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唐彌勒到清宮佛供 降臨西岸洛杉磯的「中國藝術珍品」

雖然香港、北京拍賣周已相繼落幕,但拍賣界的春季當然尚未完結。一眾古玩收藏家視線如今移往美國,不過並非東岸紐約,而是西岸洛杉磯。

邦瀚斯(Bonhams)將於洛杉磯舉行「中國藝術珍品」專場,近百拍品來自美國的珍藏橫跨古青銅器、高古佛像、明清珍玩、現代書畫等範疇,當中以戰國錯金蓋鼎、唐朝彌勒菩薩、清代佛教供器、徐悲鴻繪馬、劉國松抽象水墨領銜,估計將引起一番競逐。


Lot 21|唐 大理石菩薩身像

尺寸:80 x 49.5 x 35.5cm
來源:英國倫敦,雪莉‧戴伊(Shirley Day)收藏,1997年
估價:US$100,000 - 150,000(約HK$780,000 - 117,000)


佛教為多神信仰,神祇各掌其職,故造像需要有鮮明象徵符號或持物,讓信眾能辨識神明身份,以作正確的祭祀、祈求。可惜在歷史長河中,此唐朝造像的頭部和手掌雙雙佚失,令判斷菩薩身份成為一大難題。不過邦瀚斯專家卻憑卓越知識與經驗,確認它實為彌勒菩薩。

據佛教信仰,彌勒菩薩梵名為Maitreya,意譯為慈氏,是釋迦牟尼佛的繼承者,乃未來佛。彌勒菩薩在未成佛前,正於兜率天宮說法修行,等待時機成熟後,將會降生世間,悟道成佛,並於龍華樹下舉行三次盛大的法會,普度眾生,以助世人得証阿羅漢果,是為「龍華三會」。

藝術是活的,即使主題相同,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匠人都會創作出不同風格的造像。

南北朝時期,北魏工匠以印度王子造型描繪彌勒,讓之胸前圍長巾,印度傳統裹裙(dhoti)不是交叉於雙腿之前,就是坐姿時與左腿平行並置於右腿之上。

及至七世紀、即唐朝早期,彌勒改穿和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中央佛)一樣的僧袍,分野在於彌勒並不盤腿結跏趺坐,而是雙膝分開、雙腳並垂而坐。正是憑上述兩點,專家分辨出此尊為彌勒菩薩。

此尊造像寫實描繪衣料覆蓋的人體身軀,工藝令人讚歎。菩薩頸部粗壯,僧衹支(內衣)自左肩向下到右方近腰位置,並於結實胸膛下打結固定。寬大袈裟以不均勻的間隔和褶皺展開,正是如此衣飾受引力影響而蓋於人體的真實寫照。

唐代的彌勒信仰,由於高僧廣弘,加上自稱彌勒化身的武則天大力推動,故初唐彌勒像風行,而至武周時期崇信最盛。

龍門石窟有名的惠簡洞,建於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窟內正壁主尊正為倚坐彌勒,高肉髻,波狀紋髮,身披袈裟,內穿僧衹支,雙腳並垂而坐,雙手置於兩膝,與邦瀚斯此尊造型、風格一致。


龍門石窟惠簡洞 彌勒像



Lot 22|戰國至西漢 鑲嵌金青銅三足鼎

尺寸:13.4cm高;15.2cm寬
來源: 

  • 據庫存資料,1990年代末入藏
  • 美國密芝根州及加州,霍華‧龍伊爾‧帕梅爾(Howard Longyear Palmer,1921-2020)遺產

估價:US$8,000 - 12,000(約HK$62,400 - 93,600)


林林總總的中國青銅器當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鼎。相傳大禹建立夏朝後,用青銅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象徵天命所歸、王權所在,所以後來有「問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成語,《周禮》、《左傳》等經典亦都有記述鼎的神聖地位。

鼎的原型,其實來自新石器時代相當流行之陶鼎。在禮樂儀式用以盛載食物或煮食的古青銅器之中,鼎無疑為最重要之類別。整體而言,青銅鼎都是圓腹,底部由三隻柱足支撐,惟仔細形態則隨時代而變遷,各朝自有特色。

例如自周代開始,鼎腹變得較淺,鼎耳也固定於器體兩則,而不似殷商時期鑄在頂部口緣。


新石器時代 油子嶺文化 陶鼎|湖北荊門 屈家嶺遺址博物館

傳統青銅器工藝,基本上就是以器形及浮雕裝飾稱霸。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受益於鐵器工具廣泛使用,青銅器迎來許多嶄新裝飾工藝,其中就包括了錯金銀技術。

《漢書‧食貨志》記載:「錯刀以黃金錯其文。」這種工藝於春秋興起,戰國時代一直進步發展,一直延續到西漢皇朝。

春秋戰國的錯金銀工藝,基本是先在青銅器模範上做出凸紋,待青銅器鑄成後,再把金、銀錘鍛成金銀絲、金銀片,壓嵌在銅器紋槽內,再經磨銼使青銅表面平齊,構成各種花紋、圖像,文字。


戰國 錯金銀銅鼎|洛陽博物館

是次在邦瀚斯上陣的青銅鼎,高13.4cm,下承蹄形三足,鼎耳固定於器體兩則,圓蓋鼓腹,造型渾圓飽滿,蓋頂飾三個圈形鈕,全身飾錯金幾何圖紋,屬戰國至西漢時期典型青銅器。洛陽博物館藏有「戰國 錯金銀銅鼎」,器形設計可作比較。

比起商周時期,春秋戰國青銅器的紋飾更趨幾何抽象。類近於此件青銅器的幾何紋飾,有專家判斷可能為鳥紋或鳳鳥紋。

自西周開始,鳥紋在禮樂器上愈趨普及,逐步取代殷商盛行的惡獸饕餮紋飾。如此紋飾潮流之轉換,正好見證了青銅器從祭祖、奉鬼神等目的,演變成紀念封地、授勳、婚嫁等重大事宜。

此戰國鼎為Howard Longyear Palmer舊藏,哈佛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來加入海軍,參加過二戰、韓戰、越戰,最終升職至海軍少校一職。

退休後,Palmer回歸校園成為歷史系碩士,最後更執起教鞭授業。


Lot 8|清嘉慶 胭脂紅粉彩三足鼎式香爐 「大清嘉慶年製」款

尺寸:27.4cm高;27.7cm寬
來源:2011年9月,倫敦佳士得,The Cowdray Sale專場,Lot 237
估價:US$40,000 - 60,000(約HK$312,000 - 468,000)


現在看此瓷製三足爐,很自然會覺得和上述青銅爐甚為相似。確實,此款佛前供器正是形仿古鼎,上繪西洋藝術啟發的粉彩釉,乃融會古今的清朝瓷器。

此爐直邊平沿口,短束頸,球狀腹,圜底,蹄形三足,肩置對稱沖天耳。器內滿施松石綠釉,勻淨厚潤。器外胭脂紅地描繪多層粉彩紋飾:口沿迴紋,頸部纏枝蓮紋,肩部如意雲紋。

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上、下相錯排列,紋樣繁複,色彩絢爛,富麗堂皇。三鼎足飾纏枝蓮紋,耳中有長方形穿孔,正背面飾纏枝蓮紋,側面為迴紋。所繪紋飾精細,整體佈局繁縟而不失秩序。

清帝篤信藏傳佛教,故宮中佛堂甚多,僅紫禁城內就有佛堂四十餘處。此類三足爐,常與一對花觚、一對燭台組成一組五件的佛前供器,用以安放香、燈、花等供品。

佛教八吉祥紋,又稱八寶,分別為「法輪」、「法螺」、「傘」、「華蓋」、「蓮花」、「罐」、「雙魚」、「盤腸」。

「法輪」、「法螺」較為人熟知,法輪象徵佛法不滅、度化眾生;法螺聲徹遠方,是古印度征戰的號角,吹螺能號令三軍,用以比喻法音警世,降伏眾魔。


清乾隆 畫琺瑯五供|北京故宮

「傘」和「華蓋」的形象和別稱較為相似,在其他器物或畫像中亦容易被混淆。「華蓋」本就會稱為「傘」或是「傘蓋」,而在此八吉祥供器上的「傘」,其實是「法幢」。

「法幢」原為古印度王或大將所用的軍旗,戰爭勝利時搖旗歡呼,象徵佛法堅固不衰、能勝外道;「華蓋」則是貴族和皇室出巡時的儀仗器具。

「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象徵佛陀菩薩清淨莊嚴,是常見的佛教紋飾。「罐」即是「寶瓶」,瓶中聚滿甘露,代表佛陀能為眾生平息熱惱,消除災障;亦象徵佛陀教法圓滿無漏,法水常流。

「雙魚」亦是瓷器上很常見的吉祥紋飾,佛經記載,佛陀行菩薩道時,曾慈悲捨身為魚王,解救飢渴眾生,因此,魚被視為豐足、富裕的吉祥物。

「盤腸」,又作「盤長」,另一較易明白的別稱是「吉祥結」。形象為一個沒有開端、沒有結尾的結飾,無始無終寓意佛法圓融無盡。

中國陶瓷史上,清朝在彩瓷上開創了嶄新局面。首先是銅胎畫琺瑯,工藝由歐洲傳入,顧名思義就是以銅製器胎,然後把琺瑯質釉料填畫於表面。在銅胎畫琺瑯影響下,法宮研發出琺瑯彩瓷器,為區分兩者,故又稱「瓷胎畫琺瑯」。

粉彩,則是由琺瑯彩衍生而成的新品種,於康熙中期出現。它在色料中摻以鉛粉並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麼濃艷。用分水淡洗法塗飾花紋層次,色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

胭脂色釉,也稱「金紅釉」,同樣於康熙年間從歐洲傳入,即唐英所說的「西洋新制紫色」,由於釉色頗似女性胭脂,故又名「胭脂紅」。

胭脂紅釉呈色深淺,根據燒造時摻入黃金的多寡而定。含金量越高,胭脂色越濃。一般而言,呈色分為胭脂水、胭脂紅、胭脂紫三種,胭脂紫顏色最濃郁深沈,胭脂水則最粉嫩淡雅。


乾隆 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三足爐|廈門保利,2016年,RMB 299萬

綜觀嘉慶製瓷技術,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題材,皆以前朝作品為藍本。尤其是嘉慶早期,作品與乾隆非常相似,故有「乾嘉不分」之說。

2016年,與本品相當近似的「乾隆 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三足爐」,於廈門保利拍賣,結果以RMB 299萬易手。



Lot 94|徐悲鴻(1895-1953)《飼馬圖》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三七年作

尺幅:77.5 x 42.8cm
款識:芳艸得來且自飽,更須何計慰平生。作榘先生方家教。丁丑夏日悲鴻客廣東遣興。
鈐印:東海王孫、莊敬日強(白文印楊仲子所刻)
來源:舊金山私人收藏
註:上款人作榘先生應為梁作榘,《美術雜誌》創刊人之一,香港大眾學校校長。與梁錫鴻、陳抱一、徐悲鴻、豐子愷等藝術家交好。於邦瀚斯2018年12月17日拍出之徐悲鴻一九三八年作品貓石圖,其上款亦為作榘先生
估價:US$70,000 - 90,000


中國傳統繪馬,以細線勾勒為主,烘染為輔;徐悲鴻的大寫意馬,則突破前人藩籬,線條粗獷豪放,帶有書法精神。與此同時,他又將西方繪畫的光影明暗融入墨法,受光面留白,陰影用墨點,可謂融會中西之長於一書。

這位江蘇人一生堅持寫實主義,曾經在法國的巴黎賽馬場、德國的柏林動物園畫過數千張馬的速寫,長期研究馬的肌肉、骨骼、神情動態以及生活習性,故筆下馬匹造型生動,透視準確,形神兼備,氣韻無窮。

市場上的徐悲鴻馬畫,以奔馬為主,多見馬匹鬃毛乍起、馬尾飛揚、四蹄騰空、奮勇狂奔。至於此幅《飼馬圖》,卻是一派閒適,放牧吃草,悠然自得。

中國傳統畫馬有肥馬、瘦馬之分,徐悲鴻的馬高長勁瘦、傲骨嶙峋,偏於「瘦馬」一路。惟他摒棄了文人畫瘦馬的傷感情緒,更多的是以昂揚姿態傳達積極樂觀態度,就如此幅《飼馬圖》一樣,配上「芳艸(同草)得來且自飽,更須何計慰平生」題字,更具豁達人生之意。



Lot 56|劉國松《峽谷》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六七年作

尺幅:52 x 58cm
估價:US$15,000 - 25,000


中國水墨畫走了逾千年的路,及至近代才迎來衝擊革新,而劉國松便是箇中關鍵人物。

這位「現代水墨之父」最重要的藝術成就,是透過西方理論與創作觀念,為中國繪畫開拓了新方向,把此停滯的傳統推向現代。他沿用中國傳統筆、墨、紙等工具材料,但表現形式上卻加入不少西方元素,創造出嶄新繪畫技巧與風格,影響了兩岸三地無數畫家。


「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

劉國松,1932年於安徽出生,十四歲學習傳統國畫,二十歲改習西畫。他在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創立「五月畫會」,發起現代藝術運動,個人亦隨之開始走向抽象繪畫創作。

1960年代,劉國松體會到「媒介」本身不可替代的特性,遂重拾水墨,提出創立「中國的現代繪畫」。他在水墨發展的一大貢獻,是重新詮釋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

他同時不斷實驗許多技法,包括研創粗筋棉紙(又稱國松紙),發明「抽筋剝皮皴」技法,又發起「中國水墨畫學會」,倡導中國畫現代化,建立了抽象水墨之鮮明面目。

1965年起,劉國松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及參加藝術大展,作品獲全球多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及授獎,聲名鵲起。1966年,他於旅美期間受到普普藝術(Pop Art)、奧普藝術(Op Art)、硬邊藝術(Hard Edge)之影響,創作展現出嶄新技法和面貌。

此幅《峽谷》繪於1967年,正是上述時期之創作。該年,他在紐約Lee Nordness畫廊舉行個展,獲《紐約時報》藝評家John Canaday給予以下評價:

「……中國傳統山水畫與現代抽象的迷人結合。他那如掃帚大小的畫筆,充滿了墨水或色彩,以旺盛活力躍然紙上……海洋、山脈、峽谷忽隱忽現;紙張各處好像被重量和力量撕開,打開了道道鴻溝……」


拍賣詳情

拍賣行:洛杉磯邦瀚斯
專場:中國藝術珍品 Chinese Works of Art
地址:7601 W. Sunset Boulevard, Los Angeles CA 90046
預展日期:2021/6/19-21|12pm - 5pm
拍賣日期:2021/6/22|10am

查詢:Rachel Du
+1 323 436 5587
asian.us@bonha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