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es Speelman珍藏載譽歸來 元代釋迦苦修像領銜香港邦瀚斯專拍

去年,巴黎邦瀚斯為Jules Speelman舉辦單一藏家專場,來帶二十多件精彩的喜馬拉雅藝術品,結果叫好又叫座,拿下93%的高成交率,斬獲近€1,520萬,金額足足是拍前總估價三倍之多。

今年,適逢這位傳奇古董商八十大壽,香港邦瀚斯特別為之策劃兩個特備專場 - 八件重器壓陣的「八秩・八珍」,以及僧侶和大成就者為主題的「苦樂為道」,將於5月5日隆重舉槌。

早前在各地巡展期間,這批佛教藝術珍品已經引起熾熱討論,其中又以元代的釋迦苦修像最受矚目。邦瀚斯是如何與Jules Speelman結緣?巡展為何選擇成都為首站?釋迦像以外還有甚麼珍稀傑作?近年為藏家垂青的上師造像,在藝術史上又擔當怎樣的角色?

以上種種疑問,我們交由兩位幕後功臣 - Asaph Hyman(中國古董藝術部環球主管)與譚遠卓(Dora Tan,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拍賣主管兼專家)親自解答。


Jules Speelman與太太Adele Speelman


Asaph Hyman|邦瀚斯 中國古董藝術部環球主管

Jules Speelman與邦瀚斯如何結緣?去年為何會有舉辦「耀采凝輝: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專場的構思?


A & J Speelman是全球手執牛耳的中國及亞洲藝術古董商,由父親Alfred Speelman奠定基石,兒子Jules Speelman發揚光大。營商以外,Jules本身亦是資深藏家,雅蓄佛教藝術等多個門類,對藝壇深具影響力。在各地博物館長、收藏家、國際拍賣行專家之間,他的名字無人不識。邦瀚斯和Jules合作多時,我們非常感謝他的信任。

去年6月,巴黎邦瀚斯「耀采凝輝: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拍賣舉槌前夕,Jules曾經說道:「把這些藏品帶到拍場,心情當然很複雜。不過我也頗感好奇:市場如何看待我這些年來的收藏?我深信這些藏品是極具質素的。至於大家鑑賞之時,會否也看到當中的藝術價值和我所付出的努力?這正是我想知道的。」

該場拍賣創下的佳績,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答案 - 斬獲逾1,520萬歐元成交額,足見環球收藏家對Jules深耕多載的藏珍是如何欣賞,對有機會把它們收入囊中又是如何高興。


譚遠卓 Dora Tan|邦瀚斯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拍賣主管兼專家

香港拍賣在內地巡展,多以北京或上海為重。為何今次選擇成都作為首站?


北京、上海固然是重要城市,但內地還有許多收藏藝術的重鎮。

成都鄰近西藏,與佛教藝術有著深厚淵源。能夠在這個古都認識不同世代的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我們喜馬拉雅藝術部門的Mark Rasmussen(國際總監)、譚遠卓(拍賣主管兼專家)、以及中國區總經理汪潔都倍感高興,同時十分期待在即將舉行的香港拍賣預展中再次與他們見面暢談。


今次拍賣為何分為兩個專場?這樣的安排如何體現Jules Speelman的收藏哲學?


今年是Jules Speelman八十歲大壽。在許多文化之中,這都是人生中的重大里程碑,而他選擇了與別不同的方式來慶祝 - 舉辦「八秩・八珍」拍賣,為大家呈獻八件佛教藝術重器。

邦瀚斯很榮幸能同時為他策劃另一個特備專場,以佛教僧侶和大成就者為主題,取名「苦樂為道 - 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Jules對佛教藝術充滿熱情,且對珍稀佳品有著敏銳洞察力。這兩場獨特的拍賣會,正好體現出他收藏的學養知識何其深厚淵博。



Lot 2|元 銅鎏金釋迦牟尼苦修像

高度:28 cm
來源:Eskenazi Ltd,倫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展覽:「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專場:八秩.八珍
估價:HK$8,000,000 - 10,000,000


佛教造像世界之中,釋迦是常見主題,各類苦修者像亦不鮮見。比之兩者,此尊釋迦苦修像造型和審美有何獨特之處?反映出一種怎樣的信仰精神?


不僅是對喜馬拉雅藝術愛好者而言,漢地審美概念如此鮮明的佛陀像實在難得一見。在漢傳佛教美術中,能夠將人物神韻、身形比例、裝飾細節塑造至如此境界的苦修像作品亦寥寥無幾,廣為人知的只有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一例。

佛陀面容沉思,枯瘦的雙手交疊,既有形銷骨立的樣貌,眉目與姿態間又充滿超然恬靜之意,不悲不苦。地上鋪滿落葉,頓生樹下證道之意味。衣物雖薄薄一層,花紋卻鏨刻細密,以華貴之氣烘托苦修之相,可謂極致的對比,有種以樂景襯悲情之感。

我尤為欣賞這尊佛像極為簡潔的輪廓與雕塑美感,尤其從後背觀之,脊柱優美的弧形仿佛已經如此千年,雖為靜態,力量卻十分震撼。佛陀一側的衣角彎曲垂落,以弧形打破對稱式的深邃沉重之感。



Lot 4|藏中 十一/十二世紀 銅鎏金彌勒像

高度:49.3 cm
來源:入藏於紐約,2007年
展覽:「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專場:八秩.八珍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大家熟悉的彌勒菩薩是「大肚笑佛」,此尊「後弘期」彌勒像卻是俊秀王子造型,為何如此?


對,說起彌勒是未來佛,為諸天人說法。然而,很多人都會先想到大肚笑佛的模樣,其實那是中原地區的流行樣式。據說有這樣一位和尚,在一種信仰中是彌勒轉世,故而兩種形象合二為一,成為彌勒在民間流行的樣貌,但是在喜馬拉雅藝術史上,彌勒形象卻並非如此。

早在犍陀羅時期,便有古希臘羅馬式英俊少年樣貌的彌勒菩薩石雕,或坐姿說法,或長身玉立,手中寶瓶便是身份寫照。立姿彌勒亦常見於一佛二菩薩的固定組合,於後世印度、尼泊爾、西藏繪畫及造像作品中比比皆是。

印度拉達克的巨型彌勒像、尼泊爾的早期石雕、金銅造像中的彌勒菩薩皆承襲相似樣式。敦煌著名的交腳菩薩,則可視為絲路藝術對佛像的詮釋。


藏地在九世紀經歷了朗達瑪滅佛,進入百年黑暗時期。後來佛法再興,進入「後弘期」,此時造像風格如何?又怎樣影響後世造像?


「後弘期」是一個蓬勃的時代,不但建造了扎塘寺等大型寺廟、翻譯與傳播經文,亦創造了風格融合的佛像與壁畫。

這段時期,印度與西藏造像風格同時呈現於一尊佛像之上,兩者互相輝映,反映了在佛教第二次由印度傳入西藏的後弘期時代,西藏藝術家對帕拉藝術的深入研習。

此外,西域風貌同樣出現在此時期,如夏魯寺中,或許來自於闐或元宮廷。對印度、克什米爾及尼泊爾風格的借鑒,促使西藏在大約十五世紀開始,走向本土藝術的長足發展與風格顯著的時期。



Lot 5|藏中 丹薩替 約1267年 銅鎏金蓮華手觀音及馬頭明王像

高度:27 cm
來源:Bodhicitta Inc.,紐約,2007年   
展覽:「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專場:八秩.八珍
估價:HK$3,000,000 - 5,000,000


此造像形制獨特,觀音與馬頭明王並列有多罕見?知道當時在丹薩替寺何處安放嗎?

一尊立姿菩薩配合脅侍神祇之樣式,應當為吉祥多門塔所獨有。馬頭明王很早就是一個獨立神祇,一份十三世紀有關直貢與丹薩替吉祥多門塔的記述,令此尊造像之題材、在靈塔之原本位置得以清晰確知。

該舊檔案描述,觀音手持純淨蓮花,馬頭明王則手持短杖(Czaja,《Medieval Rule in Tibet》,2013年,卷一,頁527)。此造像原應位於吉祥多門塔面西第四層,自左側烘托著中央佛陀像。第四層造像再現八大菩薩之天宮眷屬,每一尊皆有隨侍,分別位於四面中央佛陀之兩側身旁。

 

丹薩替寺全盛期近200年之久,各時期造像受到不同的文化和藝術影響。例如,2023年在邦瀚斯近HK$3,800萬成交的廣目天王像,就散發濃厚的中原氣息。是次的觀音及馬頭明王像,美學上又有何特色風格?


的確,廣目天王像誕生之時為西藏藝術風格更為融合的時期,西藏本土的審美與中原的影響顯著,因此廣目天王的形象更接近一位中原將軍。

因初代匠人中多有尼泊爾藝術家,故早期的丹薩替造像具有極鮮明的尼泊爾審美特色,整體而觀,圓潤而婀娜的身姿、複雜而流暢的珠寶,處處曲線而非生硬線條。

觀音及馬頭明王像便是早期丹薩替的尼泊爾經典樣貌。觀音身形頎長而俊美,面容柔和寧靜,錯嵌華貴珠寶設計,尤其可見菱形寶石環繞的頭光五彩斑斕,無一不是尼泊爾人塑造少年般的菩薩像之最優美樣式。此尊造像的馬頭明王尤為活潑可愛,神采飛揚,身軀渾圓,為造像增添無比活力與趣味。


藏中 丹薩替 十五世紀早期 銅鎏金西方廣目天王像|2023年,香港邦瀚斯,HK$37,964,000


雖然我們最常接觸的佛像,是以菩薩或神祇為主題,但上師造像亦甚為藏家所喜。例如2023年紐約亞洲藝術週,一組薩迦派五祖像在邦瀚斯舉槌,以近估價6倍的US$294萬成交。上師像在佛教和造像藝術史上有多重要,鑑賞上又有何特別之處?


上師像可謂西藏佛教藝術所獨有的特殊題材。藏人頂禮上師,如此虔誠,以至於以營造佛與菩薩的同樣心血巧思,來鑄造這些上師與大成就者,成為代表西藏本土美學的經典題材。

這些上師像作為肖像藝術,每一件均表現了上師個人化的樣貌與獨一無二的神韻,年歲長幼、沉穩與瀟灑、雄壯與清秀,極為寫實,呈現出多樣而精彩的樣貌。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尊上師像都可作為獨立雕塑作品來欣賞,人物的精神超越法度,在這裡得以淋漓盡致地彰顯,頗具現代藝術意味。

這些上師像又常帶有銘文訊息,為研究上師、寺廟歷史,以及藝術風格所出現之最早或最晚年代提供依據。相信隨著深入研究,寺廟及僧人的生平與建樹將更廣為人知。


藏中 十五/十六世紀 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師銅像|2023年,紐約邦瀚斯,US$2,940,375



Lot 102|西藏 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阿瓦都帝巴像

銘文:精進行於甚深道,悉地成就已獲得,踐行聖凡不二法,阿瓦都帝我頂禮。
高度:17.5 cm
來源:蘇富比,紐約,1998年3月26日,拍品157
展覽:「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專場:苦樂為道-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相對於菩薩神祇,大家對上師或許沒有那麼了解。能請你挑選幾尊精彩造像,替我們講解嗎?


上師像是極具趣味的題材,可欣賞鑄造工藝之超凡、上師肖像之美、所帶有之歷史意涵,或是藝術家獨具的巧思與自由發揮的空間。這尊大成就者阿瓦都帝巴像是我最喜愛的上師像之一,姿態如此複雜,卻又瀟灑自若,一手撐地,一手以指觸地,彷彿將一位大成就者揮灑自如的動作瞬間凝固下來,行雲流水,極富雕塑的欣賞趣味。

他的花環與耳飾皆為葉形,比尋常珠寶更見巧思。面容威嚴,符合阿瓦都帝巴曾為一小國之主的身份,後來在大成就者達瑪茹巴的引導下捨棄王位,皈依佛門,獲得「阿瓦都帝巴」之名,意指捨棄世俗財物與俗務的行者。

此尊造像極可能出自一組展現「道果」法脈傳承上師的造像群 -「道果」為薩迦派最核心的教法。阿瓦都帝巴曾教授印度大師伽耶達羅(圓寂於1103年),後者將這一重要法門傳入西藏。

Lot 111|藏中 十六世紀晚期/十七世紀早期  噶舉上師銀像

高度:16.5 cm
來源:入藏於香港,2008年
展覽:「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專場:苦樂為道 - 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此尊銀質上師肖像有難得一見的俊秀面容與靜美之感,頭部微微傾斜,恰到好處,彷彿正在深思。班智達帽象徵傳承教法,亦表現出這位上師探討教法之平易近人。

莊嚴的僧袍上,漩渦紋般的祥雲與幾何花卉圖案巧妙融合,織就繁複的錦衣,簇簇花紋與長方形坐墊表面之刻畫互相呼應。每一層衣物皆刻畫得清清楚楚,無比清爽悅目。

Lot 118|夏魯寺 藏中 十四世紀  銅鎏金上師像 或為布頓仁欽珠

高度:20 cm
來源:入藏於法國,2019年
專場:苦樂為道-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估價:HK$1,500,000 - 2,000,000


這尊上師衣袂飄落,引人懷想北魏微笑的菩薩。月牙形層層衣褶堆疊如牡丹,對衣物如此細緻而別具一格之呈現,獨一無二,以現在眼光來看堪稱上師中最佳著裝者。

左手握著經書,突顯其無與倫比的博學廣識,以及終生對佛學之熱忱。背面橫豎交錯的鋒利刻花,與光潔如絲綢的表面相映成趣,繁簡相宜。

Lot 115|西藏 約1480-90年  銅鎏金薩迦班智達像(左)

銘文譯文:頂禮大班智達之蓮足,彼可通達一切知,唯喜利他諸事業,菩薩相好以莊嚴。為圓滿傑策·貢嘎旺秋之宏願,此班智達聖像[之委託],薩姜阿義僧格給之命,乃成工巧技藝之巔峰。吉祥圓滿。
高度:33.7 cm
展覽:

  • 「佛韻 : 造像藝術集粹」,首都博物館,北京,2013年11月8日至2013年11月28日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著錄:

  • Amy Heller,「Portable Buddhist Sculptures of Lo: A Chronological Selection, 15th through 17th Centuries」,收錄於Erberto Lo Bue編,《Wonders of Lo:The Artistic Heritage of Mustang》,2010年,頁90,圖7.1a及b
  • 一西編,《佛韻 : 造像藝術集粹》,北京,2013年,頁128-9

專場:苦樂為道 - 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Lot 116|西藏 約1480-90年  銅鎏金俄爾欽貢噶桑波像(右)

銘文譯文:虔敬頂禮眾生至尊師,彼之法眼遍照一切法,以其慈心弘揚聖法宴,導師事業圓滿皆無瑕。為圓滿傑策貢嘎旺秋之宏願,此尊上師聖像[之委託],依薩姜阿義僧格之命,乃成工巧技藝之巔峰。吉祥圓滿。
高度:32.4 cm
展覽:

  • 「佛韻 : 造像藝術集粹」,首都博物館,北京,2013年11月8日至2013年11月28日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著錄:

  • Amy Heller,「Portable Buddhist Sculptures of Lo: A Chronological Selection, 15th through 17th Centuries」,收錄於Erberto Lo Bue編,《Wonders of Lo:The Artistic Heritage of Mustang》,2010年,頁92,圖7.2a及b
  • 一西編,《佛韻 : 造像藝術集粹》,北京,2013年,頁126-7

專場:苦樂為道 - 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此兩尊銅像帶有詳細銘文,應為紀念第四任俄爾寺住持傑策貢嘎旺秋(1424 - 78)圓寂而作。

當中一尊面容更為古典而理想化,另一則瘦削而真實,體量震撼,細節處理卻流暢而潤澤,相映成趣。此兩尊像所屬系列的委託年代,極可能為十五世紀最後二十年,產地屬木斯塘,佐證了上師像所帶銘文的研究意義。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
Jules Speelman
八秩・八珍
拍賣日期:2025/5/5|7pm

專場:
Jules Speelman
苦樂為道 - 不朽的僧侶與大成就者
拍賣日期:2025/5/5|7:30pm

拍賣及預展地點:太古廣場六座10樓(香港皇后大道東50號)
預展日期:2025/5/1-5|10am-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