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德馬圖珍藏邦瀚斯舉槌 吉美博物館「攔途截劫」10世紀印度象神

佛教藝術向來是邦瀚斯強項之一。這間跨國拍賣行剛剛於巴黎舉辦「德馬圖珍藏 I」專場,帶來這位比利時名古董商的64件收藏,當中以佛像為主,另有部份印度教造像。

結果全場僅兩件拍品未能售出,成交率近97%之高,斬獲近€350萬(HK$2,860萬;NT$1.06億)。領銜藝術為片岩佛陀,出自印度古國犍陀羅,散發濃厚希臘雕塑風格,連佣€56.7萬(HK$465萬;NT$1,725萬)成交。

此場拍賣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編號1拍品、斷代約10世紀的印度象神石碑以€6萬落槌,惟理應勝出競投的買家,最終卻無法把心頭好帶回家中 - 事關鼎鼎大名的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行使法律賦予的特權「攔途截劫」,把此尊神像收入館藏。

編按:筆者此前誤把博物館購下的造像錯寫為編號26拍品,文章現已更正,謹向各方讀者致歉


Lot 1|印度中部 約十世紀 砂岩象神石碑(吉美博物館購下)

高度:71.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紐約,1967年入藏
估價:€60,000 - 80,000
落槌價:€60,000
成交價:€75,975


先交代拍賣場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拍賣官以€6萬落槌後,一位現場女士突然高呼「I pre-empt this lot on behalf of the Museum of Guimet」,意思是「我代表吉美博物館搶先行動」。

原來根據法國法律,當地公共機構有權在境內拍賣之中,以此特別手法拿下拍品。條件是競投最高出價已然喊出 - 即拍賣官經已落槌,那麼公共機構代表、正如上述的女士一樣,讀出聲明便可。至於拍品的最終成交價,仍然按本身落槌的金額計算。

吉美博物館全名是「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乃收藏亞洲藝術文物的頂尖機構,佛教與印度教文物即為其中一個重點版塊。館方是次購下此尊神像,也足證它有著非凡價值。


東方宗教藝術是吉美博物館重點收藏之一

象頭神源自印度教,乃智慧之神,主管財富、知識、商業,又尤其保佑創作、旅行之人。論重要性與受歡迎程度,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神祇中,象頭神絕對名列三甲。

用今日的話來形容,象頭神是位「神二代」。印度教主神有三,創造的梵天、守護的毗濕奴、毀滅的濕婆,象徵宇宙的生滅循環。由於毀滅又有重生之意,且濕婆兼掌生育繁衍,故地位至高無上。象頭神就是這位濕婆大神的愛兒。

據當地神話記載,象頭神為記下偉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日以繼夜聽廣博仙人口述,並以神筆抄寫記錄。可是史詩有如海量,寫得神筆也斷掉。象頭神於是折斷自己的一邊象牙,沾上墨水,繼續抄寫,終成大業。是故,無論是雕塑還是畫像,象頭神形象大都是缺了一根象牙,這是有意為之,絕非損壞或是藝術家忘掉了。



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為比利時著名古董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笈多佛陀像」,與約翰·洛克菲勒三世舊藏的「濕婆舞王像」


安思遠舊藏的「尼泊爾 十三世紀觀音像」,與及曾為日本私人收藏的「犍陀羅 三至四世紀 釋迦牟尼佛與菩薩群像」

上述佛陀像與本專場的所有拍品,都出自德馬圖收藏。

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比利時著名古董商,經手眾多佛教藝術傑作。公共收藏機構方面,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從他手中接過的「笈多佛陀像」,與約翰·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舊藏的「濕婆舞王像」(現藏亞洲協會博物館)。

私人收藏方面,例子有「亞洲藝術教父」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舊藏的「尼泊爾 十三世紀觀音像」,2015年於紐約佳士得以US$822萬成交;出自日本收藏,曾於靜岡縣立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等地展出過的「犍陀羅 三至四世紀 釋迦牟尼佛與菩薩群像」,2020年於紐約佳士得以US$663萬易手。

最後為大家介紹成交三甲。



Lot 26|犍陀羅 三/四世紀 片岩佛陀像(成交冠軍)

高度:147.5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500,000 - 700,000
落槌價:€450,000
成交價:€567,375


犍陀羅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北部、連接阿富汗國境一帶,屬古印度十六國之一,古時位居要衝乃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樑,因而成為不同文化、藝術、信仰的大熔爐。

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把希臘雕塑藝術帶到犍陀羅。後來,犍陀羅文化在一、二世紀傳到中國,慢慢中西融和,才由最初的希臘式,變成我們現今看到的佛像模樣。

犍陀羅佛像具西方面貌特徵,深目、高鼻、薄唇,波浪捲髮,以至衣服紋理的雕刻方法,都跟希臘雕像十分相似。佛像身後的圈狀物為「輪」,是早期印度太陽的象徵,後來佛像用金屬鑄造,多稱為「金輪」。



Lot 30|印度東北部 帕拉時期 十二世紀 喜金剛銅像(成交亞軍)

高度:14.7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120,000 - 160,000
落槌價:€260,000
成交價:€327,975


印度東北部為密宗誕生之地,此銅像正鑄造於此地的帕拉王朝晚期,為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喜金剛銅像之一。銅像細節精緻,造型自然靈動,將複雜的多臂、多首喜金剛與無我佛母雙身像鑄為一體。

喜金剛,又稱飲血金剛或歡喜佛,「歡喜」意即修行獲得的大自在與大解脫。此像作八面十六臂雙身形象,八面各有三目,表情欣喜歡快。其中六面位於主面之後,審視各方,第八面出現於火焰狀的頭髮之中,位於十字金剛杵正下方。髮上所施的厚重紅色顏料,今已見部分脫落,顯露出原本精細刻畫的頭髮。

台座上被踩踏的四位魔剎,乃死亡化身,表示降服邪惡和無明,以身軀支撐住主尊造像。



Lot 25|犍陀羅 三/四世紀 片岩佛首(成交季軍)

高度:48 cm
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入藏
估價:€150,000 - 200,000
落槌價:€220,000
成交價:€277,575


現今的佛像,頭頂上大都有突起的「髻」,傳說乃是佛頭頂隆起的肉塊,天生為戴王冠而長,屬於印度傳說中偉人必備的「三十二相」之一,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有學者反駁這種觀點,認為這是依據古印度人的盤髮習慣,而犍陀羅時期的佛像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因為文化融和,佛像在中國的形象已漸漸偏離原貌,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鼻子,依然十分高挺。時至今日,許多佛像都保留著這種希臘式鼻子。


拍賣總結

拍賣行:巴黎邦瀚斯
專場:德馬圖珍藏 I(The Claude de Marteau Collection, Part I)
拍賣日期:2022/6/14
拍品數目:64
成交:62
未成交:2
成交率:96.8%
成交總額:€3,494,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