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清代玉器的美學,總繞不開一個人 - 乾隆皇帝。這位「文青」皇帝癡迷玉的溫潤,不只是玉器收藏家,更是挑剔又有主見的設計總監。今年秋天,佳士得香港在預展期間乘勢推出「地精天華:蔡慶文暨劉木蘭伉儷珍藏中國玉雕」特別展覽,恰好可作一把鑰匙,帶我們重回那個玉器的黃金時代,一窺皇帝品味。
這次展覽匯聚香港知名藏家蔡慶文、劉木蘭伉儷過去三十五年間精心蒐集的一系列珍罕清代玉雕,包括翡翠人物雕像、白玉山子,以及各類珍稀玉雕器皿。
劉木蘭回憶自己與玉的緣分,從童年在珠寶店聽長輩談「老坑玻璃種」、「蘋果綠」開始,進而沉醉於玉雕的藝術世界,探索題材寓意、工藝層次、歷史脈絡。這次佳士得的展覽,不僅展示了藏家的品味與慧眼,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透過這些玉雕,使我們得以重溫乾隆皇帝追求「以玉比德」的理想。
清乾隆 白玉蝴蝶活環耳蓋奩
乾隆皇帝欣賞玉的靜謐與端雅,對當時民間追求繁麗雕琢的風氣卻頗為不以為然。他認為那些一味炫技、講究繁飾的玉器失去了玉本身的神氣,甚至以「玉厄」來形容這類俗氣之作。在他看來,玉雕的最高境界,應是天然而有文人氣質,溫潤含蓄而非艷麗取巧。
乾隆並非僅僅「懂玉」,他幾乎參與了整個御製玉器的創作過程。對於進呈的玉作,他常親自召閱半成品,逐一過目,甚至下旨修改,務求合乎他心中的理想樣式。正是在他的嚴格標準與審美主導下,宮廷造辦處的玉器出品達到一種極致平衡 - 雕琢精密而不失天真與文雅。
清乾隆 白玉蝴蝶活環耳蓋奩
直徑:19.5 cm
來源:
- 米莉森.羅傑斯(1902-1953年)舊藏
- 《The Imperial Sale》,香港佳士得, 1996年4月28日,拍品1號
出版:
- 亞洲文明博物館,新加坡, 1996年11月21日-2002年6月18日
- 香港藝術館,《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香港, 2002年
- 香港藝術館,香港, 2005年10月14日-2008年9月12日
乾隆皇帝倡導「仿古」,鼓勵玉工以高古青銅器、玉器為藍本。此蓋奩正是模仿青銅器的造型,並融合當時代風格特點,呈現出既有古韻,又具新意的樣貌。
整器玉質上乘,色澤溫潤。圓腹撇足,口沿鏤雕四隻蝴蝶活環耳,足牆上飾一圈如意雲頭紋,蓋呈拱形,鈕作寶塔狀。線條流暢而勻稱,雕工細膩考究,盡顯乾隆朝玉作的精緻與規整之美。
蝴蝶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寓意吉祥美滿,民間有「莊周夢蝶」、「梁祝化蝶」的傳説,賦予它深邃的哲學與情感寓意。而「蝴」與「福」諧音、「蝶」與「疊」同音,連起來便是「福疊」,寓意福運綿延不絕。這種寓意上的層層疊進,也正是乾隆時代玉器設計的巧思所在。
遍觀現存公私收藏,尚未見與此器形制、紋飾完全相同的例子,或為孤品。可參考北京故宮所藏一件青白玉八寶蝴蝶活環耳蓋爐,口沿對稱飾四蝴蝶耳,造型相近,推測或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青白玉八寶蝴蝶活環耳蓋爐|北京故宮
清乾隆 青白玉浮雕「歲寒三友」插屏
直徑:16.6 cm
來源:
- 亞瑟· M·賽克勒舊藏,紐約佳士得, 1994年12月1日,拍品123號
出版:
-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63-1964年,倫敦,圖版400號
乾隆朝晚期,民間玉作終於出現了一股革新潮流,那種過分花俏的設計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格調與文人氣息的作品。其中,被稱為「玉圖畫」的玉雕在民間逐漸流行起來。乾隆對此頗為欣賞,更評曰「尚有雅趣可玩」,足見這類作品恰合他的審美趣味。
乾隆皇帝提倡以玉為紙、以刀代筆,把繪畫的筆意與山水的意境融入玉雕之中。根據清宮檔案記載,他甚至親自選取宮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設計底本,命工匠依圖琢刻山水玉雕。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以五代畫家關仝《關山行旅圖》為藍本的玉山,現藏北京故宮。
這類符合乾隆皇帝審美的「玉圖畫」,題材多取自文人典故與名山勝景,形式則分為三種:平面插屏、圓形筆筒與不規則山子。這件青白玉浮雕「歲寒三友」插屏,正是其中的上乘佳作。
玉質青白通透,色澤瑩潤純淨。圓屏兩面兩面皆以多層浮雕刻成,一面雕壽老與童子行於層巒疊嶂之間,蒼松葱鬱連綿,雕功精湛,甚至有景深效果。另一面則雕松、竹、梅三景,寓意「歲寒三友」,構圖靈秀,意境空靈。
清乾隆 白玉佛手
寬度:22 cm
來源:
- 法國私人舊藏
- Roger Keverne Ltd., 倫敦
- 香港佳士得, 2011年11月30日,拍品2904號
出版:
- Roger Keverne (ed.),《Jade》,倫敦, 1991年,圖版94號
清乾隆時期,景德鎮的匠人對釉料配方與燒製技術的掌握可謂登峰造極,能隨心所欲地仿製各類器物。其中一種特別的品類,便是「像生瓷」,也叫「仿生瓷」,專門模仿花果或動物形象,造型逼真,幾可亂真。
紅釉盤盛木雕彩繪佛手|台北故宮
同樣的趣味在玉器製作中也風靡一時,工匠們將自然界的果實與花木化為靈動生趣的玉雕,讓玉石有了生命的氣息。這件白玉佛手便是佳例。
此件佛手以折枝姿態呈現,十一指相攏,枝葉依附果身,蒂梗纏繞舒展,枝葉翻卷靈動,一側中空,可作插花之用。工匠運用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將果實與莖葉琢刻得維妙維肖,線條圓潤流暢,轉折自然,宛如天成。
佛手果形飽滿,指節分明,細節處轉折精微,既有寫實的生趣,也不失文人賞玩的意趣。更難得的是其體量碩大,較一般公私收藏的同類作品更為壯觀。台北故宮亦藏有一件青白玉佛手,尺寸較之略小。
佛手即香櫞,果皮似橙柚,其狀如人手,俗稱佛手柑,清香可食,通常多作賞玩清供。古人因「佛」與「福」、「手」與「壽」音近,而視之為吉祥長壽的象徵。清代以佛手為題的玉雕極為流行,寓意「多福多壽」,又帶平安之意。
玉佛手|台北故宮
清乾隆 御製白玉茄式鼻烟壺一組十件及紫檀蓋盒
尺寸:25.5 cm(盒方)
來源:
- 香港佳士得, 1994年11月1日,拍品1257號(封面)
展覽:
- 香港藝術館,《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香港, 2002年
- 香港藝術館,香港, 2005年10月14日-2008年9月12日
這套鼻煙壺造型可愛,雕成茄子模樣,小巧精緻。壺身以白玉琢成,蓋與匙則以碧玉雕作,匙端捲曲如茄蒂,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全套共十件,整齊安放於紫檀八角木盒之中,內襯黃綢,格外雅緻。
鼻煙原本來自西方,早期音譯為「士拿乎」。康熙年間已傳入中國,所謂鼻煙,其實是將發酵的煙葉磨成細粉,再調入香料,吸入鼻中時能通氣提神。在當時,鼻煙極為珍貴,最初僅流通於宮廷與王公貴族之間,可謂上層社會的新奇奢侈品。
與西洋用盒盛裝鼻煙不同,清代宮廷別出心裁,設計出帶匙蓋的小口鼻煙壺。這種設計既實用又便於隨身攜帶,迅速成為風尚。從早期的各種玻璃,到後來的玉石、牙角雕刻,再到金屬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與瓷胎鼻煙壺,工藝之繁多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精巧工藝。鼻煙壺也因此不只是實用品,更成為賞玩的藝術小品,有時還會成盒成套地擺設或作為賞賜之物。
仿生造型的玉製鼻煙壺在十八世紀後尤為流行,宮廷造辦處製作的數量明顯增加。然而像這一套完整保存、配有原紫檀木盒的十件成組鼻煙壺,實屬難得。可對比台北故宮所藏兩套青白玉茄式鼻煙壺,其配置與此套作品極為相近。
玉茄式鼻煙壺|台北故宮
晚清 翠玉「福祿壽」三星擺件一組
高度:24.5 cm
來源:
- 美國私人舊藏
- 香港佳士得, 1993年10月25日,拍品1005號
展覽:
- 《佳士得上海分公司開業慶典世界藝術品展覽》,上海,1994年,圖錄圖版43A
出版:
-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香港, 2006年,頁382-383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件對藏家本人別具意義的作品。
1993年秋天,劉木蘭在香港佳士得第一次舉牌競投,就拍下了這組色澤清潤、通透如水的「福祿壽」翡翠擺件。常說「翡翠以綠為貴」,這三尊作品正是最好的詮釋。綠意明麗而柔和,光華內斂,歷經三十年依然閃耀動人。
這組擺件是劉木蘭第一件在拍場競投回來的寶貝,可謂是她收藏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三尊翡翠雕像體量宏大,分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祿、壽」三星。壽星額廣眉白,一手持杖,一手托靈芝,身旁兩童分別捧著寶瓶與長生桃,寓意長壽安康;福星身著官袍,兩童相隨,一持蓮蓬,一舉蓮莖,象徵福氣綿長、好事連連;祿星則作高官打扮,手執如意,神態莊重祥和。其右側童子立於山石之上,托起祥雲寶珠,左側侍女執扇而立,氣韻靜雅,仙氣縈繞。
整組作品以上乘碧玉雕成,玉質通透如水,色澤清潤明麗,雕工細膩流暢,人物神態生動,既有吉祥寓意,也展現了工匠的極致技藝。如此規模與質地的三星翡翠擺件極為罕見,或為孤品,尤其珍罕。
展覽詳情
地精天華:蔡慶文暨劉木蘭伉儷珍藏中國玉雕
展覽日期:2025/10/23 - 29|10:30am - 6pm
地點:香港佳士得 The Henderson 6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