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瀚斯最近進駐全新亞洲總部,開幕拍賣將於本月稍後時間隆重上演。如此重要時刻,這間跨國拍行的傳統強項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又怎能缺席?
今季「誠虔韻映」專場,焦點落在一尊乾隆時期的舞姿佛母身上,達90 cm之高,渾身散發著古印度帕拉王朝氣息,體量與品質俱是震撼,很可能是當年為了承德皇家廟寺而特製的重器。
此外,同場亮相還有一系列精彩非常的丹薩替寺造像,象徵著歷史上西藏美學的輝煌高峰。
乘此難得機會,The Value走訪了坐落金鐘太古廣場六座的邦瀚斯亞洲新總部,邀請譚遠卓(Dora Tan,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拍賣主管兼專家)引領大家踏上這場佛教藝術之旅。
乾隆時期(1735-96)錯銀錯紅銅舞姿佛母銅像 或為顰眉佛母
喜馬拉雅藝術網藏號:15615
高度:90 cm
著錄:
- Nathalie Bazin,《Rituels tibetains:Visions secrètes du Ve Dalai Lama》,巴黎,2002年,頁82,編號28
展覽:
- 「Rituels tibetains:Visions secrètes du Ve Dalai Lama」,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2002年11月5日-2003年2月24日
來源:
- Guy Kaufmann珍藏
- 後由家族傳承
- 佳士得,巴黎,2015年6月9日,拍品340
估價:HK$5,000,000 - 7,000,000
此尊乾隆時期的舞姿佛母,很可能是為了承德一座皇家寺廟而造,當年應該與另外四尊神祇,合組不空羂索觀音五尊壇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朝廷在康熙帝命令下開始興建承德避暑山莊;及至乾隆時期,山莊周圍的外八廟建築亦終告竣工。自此,承德不但是皇室避暑和娛樂之地,同時亦成為一個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讓滿清得以聯繫蒙古、西藏的貴族及宗教領袖,以鞏固滿蒙聯盟。
如此背景下,寺廟的建築和藝術品自然結合了漢藏傳統。乾隆不但命人仿照布達拉宮,在承德興建普陀宗乘之廟,以慶祝他本人和母親的壽辰;及後為迎接六世班禪,又依照後者所居的扎什倫布寺形制,在承德修建須彌福壽之廟。大興土木的同時,他亦不遺餘力支持製作佛像唐卡。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帝曾經下令製作佛教藝術品和紫檀佛龕,以供須彌福壽之廟所用。匠人當時所借鑑的,包括宮廷本身的珍貴藏品。
承德外八廟建築
在三世章嘉協助監督之下,乾隆帝下令製作大量金銅造像,以宮廷藝術出品表現出藏傳佛教的系統結構。其中,造像題材之豐富,乃至對文字經典的呈現,都在佛教研究範疇獲得重視讚賞。
與此同時,乾隆帝又邀請尼泊爾和藏地匠人赴京,與中原工匠一同工作,令宮廷造像的工藝水平更上一層樓。數百年以來上貢朝廷的印度、尼泊爾、西藏金銅佛像,亦成為皇家作坊的上佳設計藍圖。
背後推動著這一切發展的,無疑是乾隆帝敏古摹古的審美態度;在我們面前的這尊舞姿佛母銅像,則是此朝頂尖工藝的心血結晶。
佛母的肢體輪廓、舞蹈姿勢、頭髮服飾、乃至大量運用銀和銅去表現衣服珠寶與圖紋的手法,無不顯示出印度帕拉王朝(又稱波羅王朝)的藝術風格。
然而,兩者差異也頗為明顯。尤其是佛母尺寸達90 cm之高,遠比便於攜帶移動的帕拉造像要巨大得多。佛母的彎彎長眼、柳葉般的細眉、以及恬靜平和的微笑,也更傾向於中國傳統審美。
全賴一流的金屬工藝與不惜工本的財力,有清一代成功創造出如此雄偉的神像,尤其適合供奉於承德寺廟之中,在宗教乃至外交活動上大放異彩。
乾隆崇尚藏傳佛教,而他對早期印度、喀什米爾、西藏、尼泊爾銅像的喜愛與追求,亦顯示出這位天子對箇中的藝術歷史有著深厚認識。
與這尊舞姿佛母相似的造像,我們在清宮與承德收藏都可以找到例子。
2020年,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扎什倫布寺、須彌福壽之廟合辦「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避暑山莊」特展,以六世班禪在承德覲見乾隆帝為主線,展示逾百件珍貴文物。一眾焦點之中,有一尊來自承德外八廟的度母像(下圖),不但體量碩大,其身軀臉容,以及珠寶鑲嵌,俱與我們這尊舞姿佛母極為相似。
正是該尊重要的度母像,令我們相信舞姿佛母很可能亦是源自承德。《藏傳佛敎造像:承德外八廟藏》一書之中,亦有三尊觀音立像堪作比較。其中一尊觀音,亦在2020年特展亮相,當時就在度母像身旁展出。
左為是次舉槌的舞姿佛母,右為2020年展出的承德外八廟度母像
金銅造像的品質以及其所能帶來的美學體驗,無疑比以往更加受到關注。它可以是一尊優美的尼泊爾度母、可能是「菩薩道」的持拂塵者、亦可以是Speelman或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珍藏的毘魯巴造像。無論表現甚麼主題,一件藝術品能夠稱之為卓越,美麗和罕有是兩者缺一不可。
印度與喜馬拉雅藝術的收藏家群體是全球性的,東方和西方的藝術愛好者都為之所深深著迷。我們為Speelman珍藏舉辦的亞洲預展就是最佳例子,當時不但藏家與客戶聚首一堂,更吸引到五湖四海的朋友到來。
年輕一代的熱情也令我們十分鼓舞。理所當然地,他們有些人曾經修讀相關藝術課程,甚至本身已經是學者或專家。不過與此同時,也有部份是剛開始踏上收藏之路,甚或單純想要欣賞非一般的美術館級數珍品。每尊造像、每幅唐卡、每件喜馬拉雅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意味著箇中總有精彩故事可以分享。
藏中 約1430至50年 銅鎏金毘魯巴像|2024年,巴黎邦瀚斯「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專場,€1,258,400成交
藏中 丹薩替 十五世紀早期 銅鎏金西方廣目天王像|2024年,香港邦瀚斯,HK$37,964,000成交
二十世紀拍攝的丹薩替寺黑白照片
丹薩替寺是西藏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頁,更代表著造像美學的一個高峰。我們很幸榮獲得藏家支持,去年以近HK$3,800萬拍出一尊精彩絕倫的丹薩替廣目天王像。
從圖像學來說,丹薩替寺佛塔的設計,其實與佛教信仰中的曼荼羅所相對應。由於其時主要參考印度和尼泊爾的經典,所以許多造像的名稱和身份,在後期的漢語或藏語文獻中皆無明確記載。正因如此,這些有關早期佛教系統的資訊尤為珍貴。有些神祇,舉如我們是次帶來的金剛鏁菩薩,在其他派別或地區中都極為罕見。
從藝術角度出發,這些造像製作時不惜工本,使用了大量貴重的金屬、鎏金、石材,顯示出丹薩替寺曾經在財富和影響力上雄霸一方。它們雄健壯碩,或笑或怒,表情生動,身上所穿裝飾華麗,珠寶也是充滿特色。
丹薩替寺的佛塔,最初由內瓦爾工匠的頂尖工藝所主導,後來汲取中土、藏地、尼泊爾美學,融會貫通,迎來最成熟的風格階段。
藏中 丹薩替 十四世紀下半葉 豐饒女神銅像
喜馬拉雅藝術網藏號:1966
尺寸:52 x 51 cm
來源:
- 私人珍藏,約2005年得自歐洲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誠如我剛才所言,丹薩替寺藝術的工藝與風格,是隨著歲月而有所變遷的,而這兩件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先是豐饒女神,無論是她美麗的臉龐與身軀,底座上巨大寬闊的五片蓮瓣,優美的花蔓乃至珠寶裝飾,統統散發著濃厚的尼泊爾美感。即使是女神周邊的長壽女神與財富女神,每一位也都栩栩如生,並在構圖上藉由精緻的蓮莖連接起來。
如此一件藝術精品,體現了早期的尼泊爾匠人,如何傾注全副心血精力,運用巧手塑造出心目中最理想的女神形象 - 他們深信只有如此完美的身體,女神才會降臨。與此同時,造像身上的諸般細節,好像肩上髮絲下的首飾流蘇,也說明了這些匠人的創意與想像力,當時就受到廣泛欣賞與接受。
不僅這樣的濃厚的尼泊爾風格作品流傳很少,甚至這個佛母的形象也難得一見。
譚遠卓 Dora Tan|邦瀚斯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 拍賣主管兼專家
藏中 丹薩替 十五世紀早期 銅鎏金大黑天像
喜馬拉雅藝術網藏號:23692
尺寸:55 x 45.5 cm
著錄:
- Jean-Luc Estournel,《About the 18 Stupas and Other Treasures Once at the Densatil Monastery》,見asianart.com,2020年9月29日,圖237
來源:
- 私人珍藏,2005-2006年間得自香港
估價:HK$3,500,000 - 4,500,000
相對來說,大黑天更傾向於西藏風格,又或者說是更符合我們對十五世紀忿怒尊的印象。粗壯的身軀予人可愛討喜之感,這點與西藏同時期的其他忿怒立像一致。雖然屬於忿怒尊,但他臉上露出生動愉快的神情 - 這是受到元朝風格影響,我們在一些大理國造像中也看到相同情況,展現出彼時對中原審美的喜愛。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大黑天身體異常厚重,比之飾板浮雕,幾乎成為了一件立體的獨立造像,充分顯示出匠人技藝之高超。此外,大黑天狀況品相之佳,例如還殘留部份原裝鎏金,亦使之更見矜貴。
順帶一提,此尊大黑天與去年高價易手的廣目天王像,風格一致,甚至極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座佛塔,見證著丹薩替藝術最輝煌的時期。
藏中 丹薩替 約1267年 銅鎏金金剛鏁菩薩像
喜馬拉雅藝術網藏號:1965
高度:26 cm
著錄:
- Gennady Leonov,《Images of Dharma:One Thousand Years of Tibetan Art,》Spink & Son Ltd.,1991年
- Pratapaditya Pal,《Himalayas:An Aesthetic Adventure》,芝加哥,2003年,頁147,編號96
- David Weldon,《Defining the Style of A Group of 13th Century Tibetan Gilt Copper Statues》,見asianart.com,2018年9月13日,圖5
- Jean-Luc Estournel,《About the 18 Stupas and Other Treasures Once at the Densatil Monastery》,見asianart.com,2020年9月29日,圖29
展覽:
- 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芝加哥,芝加哥藝術博物館,2003年4月-8月;華盛頓,Arthur M. Sackler展廳,史密森尼學會,2003年10月-2004年1月
來源:
- Spink & Son Ltd.,倫敦,1991年
- 蘇富比,紐約,1994年6月4日,拍品23
- 瑞士私人珍藏
- 佳士得,紐約,2004年3月25日,拍品62
- 亞洲私人珍藏
估價:$4,000,000 - 6,000,000
此尊造像手持鎖鏈,描繪的乃是金剛鏁菩薩,無論是蓮瓣底座、天衣肩掛、耳環、乃至仿如繁花綻放的頭飾,造工俱是精細獨特。
造像最初置於丹薩替寺首座建成的佛塔之上,位處從下數起第三層的西北方,與金剛鉤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鈴菩薩分別守護四方。這四位菩薩,和佛法中度化眾生的四攝法 -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相對,故合稱為「四攝菩薩」。
「四攝菩薩」之中,我們如今還可找到風格相近的金剛索菩薩像,來自寺裡頭後期落成的佛塔。至於金剛鏁菩薩,在已知記錄上確實是難尋他例,最為收藏圈認識的有一尊銀像,出自十一至十二世紀藏西地區,而非丹薩替寺,為著名佛教藝術收藏「菩薩道」雅蓄,直到去年在紐約釋出市場。
編按:「鏁」同「鎖」,兩者為異體字關係
藏中 丹薩替 十五世紀上半葉 銅鎏金大千摧碎佛母像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藏號:1968
高度:27.2 cm
來源:Lempertz,科隆,2013年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大千摧碎佛母,與大隨求佛母、大孔雀佛母、大密咒隨持佛母、大寒林佛母合稱「五守護佛母」,最初並無肉身形象,僅以五種有守護功能的陀羅尼經去表現,直到後來被賦予人格,變成如今欣賞到的佛母模樣。
在藏傳佛教信仰中,五守護佛母具有使人遠離疫病和災難的能力,備受信眾敬仰,屢屢成為壁畫、唐卡、造像描繪的對象。不同組合中各佛母之樣貌與法器亦有不同,變化奧妙。事實上,我們在甘肅榆林窟、西藏白居寺、乃至滿清宮廷之中,都可以找到她們的蹤影。
丹薩替造像之所以深得藏家垂青,背後有幾個原因。首先,這些造像出自尼泊爾與藏地頂尖匠人之手,工藝非凡;其次,就著早期密宗文本和這些珍罕的神祗造像、乃至它們在佛塔的佈置排列,丹薩替寺藝術對藏家和學者來說都極具意義;再者,丹薩替寺本身毀於近代,佛塔全毀,許多造像當時已經遭到毀滅性破壞。
2017年,一尊丹薩替寺的大隨求佛母,在北京拍賣以超過RMB 3,000萬易手。所謂「物以罕為貴」,相比之下,丹薩替寺或西藏的大千摧碎佛母造像,還要比之更為稀少鮮見。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誠虔韻映
預展日期:2024/11/23 - 27
拍賣日期:2024/11/27
地點 : 太古廣場六座11樓(香港皇后大道東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