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光盈袖溯史跡 台灣「居易書屋」珍藏古玉亮相嘉德香港秋拍

是次香港秋拍,中國嘉德為各位藏家同好帶來「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專場。全場179件古玉,皆為台灣重要藏家「居易書屋」花費四十餘年心血的珍藏,涵蓋高古、中古至明清全線。

拍品絕大部分曾於2000 年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並結集出版《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一書,專場內重要的明清玉器亦曾於美國巡迴展覽,並於《清代玉雕之美》一書出版,傳承清晰,都是幾十年未見於市場的生貨,相信暨奉文堂專拍後又將為大家呈現一場玉器盛宴。


居易書屋主人攝於《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

居易書屋主人來自台灣,收藏文物已有四十年之久。所藏玉器涵蓋從遠古而至近代各時期,體現玉器演進之史跡。從溫潤堅貞的古玉器、入手把玩摩挲的玉雕玩件,到富文人特質的文房玉器、生活配飾,琳瑯滿目。

數千年來,中國人愛好美玉,已成為一種民族的「癖好」,也是世代精緻文化的傳承。玉的品質優雅溫潤,經由藝匠設計雕琢,不但在外型方面多彩多姿,在內涵方面也呈現了獨特的風格,亦創拓了「須以神遇,不以跡求」的意境。


Lot 612|新石器時代 白玉璋

尺寸:長17.4cm、寬16.1cm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10
展覽: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玉器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一直被視為神人溝通的媒介,其獨尊地位無以倫比。

紀元前三千年紀之末的黄河流域文化玉器製作,器類上以玉兵器為大宗,其中包括玉鉞(斧)、玉刀、以及新興的牙璋等。此類玉器作為其文化表徵,似乎與當地的生計方式有關,皆因刀與斧是黄河流域,自仰韶文化以來重要的生產工具

在製作技術以及風格上,黄河流域文化的玉器有幾個共通點:

  1. 治玉技術熟練:選料、成器、拋磨等功夫均運作自如,治玉技術高超。玉器造型趨向規整、簡單、輪廓線明確俐落。
  2. 大型化:尤其是上游區,由於有豐富的玉礦,加上開礦技術與經驗豐富,推測在此階段已能大量開探玉礦,而非僅靠一些水玉為料,提供大型玉器製作的雄厚資本;齊家文化長達50 - 60cm的多孔玉刀,直徑40 - 50cm的玉壁,以及高20 - 30cm的玉琮,均可爲證。
  3. 薄片化:誠如上述,上游區可能是當時的一個玉料庫,提供中、下游區的玉料之需;相對地,也說明了中、下游區的玉料來源較不穩定而艱難。因此,常見一器被剖了又剖,成為厚度僅0.1或0.2cm的薄片狀器。
  4. 禮器化:此階段大部分玉器屬象徵之器,與實用的母型器脫離關係,一些玉鉞或刀的不開刃,如陶寺所出的玉鉞,也說明其功能,純屬象徵用的禮器。

Lot 478|戰國 青玉鸚鵡

尺寸:高2.6cm、寬1cm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93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105
展覽: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Lot 519|宋 白玉獅子戲球

尺寸:高3.2cm、寬4cm
來源:
 • 慎德堂舊藏,台北
 • 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155
展覽: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有以玉祭天禮地、以玉陪葬的嚴密傳統與制度。及至宋代,玉件不再肅穆難近,反而變得非常生活化、藝術化、多樣化。

宋代由於經濟蓬勃發展,城市市鎮繁榮興盛,加上繪畫雕塑等藝術的高度成就及金石學研究興起,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新興平民商業消費層。此重大的轉變,不僅給予玉匠的創作的極大自由發揮空間,市場也因自由的商業化而變得非常活潑生氣。

宋代的政經及文化環境成為精美玉件的孕育搖籃,其中「邊材」玉件大量出現。

玉石原石經過數次切割取材,會留下不規則的天然連肉外皮層,或切割取捨後的夾層不規則玉肉,俗稱「不成材」或「邊材」。由於宋代流行隨葬玉冊、玉帶板等器,取材時只取直取方,餘下大量邊材,邊材玉件便應運而生。


Lot 519|宋 白玉獅子戲球 局部

一般來說,此類邊材不是因太小而被直接拋棄,就是被再次切割取材,直至無可取用為止,鮮少有直接拿來使用的。但仔細觀看宋代玉器,卻可發現有相當比例的玉件形狀,既非天然,也非人工刻意,有如錐形三角;有如橘子切邊,一面平直光滑,另一面留皮;有如半月形薄片。這些玉件就是運用了邊材來製作。

邊材玉件為了物盡其用,構圖極力配合玉形,與其說是「巧思」,倒不如以「勉力構思」來形容較為貼切。


Lot 550|明 青白玉沁色鴻運當頭臥馬

尺寸:高4.1cm、寬5.4cm、厚3.1cm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明清以來,玉雕作品以觀賞和裝飾性器為主流,特別重視玉器的造形設計與鏤刻、巧作等工藝,產生令人驚嘆的絕世佳作。鑑賞界以一句話點出明清玉器特點 - 「明代要以神似,清代求其纖巧」。

明代雕刻工藝飛躍進步,「玉作」成為重要雕刻工藝的項目之一,由政府設立之「御用監」專門監督雕刻工藝部門。玉料受到理學思想的審美觀影響,極重視材質質地的淨潔無瑕,尤喜純淨的白玉。除白玉外,也普遍使用青白玉、黃玉等。

今日考古出土最具代表性的明代玉器,應該是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御用玉器」,從中可見明代頂級玉器的特色。

1956年北京定陵出土的玉器,玉質是標準來自和闐所產的「籽玉」,質地潔白無疵,為上等進貢玉料。器面拋光瑩潤無比,部分器品琢刻極薄,透光見影,器面雖然光素,只有少數刻紋,但器形設計優美,或器表經再三精工琢磨呈現出瑩美光澤,表示明代玉工處理玉材的獨特手法。

精細鏤刻功夫,及各種器型轉折彎曲部分,表現了處理極硬的石材時,仍能呈現最柔美弧度的精絕技法,乃玉工積長年歲月所累積的技法經驗,實非一時努力可得。

明代佩飾,以玉製作,花卉、動物、人物均有,凡其工藝均得神韻妙趣,生動自然,比後來清代玉器的線條簡潔流暢。


Lot 546|清 青玉釋迦摩尼坐像

尺寸:高17.5cm
來源:
 • 慎德堂舊藏,台北
 • 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248
展覽: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清代玉雕技藝更加精進,因平定回部,玉料來源不絕;政府造辦處設玉作部門,專門管理玉雕相關工藝;且因乾隆皇帝愛玉成痴,大臣投其所好,各種奇巧之作頻出,促進玉工技藝進一步提昇。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經此地大量輸入緬甸所產的硬玉翡翠,使玉雕工藝再掀高潮,後世常以「乾隆工」代表精湛的玉雕工藝。


Lot 546|清 青玉釋迦摩尼坐像 局部

清代玉雕的集中地,北方以京師,南方以蘇州、揚州為最發達。清代玉器品類繁多,除服飾佩玉、文房用品、擺件之外,皇室貴族將日常用品擴展至玉器製品,如家具中的鑲嵌玉件、茶具、食器等,甚至還有玉屏風、玉燈籠、玉格等耗費材料又極費雕工的大型玉器出現。

玉匠相石巧作,因材設色,各顯妙技,各種技法如淺浮雕、深雕、多層雕刻、圓雕、高雕、鏤雕等無不運用自如,巧奪天工。清代玉雕是中國雕刻工藝之高峰,作品之豐、技法之妙、玉作之盛,可謂超越歷代。


拍賣詳情

拍賣行:中國嘉德(香港)
專場: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
預展日期:2020/10/5 - 9
拍賣日期:2020/10/10|10:30am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