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相映「尊勝佛母」領銜 Speelman珍藏6月巴黎邦瀚斯震撼舉槌

佛教藝術界之中,Jules Speelman這個名字絕對是無人不識。每逢他的藏珍現身拍賣,都必引起哄動。

舉如2006年,他的13件佛教藝術品在香港秋拍斬獲HK$3.42億。其中,釋迦牟尼像更以HK$1.23億易手,至今仍為業界所津津樂道。

又如2017年,他的3件舊藏永樂佛像在香港上陣,悉數遠超估價落槌,合共以HK$2.5億天價成交,亦是驚為天人。

來到2024年,巴黎邦瀚斯為這位傳奇古董商舉辦單一藏家專場,帶來他一甲子收藏旅途上的28件珍器,以金銀相映的尊勝佛母領銜,將於6月11日隆重舉槌。


邦瀚斯為Jules Speelman舉辦單一藏家專場


Jules Speelman尤以佛教藝術收藏聞名

Jules Speelman於1964年正式接手家族的古董生意,至1970年代把經營方向逐漸轉向亞洲古董,並於1976年在倫敦梅費爾(Mayfair)創立東方藝術畫廊,將亞洲藝術的神秘之美展現予西方世界。

他本身也是資深亞洲藝術收藏家,20歲時開始收藏喜馬拉雅藝術,至今已整整六十載。其藏品跨越千年歷史,囊括克什米爾、帕拉、尼泊爾、永樂、六品佛樓等不同源流,呈現出了西藏、尼泊爾與中原佛教藝術的頂級面貌,極具「學者品味」。

論拍賣界的喜馬拉雅藝術翹楚,Edward Wilkinson是眾望所歸。這位邦瀚斯的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全球負責人,和Jules Speelman惺惺相惜已有三十年歲月。Wilkinson透露,Speelman購藏時,最在乎的並非佛像背後的儀軌或宗教含意,而是製作工藝與審美價值。

這一點與當代收藏哲學不謀而合 - 愈來愈多藏家、尤其是年輕新進的,熱衷於跨界收藏。宗教以外,他們更和Speelman一樣,從佛像作為藝術一員的角度出發,鑑賞箇中的獨特美學。



Lot 8|藏中 約十七世紀 銀局部鎏金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

高度:17.2 cm
著錄:

  • Amy Heller,《Tibetan Art: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Ideas and Art in Tibet,600-2000 B.C.》,1999年,第197頁,編號105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第350頁,編號148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估價:€600,000 - 800,000


是次領銜的尊勝佛母,出自十七世紀藏地中部,第一眼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銀製主體。這一點不但是金錢價值的體現,更巧妙地融合了美學的構思。

首先,以銅製佛像而言,較貴重者會鎏金或鎏銀。尊勝佛母不但有鎏金,主體更是由銀所造,無疑更為矜貴。須知道,銀在古代是相當昂貴的金屬,且在西藏尤為稀罕,故當地銀製造像非尋常能見。

其次,銀作為冷色金屬,與衣飾、底座、背光的暖色鎏金,乃至鑲嵌裝飾的綠松石,在色彩表現上都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同時,也令造像更添層次,在視覺上尤顯立體,展現出令人驚艷的美學效果。

最後,據傳統圖像與文本描述,尊勝佛母中央面龐和軀體一樣,乃是身如秋月,皎白無暇。此尊造像以銀造身,成功憑著材質運用貼切地描繪了佛母形象。


本拍品正面

在藏傳佛教信仰中,尊勝佛母集各項重要義理於一身,可說是諸般佛法的人格化女神,地位甚為崇隆。

相傳釋迦牟尼的頭頂,任何人也望不到上去,象徵他掌握了宇宙真理,智慧無人能出其右,稱為「無上頂」。尊勝佛母被視為佛陀「無上頂」的化現,故又有如來頂髻尊勝佛母、佛頂尊勝佛母等稱謂。

在藏地寺廟中,尊勝佛母經常與無量壽佛和白度母一起,以「長壽三尊」形象示人。與此同時,佛母右上臂所持的,乃是無量光佛像。

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其實都是阿彌陀佛的意譯名字。對眾生而言,「無量壽」是有限生命的無限延伸,得在清淨莊嚴的淨土生活修行,完成佛道追求;惟只有「無量壽」並不足夠,還需要阿彌勒佛的「無量光」,眾生方能消除塵垢、開啟善根、以蒙解脫。

由此可見,「無量壽」與「無量光」這兩個重點,都在尊勝佛母身上體現出來。


本拍品背面

佛母以三面八臂形象示人,頭戴五葉寶冠,身穿瓔珞天衣。正中臉龐雙眼向下凝視,迎接信徒目光;右臉寧靜安詳,慈目低垂;左臉不但怒目圓睜,獠牙外露,更以鮮豔顏料繪畫雙眼,更見力量威嚴。

如此三面,象徵三種不同的功德和事業。在部份藏佛信仰體系中,尊勝佛母是三者合一。中央是佛母本尊,右臉為觀音菩薩,左臉忿怒相為金剛手菩薩。意味佛母同時兼具觀音的「慈悲」,以及金剛手菩薩的「伏惡」特性。

八臂各持法器或施法印。右上臂如上文所信持無量壽佛像,向下一手持箭,靠近胸前一手持十字金剛杵,最下一手施與願印;左上臂施無畏印,向下一手持弓,近胸一持原應拿套索,置於腿上的最下一手則原應托甘露寶瓶。

這些法器都各有含意。例如左手弓、右手箭,代表智慧與方法;十字金剛杵,象徵絕對的定力;套索,表示把智慧或覺識束縛在修持者心中;甘露寶瓶,能夠為人賜福及洗刷惡業。

流傳了數百年之久的造像,手上法器盡失是常見之事。本尊勝佛母,除了套索與寶瓶佚失外,其餘悉盡皆在,已是極為難得。


本拍品局部

喜馬拉雅藝術以佛教為主軸,不同地區之間,無論是宗教傳播,乃至技術交流,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以本佛母為例,整體而言散發著尼泊爾藝術風格。然而,它是受藏地善信委託而造 - 這一點在藏人所喜愛之綠松石鑲嵌當中,明顯可見。

與此同時,本造像之特徵,亦與西藏中部日喀則的著名工坊吻合。此所工坊名曰「扎西吉彩」(bkra shis skyid tshal),於四世班禪喇嘛洛桑卻吉堅贊(1567-1662)在任時期成立,與後者駐錫的扎什倫布寺相連,培養了許多造像、繪畫、建築、紡織等工藝超卓之士。


西藏 十七世紀 銅鎏金勝樂金剛像|巴黎邦瀚斯,2022年,€491,775成交


清 十七世紀晚期/十八世紀 黃銅鎏金尊勝佛母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左為本拍品背面,右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尊勝佛母像背面

2022年起,邦瀚斯三度於巴黎為德馬圖(Claude de Marteau)舉辦單一藏家專場,各式宗教造像不但以高成交率落槌,更斬獲超越預期的成交額,成為收藏圈熱話。

這位比利時名古董商的藏珍之中,有一尊同樣出於十七世紀的勝樂金剛像,上刻銘文確認與扎什倫布工坊之關聯。本佛母的火焰背光和蓮花座,俱與德馬圖的勝樂金剛像如出一轍。

與此同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亦收藏了一尊十七世紀尊勝佛母,與今回舉槌的尊勝亦極為相像,表明兩者之間有歷史關連。不過這一點,尚待學者進一步研究考證。



Lot 12|尼泊爾 馬拉王朝早期 十四世紀 銅鎏金金剛總持像

高度:42.5 cm
來源:

  • 德國私人珍藏
  • 佳士得,紐約,2000年3月22日,拍品73

著錄: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336,編號141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 - 2017年2月19日

估價:€600,000 - 800,000


自釋迦牟尼弘法開始,佛教傳播到不同地區,發展出許多不同體系派別。簡單二元區分的話,就有顯宗和密宗。密宗者,師徒之間秘密傳授,箇中內容絕不輕易公開,故得名。

在密宗信仰中,金剛總持可說是位居至尊,被視為本初佛、法身佛,即最原始、最根本的佛。

問題來了,釋迦不才是佛祖嗎?

從教義角度去看,釋迦牟尼和金剛總持可說是一體兩面 - 前者是化身佛,即是在世間有身體實相,方能向眾生說法;後者則是法身佛,本無形無色,代表證悟圓滿覺性究竟之本質。

鑑於金剛總持於密宗意義非凡,故歷史上崇奉極盛。在藏佛四大教派中,噶舉派四大語旨傳承皆源於金剛總持,故把之捧為鼻祖。在此派唐卡中,金剛總持往往位居上方中央,以突顯其至高地位。


本拍品背面

金剛總持為寂靜相,結金剛跏趺坐,兩手相交置於胸前,分別拿著法鈴與金剛杵。法鈴為陰性,體現空性;金剛杵為陽性,象徵金剛乘堅不可摧之道,體現色。「智慧」左手拿陰性法鈴,「方法」右手持陽性金剛杵,意味兩者之完美結合。

開臉為典型尼泊爾風格,額頭低平寬闊,眉眼細長,鼻梁挺拔,雙唇微抿含笑,神態柔和優雅。身體比例均勻,富力量感。髮冠、飄帶、瓔珞、披掛線條細膩,紋樣清晰醒目。層層衣褶從交叉的腳踝間流出,於小腿處形成一簇扇形。

整體造型端莊,法相圓滿,工藝精緻,裝飾華麗,既展現出佛教追求的莊嚴和寂靜境地,也切合世間人體雕塑美學典範,把世俗美與宗教美融於一體。

如此優美的造像,乃是相當有名的馬拉王朝出品。


本拍品出自馬拉王朝的造像黃金三百年

馬拉王朝國祚為十三至十八世紀,統治地區主要位於尼泊爾中部。其中,十三至十五世紀的前期統治,有「尼泊爾文藝復興」之美譽。

這尊金剛總持,正是這段造像黃金三百年的代表作。

馬拉王朝匠人追求肌肉的表現,軀體的靈動、以及裝飾的華美。造像軀體圓實,肌肉飽滿,裝飾繁縟,在更早期的藝術基礎上注入活力,令造像變得更寫實生動,更符合人類體態。

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如本尊金剛總持一樣 - 從耳朵伸延而出、像飄起來般的耳飾。

如上文所言,喜馬拉雅各地藝術多有互相借鏡影響。如本像細緻無瑕之珠寶設計,便是借鑑自印度北部的古老樣式。


華冠引人注目,兩朵花莖向上延伸,烘托著中央盛開的優美花盤,正面有一造型特別的獸面

華冠引人注目,兩朵花莖向上延伸,烘托著中央盛開的優美花盤。留意正面有一造型特別的獸面,乃常見於紐瓦爾工匠作品的「切普」(Chepu)。

切普為尼泊爾神獸,相當於中國的「饕餮」或印度的「光榮臉孔」,有頭無身,在各自文化中皆為神祇收服,最終成為守護神。

佛教造像歷史上,紐瓦爾(Newar)工匠手藝之佳與名聲之高無出其右,位居亞洲最技藝超凡的藝術家之列,曾經長期受西藏、蒙古、漢地權貴聘請鑄造佛像。

馬拉王朝的管治範圍,就包括了紐瓦爾人聚居的加德滿都谷地。


尼泊爾 馬拉王朝 十四世紀 金剛總持|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


尼泊爾 馬拉王朝早期 十四世紀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北京保利,2021年,RMB 5,750萬

本尊金剛總持為坐像,達42.5 cm之高,體型相當碩大,相信曾供奉於一座小型廟堂。在加德滿都谷地之中,這類廟堂通常便位於寺院庭院的盡頭。

造像問世至今,雖已歷經七百年之悠長歲月,但今日觀之仍然令人震撼。可以遙想,當年在酥油燈的閃爍光線之下,它渡化了多少善信之心。

2021年北京保利春拍,有一尊銅鎏金文殊菩薩坐像舉槌,與本尊金剛總持一樣,出自十四世紀的馬拉王朝,高度亦為42.5 cm,當時在熾熱競投下以RMB 5,750萬易手。

公共收藏方面,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Rietberg Museum)亦有一尊金剛總持坐像,也出自十四世紀馬拉王朝,惟體量較少,僅高21.9 cm,可作參考對比。



Lot 23|藏中 丹薩替 約1431-35年 銅鎏金吉祥天母像|「索堅」所作 或為索南堅贊(活躍於十五世紀)

底座下緣所刻藏文銘文:意為「修生命吉祥天母像,出自索堅之手」
高度:37.5 cm
來源:

  • Spink & Son Ltd.,倫敦,1979年

著錄:

  • Spink & Son Ltd.,《The Art of Nepal and Tibet》,倫敦,1979年,頁23,編號55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428,編號187
  • 多傑仁青及熊文彬,〈對15世紀西藏著名藝術家來烏群巴 · 索南堅贊及其造像風格初探〉,《美術大觀》,2021年,期11,頁86-87,圖13

展覽:

  •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估價:€600,000 - 800,000


佛像收藏家若聽到丹薩替寺四字,必定會眼前一亮。此座寺院不但曾在西藏吒咤風雲,更代表著當地造像美學的一個高峰。

去年香港秋拍,邦瀚斯帶來一尊丹薩替寺的西方守護神 - 廣目天王像,出自十五世紀匠人之手,乃私人收藏世界之孤品,舉槌前就引起廣泛關注,最終以近HK$3,796萬易手,刷新多年未破的丹薩替寺藝術拍賣紀錄。

是次在巴黎上陣的吉祥天母像,出自十五世紀的丹薩替寺,非但工藝同樣卓絕,底座更刻有藝術家名字之銘文,極為罕見。


藏中 丹薩替 十五世紀早期 銅鎏金西方廣目天王像|2023年,香港邦瀚斯,HK$3,796萬刷新丹薩替寺藝術拍賣紀錄

丹薩替寺最輝煌的時期,當數十三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寺廟本身曾經為蒙古皇室供養,所屬宗派一度稱霸藏地,宗派領袖先獲元室封為大司徒,再被明朝委任為西藏五王之首。

在這段近二百年的歲月裡頭,丹薩替寺成為香火不絕的權勢大寺,同時成就了自身佛教造像美學的巔峰 - 此尊吉祥天母正是代表作之一。

從宏觀角度切入,造像金光閃閃,寶石滿身,華貴精美。女神與驢子的比例恰到好處,整體結構上取得巧妙平衡。兩者的臉相神情與肢體動作,皆是栩栩如生,加上塑造曲張有力,成功營造凶武威猛之氣勢。

從微觀角度細看,造像細節絕對是一絲不苟。例如一側耳環的雪獅俯臥昂首,另一側的蛇則盤卷身軀,左手的鼠鼬從口中吐出財寶,驢子身上所懸人首張口大笑,每一處都令造像更加添動感。


本拍品局部

造像怒目圓睜,血盆大口,頭頂骷髏冠,穿戴新鮮人頭長鍊,左右耳分別以獅子和蛇樣耳環為飾,四手分別持利劍、寶鏡、拘鬼牌、吐寶鼠,坐於披著人皮的驢子之上。

吉祥天母呈忿怒之相,是要表現出降魔伏妖,保護修行者的護法神身份。造型恐怖或特別的法器,自然亦各有含意。

例如人頭長鍊,意表佛教「色」與「空」的概念;又如拘鬼牌,是用於懲罰違背誓言者或佛法的敵人;寶鏡清晰反映萬物,表明萬象皆空;鼠呈寶物,象徵施欲、財寶、成就。

傳說,天母曾立誓讓丈夫 - 錫蘭島魔王皈依佛法,改邪歸正,惟對方不從。天母於是狠心殺掉兒子,以令魔王絕後,再把兒子的人皮置於驢子上,再騎之逃往藏地,成為當地護法。

如此故事,和天母造型一樣,看似獨特難解,其實或許都與佛教歷史有關。


本拍品局部

據學者考究,吉祥天母原型為印度教神祇。天母從錫蘭(即斯里蘭卡)到西藏的經歷,可能便是佛教與印度教之爭,以及佛教後來傳播到其他地區的縮影。

朗達瑪滅佛,為藏佛歷史上的黑暗時期。史書記載,僧侶貝吉多傑在大昭寺刺殺朗達瑪於箭下,事後得以逃脫,晚年繼續弘法講道。在藏地傳說中,這次暗殺行動是得吉祥天母相助,佛法亦因而能夠復興。

天母殺死和魔王所生兒子,又成功逃走,或許便是暗示了這段歷史。


丹薩替寺的巨大佛塔


丹薩替寺的巨大佛塔

丹薩替寺的建築特點,是寺內建有八座為逝世法台(近似於我們熟悉的方丈)的巨大佛塔,名曰「Tashi Gomang」(意為吉祥多門)。每座佛塔上有兩千至三千尊造像為裝飾,各自組成佛教的「曼陀羅」壇城結構,極為宏偉。

據專家研究,本尊吉祥天母與1431-1432年所建佛塔的造像風格最為接近。從佛塔造像排列分析,護法如天母應該處於最底層。

天母的人物比例、臉型、珠寶、鎏金,俱與北京首都博物館所藏的大成就者薩拉哈之造像遙相呼應;此外,彎曲額髮、飄帶精緻褶皺、裝飾刻工,以及寶冠裝飾的精準處理,皆可與紐約魯賓博物館的一尊大黑天造像相較;私人收藏亦見一尊丹薩替的吉祥天母像,與本拍品斷代一致,但屬兩臂而非四臂造型。


本拍品底緣刻銘文「修生命吉祥天母像,出自索堅之手」


西藏中部 1430年 銅鎏金十一面千手觀音像 銘文落款為「索南堅贊之作」|2018年,紐約邦瀚斯,US$121萬成交

造像底緣刻銘文「修生命吉祥天母像,出自索堅之手」,索堅為藝術家名字索南堅贊的縮寫。2018年,紐約邦瀚斯帶來一尊銅鎏金十一面千手觀音像,斷代十五世紀西藏,同樣有「索南堅贊」落款。行方相信,兩者出自同一位大師之手。

1960-70年代期間,丹薩替寺一度慘遭破壞,頓成廢墟。如這尊天母般得以倖存的造像,殊為珍貴。



Lot 16|藏中 十一/十二世紀 金剛手菩薩銅像

高度:68.6 cm
來源:

  • Spink & Son Ltd.,倫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著錄:

  • Marylin M. Rhie 及 Robert A. F. Thurman,《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擴展版),紐約,1996年,頁464,編號219(130a)
  • Chandra Reedy,《Himalayan Bronzes: Technology, Style and Choices》,洛杉磯,1997年,編號W135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357,編號151

展覽:

  • 「Wisdom and Compassion:The Sacred Art of Tibet」,德國聯邦共和國的藝術與展覽館,波恩,1996年5月9日 - 8月25日
  • Fundacio 「la Caixa」,巴塞羅那,1996年10月1日 - 1997年1月14日
  • 東武美術館,東京,1997年2月 - 4月
  • 山口縣立美術館,1997年5月 - 7月
  • 千葉市美術館,1997年8月 - 9月
  • 國父紀念館,台北,1998年1月 - 3月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 - 2017年2月19日

估價:€600,000 - 800,000


朗達瑪於九世紀滅佛,乃西藏佛教史的黑暗時期。以此為界,此前佛教發展稱「前弦期」,及至十世紀末佛法再興,踏入「後弦期」時段。

是次亮相的金剛手菩薩,來自十一至十二世紀的藏中地帶,正是「後弘期」開端的造像代表作。無論是造像還是唐卡,金剛手菩薩像多見密宗的忿怒相造型,像此尊般寧靜安詳則較罕有。

2020年,一尊金剛手菩薩像在巴黎佳士得舉槌,斷代十三世紀西藏,同樣呈較鮮見的寂靜相,估價僅€7萬,結果以估價22倍的€160萬落槌,連佣€194萬易手,成為一時佳話。


本拍品正面


本拍品背面

金剛手菩薩高68.6 cm,體積碩大。臉相慈祥,髮髻高束,神情溫柔,令人聯想起十一世紀的夏魯寺(夏魯派祖寺)早期壁畫的描繪。

刻於長褶衣上之花卉圖案,是將此尊銅像與「夏魯-扎塘」寺廟群聯繫起來的特徵。此圖樣源自印度織物設計,同一類圖案出現於聶唐寺一尊約十二世紀的帕拉風格的彌勒銅像下裝。

聶唐寺為阿底峽尊者(982-1054)第一座聖物供奉之處。阿底峽來自印度東北部,乃西藏「後弘期」代表人物。聶唐寺之彌勒像可能從印度運至,或者由一位在當地工作的印度藝術家製作。此外,彌勒下裝的雛菊狀花朵圖案,同樣裝飾在此尊金剛手菩薩像上,並在「夏魯-扎塘」寺廟群中出現。

繪製於1081至1093年的扎塘寺菩薩群像,亦有相似的寶冠形制、高髻、風格化面部特徵,與此尊金剛手菩薩像一致,由此證明後者歸屬於十一至十二世紀的藏中無疑。


扎塘寺 衛 藏中 1081-1093年 王子裝菩 像壁畫局部


本拍品局部

本文曾經提及,佛教可簡單區分為顯宗和密宗,各有重視之神祇。不過也有特殊例子,就如此尊造像描繪的金剛手菩薩,在顯、密兩宗皆佔據重要地位。

此尊以寂靜相站姿,造型有五種可能。其中三種為密續來源,一為與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合組的「三怙主」;另一出自九神祇尊勝佛母長壽曼荼羅;最後是金剛總持三尊像的組合。行方指出,這三種可能無一流行於「後弘期」中的十至十二世紀,故判斷此尊金剛手菩薩並不屬於密宗體系。

餘下之兩種可能,皆為顯宗造型。一屬八大菩薩造像;另一為與觀音菩薩或彌勒菩薩一起,成為伴隨大型無量光佛造像之二協侍菩薩之一。

順帶一提,上文提及在巴黎高價易主的金剛手菩薩像,專家當時亦推斷屬於一組「八大菩薩」造像群。按不同派別信仰,「八大菩薩」組合會有所不同,其中一個主流說法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Lot 19|藏中 十五世紀晚期/十六世紀 藏紐赫魯加銅像

高度:41 cm
著錄:

  • Marylin M. Rhie 及 Robert A. F. Thurman,《Wisdom and Compassion:The Sacred Art of Tibet》,2000年,紐約,頁480,編號196(67a)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451,編號198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估價:€300,000 - 500,000


佛教歷史上,除了一眾神祇護法和高僧大德外,亦出現過一些「離經叛道」的人物,以驚世駭俗的言行聞名。在漢地,有家傳戶曉的濟公和尚;在藏地,就有「狂人」藏紐赫魯加。

藏紐赫魯加本是噶舉派的受戒弟子,後因追求密宗生活而放棄修道,追隨詩歌聖人密勒日巴的腳步,遊遍西藏與尼泊爾。

受早期印度典籍與大成就者啟發,他不但常居於墓地,穿戴與所吃之物亦自其中尋得。據記載,他披頭散髮,手拿骷髏棒和人骨所製的嘎巴拉碗,身上更是血跡斑斑,行為瘋癲嚇人。

不難想像,藏紐赫魯加飽受僧侶批評。然而,他往往以精妙佛理與經典道理辨護,吸引無數信徒追隨。


本拍品描繪「狂人」藏紐赫魯加

藏紐赫魯加多才多藝,不但精通佛法,亦是西藏享負盛名的作家。與此同時,他亦是當地首批用木版印刷著作的人士,又資助並發展這項技術,對西藏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晚年,他獲尼泊爾國王邀請,前往修建當地有名的寺廟「斯瓦揚布納特」(又稱猴廟),據傳僅花費了三個月時間,便順利完工。

此尊威武的藏紐赫魯加坐像,達41 cm之高,為世上最龐大的相同題材銅像之一。

值得留意的是,造像斷代為十五世紀晚期至十六世紀,而藏紐赫魯加生卒年為1452至1507年。這意味著造像問世時,藏紐赫魯加可能仍然在生,所以外形描繪應當頗為寫實。


明 十五世紀早期 昆魯巴像|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此尊藏紐赫魯加像,身著虎皮裙,繫骨製交叉飾帶,左手持嘎巴拉碗,右臂上舉,以大成就者形象示人。寶冠中央葉飾上見化佛,交叉飾帶中央亦有一尊小型神像。右手原應持金剛杵,底座下緣加飾有飄帶的金剛杵,以及一對蹲伏雪獅。

造像雙目犀利、大腹便便,乃是由後藏採用非鎏金工藝之工坊所製。後藏位於西藏中部,正是藏紐赫魯加的故鄉。

項鏈的風格與緊密排列的蓮花花瓣,則令人聯想到彼時中原朝廷贈送予西藏顯赫寺院之銅像,舉如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大型永樂毘魯巴像。此外,本拍品亦可與兩件較小的後藏作品比較 - 分別為紐約魯賓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所有的藏紐赫魯加像。



Lot 14|藏中 約1430至50年 銅鎏金毘魯巴像|應為索南堅贊(活躍於十五世紀)之作 

底座下所刻藏文銘文:意爲「頂禮毘魯巴!」
高度:14.6 cm
著錄: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426,編號186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估價:€150,000 - 200,000


談到「藏地狂人」,並非只得藏紐赫魯加一位。比之早生數百年的毘魯巴,言行之誇張荒誕,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毘魯巴活躍於九世紀,曾在古印度佛教高等學府 - 那爛陀寺擔任住持,後因食肉飲酒犯戒而被逐。傳說他當時殺鴿吃之,眾憎大怒,出言質問。毘魯巴卻僅一個彈指,就令鴿子全都復活過來,說明幻相與無常的道理。

離開那爛陀寺後,毘魯巴以瑜伽士外相雲遊四方,行諸多奇跡。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他曾在客棧大吃大喝,拒絕付帳時以神通令太陽停在穹蒼不動,百姓於「黑夜不再來」的情況下惶恐不已,驚動國王親臨才解決事件。

正是由於這個故事,許多毘魯巴像是一手持碗,一手指天 - 和上述藏紐赫魯加造型相當近似。


本拍品背面


本拍品正面

至於此尊十五世紀造像,就呈現較鮮見的形象。毘魯巴雙手持說法印,模仿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講法時所持手印;安坐鋪有羚羊皮的蓮花座上,乃大成就者的造像特徵。

他身形飽滿、怒目圓睜,身與眼皆與另外兩尊造像十分相似,形成三聯群像式效果。另外兩尊造像,一尊收錄於Heller所著《Tibetan Art》,另一於去年6月在巴黎邦瀚斯以€95.2萬易主。

三尊造像皆施以華美鎏金,並嵌綠松石,且見一致花卉圖案和裝飾細節。此外,三者皆頸戴花環,此尊更將花環斜戴於身上。巴黎邦瀚斯釋出之例,與本拍品腿部見美麗花卉紋樣,屬明代風格啟發,展現出中原之宮廷與西藏教派之間的藝術交流。

後側所見之清晰蓮花團樣,幾乎可視為中土絲繡品之復刻 - 例如一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的絲織品。


西藏 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毘魯巴像 刻藏文銘文「頂禮毘魯巴」|2023年,巴黎邦瀚斯,€952,900成交


元末/明初 約十四世紀 拼接刺繡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毘魯巴和上文的吉祥天母一樣,具有十五世紀藝術大師索南堅贊手筆。造像封底見鎏金,亦為索南堅贊造像特徵。

2019年,香港邦瀚斯亦曾呈獻一尊銅鎏金毘魯巴像,出自十四至十五世紀藏地,高度與今回舉槌之例相當,當時估價HK$240萬,經歷連番競逐後以兩倍多的HK$545萬成交。


同場其他精選拍品


Lot 21|西藏 帕拉復興風格 十七/十八世紀 大威德金剛銅像

高度:25.4 cm
來源:

  • Truffier Estate,法國
  • 蘇富比,紐約,1998年3月26日,拍品122
  • Spink & Son Ltd,倫敦,1999年

展覽:

  •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著錄:

  • Deborah Ashencaen 及 Gennady Leonov,《Visions of Perfect Worlds:Buddhist Art from the Himalayas》,Spink & Son Ltd,倫敦,1999年,頁28-9,編號 14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489,編號217

估價:€150,000 - 200,000


Lot 2|尼泊爾 馬拉王朝早期 十四世紀 銅鎏金財源天母像

高度:17.8 cm
來源:

  • 密蘇里州私人珍藏
  • 蘇富比,紐約,1981年12月18日,拍品21
  • 蘇富比,紐約,1990年10月6日,拍品313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著錄: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322,編號134

估價:€100,000 - 150,000


Lot 6|藏中 約十五世紀 銅鎏金十一面千手觀音像

高度:44 cm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著錄: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第423頁,編號184

估價:€100,000 - 150,000


Lot 10|藏中 丹薩替 十三/十四世紀 銅錯銀鎏金直貢噶舉初祖吉天頌恭仁欽貝像

高度:18.1 cm
來源:

  • 歐洲私人珍藏

展覽: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著錄:

  •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頁392,編號 169

估價:€100,000 - 150,000


Lot 24|印度東北部 庫基哈爾 帕拉時期 十一世紀 銅鎏金綠度母像

高度:13 cm
估價:€100,000 - 150,000


Lot 13|西藏 十三/十四世紀 青金石鑲銅鎏金座寶帳大黑天像(鑲座約十九世紀)

高度:11.8 cm
來源:

  • 法國私人珍藏

估價:€40,000 - 60,000(無底價形式上拍)


Lot 18|西藏 十五/十六世紀 銅鎏金五世薩迦法王扎巴堅贊像

高度:18.1 cm
來源:

  • 蘇富比,紐約,1976年前

估價:€40,000 - 60,000(無底價形式上拍)


拍賣詳情(以下皆為當地時間)

拍賣行:巴黎邦瀚斯
專場:耀采凝輝: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
拍賣日期:2024/6/11|2pm
拍賣地點:巴黎邦瀚斯Cornette de Saint Cyr(巴黎奧什大街6號)

香港預展日期:2024/4/1-7|10am-6pm
香港預展地點:香港邦瀚斯藝廊(香港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0樓)

台北預展日期:2024/4/12-13|11am-6pm
台北預展地點:台北101購物中心4樓The One獨一文創(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