朱明、滿清各時期,蔚為大觀。
胡氏伉儷
胡世昌醫生曾經接受嚴格科學訓練,治學態度嚴謹,這份精神亦貫穿於其藝術收藏與研究之中。
他對中國藝術的熱愛不亞於行醫的熱忱,儘管白天忙於救死扶傷,但仍堅持每日午飯時間到荷李活道一帶尋找心儀古玩研究,晚上又孜孜不倦鑽研古物典籍、考據器物源流。
胡氏最重要的參考材料,包括書房裡的全套《文物》與《考古》。這兩本期刊於1950年代開始發行,分別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理。讀過的朋友都知道,兩書所載並非風花雪月的文章,而統統是「硬橋硬馬」的考古與研究。從創刊號開始一冊不漏,內頁又滿是註解眉批,求學問的態度可見一斑。
香港東方陶瓷學會成立之初,胡世昌醫生就已經加入成為會員。一次,他被問及學會與其他著名收藏組織有何分野時,就強調學會學術色彩較為濃厚,舉辦展覽和講座,乃至出版會刊等等,不但對研究中國藝術有影響力,也燃起大家對其他亞洲地區、甚至西方藝術的興趣,貢獻頗大。
Lot 115|明洪武至永樂 剔紅花卉紋盞托「大明永樂年製」、「大明宣德年製」款
寬度:21.4 cm
來源:
- 倫敦蘇富比,1983年12月13日,拍品編號56
- 李經澤,Gammon House Art Gallery Ltd.,香港,1984年12月
出版:
- 李經澤及胡世昌,〈洪武剔紅漆器初探〉,《故宮文物月刊》,第220期,2001年,頁56-71;英文版,《Oriental Art》,第47卷,第1期,2001年,頁10-20;再版,《疊彩:抱一齋藏中國漆器》,頁171-182、215-224
展覽著錄:
- 香港東方陶瓷學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漆藝二千年》,香港,1993年,編號46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疊彩:抱一齋藏中國漆器》,香港,2010年,編號36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此器漆色棗紅,髹漆肥厚,刀法圓潤流暢,刻工嚴謹細膩,花瓣層次分明,枝葉舒展自然,為明初雕漆的典型佳作。
明代早期漆器繼承宋元傳統技法基礎,延續了元代雕漆風格特徵並加以突破,工藝飛躍發展。本盞托通體滿飾花葉紋樣,花瓣連綿相疊,枝莖蜿蜒交錯,葉片雕刻纖細,以陰線刻劃筋脈。雖佈局繁密,卻層次清晰,體現了「密而不亂、繁中有序」的精髓。
本盞托斷代為洪武至永樂時期,然其上針刻永樂款在先,再刀刻填金宣德款。面對如此罕見的例子,胡氏曾經和好友 - 著名漆器鑑藏家李經澤合作撰寫論文,判斷此類精雕作品應始製於洪武年間。
本盞托針刻永樂款在先,再刀刻填金宣德款
雕漆工藝極為耗時,成品往往需數年方能完成:需先製胎,再逐層髹漆,每層均需靜置陰乾,待累積至足夠厚度後,方可開始雕刻,最後加以精細打磨。
因此,永樂元年之器物,可能洪武時期便開始製作。此外,洪武漆器偏好雕刻四季花卉,而永樂漆器則大多以單一品種為飾,這點亦為另一點斷代依據。
胡世昌醫生與李經澤認為,永樂時期的雕漆成品原無款識,待器物自南京運抵新都北京後補上。至於同一器物上並存刀刻宣德款與針刻永樂款的現象,目前尚無確實定論。或因雕漆製作周期漫長,跨越兩朝,經宣德帝許可後統一補刻新款,遂形成雙重款識並存之特例。
類似的七葵瓣式存世例子極罕,僅見兩例,同樣雕四季花卉,一件藏於北京故宮,為清宮舊藏,帶永樂款;另一件無款,為東京靜嘉堂文庫藏品,曾展於《彫漆》,由名古屋德川美術館和東京根津美術館合辦,並著錄於展覽圖錄。惟此兩例皆未見後加宣德款。
明永樂款 剔紅花卉紋七瓣葵花式盞托|北京故宮
1990年代末,胡醫生身體抱恙,雖然結束了診所業務,但仍然努力不懈地做研究和寫論文。胡周妙坤不但系統整理歷代文獻,又親自整理丈夫所有手稿,同時拍攝大量研究所需照片。在後來一次罕有的訪談之中,胡醫生特別感謝太太多年來的付出、包容、忍耐。
胡周妙坤女史(1928-2024)出身醫學世家,父親周懷璋為初代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生,亦為養和醫院前身 - 香江養和園的創辦人之一。她曾任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館長(1965-1970),學養深厚,組織才能出眾,多年來悉心輔佐丈夫的收藏與學術研究,故每件藏品都凝聚著二人共同的心血與智慧。
胡氏伉儷對收藏和研究的熱忱並不局限於個人。
已故知名收藏家區百齡(胡氏為其家庭醫生)曾憶述,1974年秋天首次隨扶輪社會友參觀拍賣行預展,在數百件展品前不知從何入手之際,幸偶遇胡夫人,得其細心講解天球瓶、扁壺、梅瓶等器型,和粉彩、闘彩等分別,與他首度參與拍賣就摘下十多件古玩不無關係。
胡世昌研究筆記,滿是註解眉批
藝術界之中,藏家和學者的界線通常很清楚。能同時兼備這兩個身份,而且公認為大家者,寥寥可數。
多年來,胡氏曾發表多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不但於《香港東方陶瓷學會會刊》、《東方美術Oriental Art》等發佈,更獲《故宮文物月刊》刊登。這些論文經常以中、英雙語撰寫,考證嚴謹,旁徵博引,至今仍然為廣大學者研究引用。
與此同時,胡氏伉儷亦積極推廣,讓社會大衆對中華歷史文化傳承及工藝加深了解,一直以來慷慨借展各式藏品予多家博物館及藝術機構,包括曾捐贈文物至大英博物館,並慨贈陶瓷文物和書刊予中文大學文物館。
胡醫生於收藏和學術上的成就,亦使他於1980年代獲邀擔任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並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文物專家名錄」。
Lot 121|元末明初 黑漆嵌螺鈿訪友圖三層委角方盒
高度:23.5 cm
來源:
- 李經澤,Gammon House Art Gallery Ltd.,香港,1979年3月
展覽著錄:
- 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漆藝二千年》,香港,1993年,編號92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疊彩:抱一齋藏中國漆器》,香港,2010年,編號26
估價:HK$350,000 - 550,000
此盒工藝考究,螺鈿鑲嵌精妙,紋飾構圖繁密,華美瑰麗,整體構思匠心獨運,是同類器物中的佳作及典范,反映其時螺鈿漆工藝水平之精湛。
參考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元末明初一例,著錄於《East Asian Lacquer: 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紐約,1991年,編號57。另見東京根津美術館藏一件元代螺鈿人物樓閣圖梅瓣式漆盒,見《宋元の色とかたち》,東京,2004年,編號131。又可參考沐文堂藏一件明初黑漆螺鈿夏日迎賓圖六角奩,著錄於《中國漆藝》,香港,2010年,頁170至171,編號43。
比較一件明代黑漆嵌螺鈿人物樓閣圖六方蓋盒,售於紐約佳士得,2010年9月17日,拍品編號1260。
Lot 118|清十八世紀 紫檀百寶嵌三陽開泰圖盒
長度:19.5 cm
來源:
- 壽康公司,香港,1980年8月
估價:HK$180,000 - 250,000
「三羊」象徵新春伊始、時來運轉之吉兆。如本拍品所示,「三羊」常伴以太陽,即寓意「三陽開泰」。「三陽」典出《易經》,原指乾卦(天)之三陽爻,位居坤卦(地)三陰爻之下,故「三陽開泰」又有天地交泰、萬象更新之意。
類似的紫檀百寶嵌例子,可比較一件明嘉靖紫檀嵌玉石「蘇武放羊」圖蓋盒,傳周柱製,售於香港蘇富比,2013年4月8日,拍品編號145。
Lot 111|明十六世紀 銅胎掐絲琺瑯葡萄紋渣斗
高度:10.5 cm
來源:
- 倫敦古董商Bluett & Sons Ltd.,1975年12月
估價:HK$120,000 - 180,000
類似的葡萄紋裝飾可見於兩件明早期掐絲琺瑯三足爐,均為清宮舊藏,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1:元明掐絲琺瑯》,北京,2011年,編號44及45。
另可比較形制類似一例,售於香港邦瀚斯,2013年11月24日,拍品編號386;又比較一例,售於倫敦佳士得,2008年5月13日,拍品編號47。
Lot 105|唐 白釉蓋壺
高度:11.4 cm
來源:
- 倫敦古董商Bluett & Sons Ltd.,1976年6月
估價:HK$60,000 - 80,000
倫敦維多利亞與阿伯特博物館(V&A)藏有一件唐代白釉罐,館藏編號:CIRC.730-1931,可供參照。另可比較一件隋/初唐時期同類器,為尤金·伯納德伉儷(Mr & Mrs Eugene Bernat)舊藏,曾借展於波士頓美術館,1947年,編號44,以及庫瑞爾畫廊《Early Chinese Ceramics》,1959年,編號42。
參考另一例,惟沒有蓋子,售於紐約佳士得,2010年9月17日,拍品編號1301。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胡世昌醫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國藝術藏珍
地點:皇后大道東50號 太古廣場六座10樓
拍品數目:30
預展日期:2025/5/1 - 4|10am - 6pm
拍賣日期:2025/5/5|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