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歐洲藏家雅器 倫敦邦瀚斯5月亞洲藝術拍賣精選

邦瀚斯將於2025年5月14日及15日在倫敦新邦德街舉行「好善簃雅藏文房珍萃」、「慧習相成:宋瓷人生」和「中國藝術精品」共三場拍賣,匯集來自英國和歐洲等諸方藏家的雅器珍品。其中重要拍品包括藏家Emmanuel Christofides 的一組以宋瓷為主的收藏,知名古董商及藏家Gerard Hawthorn與Ellie Hawthorn伉儷(即好善簃)珍藏的文房珍萃,以及來自業界權威Martyn Gregory的一組精品外銷畫。


專場:好善簃雅藏文房珍萃

首先舉槌的是將於2025年5月14日舉行的「好善簃雅藏文房珍萃」專場拍賣,此次拍賣匯集Gerard Hawthorn與Ellie Hawthorn伉儷珍藏之94件雅玩,涵蓋筆筒、人物雕像、盒奩及各式文房雅器,其中亦不乏宮廷御製之作,殊為難得。


Gerard Hawthorn Ltd. Oriental Art

Gerard Charles Hawthorn(1942-2025)生於二戰即將落幕之際的北倫敦。20歲的Gerard放棄了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專業的就讀機會,投身藝苑,加入當時倫敦知名、專營中國與日本文人藝術的畫廊-Sydney L. Moss Ltd.。1990年,他離開Sydney L. Moss,成為The Oriental Art Gallery Ltd.的創始合夥人之一。1997年,他獨立創辦Gerard Hawthorn Ltd. Oriental Art,初設畫廊於倫敦蒙特街(Mount Street)104號,經營逾十載後遷至柏麗街(Bury Street),直至2009年榮休。


Gerard Hawthorn與Ellie Hawthorn伉儷

從藝數十載,Gerard撰寫並出版不少於二十四冊精美圖錄,熱衷參與紐約藝術博覽會,躬身藝壇,成就斐然。他生逢中國藝術市場的黃金時代,彼時倫敦及英國各地鄉間拍賣會,乃至巴黎、紐約、香港,皆充滿珍品流轉之機。其間,他得以親手賞鑑、細品歷代佳器,耳濡目染,潛心研習,累積深厚。經年累月的實務經驗使他於藝術品鑑藏之道臻於化境,遂成一代翹楚。




Lot 8|明嘉靖 傳周柱製紫檀嵌寶「松蔭文會圖」長方蓋盒

尺寸:16.5cm寬
估價:£30,000-50,000


此盒取紫檀良材,溫潤沉穆,蓋面精嵌螺釭、孔雀石、壽山石、染角等珍罕雜寶,工藝精妙,琳瑯生輝。畫面描繪高士雅集之境,三位高士圍坐古雅矮几,几上陳設雅器花瓶,正共賞蘭花手捲,松蔭低垂,虯枝蒼勁,平添清逸幽致。

盒四周精嵌梅枝競秀,銀絲錯嵌迴紋繞飾邊緣,與紫檀牛毛紋肌理和濃鬱色澤相映成趣,展現古雅之風。此盒鑲嵌技法精妙,或出自明朝「百寶嵌」大師周柱之手。周柱,即周翥,明嘉靖年間江蘇人,生卒不詳,精於雕鏤嵌空。他的作品在明代時就已被權貴宮廷珍賞,世人敬仰其獨步一時的工藝,並尊稱為「周制」。




Lot 66|十七世紀 竹雕指日高升人物圖筆筒
「朱三松製」款

尺寸:15.8cm高
估價:£5,000 - 8,000


筆筒底承三足,通景以淺浮雕刻畫江畔松林、梧桐與山石間三位高士與兩名童子的聚會場景。其中一人單臂伸展,指向高懸於群山之上的旭日,得「指日高升」的吉祥寓意。樹幹留白處刻「朱三松製」款。

朱三松,名稚徵,約17世紀人,出身竹雕世家,他與祖父朱鶴、父親朱纓並稱為「嘉定三朱」,是嘉定竹雕藝術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朱三松以精湛的雕刻技藝著稱,其作品以構圖精巧、刀法精準而備受推崇。





Lot 87|清嘉慶 御園圖集錦墨十六錠
「嘉慶年製」楷書款

尺寸:10.5cm長(其中最大的墨錠);23 x 13 x 17cm(木匣)
資料來源:

  • 巴斯勳章、印度帝國勳章得主 將軍爵士 Alfred Gaselee(1844-1918)
  • 格拉斯哥美術館和博物館,註冊編號 9fi-06(據標籤)
  • 購自 Doll's House,肯辛頓教堂街,倫敦,1966年(藏家筆記)

估價:£6,000-8,000


Alfred Gaselee(1844-1918)

此套裝錦墨共16錠,題材皆取自清代皇家宮苑景點。一墨一景,畫面精良,形態各異,每枚墨錠均題景觀名稱,並有陽文「嘉慶年製」邊款。御園圖原稿承清帝旨意,由清廷內務府造辦處統籌,遣如意館畫師與工匠遍覽園林,精心繪製圖稿,再由御書處「墨作」的南匠們分工雕製。後此圖樣發至徽州,供當地墨坊製作「貢墨」。




Lot 88|清乾隆 紫檀雕江崖海水雲龍紋璽印盒

尺寸:10.5cm長 x 7.5cm高 x 9.8cm寬
來源:

  • 約1980年獲得於倫敦Portobello路古董市場的M.Rogers先生(藏人筆記)

估價:£100,000-150,000


盒蓋五面精雕五爪正龍,龍首前瞻,五官鱗甲纖毫畢現,騰躍於洶湧江崖之上,穿行於縹緲雲氣之間,邊緣飾迴紋。內蓋頂部以海水紋為地,其上飾遊龍捧鎏金乾卦紋,寓意乾天之象,又與乾隆帝年號首字呼應,指代皇帝本人,象徵天命所授。盒身紫檀木質細膩,線條流暢挺拔,展現雍容雅緻。

此璽印盒為乾隆帝特旨御製,專門用於珍藏御用印璽。包括「古稀天子之寶」,「武十全老人之寶」,「八徵耄念之寶」等多枚寶璽均曾貯於紫檀盒中。《清檔》對紫檀盒的設計及製作過程曾多次提及,並詳細記錄,佐證了御製器物精益求精的生產過程。


由於製作成本高昂,紫檀器物的使用受到嚴格管控,這種制度促使清宮造辦處的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藝。在製作前,匠師需先繪製設計圖稿,呈報御覽,經皇帝審閱、修改並御批後方可執行。許多御璽及其璽盒均由蘇州工匠精製,既融匯了蘇州雕工的雅緻風格,又嚴格遵循宮廷造辦處的高標準,以確保品質臻於至善。


《故宮經典:文房清供》,第260-261頁,編號278

本件拍品的紋飾風格與北京故宮清宮舊藏「十全老人之寶」外罩蓋盒相似,參見《故宮經典:文房清供》,第260-261頁,編號278。另見台北故宮儲有「古稀天子之寶」及「八徵耄念之寶」玉璽的紫檀雲龍紋長方木匣,其龍紋雕飾及蓋內乾卦紋亦與本品相類,可資比較(館藏編號故玉006652N)。


Lot 94|十八世紀 佚名 朝鮮仕女童圖軸 絹本設色

尺寸:76 x 44.5cm(畫芯)
估價:£15,000 - £20,000


此幅十八世紀朝鮮絹本設色畫,繪仕女攜童立於衣架之前,乃朝鮮王朝時期女性肖像畫中殊為罕見之作。彼時受新儒學綱常禮教的束縛,女性形象於繪畫作品中極為稀少。然自十七世紀末風俗畫興起,描繪日常生活場景者漸多,仕女形象亦隨之略有增加,所涉多為妓生、平民婦女及巫女等。

儘管文獻中屢見頌揚女性在母儀、貞順、孝道等方面的德行,然直至十九世紀末,女性方始較多地現身於繪畫之中,且多以夫妻合繪祖先像之形式保存。


專場:慧習相成:宋瓷人生

5月15日舉槌的「慧習相成:宋瓷人生」專場拍賣,甄選藏家以馬內利·克里斯托費德斯(Emmanuel Christofides,1928-2020)積數十載心力所蓄的28件唐至元代瓷器。這批臻品不僅承載著中國陶瓷文化的榮光之處,更映照出一位卓越藏家數十載的鑑藏心路,見證他對宋瓷的摯愛。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陶瓷作品中,克氏尤為傾心於九至十三世紀的佳作,其中以清雅的宋瓷最得其心。這種美學選擇在西方藏家中堪為時代的先行者。蓋因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西方藝術市場才開始廣泛關注宋瓷,而先前的主流收藏興趣仍集中於清代瓷器,而克氏獨具慧眼,早窺宋器之美。


以馬內利·克里斯托費德斯(Emmanuel Christofides)
攝影:Ju Zhiguang FRPS

克氏的收藏體系嚴謹且淵源有序,藏珍品皆出自聲譽卓著的拍賣行及戰後倫敦最負盛名的主營中國藝術的古董商,其中不乏Spink & Son、Bluett & Sons、John Sparks、Eskenazi及Priestley & Ferraro等業界翹楚。

生於埃及亞歷山大的克里斯托費德斯,自幼浸潤於東西交會的多元文化之中。他年少負笈英國,於愛丁堡大學求學,並在假期期間往返倫敦,在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及國家美術館中都曾有他流連忘返的身影。而後,在倫敦和巴黎等地的遊歷,他更得以親炙藏家,與珍罕瓷器零距離接觸,審美與學識由此日臻精進。


以馬內利·克里斯托費德斯(左)

他的鑑藏歷程,用其自己的話可概括為:「我的收藏首先是建基於我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的美學素養所帶來的審美直覺,然後是我在浩瀚的圖書館、博物館、藝廊乃至拍賣會上獲得的知識。此外,我也十分幸運地得到專精於此領域的人的建言。我親自參與了每件藏品的購藏過程,因為我知道我將與它們相伴一生。」




Lot 12|金 定窯白釉印花花石圖盤

尺寸:31cm直徑
資料來源:

  • Arthur M. Sackler (1913-1987),紐約
  • 紐約佳士得,1994年12月1日,拍品編號154
  • 倫敦古董商埃斯卡納齊
  •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倫敦,於1995年6月9日從上述處獲得

展覽著錄:

  • 以色列博物館,《3500 Years of Chinese Art: Ceramic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耶路撒冷,1987年(展覽)
  •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倫敦,2017年,第72-73頁,編號30(著錄插圖)
  • S. Wong 和 S. Pierson 編,《百年清賞:東方陶瓷學會的收藏家、鑑賞家及博物館員》,倫敦,2021年,第186-187頁,編號59

估價:£60,000-80,000


淺弧壁,矮圈足,口沿鑲銅口。全身施白釉,釉色溫潤,白中微泛黃。內底模印太湖石聳立於繁茂牡丹花叢之間,周圍環繞迴紋邊飾,內壁一週飾以盛開的牡丹花卉紋,紋飾清晰雅緻,盡顯定窯典雅之風。此盤以太湖石為主體紋飾,極為罕見,映射出宋代美學的重要變化。彼時,文人士大夫對奇石及富含象徵意義的自然形態懷有深厚的美學情趣。


宋代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紋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文人石」以其嶙峋不規則的姿態與奇異紋理,成為文人品鑑賞玩的至寶。這些奇石被視為微縮的山岳,象徵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同時也寄託了儒道思想中的堅韌、純粹與化育之意。可資類比者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紋盤(故00145484)。



Lot 16|北宋/金早期 鈞窯天藍釉撇口小碗

尺寸:11.4cm直徑
資料來源:

  • Alfred Clark 先生 (1873-1950) 和 Ivy Clark 夫人 (1890-1976),藏品標籤編號 624
  • 倫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
  •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倫敦,於 1977 年 6 月 22 日從上述處獲得

展覽著錄:

  • 杜樂麗橘園,《Arts de la Chine Ancienne》,巴黎,1937 年,編號 529
  • 東方陶瓷學會,《Sung Dynasty Wares: Chün and Brown Glazes》,倫敦,1952 年,編號 72
  • 東方陶瓷學會,《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 年,編號 18
  • 亞洲藝術博物館,《L' Art de la Chine des Song》,巴黎,1956 年,編號 35
  • 東方陶瓷學會,《The Arts of the Sung Dynasty》,倫敦,1960 年,編號 47
  •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倫敦,2017 年,第 28-29 頁,編號 8(著錄插圖)

估價:£80,000 - 120,000


此碗造型簡練俊逸,撇口,自矮直足起沿上微撇至口沿處,通體施天藍釉,釉面隱現細膩開片,圈足處不施釉,露銅鐵色胎。底部釉面略顯流動不勻,平添雅趣。早期鈞窯大抵興於北宋晚期,其中尤以天青釉色最具代表性。

因汝窯(位於河南汝州)與鈞窯(位於河南禹州)地理相近,兩者在胎釉配方與器型風格上互有借鑒,所以對宋至金的鈞窯和汝窯作品也有「鈞汝不分」之說,此碗堪為早期鈞窯日用器皿中的翹楚。


此件拍品曾為 Alfred Clark(1873–1950)舊藏。Alfred Clark出生於紐約,1921年與Ivy nee Sanders(1890–1976)結婚後成為英國公民。他是音樂錄音與電影領域的先驅,1895年在美國新澤西州橙市的愛迪生實驗室製作了首批具有情節與連貫性的影片。1907年,他在巴黎國家歌劇院檔案館創立了「聲音博物館」(Musée de la Voix)。


Alfred Clark

作為東方陶瓷學會的活躍成員,1934年至1948年間他幾乎一直擔任理事會成員,並與夫人慷慨支持了1935至1936年皇家藝術學院的展覽,在1936年向博物館捐贈了一件宋代青瓷盤。此後,他們在1970年代持續捐贈和出售中國及日本藝術品,奠定了其作為亞洲藝術重要贊助人的聲譽。





Lot 20|北宋早期 定窯白釉刻牡丹紋罐
「官」款

尺寸:10.7cm 高
來源:

  • 倫敦古董商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
  •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倫敦,於2001年11月13日從上述處獲得

展覽著錄:

  •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Kilns & Conquerors: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10th to the 14th Century》,倫敦,2001年,編號3
  •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倫敦,2017年,第114-115頁,編號51(著錄插圖)

估價:£60,000 - 80,000

此罐唇口,短頸,折肩下傾,器身直挺微收。全器施以像牙色釉,精刻牡丹花卉及細膩葉脈,深刻處釉色積聚,呈微黃色調。底部部分施釉,刻「官」字款。定窯部分工坊被宋皇室或官府徵用後,為避免與民間器物混淆,刻上「官」字以示區別。相較於同時期無款器物,如本件拍品所見的「官」字款器物工藝與品質都更為上乘。




Lot 25|南宋 龍泉窯青釉碗

尺寸:14.5cm 直徑
來源:

  • 倫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
  •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倫敦,約於1970年代從上述來源獲得

著錄:

  •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倫敦,2017年,第36-37頁,編號12

估價:£80,000 - 120,000


此碗雅緻勻稱,器形俊秀,短足內斂,上承深腹弧壁,通體施一層柔和粉紅青色釉,釉色瑩潤,釉層下厚上薄,口沿處釉薄隱現淺黃色調。此碗為龍泉窯超過越窯,成為南方主要窯口,進入鼎盛時期的作品。其釉色呈粉潤青綠色,似半透明青玉,是在日本久負盛名的「砧青瓷」(Kinuta),此名源於日本茶師千利休(1522-1591年)對其擁有的龍泉窯青瓷雙耳瓶​​的命名,此後此名稱漸成為與此瓶釉質相類的高檔龍泉青瓷的稱謂。

與此件拍品釉色相似的有一件十三世紀龍泉窯青釉葵口茶碗,即知名的「螞蟻絆」,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編號TG-2345)。此本藏品曾為室町幕府第八代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所有,因為彼時的明代工匠已難再生產出一樣出色的青瓷茶碗,只能將已經破損的碗用金屬銼釘修復,因鋦釘​​形似螞蟥而得名,現此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Lot 28|北宋晚期/金早期 磁州窯白地黑剔花牡丹紋梅瓶

尺寸:34.2cm 高
來源:

  • 倫敦古董商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
  •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倫敦,於2003年4月30日從上述處獲得

展覽著錄:

  •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Kilns & Conquerors: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10th to the 14th Century》,2001年,編號18
  •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倫敦,2017年,第116-117頁,編號52(著錄插圖)

(本拍品經牛津熱釋光檢測編號P202c10(2002年12月9日),結果與其斷代相符)
估價:£70,000 - 120,000


口沿外撇,短頸,豐肩飽滿,腹下漸斂,下承圈足,器型端莊秀美。全身施用白色化妝土,再覆黑色化妝土,以剔刻技法雕琢紋飾,去除黑色化妝土。此梅瓶器身刻劃牡丹花紋,花瓣層疊生姿,枝葉脈絡纖細分明,姿態婀娜。下部環飾一週挺立的仰蓮瓣紋,線條流暢,刀法精妙。

整體氣韻端莊渾厚,黑如漆,白如像牙,盡顯磁州窯剔花工藝之精髓。白地黑剔花多見於北宋晚期至金代,是剔花中的上乘佳品。與此拍品相類的另一北宋磁州窯白地剔黑剔花牡丹紋梅瓶,現藏於日本大阪的東洋陶瓷美術館,著錄於J.Wirgin,《Song Ceramics Designs》,斯德哥爾摩,1970年,圖版50f。


北宋磁州窯白地剔黑剔花牡丹紋梅瓶|現藏於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


專場:中國藝術精品

同日於2025年5月15日舉槌的「中國藝術精品」拍賣,薈萃130件來自英國和歐洲等諸方藏家的雅器珍品,其中陶瓷、青銅器、織繡、和外銷畫等品目均有力作現身。




Lot 116|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牡丹紋罐

尺寸:13cm高
資料來源:

  • 安思遠(1929-2014),紐約,1986年得自香港
  • 紐約佳士得,2015年3月17日,拍品編號20

估價:£40,000 - 60,000
(本拍品經牛津熱釋光檢測,編號P114n70(2014年12月17日),結果與其斷代相符)


此罐口微蠣,短束頸,鼓腹下斂至外撇圈足。肩部飾三圈凹棱,器身飾纏枝牡丹紋,繁葉翻捲,花朵碩大飽滿,下承蓮瓣紋一圈。刻花刀法流暢明快,浮雕感強。內外皆施橄欖泛青灰色釉,釉色溫潤雅緻,展現古韻。耀州窯作為中國北方青瓷的代表,以精緻的刻花工藝聞名。最早可查的窯神碑石,立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的《德應侯碑》,有記耀州窯瓷器具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特色。意指其工藝之精湛可與鑄金雕玉媲美。


安思遠(Robert H. Ellsworth)

本件拍品來自於Robert H. Ellsworth(1929–2014),即安思遠。他是著名的亞洲藝術古董商和鑑賞家,因其在西方推廣中國家具、繪畫和裝飾藝術方面的貢獻而享有盛名。安思遠在紐約的畫廊曾是收藏家、策展人和學者尋求稀有藝術品的重要去處。數十年間,他個人收藏了大量明清家具、中國陶瓷以及喜馬拉雅地區的青銅器。他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他為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提供的許多藝術珍品,也透過他撰寫的權威出版物得以延續。是西方世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味的古董商,素有「明朝之王」和「中國古董教父」等美譽。




Lot 131|明嘉靖 紫金釉碗
青花「大明嘉靖年製」楷書款

尺寸:13.8cm直徑
來源:

  • 玫茵堂舊藏,編號704(據標籤)
  •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拍品10
  • 范麗收藏,倫敦

著錄: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卷2,倫敦,1994年,編號704
估價:£180,000-220,000


此碗深弧腹,口微訣,淺圈足。全器內外皆施紫金釉,釉色呈現深柿色帶金屬光澤。器底施白釉以青花書「大明嘉靖年製」楷書款。全器光素無紋飾,以釉色取勝。紫金釉亦稱柿釉或醬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

早在宋代,中國北方一些窯口已經開始燒造此類釉色,至明代,景德鎮繼續生產紫金釉瓷器,並在工藝上取得顯著提升。然而,由於燒製難度極大,成品率較低,使得現存紫金釉瓷器特別罕見。見一類似明嘉靖款和時期的紫金釉碗,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故瓷014554N000000000)。


明嘉靖 紫金釉碗|台北故宮藏


康蕊君編《玫茵堂中國陶瓷》

本件拍品為玫茵堂舊藏,玫茵堂坐落於瑞士蘇黎世,由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的瑞士商人Stephen Zuellig(1917-2017)和Gilbert Zuellig(1918-2009)兩兄弟建立。兄長Stephen專注於收藏明清瓷器和商周戰國時代青銅器,弟弟Gilbert熱衷新石器至唐宋的陶瓷,兄弟兩人的收藏構成西方世界最完善且最富盛名的中國陶瓷私人收藏之一。





Lot 133|清雍正 鬥彩海水龍紋蓋碗
青花「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

尺寸:21cm 直徑
資料來源:

  • 加拿大私人收藏,蒙特婁,獲得於1980年代初期
  • 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拍品編號3147
  • 范麗收藏,倫敦

估價:£100,000 - 150,000


此碗侈口,圈足,斜直壁。因造型若斗笠,故名斗笠碗。外壁繪鬥彩海水雲龍紋,碗蓋和碗身均繪黃綠五爪龍,氣勢兇猛,翻轉騰挪躍於海水之上,間配龍珠和祥雲紋。所用技法以鬥彩為主,兼用五彩。底和蓋子均在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




清雍正鬥彩雲龍紋蓋碗|北京故宮藏

本蓋碗造型別緻,設色豐富,為雍正朝御窯鬥彩之佳品,碗蓋俱全殊為難得。 相似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清雍正鬥彩雲龍紋蓋碗,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北京,1999, 第251頁。



Lot 134|清雍正 茄皮紫釉暗刻八吉祥紋盤
青花「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

尺寸:20.7cm直徑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拍品編號178
  •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4日,拍品編號2001
  • 范麗收藏,倫敦

估價:£40,000-50,000


此盤弧壁,敞口,圈足。除底足外,通體施茄皮紫釉,內壁光素,外壁暗刻八吉祥紋。底施白釉,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於雙圈內。飾八吉祥紋,即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腸八種吉祥物組成。

這件紋飾始於元代,隨藏傳佛教傳入,流行於明清兩代。茄皮紫釉以錳為主要呈色劑,創燒於明代中期,在清代前較為流行,因色似茄皮而得名。茄皮紫釉又分濃淡兩種,此件拍品為淡茄皮紫,相較來講,淡者數量比濃者更少,且多見於小器型的盤、碗之上。



Lot 135|清乾隆/嘉慶 墨白玉雕觀音善財龍女像

尺寸:11.2cm高
資料來源:

  • 倫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1976年4月8日(保險評估信)
  • 蘇格蘭私人收藏

估價:£30,000 - 50,000


觀音右手撫膝,左手持念珠端坐於二層蓮座之上,臉龐豐腴,面容安詳,髮髻高束,身著廣袖長衣,衣褶自然下垂,線條流暢自然,右足微露,姿態嫻靜。左右侍立善財與龍女,善財恭敬合十禮拜,龍女手捧寶瓶供養,神情恭敬,姿態生動。玉質溫潤,以墨白二色玉巧雕而成。龍女的形象主要源自《法華經》,文殊師利菩薩在龍宮說法,遇一八歲龍女,拿出寶珠念佛,轉身成佛。


據《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參訪諸善,遇普賢菩薩而即身成佛。菩薩善財龍女三者並置的形象反映出《華嚴經》和《法華經》思想的融合,並隨著明朝以來《南海觀音全傳》等通俗小說的盛行而普及。如本拍品所見這般精琢的觀音與善財龍女的玉雕組像實並不甚多見,殊為難得。




Lot 157|清乾隆 銅鎏金嵌綠松石鼎式爐
「大清乾隆年敬造」楷書款

尺寸:19cm高
來源:法國私人收藏,並由後人保存迄今
估價:£40,000 - 60,000


此爐呈鼎式,深腹圓壁,下承三柱形足,口沿兩側設一對環形立耳。爐身精鑄卷雲紋,頸部飾回字紋,器腹下方及足上飾蕉葉紋,紋間嵌綠松石,口沿下橫列「大清乾隆年敬造」七字陽文款識。敬造款多見於清​​宮佛供器物之上,以彰虔誠崇敬之心。本器或為包括花瓶、燭台和香爐在內的「五供」之一。


藏傳佛教深得清皇室推崇,除了在各地建造廟宇外,清廷更於宮中多處設立佛堂,陳列各式宗教儀式和供養器具。為表敬意,凡此類供器多製作精良,不惜工本。與本拍品極為相似者,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銅鎏金嵌綠松石香爐一例(中銅002015N000000000),同鑄「大清乾隆年敬造」楷書款,風格工藝頗為一致,足資參照。


清乾隆銅鎏金嵌綠松石香爐|台北故宮藏

Lot 177|中國藝術家(約1865年)從東角至維多利亞城的香港全景圖 紙本水粉 鏡框

尺寸:48cm x 109cm

來源:

  • 倫敦古董商Martyn Gregory
  • Richard Kelton(1929-2019),加利福尼亞
  • 倫敦佳士得,2019年11月7日,拍品編號93
  • 倫敦古董商Martyn Gregory

展覽著錄:Martyn Gregory,《China Trade Paintings, catalogue 38》,倫敦,1984年,編號11
估價:£15,000-25,000


此幅香港島景觀圖,視角橫跨維多利亞港。畫中細緻描繪了諸多地標建築,包括位於東角的怡和洋行貨倉及其住宅,以及總督府。港內可見多艘西方帆船,並有中式帆船及舢舨穿梭其間。包括本件拍品在內的一組外銷畫均出自享譽國際的倫敦馬丁‧格里高利畫廊(Martyn Gregory Gallery)。該畫廊在中國外銷畫領域深耕多年,憑藉其深厚的藝術積累與卓越的鑒賞力,成為該領域內的頂尖機構。


倫敦古董商Martyn Gregory


拍賣詳情

拍賣行:倫敦邦瀚斯

專場:好善簃雅藏文房珍萃
拍賣日期:2025/5/14

專場:慧習相成:宋瓷人生
拍賣日期:2025/5/15

專場:中國藝術精品
拍賣日期:2025/5/15
按此瀏覽拍賣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