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拍賣呈獻古董大腕珍藏 從博物館級金朝木佛一覷高古美術魅力

古董收藏很多時是一個向上追溯的學習過程。以瓷器為例,一開始最易為明清御窯的繽紛萬彩吸引,然後逐步欣賞高古宋瓷的單色之美。

佛教藝術也一樣,歷經明清鎏金造像的華貴洗禮後,又會為宋金木佛的古樸脫俗所驚艷。古董界之中,便有「無宋木,不成館」之說。

本月25-26日,邦瀚斯Cornette de Saint Cyr舉辦特備專場,帶來Robert與Jean-Pierre Rousset珍藏的亞洲藝術品,當中便以一尊博物館級別的金朝木雕彩繪漆觀音像領銜。

乘此機會,我們深入這個法國著名收藏的世界,一覷高古美術的神秘魅力。

編按:收藏界中,「宋木」專指宋金元時期、山西地區的大型單體木雕藝術造像


Jean-Pierre Rousset寓所


Robert Rousset

像Robert與Jean-Pierre Rousset這樣的古董界大腕,洋洋萬字也無法說盡生平事跡。不過單是巴黎最頂尖的亞洲藝術收藏機構 - 吉美博物館與賽努奇博物館都藏有他們的捐贈,便可知兩人地位與藏品級數。

事實上,吉美博物館不但為此設立Robert Rousset展廳,更於1997年出版《永恆的陪伴(Compagnons d’éternité)》,集中介紹Jean-Pierre捐贈的一系列隨葬雕像,並藉此向之致敬。

Rousset家族對亞洲藝術的興趣源於Louis Rousset(1878-1929)。早在20世紀初,他便熱衷從事遠東藝術品貿易,藝廊位於巴黎第三區的Arquebusiers街。不久後,長子Robert加入這項家族業務,令生意日益國際化。

民國初年,Robert越洋到北京參觀紫禁城,在亞洲收購的藝術品亦在法國大受歡迎,故決定以古董為終身事業。他後來收購了「中國及印度公司」,再把這間藝廊遷往名聞遐邇的Friedland大道39號,與凱旋門僅在咫尺。當時,「中國及印度公司」成為環球亞洲藝術的風向標,與享負盛名的盧芹齋(C.T.Loo)可謂一時瑜亮。


Jean-Pierre Rousset攝於其寓所

Robert膝下無子,把侄兒Jean-Pierre視為己出,自後者幼時便開始把之培養為接班人。他會帶著Jean-Pierre漫步展廳和藝廊倉庫,講述藏品背後故事的同時,順道考驗小伙子的鑒賞眼光。後來,Robert又讓侄兒跟隨Michel Beurdeley學師。

Beurdeley是世界知名的漢學家,筆下諸本著作至今仍是古董界的教科書級參考。大家翻開一流博物館的研究文章或大型拍賣行的圖錄,都可以看到這個名字。如此氛圍加上個人努力,Jean-Pierre也成為了不輸叔父的一代古董大腕。

Robert撒手人寰後,個人收藏平均分予兩位侄兒侄女 - Jean-Pierre與胞姐Anne-Marie。姐姐離世後,其繼承的藏品於2019年釋出市場;弟弟Jean-Pierre去年駕鶴西去,流下的珍藏於本月在巴黎舉槌。


Lot 53|金 木雕彩繪漆金觀音像

尺寸: 82 x 71.5 x 66.5 cm
來源:

  • 巴黎Robert Rousset(1901-1981)舊藏,於1935年前入藏
  • 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

估價:€1,000,000 - 1,500,000


中華大地的歷朝歷代之中,我們一般對金朝比較陌生,主要記得滅北宋,擄走欽、徽二宗。其實這個女真族國家很早就在文化上施行漢化政策,與遼國、高麗等鄰近地區交流中亦傳入了佛教信仰。

這尊菩薩像體量碩大,衣紋雕工深邃,裝飾華貴,觀之在歷史長河中猶存下來的彩繪質漆金,仿佛讓我們回到金代之世,踏進近千年以前的廟堂,在鼎盛香火之間向觀音大使參拜祈福。

觀音雙腿交疊結跏跌坐,右手手掌向外枕於膝上,施禪思入定之印;坐像左手雖然缺掌,但據佛教信仰習慣與其他造像之例,料施讓眾生心安的無畏印。

觀音菩薩本是男兒身,直到後來才逐步在中土轉變成女神。此尊面相方中見圓,五官均稱,保有男性面相特徵,雙目低垂二分觀外、八分觀內,頗具禪意韻味;法身與衣飾造型自然,項圈式瓔珞造型簡潔,以葉芽形與圓形飾物點綴,在中間相交垂掛吊墜。據同時期造像風格,觀音頭頂應結高髮,髻前還有一尊小化佛,象徵受業於阿彌陀佛。

藝術從來並非無中生有,箇中自有傳承,在各種文明的互相影響下綻放。

靜觀本尊菩薩,可見印度笈多王朝藝術影響;而後者風格之中,還蘊含著佛像雕塑根源 - 古希臘傳統的餘韻。在優美層疊的衣褶下,依然是寫實的身體輪廓。裸露的胸部並非漢族傳統,而是源自唐代前後經由絲綢之路抵達中土的外來表現方式。

然而,金朝匠人絕非只是蕭規曹隨。從造像豐頤的臉部可以看出,這些無名藝術家也發展出獨特的時代風格。

金取遼代之,兩國又長年與宋室逐鹿中原,三朝佛像曾經難以細分。幸而在學者努力下,斷代日趨準確。金朝木佛所以能劃分出來,便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一尊木雕菩薩(下圖)極有關係。

該像身覆厚彩,腰間佩戴著木雕模仿玉或金牌組成的飾帶,裝藏蓋板上書「……明昌六年南步況村口行者請到……平陽府洪洞縣賈顏記筆」,乃金章宗完顏璟治下明昌六年(1195年)左右的山西出品,成為斷代權威標準。

對比之下,可見該像臉部和軀體刻畫與本尊相類。此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的一座宋金時期真人大小觀音像,以及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一座彩繪木像,亦可見臉部、衣袍,軀體裸露處細節與本尊風格不無相似之處。


裝藏蓋板寫有「明昌六年」等字眼的金朝木雕菩薩,現藏安大略博物館


去年在佳士得高價成交的金朝觀音像

宋金木佛於中土盛極一時,可惜無數作品俱毀於連天烽火之間。現存金代大型木雕觀音幾無完整品相,且大都如上述例子般由公營機構珍藏。

不過最相似的近例,則要數去年在佳士得舉槌的一尊金朝觀音。兩尊觀音皆結跏跌坐,面相神色、天衣與項圈造型極為相似,高度亦皆是82cm,極有可能原為同一組菩薩造像。

佳士得觀音像最終以€290萬易手,而邦瀚斯Cornette de Saint Cyr此尊估價僅定於€100萬,勢必引發一輪爭奪戰。



Lot 32|北齊 石雕菩薩首

高度:43.5 cm
來源:

  • 巴黎古董商盧芹齋
  • 巴黎Robert Rousset(1901-1981)舊藏,於1924年2月21日購自上述
  • 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

估價:€200,000 - 300,000


走過宋金,我們繼續逆流而上,回到更早的歷史當中。

魏晉以後,中華大地再度陷入近300年的長久紛亂 - 先有遊牧民族入侵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再來是南北對峙。如此亂世,佛教乘勢而起,擔任在精神上安撫人心的角色。寺院獲得政權支持,享有免稅、免役等特權,既能庇護僧侶,又擁有田產。在此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下,佛教雕像藝術大放異彩。

頻繁的政權更替與人口流動,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交流。當時,莫高窟等佛窟獲王公資助,各式佛像仿若天工而成,風格強健豪邁,造型準確真實,姿態與面容栩栩如生,細節裝飾不失精美繁複,處處可見北齊貴族青睞的同時代印度笈多藝術影響。


是次舉槌的北齊菩薩首


北齊 石雕大勢至菩薩首|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北朝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東魏和西魏,是由北魏分裂出來,接著又被北齊和北周取代。

其中,北齊為北朝佛像美學的一個高峰,且是北魏至隋唐的重要過渡時期。本尊首像容貌安恬,冠飾華麗,比例勻稱,雕工審慎,正是北齊佛教造像藝術代表作。

綜觀各地收藏,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加州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均有可茲比較的同朝菩薩首像。



Lot 238|北周/隋 石雕菩薩立像

高度:54.3 cm
來源:

  • 巴黎Robert Rousset(1901-1981)舊藏
  • 據家族記錄,於1925年1月10日購自北京Tchou Teh Hoo
  • 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

估價:€50,000 - 80,000


上文論及北朝歷史時,談到北齊和北周冒起,分別取代了東魏與西魏。此後,北周雖然消滅北齊,但遭楊堅篡位而亡。楊堅自立為帝,改元開皇,創立隋朝,中華又回歸統一局面。

中國史上有「三武滅佛」,前兩武皆為北朝天子,先是北魏太武帝,再來是北周武帝。不過佛教並無滅絕,反而在改革中浴火重生,及至隋代更是大興一時。

千古帝制,宗教成敗與君主意向有密切關係。隋文帝楊堅的父母篤信佛教,他本人更在寺院出生,由女尼撫養成人,自幼在「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兒天佛所祐」的教導下成長,建國後自然護佑佛法。

本立像寶相莊嚴,衣飾華麗,集北周與隋朝韻致於一身。左手持淨瓶,身份應為觀世音菩薩;右手本或持楊柳,以從淨瓶蘸灑甘露,為眾生解困救難。可茲比較的同朝例子,弗利爾美術館與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均可尋得。


弗利爾美術館的同朝近例



Lot 62|或明或更早《仕女圖》設色絹本 立軸

尺幅:135 x 56 cm
來源:

  • 巴黎Robert Rousset(1901-1981)舊藏,於1935年前入藏
  • 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

估價:€20,000 - 30,000


畫中主角雖然作仕女打扮,但留意頭飾衣紋,便可知也是一方神祇 - 只是並非佛家,而是道教的。

她頭戴七鳳冠,表明身份或許便是碧霞元君。這位女神在道教地位尊祟,主掌生育,道場位於東嶽泰山,故又有泰山娘娘、泰山聖母等稱號。泰山自古為五嶽之首,可謂中華文化的神山,是東方萬物更新的象徵,也是秦始皇等歷代諸帝封禪之地。碧霞元君信仰尤其盛行於華北,故民間素有「北元君、南媽祖」之說。

畫家對衣飾著墨甚多,主角華貴衣袍上甚至可見肩挑懸壺的道教仙人,以及仙鶴壽龜等寓意長壽的紋樣,進一步印證其道教神祇的身份。

乍看之下,本作人物造型散發著濃厚的唐朝氣息,但細節風格依然表明它是年代較晚的創作。畫作右下方有藏印「南昌萬氏珍藏」,推測或為滿清收藏家萬承紫(1775-1837)舊藏。



Lot 8|西周 青銅獸面紋方壺及配蓋

高度:59 cm(連蓋)
來源:

  • 巴黎Robert Rousset(1901-1981)舊藏,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攝於其公寓照片中可見
    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

估價:€120,000 - 180,000


接下來為今次時光之旅最遠古的一站 - 周朝。

殷商尊鬼神,乃巫卜盛行之世,統治階層和平民都相信死後有來世,祭祀儀式至關重要,故青銅器祭器鼎盛一時。至及西周,祭祀與禮制密不可分,青銅秉承祭祀祖先、向之祈福的重要用途。由於古代製作精美青銅器成本不斐,非王公貴族難以為之,故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方壺為盛酒禮器。本品直口,垂腹,飾雙象耳,頸部波曲紋下肩飾一周鳳鳥紋,腹部以雷紋為底,飾變形饕餮紋。圈足飾波曲紋,下設邊沿。通器形體碩大,裝飾手法華麗繁複,極富動態。


本青銅壺攝於Robert Rousset公寓


弗利爾美術館之西周中期近例

饕餮為商代青銅器最常見紋飾,傳說這頭惡獸貪吃,永不滿足,故在酒器或食器多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西周起,神鳥鳳紋越趨流行,逐步取代饕餮位置。

如此轉變,說明青銅器從祭祖奉鬼神的工具,慢慢擴展成為紀念婚嫁、封地、授勳等大事而定制之器物。

清宫舊藏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方壺,與本品相似,惟無蓋且肩部無鳳鳥紋飾。另弗利爾美術館亦有一例,無蓋,飾雙獸耳,可作對比參考。


Lot 68|明晚期 御製黑漆彩繪描金八寶雲龍嵌雙龍戲珠紋磚面琴桌

尺寸:101.2 x 73.5 x 34.3 cm
來源:

  • Adolphe (1843-1915)及Edgar Worch (1880-1972)舊藏
  • 巴黎Galeries Georges Petit拍賣行,「Sequestre Worch」專場,1922年3月29日,拍品編號344
  • 巴黎Robert Rousset(1901-1981)舊藏
  • 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

估價:€400,000 - 600,000


和祭祀同樣源遠流長的,還有音樂。

傳說神農削桐為琴,練絲為弦,製作了天下第一把琴。踏入信史時代,音樂和禮儀結合成為禮樂制度,影響接下來的數千載中華文化。及至春秋,孔子致力復興禮樂,最青睞的樂器亦是琴。自此,這種撥弦樂器便被賦予深厚的道德與禮儀涵義。

文人雅士以外,古琴也深得帝王之喜。例如在唐玄宗支持之下,唐代製琴業發展蓬勃;一代才子宋徽宗,更愛親自上陣彈奏。北京故宮現藏《趙佶聽琴圖軸》,乃宣和畫院真跡,便描繪了徽宗在嵌有石或陶質琴磚的琴桌上操琴。


宋朝《趙佶聽琴圖軸》局部,畫中操琴者為徽宗本尊|北京故宮

本琴桌製於晚明,上有三十二尾五爪遊龍,俱是描金彩繪,無疑為御用重器。那麼它的主人應該是誰呢?

明末諸帝,以崇禎與琴最為有緣。據記載,他琴藝非凡,能熟演奏三十餘首樂曲,其中尤愛《漢宮秋》。與此同時,這位天子還是創作人,寫下《崆峒行》、《據桐吟》等曲譜。以此推測,本琴桌可能正是崇禎皇帝舊物。

《大明會典》規定,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等重大場合的宮廷雅樂《中和韶樂》,必須用上十把古琴。這部法典同時指出,禮樂所用古琴必須擺放漆琴桌之上。由此看來,本琴桌大概便是用於宮廷禮樂的琴桌。


弗利爾美術館藏近例


今次拍賣的琴桌

物以罕為貴。翻查資料,各地收藏之中僅一例可與本桌比對,現藏弗利爾美術館。

兩桌如出一轍,可能原為一對,唯底漆顏色相異 - 本桌黑漆為底,美術館桌則為紅漆彩繪。

本桌原為Adolphe(1843-1915)及Edgar Worch(1880-1972)雅蓄。這兩叔侄為德國古董商,叔父Adolphe本於巴黎開店,然生意於一戰期間遭法國政府沒收。此後,侄兒Edgar便遷回祖國營商,主攻中國陶瓷,他本人也不時到中國採購。

宋徽宗的琴桌,與本張明朝御用琴桌,皆設有琴磚。問題來了,琴磚到底是甚麼?

琴上設琴磚是為了利用它的共鳴效果,去提振琴聲並改善音色。元末明初名鑑賞家曹昭,曾在著作《格古要論》談及琴磚材質:「(琴)桌面郭公磚最佳,瑪瑙石、南陽石、永石者尤好。」郭公是傳說中的的一位磚匠,生平不詳,據說為春秋、漢初或北齊人。

相類琴磚材質的說法,此後反覆出現於高濂,屠隆、文震亨等明民著作,嵌空心磚於琴桌的做法於晚明如何流行,可見一斑。



Lot 51|十七/十八世紀 黃花梨翹頭案

尺寸:178 x 83 x 40.5 cm
來源: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入藏
估價:€50,000 - 80,000


疫情開始,拍賣界再度掀起黃花梨熱潮,許多優質明式家具皆引來無比熱烈的爭奪,以估價倍數落槌。

以2020年香港春拍為例,古董版塊十大成交之中,明式黃花梨家具便佔了三位。共中第二位的便是翹頭案,逾HK$6,000萬易手;第五位則是四出頭椅,近HK$2,000萬售出。

翹頭案長而不寬,兩端翹起,明清時素為名門望戶所愛,常設客廳,倚南牆,可陳置奇石、時花、古玩等,於主人會客時平添清雅。

黃花梨官帽椅線條簡約和諧,深具現代感,與明代官服頂帽形態相似,故名「官帽椅」,一直被視為中國精英人士身份及權力象徵。四出頭者,則是指搭腦及扶手皆伸探出頭。

十五世紀木匠典籍《魯班經》詳細描述官帽椅製式,稱許其榫卯結合方式為中國家具典範。此類官帽椅多成對擺設,符合中國室內設計講究對稱之原則。明清版畫中官帽椅多置於飯桌側、文房書桌前、或會客室中以供賓客使用。


Lot 51|十七/十八世紀 黃花梨南官帽椅一對

尺寸:104 x 56 x 43.5 cm x 2
來源:巴黎Jean-Pierre Rousset(1936-2021)舊藏,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入藏
估價:€50,000 - 80,000


Robert 與 Jean-Pierre Rousset 的亞洲藝術品收藏系列|一個世紀的收藏精品

預展日期:2022年10月17-24日
拍賣日期:2022年10月25-26日
地址:Bonhams Cornette de Saint Cyr 6 avenue Hoche, 75008 Paris

拍賣查詢:
Claire Tang|+33 (0) 188 800 014
claire.tang@bonha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