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千年彌勒領銜 早期喜馬拉雅佛像雲集香港邦瀚斯

古董收藏很多時是一個向上追溯的學習過程。以瓷器為例,一開始最易為明清御窯的繽紛萬彩吸引,然後逐步欣賞高古宋瓷的單色之美。

喜馬拉雅藝術也一樣,歷經鎏金造像的華貴洗禮後,又會為更久遠的古雅審美所驚艷。全球拍賣重鎮當中,早期佛像傳統上在紐約最受歡迎,然近年在亞洲高價成交日多,可見藏家眼光與品味一直在擴闊提升。

今年香港春拍,邦瀚斯策劃了特備專場「蓮台之上:早期佛教造像藝術」,細選十三尊佛像,來自克什米爾、斯瓦特、西藏等地,橫跨六至十三世紀共八百年歲月,悉數曾於北京故宮的特展亮相,不但呈現出色彩鮮明的地域風格,同時也隱現出喜馬拉雅藝術之源流與承傳。

事不宜遲,讓我們從印度西北部曾經的佛教中心 - 克什米爾出發,踏上這趟佛法之旅。



Lot 813|克什米爾 約十世紀 彌勒菩薩銅像

高度:38 cm
來源:

  • 泛亞收藏
  • 紐約蘇富比,2000年3月23日,拍品20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Indian Buddhist Sculpture in American Collections」,1968年,編號55,J. B. Speed Art Museum,路易維爾,肯塔基州,1968年2月27日至3月31日
  • 「The Sensuous Immortals, A Selection of Sculptures from the Pan-Asian Collection」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1977年10月24日至1978年1月15日;西雅圖藝術博物館,1978年3月10日至4月23日;丹佛藝術博物館,1978年5月26日至7月30日;納爾遜-阿特金斯畫廊,1978年9月15日至10月29日;加拿大國家美術館,1979年1月26日至3月12日;托萊多藝術博物館,1979年5月6日至6月24日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Wayne Begley,《Indian Buddhist Sculpture in American Collections》,路易維爾,1968年,編號55
  • Hugo Munsterberg,《Sculpture of the Orient》,紐約,1972年,圖版30
  • Pratapaditya Pal,《Bronzes of Kashmir》,格拉茨,1975年,頁128-9,圖42
  • Pratapaditya Bal,《The Sensuous Immortals》,洛杉磯,1978年,頁54,編號27
  • Urich von Schroe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126-7,編號20E
  • Chandra L. Reedy,《Himalayan Bronzes. Technology; Style, and Choices》,紐瓦克,1997年,編號K75
  • 《Zhiguan Museum of Fine Art》,北京,2018年,頁112-25,編號6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104-7,編號16 

估價:HK$12,000,000 - 18,000,000


在古代,克什米爾其實專指印度西北部一處罕長盆地,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群山環抱之中,面積遠少於現時所指的大克什米爾地區。

雖然古克什米爾地理上頗為封閉,但自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弘法之時,佛教便已傳入。此後直到十四世紀、即政權為伊斯蘭教所奪取為止,長期都是受人景仰的佛教聖地。

舉如佛教有名的第四次結集,便是在古克什米爾舉行。僧眾討論及整理編集經、律、論三藏,奠定此地深厚佛學基礎。四世紀起,古克什米爾已儼然成為佛學研究中心,僧侶以博學善辯著稱,外地名僧西行求法必經此處,包括大名鼎鼎的鳩摩羅什與玄奘法師。至於鄰近的藏地,自然也長時間從中引進佛教信仰以及工藝風格。

與此同時,古克什米爾也是印度西北有名的佛教藝術中心,在喜馬拉雅藝術中承先啟後,佔有一席重要位置。此尊彌勒菩薩像,即是一例。

編按:本文以下言「克什米爾」,除非特別註明,否則一概指古代克什米爾,不贅


大克什米爾地區仍然保留有古老佛寺,圖為十一世紀建成的蘭馬玉如寺

佛教信仰中,彌勒菩薩乃釋迦牟尼之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是為未來佛。判斷此尊無與倫比的造像為彌勒菩薩,最重要的特徵有兩處 - 頭冠與左手所持淨瓶。

造像頭冠正中有一佛塔,象徵彌勒將會繼承佛陀法統。據記載,彌勒生於印度婆羅門家,後成為佛教分子。婆羅門為祭司階級,常帶淨瓶以行禮淨手,故淨瓶代表了彌勒的出生。至於右手所施無畏印,亦是常見的彌勒像造型手印。

鑑賞此尊彌勒菩薩,第一眼留意到的是雖然身無鎏金,但顏色亮麗黃澄,呈現一種奪目的金色相。考慮到造像已歷經千年歲月洗禮,仍能保持如斯品相,實為難得。

此乃克什米爾造像特徵之一,匠人喜用黃銅,再拋光加工,以呈現出佛經所言:「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之法相。

黃銅金身以外,此尊造像還有不少地域風格鮮明之特徵。

菩薩臉龐渾圓,眉如彎月,眼瞼浮凸,雙目細長,下頷豐厚,抿唇慈悲微笑,屬於典型的克什米爾造像面相。

衣服及裝飾方面,耳擋飾花,天衣自兩肩垂落至腳踝,頸項及背光以連珠紋為飾,這些都是克什米爾工藝經過早期發展後,於八世紀左右成熟時開始出現的特點。

其中,背光相當能突顯此尊造像時代風格。

早期的克什米爾造像若有佛光,大多只有頭光,而鮮有背光者,且頭光是一整片的樸素無紋。

中段發展期間,背光逐漸出現火焰紋,且刻劃由淺入深,最後再加上鏤空工藝,方始出現好像此尊般精美的葫蘆形(或稱窣堵坡形)大背光。

如此設計,在整體上創造出更多空間,令造像和背光在構圖上更為相輔相成,且予人佛光火焰圍繞流動之感,為造像注入更多生命力。

克什米爾造像確實是別樹一幟,可是就像其他精彩的喜馬拉雅藝術一樣,它並非憑空降世,而是有源流傳承的。

犍陀羅為印度古國,乃佛教造像起源之地,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犍陀羅在佛像藝術史的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當然,時代和地理愈接近,受其影響自然愈深。

早期的克什米爾曾為犍陀羅一部份,犍陀羅後來遭入侵殞落時,匠人又逃難到克什米爾等地。基於此等因緣,犍陀羅為克什米爾造像藝術的重要源頭。

此尊彌勒菩薩觸動人心的神情、濃密的髮髻、結實的身軀、修長的四肢、乃至裝飾珠寶的風格,都顯示出犍陀羅遺風。不過此等犍陀羅風格並非直接沿襲,而是先為四至六世紀盛極一時的笈多王朝所吸收,再經斯瓦特河谷地區傳入克什米爾。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把希臘雕塑藝術帶到犍陀羅,令後者造像重視自然的寫實性。這種遠古而起的美學精神,還有個更遙遠的源頭 - 菩薩像右腿向外微伸,令造像重心置於左足。如此符合人體工學的站姿,常見於古希臘雕塑,也循犍陀羅傳到克什米爾去。

細看菩薩像右足,其踏於底座邊緣的處理手法生動自然,也顯露出匠人之巧手妙藝。


益西沃長子的王室珍藏彌勒菩薩像,後為Lahiri私人收藏

毫無疑問,犍陀羅藝術乃克什米爾造像的基石,只是經過流傳傳承,加上克什米爾本土審美的覺醒以及工藝的日趨成熟,改以嶄新姿態出現。

克什米爾雖然於十四世紀因政權變遷,而從佛教聖地變成穆斯林國度,但獨當一面的造像藝術就為鄰近藏西地區所承繼。

尤其是藏佛大釋師仁欽桑布(959-1055)在藏西古格王益西沃(Yeshe-Ö)扶助下,先於克什米爾學法,再攜同多位當地藝匠返回古格,更令十至十一世紀克什米爾風格在藏西盛行一時,再繼而陶染藏中造像。

事實上,此尊體型碩大、工藝精絕的彌勒菩薩,可以從益西沃長子的王室珍藏造像找到風格接近之例。其中尤有三尊可茲對比,包括現藏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的觀音像、現藏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不空羂索觀音、以及著名私人收藏Lahiri的彌勒菩薩像(上圖)。



Lot 806|藏中 十三世紀 錯銀錯紅銅喇嘛銅像 或為馬爾巴

高度:31.3 cm
來源:

  • Rossi & Rossi, 倫敦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著錄:

  • Sylvie Sauveniere 與David Weldon,《Homage to the Holy - Portraits of Tibet's Spiritual Teachers》,倫敦:Rossi & Rossi,2003,front cover,pl. 10.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324-7,編號 84

估價:HK$2,000,000 - 4,000,000


正如證悟之途崎嶇不平,佛教弘法也往往並非一帆風順。

舉如克什米爾,雖然曾發展成佛教重地,但逾千年歷史間屢屢遭受戰爭和排佛之事。至於鄰近的藏地,在九世紀就經歷了慘痛的朗達瑪滅佛,進入百年黑暗時期。

直到十世紀末開始,西藏佛法再興,史稱「後弘期」時段。佛教義理斷絕一個世紀後,之所以能夠重振旗鼓,屈指可數的幾位大譯師可謂居功至偉。好像上文提及的仁欽桑布,一生三度赴印度求法,回到古格後翻譯大量重要經典,令佛法得以於藏地再生。

觀此尊喇嘛像的臉容、神情、短髮造型,加上右手施觸地印,最有可能描繪的便是另一位大譯師 - 馬爾巴(1012-1097)。


西藏 十八世紀 馬爾巴肖像|紐約魯賓博物館

據記載,馬爾巴出生於西藏一個富農家庭,雖然年少聰慧,惟天生秉性乖戾,故父親讓他去學習佛法。

馬爾巴首先追隨卓彌大譯師,在其座下學習佛理、梵文、藝術等知識。及後,他有感許多經典已於滅佛期間佚失,且與其他地方的佛法交流又長期斷絕,決定到佛教發祥地求法,於是變賣家產,出發南行。

馬爾巴一生數度前赴印度和尼泊爾,跟隨那洛巴等上師修法,把金剛乘和大手印佛法帶返雪域高原。一方面,他翻譯並校正了大量梵文經藏;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成為一位老師,向眾弟子傳授法教。

事實上,馬爾巴建立西藏噶舉傳承,乃噶舉派(白教)的奠基者,無論在後弘期還是整個藏傳佛教歷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

此尊銅像達31.3 cm高,單是尺寸已令人印象深刻。袈裟褶邊、雙目、指甲俱錯銀錯紅銅為裝飾,造工精細。臉相神情生動,微笑慈悲且富感染力,甚具特色,絕非「千人一面」的馬虎作品。

搜查傳世馬爾巴造像,大都是描繪他暮年時的形象。例如2017年紐約亞洲藝術週,一尊西藏十八世紀的銅鎏金馬爾巴像(下圖)在邦瀚斯舉槌,正是刻劃老年馬爾巴。

是次此尊銅像袈裟邊緣的花紋圖案,亦可以在邦瀚斯拍賣找到同期例子對比 - 西藏十三世紀的錯紅銅釋迦牟尼銅像,於去年秋季在香港售出。


西藏 十八世紀 銅鎏金馬爾巴像|2017,紐約邦瀚斯,US$24.7萬成交


西藏 十三世紀 錯紅銅釋迦牟尼銅像|2023,香港邦瀚斯,HK$229萬成交



Lot 805|西藏 帕拉風格 約十二世紀 錯銀錯紅銅藥師佛銅像

高度:14.9 cm
來源:

  • 菩薩道珍藏
  • 1996年至2005年期間借藏於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
  • 2005年至2016年期間借藏於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Outstanding Sculptures of Buddhist and Hindu God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in Thailand」,Bhirasri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曼谷,1975年
  •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from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12年3月2日至2013年2月11日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Snong Wattanavrangkul,《Outstanding Sculptures of Buddhist and Hindu God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in Thailand》,Bhirasri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曼谷,1975年,圖版12
  • David Weldon and 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倫敦,1999年,頁66,圖36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280-1,編號70

估價:HK$1,500,000 - 2,000,000


藏佛剛剛踏入後弘期時,百廢待興,造像風格隨著佛法一同傳入。其中一個熱門地點,便是印度東北部強大的護佛勢力 - 帕拉王朝(或稱波羅王朝)。

與此同時,印度東北部匠人亦跟隨阿底峽等高僧入藏,令帕拉美學在藏地綻放。

此尊藥師佛正是一例,散發著帕拉造像風格,乃是為紀念摩訶菩提寺主像的西藏早期造像藝術。

摩訶菩提寺,又稱大菩提寺,位於印度東北部,位置正是釋迦悟道成佛之處,早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已有寺廟,到笈多王朝建有佛塔。此尊藥師佛問世時、即十二世紀,帕拉王朝遭伊斯蘭入侵,摩訶菩提寺亦自此廢棄破落,直到近代才復修重建。

可以說,摩訶菩提寺的殞落,象徵著佛教開始於發源地印度式微。


摩訶菩提寺的「摩訶菩提樹」,據稱是釋迦悟道那棵的接枝後代


印度東北部 十一/十二世紀 晚期帕拉風格 釋迦牟利像|拉薩大昭寺

從寬闊肩膀、三道頸紋線、修身長袍、階梯狀底座、乃至碩大蓮瓣,都可以看出此尊古樸典雅的造像,與帕拉傳統殊為相似。然而,開臉明顯更具西藏風格,尤其是低垂狹長的錯銀雙眼。

傳世佛像中,有三例尤為值得對比,分別為布達拉宮與大昭寺珍藏,著名學者Ulrich von Schroeder判斷為十一至十二世紀帕拉風格。雖然臉相有施金及顏料,但身體與四肢的處理,錯紅銅的工藝,乃至華貴底座,皆與是次此尊藥師佛極為相似。

底座最獨特之處,在於蓮座上精雕細琢的座墊,中央以「光榮臉孔」為飾。光榮臉孔為印度神獸,相當於尼泊爾的「切普」或中國的「饕餮」,有頭無身,在各自文化中皆為神祇收服,最終成為守護神。

據記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便於釋迦得道的菩薩樹下、也就是摩訶菩提寺內,建造「金剛座」以茲紀念。上述飾有光榮臉孔的座墊,相信便是模仿「金剛座」的原始外觀。

文獻記載及文物證據顯示,摩訶菩提寺曾經有一尊標誌性的釋迦主像,附近地區會模仿製作,把之售予朝聖而來的善信。此尊藥師佛,相信便是受到這些仿製釋迦主像啟發所造。

摩訶菩提寺的釋迦主像早已不知所終,很可能是伊斯蘭入侵時被毀。儘管可惜,但其美學遺風,仍然藉著此尊藥師佛流傳至今。

在紀念摩訶菩提寺主像的造像之中,只得此尊以藥師佛為主角。這一點,從造像右手所持的果子葉芽可知。

藥師佛的表相,乃是醫治眾生病苦;實相則是解決引起身心病苦的源頭 - 內心無明。



Lot 809|藏西 十一/十二世紀 錯銀錯紅銅蓮華手觀音銅像

高度:20.3 cm
來源: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112-3,編號19

估價:HK$1,500,000 - 2,000,000


本文曾經說過,克什米爾對藏西造像藝術影響深遠。那麼實際上有多深遠?此尊觀音像可謂「最佳答案」。

上文介紹的克什米爾彌勒菩薩,斷代十世紀;此尊藏西觀音,斷代十一至十二世紀;要是沒有看到名字,乍看之下定必以為是同地方且同時期的造像。

先看背光,兩者皆是葫蘆形,以連珠紋為飾,火焰紋飾相似,與造像本身連接的手法亦是相類;目光往下移看底座,無論是整體形狀還是蓮瓣刻劃,都可以感到觀音底座像是彌勒底座的簡化版本。

再來是造像,肢體描繪風格相近,尤其是下半身,兩者的衣飾和站姿頗有鏡像之感;最後是觀音像本身,黃銅鑄身,雙目錯銀,唇錯紅銅,亦是克什米爾的金工特色。

那麼行方專家怎樣去判斷,此尊觀音像是藏西而非克什米爾作品?

有兩點最明顯的分野。首先留意克什米爾彌勒像上半身,有一線狀物從左肩和右腹處圍繞上半身。這條線狀物,可以追溯到印度教傳統的成人禮,長輩或導師會在男生的上半身束一條綿線。

此尊觀音像沒有這條線狀物,意味著它並非印度地區所出。

另一點是臉相,尤其是面形、嘴唇、鼻子的描繪,都和克什米爾風格有所分野。這兩點加在一起,就清楚顯示出觀音像是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藏西造像。


左為此尊藏西觀音像,右為上文介紹的克什米爾彌勒像

此尊造像以年輕王子的形象描繪蓮華手觀音,可說是藏西十一至十二世紀之精湛黃銅工藝的縮影。

造像左手屈曲,手指依序張開輕按臀部,重心微妙地偏向一側,從而表現出觀世音菩薩的自然神態;神情溫暖祥和,更吸引我們欣賞雙目和嘴唇上仔細的銀銅鑲嵌裝飾。

觀音自蓮花中升起,象徵佛理教化中所說眾生皆可如清蓮出淤泥而不染一般,於濁世中見自佛性。

熟悉佛教信仰的朋友都知道,觀音本來也是成佛的了,但為了拯救水深火熱的天下蒼生,毅然留在世間,以大慈悲心教化救苦。手持蓮花與自蓮花中升起的寓意互相呼應,象徵觀音大使誓願奉獻自身無窮力量,救渡眾生。



Lot 811|藏西 或古格 十一世紀 錯紅銅文殊菩薩銅像

高度:14.4 cm
來源: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110-1,編號18

估價:HK$1,500,000 - 2,000,000


遠在犍陀羅造像和早期大乘經典之中,便有文殊菩薩五字心咒「阿囉跛者曩」(A Ra Pa Cha Na)的銘文或記錄。此後,佛教輾轉轉往各地,儘管神祇的數目和形象愈來愈多,但文殊始終保持著重要地位。

文殊菩薩,智慧與辯才在眾菩薩中稱第一,和普賢並列,為釋迦如來兩大弟子,合稱「華嚴三聖」。右手拿寶劍,能斬斷眾生一切煩惱執著;左手持般若經典,象徵無比智慧。

密教信仰中,文殊菩薩同樣為智慧象徵,與觀音菩薩(慈悲)、金剛薩埵(力量)合稱三怙主,象徵佛門義理精華,地位非凡。

歷史上,藏傳佛教更會尊稱庇護佛法的漢地統治者為「文殊菩薩化身」,有明確記載者包括忽必烈、洪武帝朱元墇、永樂帝朱棣、乃至滿清入關後的諸位皇帝,足見文殊在藏地可見受到尊崇。

此尊文殊菩薩來自藏西或古格地區,斷代十一世紀。近千年歲月的流傳和善信觸撫,令菩薩像留下黃金呈色的光滑皮殼,和乳首及豐滿下唇鑲嵌的紅銅形成鮮明對比。

頭頂三葉冠與十字形肚臍等特徵,乃建基於克什米爾造像遺風,再於藏地有所變化。以肚臍為例,對比克什米爾造像,十字紋更為深入一點,呈現出更為圓鼓的腹肌效果。

上文提及,大譯師仁欽桑布當年把克什米爾藝匠帶到古格,首先是為古格王興建寺廟,包括如今仍然存在的博格寺(Tabo Monastery)與托林寺(Tholing Monastery),內裡仍保有那個時期的藝術品。

此尊造像若為古格王國所製,那可能是直接傳承自同源工藝。近年可比之市場近例,為一尊觀音銅像(下圖),斷代十一世紀藏西,於2019年在紐約佳士得易主。


藏西 十一世紀 觀音銅像|2019年,紐約佳士得,US$16.2萬成交



Lot 804|斯瓦特 六/七世紀 銅錯銀蓮華手觀音像

高度:14.6 cm
來源:

  • Kundus Gallery,舊金山,1980年之前
  • 美國私人珍藏
  • Simon Digby珍藏(1932至2010年)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05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Ulrich von Schroe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92-3,編號10C
  • John Siudmak,《Indian and Himalayan Sculpture, Including Propert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Late Simon Digby》,2011年,頁46-7,編號22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70-1,編號3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從是次的拍品陣容可見,邦瀚斯花了不少心思精挑細選。全場十三尊造像,皆從屬同宗同源的美學江河,然而每尊又是獨立支流,各具時代與地方特色。

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應釋提桓因之請,至三十三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優填王(優填國即斯瓦特)因久不見如來,遂令巧匠以牛頭栴檀,刻造五尺佛像。

此說流傳甚廣,以往視為佛像製作的開端。雖然經過許多研究考證,學界相信此說不足為信,但斯瓦特河流域佛教發源甚早是肯定的,且在紀元前後已開始造像。

事實上,斯瓦特(地處今日巴基斯坦北部)與克什米爾一樣,早期屬於犍陀羅文化的一部份,且同樣受到笈多王朝藝術影響,故風格多有共通之處。

要分辨兩者,最易是憑材質 - 斯瓦特鮮如克什米爾般用黃銅造像。

此尊蓮華手觀音像,雙眉間嵌銀質白毫,如佛經所言:「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雙目造型對稱優雅,髻呈扇形,唇形秀美,貌甚祥和,俯視著蓮座旁下跪女子。

該女子身穿長袍,載大耳環,留著古印度公主式的髮型,當為供養善信。至於頭冠上的化佛,說明觀音本為凡人,皈依佛門後受業於阿彌陀佛,遂於頂上置龕供奉,以報師恩。

相對克什米爾造像的渾圓面孔,觀音臉龐為較尖細的橢圖形,且鼻樑亦更為高挺,乃斯瓦特早期受到犍陀羅與笈多藝術的影響。與此同時,蓮瓣飽滿豐厚的雙層底座,以及捲髮披肩的處理,亦是斯瓦特的美學特徵。


同場其他拍品


Lot 803|西藏 十三世紀 錯銀錯紅銅噶舉喇嘛銅像

高度:13.6 cm
來源:

  • 香港瀚海,2017年10月4日,拍品5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Zhiguan Museum of Fine Art》,北京,2018年, 頁176-87,編號11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 306-9,編號79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Lot 807|西藏 約十三世紀 錯紅銅噶舉喇嘛銅像

高度:23.7 cm
來源:

  • 菩薩道珍藏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編號11610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330-1,編號86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Lot 810|西喜馬拉雅 約十一世紀 金剛薩埵銅像

高度:14 cm
來源:

  • Spink & Son Ltd.,倫敦,1999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12月23日

出版:

  • Deborah Ashencaen 與 Gennady Leonov,《Visions of Perfect Worlds: Buddhist Art from the Himalayas》Spink & Son Ltd.,倫敦,1999年,頁14,編號4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102-3,編號15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Lot 812|西藏 十三世紀 錯銀錯紅銅金剛手菩薩銅像

高度:16.2 cm
來源:

  • 菩薩道珍藏
  • 1996年至2005年期間借藏於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
  • 2005年至2019年期間借藏於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15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1999年10月6日至12月30日
  • 「Arte Buddhista Tibetana: Dei e Demoni dell'Himalaya」,都靈,布裡切拉西奧宮,2004年6月18日至9月19日
  • 「A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from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12年3月2日至2013年2月11日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David Weldon 與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倫敦,1999年,頁57-9,圖23
  • Franco Ricca,《Arte Buddhista Tibetana: Dei e Demoni dell'Himalaya》,都靈,2004年,編號36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292-5,編號75

估價:HK$600,000 - 800,000


Lot 808|尼泊爾 約九世紀 銅鎏金神祇像

高度:12 cm
來源:

  • Carlo Cristi,2017年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估價:HK$200,000 - 400,000


Lot 802|西藏 約十三世紀 錯銀錯紅銅喇嘛祥(1123-93)銅像

高度:9.5 cm
來源:

  • 私人珍藏
  • 於1970年代購自倫敦-英國私人收藏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03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Journey to Tibet」,羅德斯蓮花園,蒙特西托市,加利福尼亞州,1998年

估價:HK$180,000 - 220,000


Lot 801|西藏 約十三/十四世紀 錯紅銅噶舉喇嘛銅像

高度:7 cm
來源:

  •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展覽: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頁322-3,編號83

估價:HK$150,000 - 2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蓮台之上:早期佛教造像藝術
地點:香港邦瀚斯拍賣中心(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0樓)
預展日期:2024/4/1 - 7|10am - 6pm
拍賣日期:2024/4/8|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