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邦瀚斯2024「現代與當代藝術」秋季專場,將由日本天才藝術家石田徹也與華人藝術巨匠趙無極領銜,並囊括法國抽象藝術大師喬治 · 馬修及亞洲雕塑家李真的精彩作品。本次專場涵蓋了從畫作到雕塑的多樣形式,帶來來自不同時代與地域的藝術名家佳作,邀請藏家一同探索多元的藝術魅力。
該作品是石田徹也打入國際藝壇的代表之作,並於西方重量級美術館個展中亮相,受到國際藝術界的青睞。
《運輸帶上的男人》來自於日本已故天才藝術家——石田徹也。1973年出生的他,從美術大學時期便展現非凡才華,但其藝術理想與父親期望相悖,只能打工籌學費。畢業後,他從事商業設計工作,但始終渴望成為畫家。
在泡沫經濟影響下的日本,他辭去工作,一邊打零工一邊創作。31歲時,一場交通事故奪去了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在他辭世後才慢慢被人發掘,盡存200多幅,使得這些作品的價值愈顯珍稀與獨特。
2015年,石田的作品獲選至威尼斯雙年展主場館中展出,2019年西班牙馬德里的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館為他舉行盛大的回顧展,於歐洲造成極大的迴響。他透過變形意象和超現實的手法,將人類與其他物體結合,深刻地描繪日本社會壓抑與無奈的氛圍,引起觀者的共鳴。
Lot 7|石田徹也(1973 - 2005)《運輸帶上的男人》壓克力 木板
創作時間:1996年
尺幅:145.7 x 103.2 cm
簽名:石田徹也(背面)
來源:
- Q畫廊,東京
- 新加坡私人收藏
- 拍賣:香港,蘇富比,「現當代藝術:香港」,2022年7月8日,拍品編號 6011
- 現藏家得自上述來源
展覽:
- 「Drifter」,Guardian Garden,東京,1996年10月7-18日
- 紐約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Q畫廊,紐約,2007年
- 「石田徹也: Self-portrait of Other」,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馬德里,2019年4月11-9 月 6 日
- 「石田徹也: My Anxious Self」,高古軒,紐約,2023年9月12日-10月21日
出版:
- 《石田徹也遺作集》,求龍堂,日本,2008年,第30頁,彩圖
- 《石田徹也全作品集》,求龍堂,日本,2010年,第52頁,彩圖
- 《石田徹也筆記》,求龍堂,日本,2013年,第56頁,彩圖
- 《石田徹也: Self-portrait of Other》,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馬德里,2019,第38頁,彩圖
- Lauren Moya Ford 著,《Dreams and Dystopia: Tetsuya Ishida》,Mousse 68,2019年7月,擷取自https://www.moussemagazine.it/magazine/dreams-dystopia-tetsuya-ishida/
- 《My Anxious Self》, 高古軒,紐約,2023年,第42頁,封底載彩圖
估價:HK$7,500,000 - 9,500,000
石田徹也的作品常描繪穿戴整齊的上班族,將人比喻為機械、零件或消費品。以此揭示人們為生存所做的無奈選擇,仿佛被困在社會這台大機器中的齒輪,時間被填滿,自由受限,思想被剝奪。
創作於1996年的《運輸帶上的男人》,準確地詮釋了日本在「失落的十年」經濟睏頓的狀態下對「人」的影響。西裝革履的男人們由上而下斜躺在手扶梯上,他們有著相同的表情和姿勢,蒼白沒有血色的臉,閉著的雙眼與雙唇、與無力下放的手臂,讓人感受不出來他們到底是人類或是機器。
手扶梯兩旁,如同工廠生產線的作業員,好似在為斜躺在手扶梯上,看似工業產品的人體進行加工與修整。手扶梯在構圖上具有自遠而近的空間感,令觀者仿佛置身其中,貼身目睹這一機械化的循環。
石田透過多種視角的運用,令觀眾同時感覺從上而下觀看作業員工作,打破了固定的單點透視,從而擴展了視線範圍,讓觀者質疑:我們究竟是同情被困在運輸帶上的無靈魂機器,還是冷漠旁觀默許這一切的加害者?這種視角轉換引發深刻思考,令人反思社會制度中的個體命運。
透過「及時化生產」(just-in-time)的流水線,日本征服了全球製造業。三菱工業、松下電機、豐田汽車這些撐起國家經濟的工業、和高效且快速的新幹線,引領日本脫離二戰後的衰敗,前往經濟繁榮的新世界。然而,這個令他們引以為傲的工業文化,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就像一把雙面刃,反過來吞噬掉人的精神性。
一個日益機械化的社會,人們像大型經濟機器中的齒輪一樣,困在單調、毫無意義的例行工作中。這種文化讓勞工感到疏離、被低估且易於被替換。人物的重複排列更加強了單調、不斷重複的無力感,他們相同的表情和姿勢傳達出一種集體的疲憊和身份迷失感,人們被困在這座名為「現代」的巨大生產線中,一個沒有出口、不斷重複循環的運輸帶,無處可逃。
「石田徹也的繪畫,以超現實視角反映個人在當代社會的孤獨與無奈,即使在他身後亦從未間斷地引起觀眾共鳴。正因為現實世界的種種挑戰和壓迫從未減輕,更突顯出他的風格超越地域和時代界限,成就當代藝術的不朽傳奇。」-- 關尚鵬(邦瀚斯香港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管)
在當代藝術雕塑領域中,來自台灣的李真可謂是其中最獨樹一幟的華人藝術家。1980年代,佛教在台灣的興盛引領李真走上傳統佛像雕塑的研習道路,也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註入了靈感與深度。
在創作中,李真不斷在古代工匠修造佛像時的「無我」精神與現代藝術的「自我」中尋求平衡。在保留中國美學的簡約內斂下,突破傳統中國佛像的比例、姿態和材質,傳達「舉重若輕」的獨特風格語言。
此次呈現的兩件作品分別是「天燧系列」經典作品的《追燭》和 「大氣神遊」系列的佳作《雪峰仙蹤》。
Lot 10|李真《追燭》銅雕
創作時間:2010年
尺寸:41 x 84 x 32 cm
簽名:Li Chen 2010(刻於背部)
版數:2/8(刻於背部)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 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 法國,圖瓦里,Annie Minet & Luc Merenda畫廊
- 法國私人收藏
- 現藏家繼承自上述來源
展覽:
- 「擁抱絲路」,超級馬拉松終點,西安,2011年(另一尺寸、版數)
- 「大氣 - 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中正紀念堂,台北,2011年11月5日至12月4日(另一尺寸、版數)
- 「既重又輕 - 李真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凡登廣場,巴黎,2013年9月2日至29日(另一尺寸、版數)
出版:
- 《夜光盈昃 - 天燧系列:李真》,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10年,第16頁、第20頁及第70-77頁,彩圖(另一尺寸、版數)
- 《大氣 - 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12年,第33頁、第114-115頁及第204-205頁,彩圖(另一尺寸、版數)
- 《李真 - 既重又輕︰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14年,第17頁、第32頁、第62-63頁、第73頁、第106-107頁及第113頁,彩圖(另一尺寸、版數)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天燧系列」的靈感源於李真一次點燃家中佛堂蠟燭的經歴。燭光帶來溫暖,也激發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深思。整個「天燧系列」創作于2010年,僅有八款作品,主題更加凝練集中。 古代「燧」是通過聚焦陽光點燃火種的工具,火爲人類帶來了光明,也帶來了生命力。在《追燭》中,雕像雖靜止,卻傳達出強烈的動感。
人物以充滿動態的姿態向前傾斜,雙手托舉,留出燭臺的空間,仿佛捧著燭光——這燭光或許是目標,期望亦或是一個夢想,承載著每個人對生命不同的追求和感悟。後腳輕輕擡起,似在邁步迎接光明。雕塑的立體感與流暢的綫條,為觀者營造出想象的空間與情感流動,使人感受到令人讚嘆的藝術張力。
Lot 9|李真《雪峰仙蹤》銅雕
創作時間:2007年
尺寸:129 x 77 x 71 cm
簽名:Li Chen 2007.(刻於背部)
版數:5/8(刻於背部)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 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 法國,圖瓦里,Annie Minet & Luc Merenda畫廊
- 法國私人收藏
- 現藏家繼承自上述來源
展覽:
- 「神魄」,北京798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08年10月19日至12月21日(另一尺寸、版數)
-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09年9月17日至12月9日(另一尺寸、版數)
- 第68屆坎城影展,戛納大華酒店,坎城,2015年5月13至24日(另一尺寸、版數)
出版:
- 《李真—虛空中的能量 第 52 屆威尼斯雙年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07,第205頁,彩圖(另一尺寸、版數)
- 《李真—尋找精神的空間:中國美術館個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08,第183頁,黑白圖版(另一尺寸、版數)
- 《神魄》,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09,第190頁,黑白圖版(另一尺寸、版數)
-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10,第86-87頁及第184頁,彩圖(另一尺寸、版數)
估價:HK$600,000 - 800,000
《雪峰仙蹤》來自於李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大氣神遊」,創作於2007年。小和尚雙眼微閉,流露出寧靜超然的神情,姿態圓潤豐盈。他左握拂塵,象徵拂去塵世煩惱,右掌張開,接納萬物。雙足交叉穩立於山峰之上,置身於無垠的「虛空」中,順應了佛教中追求心靈平和與超脫的境界。
李真巧妙運用墨黑而非純黑色,使作品獨具溫潤立體的光影效果,黑的沉穩與銀色雪峰的明亮相互襯托,達到既重又輕的奇妙氛圍。在佛教中,「虛空」意指無形無相,包羅萬象,雖無固定形態,卻蘊含萬物。《雪峰仙蹤》去除了傳統佛像繁複的細節,保留純粹的形態。這種簡化與留白,在空無中孕育著一切可能性,虛實并存,帶來無限延伸的感受。
通過靜止的形態傳達出動態之感,李真巧妙地將道教哲學中的「無」與「有」具象化,平衡了對尊重傳統文化的「無我」與個性化藝術傳達的「自我」。這使觀者體驗到一種超越時空,對東方傳統哲學的新思考,賦予東方藝術新的生命力。
Lot 11|趙無極(1920-2013)《無題》水彩 水墨 紙本 裱於畫布
創作時間:1964年
尺幅:75.6 x 56.5 cm
簽名:ZAO 64(右下),À Pierre Neurisse - très amicalement(左下)
來源:
- Pierre Neurisse 舊藏
- 巴黎私人收藏
- 拍賣:巴黎,Massol,2006年10月16日,拍品編號131
- 葡萄牙私人收藏
- 拍賣:香港,邦瀚斯,「尋古探新」,2012年5月27日,拍品編號15
- 亞洲私人收藏
- 拍賣:香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2017年11月25日,拍品編號31
- 現藏家得自上述來源
估價:HK$1,300,000 - 2,000,000
趙無極作爲20世紀最重要的華人藝術家之一,獨特地將傳統中國書畫技法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相結合,被譽爲東西方藝術融合的代表人物。本作繪於1964年,可謂是「狂草時期」的重要里程碑。在這段時期,趙無極將中國水墨線條融入抽象創作,這被視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他作為海外華人藝術家,卻能熟練運用西方藝術顏料和工具,成為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融合的俵俵者。
他將傳統中國水墨畫中的墨分五色的表現,通過水彩和墨水的媒材表達於本作中。這五色包括「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色調又可根據乾濕程度和濃淡變化而微妙調整。借取中國人文水墨的豐富變化,清透的寶藍色與墨色交錯渲染,創造出一層層半透明層次,帶出作品的深度與空間感,讓觀者可以進入畫中,穿越前、中、遠景,如夢似幻地交匯,形成充滿想像性的詩意空間。
澎湃激盪、豪邁不羈的水墨線條在畫作下半交織,猶如轉折多變的草書結構,為畫面增添動態,彷彿喚起自然風雲突變的氛圍。將自然體驗轉化為抽象元素的思維,不僅體現了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追求,同時融合了東西方元素並超越了傳統,為趙無極開創了獨特的個人化繪畫語言。
趙無極於「狂草時期」超越具像表達和敘事性,而逐漸提升至體現精神與哲學深度的層次。在構圖上,他採用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使畫面構圖沒有固定視角,與西方繪畫迥然不同,隨著觀者的移動和觀看角度而不斷變幻。觀者難以分辨畫面的軸心,充滿想像空間,展現萬象之勢。趙無極以內心感悟,將書法線條融入抽象構圖,結合山水畫之精粹,將抽象藝術之美帶入新的高度。
Lot 13|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米蒂利尼》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76年
尺幅:75.7 x 56.5 cm
簽名:Mathieu 76(右下);MYTILENE(畫框)
來源:
- Pierre Neurisse 舊藏
- 巴黎私人收藏
- 拍賣:巴黎,Massol,2006年10月16日,拍品編號131
- 葡萄牙私人收藏
- 拍賣:香港,邦瀚斯,「尋古探新」,2012年5月27日,拍品編號15
- 亞洲私人收藏
- 拍賣:香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2017年11月25日,拍品編號31
- 現藏家得自上述來源
估價:HK$600,000 - 800,000
喬治·馬修為法國知名藝術家,並於一九四零年代末期發展出影響深遠的「抒情抽象」。1976年喬治·馬修榮獲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頭銜,他的藝術影響不僅限於歐洲,對美國和日本抽象藝術的發展,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被譽為「西方書法家」。
1976年喬治·馬修創作了《米蒂利尼》這件作品,其靈感來源可追溯至1967年藝術家為法國航空公司創作了一系列以國家為題的海報。藝術家運用其標誌性的創作手法,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透過如書法般帶有節奏和力道感的線條,展現他對希臘海港城市米蒂利尼的印象。
第一眼望去,黑、紅、紫、白各色筆直的線條佔據畫面中間的視覺主體。然而,再仔細端看,在這些線條之下,一抹溫暖的桃紅色筆觸從畫面中心向上延伸,如同身處漆黑的深海中,反射透出的微微光亮,為畫面增添神祕莫測的氛圍。
《米蒂利尼》具有喬治·馬修七零年代作品的典型風格—結構分明,充滿韻律性的線條、加上富含層次細膩的背景,構成一幅底蘊深厚的抽象作品。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邦瀚斯
專場:現代與當代藝術
預展日期:2024/11/29 - 2024/12/2|10am - 6pm
拍賣日期:2024/12/3|4pm
地址:香港皇后大道東50號太古廣場六座1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