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塞尚、畢沙羅|印象派大師臻品聚首亮相中國嘉德春季拍賣

中國嘉德2021春季拍賣會重磅推出「印象派大師臻品推介展」,屆時將為諸位藏家及公眾呈現克勞德·莫奈(Monet)、保羅·塞尚(Cézanne)、卡米耶·畢沙羅(Pissarro )三位印象派大師橫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的4件精彩之作。

其中莫奈最著名的「吉維尼花園」題材之傑作《睡蓮池與玫瑰》,以出神入化的技法和細膩浪漫的色調描繪了他畢生摯愛的「睡蓮」與覆滿了玫瑰花的拱形棚架。自上世紀10年代至70年代,這件作品便持續參展於巴黎及紐約的近10個重要個展之中,並擁有眾多出版記錄,且來源翔實有序,是市場難得一見的博物館級臻品。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青蔥草木間……莫奈經常來這兒,池塘的岸邊是濃密的鳶尾叢。他下筆迅速急促,為畫面鋪上明亮的顏料,又隨時間穿梭於不同的地方……下午我們相見時,他正在作畫的畫布已不是清晨他所帶去的那一個。天亮時他在畫一幅畫,午後又轉移到另一幅畫上。早晨,他描繪蓮花盛開,晚上蓮瓣收起時他便專注於水面,觀察變化無常的倒影,鑽研在熟睡的蓮葉下顫抖的深湛池水。
——吉恩-克勞德·尼古拉斯·佛何斯蒂(Jean-Claude Nicolas Forestier)

克勞德·莫奈
睡蓮池與玫瑰
1913年
布面 油畫
73 x 100 cm
簽名:Claude Monet 1913(右下)
估價待詢

於1913年創作的《睡蓮池與玫瑰》,是克勞德·莫奈成熟風格的代表作,用獨特的筆觸和充滿活力的色調描繪了吉維尼花園。這是他親手打造的花園,也是他最負盛名的畫作題材。畫面中可以看到覆蓋著玫瑰花的拱形棚架,莫奈從此視角描繪吉維尼花園的作品僅有三幅,此件《睡蓮池與玫瑰》是其中最寬的一幅。莫奈對水、天、光和植物的描繪充滿活力而又親切,讓人彷彿置身於吉維尼花園的夏日。

莫奈在創作此件作品之前卻經歷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他在1911和1912年期間患有抑鬱症,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他妻子的健康狀況和不幸逝世。 1912年,吉維尼花園又被暴風雨侵襲,「有那麼一瞬間,我以為我也要永遠地失去我的花園了」。由此可見,在雨過天晴的1913年完成的《睡蓮池與玫瑰》,具有別樣意義,畫中景色的浪漫、蔥鬱,是他個人和他的花園兩者之生命力的寫照。


《睡蓮池與玫瑰》局部


《睡蓮池與玫瑰》局部

莫奈於1893年開始改造吉維尼花園。他建設了一個池塘,並在岸邊種植樹木、鮮花和灌木。在隨後的幾年中他擴大了睡蓮池,並在其上增加了一座日本橋。莫奈勾勒在畫布上的鮮花,一年四季都在他眼前真實存在,隨著季節更替不斷變化。這裡的風景成為他最重要的靈感來源。早在1909年,莫奈描繪吉維尼花園的畫作就在讚助人和藝術家中引起了轟動。這些作品背後是對同一個池塘持續五年的熱愛與研究,並綜合了印象派的所有成就。

詩人和藝術評論家吉恩-多米尼克·雷(Jean-Dominique Rey)強調了莫奈晚期繪畫的持久影響:「這個老人痴迷於色彩,為色彩而瘋狂……將它置於一個自由的空間,把它霧化成一束華麗的花束……時至今日這仍具有重要意義。」

克勞德·莫奈
樓梯
1878年
布面 油畫
61.4 x 50.2 cm
簽名:Claude Monet(左下)
估價待詢

莫奈創作《樓梯》的1878 年是重新定義他的藝術生涯的決定性時刻。那一年他搬到巴黎西北的弗特伊(Vétheuil)居住,自此完全摒棄了描繪當代生活圖景,轉而開始捕捉自然中轉瞬即逝的畫面,並開始受到公眾普遍認可。通過一系列作品,莫奈創造了人們對風景畫的全新理解。

為了離開因工業化而日漸喧囂的城市,莫奈搬到這個只有六百個居民、幾乎沒有現代化痕蹟的村莊。在田園詩意中,他轉而將創作集中於塞納河的平靜河水、點綴了群山的果園和寧靜的鄉村小徑。弗特伊為莫奈帶來了20年的風景畫生涯中從未有過的機遇。居住在弗特伊的三年半時間裡,他創作了兩百多幅畫,充實而踏實。

《樓梯》取景古老農家院的一個不起眼但十分迷人的角落,畫面繞著一組狹窄的樓梯展開,蒼白的灰泥牆和陡峭的屋頂形成了連續的平面,只有在畫布的頂部可以看到一條狹長的天空。以黃色、赭色和深褐色為主的整個畫面都籠罩在溫暖的秋色中。飽經風霜的屋舍和秋天的樹葉都被鍍上了一層活潑跳躍的金光。人類的建築和自然的傑作在這個質樸平靜的村莊中和諧地聯繫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的第一位主顧卡索琳娜·蘭伯特(Catholina Lambert)是 1890 年代美國最熱衷於印象派繪畫的藏家之一。從1950年代末起,他收藏了從文藝復興到 19 世紀的數百件藝術品,其中包括至少 24 幅莫奈的作品。 1891 年,蘭伯特在加勒特山頂建造了一座名為「美景」(Belle Vista)的鋸齒狀城堡,內置華麗的三層畫廊,專門用來放置他所收藏的宏偉藝術品。

保羅·塞尚
肖像
1866至1867年
布面 油畫
65.1 x 54 cm
估價待詢

肖像繪畫在塞尚藝術生涯的早期至關重要,沒有什麼能比這些最初引起人們共鳴的作品更能體現他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此幅《肖像》筆觸生動有力,情感充沛且帶有一種堅實感,令人震撼,塞尚對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堅定信念在此顯露無疑。 

塞尚開始創作《肖像》的1866年,標誌著他一系列非凡肖像作品的開端,他以創新的技巧和激進的風格向傳統發起挑戰。用厚厚的油彩,以不規則、密集的筆觸粗略地上色,有時還會將顏料塗在調色刀上,對畫中人物進行近乎雕塑般的刻畫。此幅作品筆觸厚重,富有質感,並具有一種強大且少見的直接性。塞尚擅於把握人物微妙的神態,畫面中的女性人物被明亮而又強烈的目光所突出。

《肖像》繼承了馬奈優雅而誇張的黑白對比色調,以及庫爾貝於傳統中叛逆的厚重有力的筆觸。色彩不再是刻板的色調,或柔和的漸變,而是以驚人的氣勢和力量活躍著。塞尚對人物肖像的表現性的描繪方式,定義了20世紀後來的肖像繪畫。這種粗狂的風格大膽而充滿活力。

此作曾為著名的法國收藏家奧古斯特·佩勒林(Auguste Pellerin)所有。佩勒林所藏構成了規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塞尚收藏之一,其中一部分於1907年在巴黎舉行的塞尚回顧展中展出。

卡米耶·畢沙羅
巴津庫爾洗衣池
1884年
布面 油畫
65.2 x 54.3 cm
簽名:C. Pissarro. 1884(左下)
估價待詢

1884年4月,畢沙羅搬到了小村莊伊拉格尼。他在給畫商杜朗-魯埃(Durand-Ruel)的信中寫道:「我無法抗拒繪畫的誘惑,花園周圍的景色是如此美麗。」這裡廣闊的田野、平緩起伏的小山和蜿蜒的河岸,將成為他晚年藝術生涯的開創性主題之一。

1884年秋初,畢沙羅完成了《巴津庫爾洗衣池》的創作。杜朗-魯埃在十月底買下這幅畫。伊拉格尼不遠處即是巴津庫爾,畫面中一座洗衣池隱藏在樹木後面。這個質樸的建築還出現在畢沙羅創作於1900年、如今收藏在巴黎奧賽博物館的一幅作品裡。

巴津庫爾是一個絕對寧靜的地方。秋初時節,一些樹葉還保持著綠色,另一些則閃耀著紅、橙、金的光芒。繽紛的樹葉和水面上的倒影幾乎充斥了整個畫面。雖然畢沙羅對光線的描繪是典型的印象派風格,但他選擇小心而均勻地控制著顏料的筆觸,預示著他在第二年即將熱情地投入新印象主義的懷抱。

在隨後的二十年裡,畢沙羅從伊拉格尼及其周邊的風景中汲取了無盡的靈感。生命的任意一天的任意時刻,他都在描繪鄉村風光。藝術史學者約阿希姆·皮薩羅(Joachim Pissarro)總結道:「他不頻繁的旅行總使他帶著新的資源、新的想法和一種想再次畫出相同但又不同的地方的渴望,把他帶回伊拉格尼」。

本季春拍還將隆重推出西方當代藝術大師格哈德·里希特先生一件罕見的七聯屏巔峰巨制——《欄列》。
 
里希特被稱為全球最受敬重的當代藝術家。他的藝術不僅在西方擁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而且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地傳播,享有極高的聲譽。 《欄列》創作於1968年,是迄今為止全球拍場所見最重要的里希特作品之一。此作由7聯組成,尺幅達205 x 700cm,是藝術家早期“光影系列”作品中尺寸最大、最具雄心的扛鼎之作。畫面以崇高而冷峻的筆調描繪了光學作用下的柱列及投影,是柱式秩序的圖像解碼,堪稱以抽象超越表象世界的曠世傑作。


格哈德·里希特
欄列
1968年作
布面 油畫
205 x 100 cm x 7
估價待詢

發表:

  • 《格哈德·里希特》,第26屆威尼斯雙年展畫冊,德國館,1972年
  • 《格哈德·里希特:影像=繪畫1962-1985》,DuMont,科隆,德國,1986年
  • 《格哈德·里希特全集 1962-1993》,德國聯邦藝術展覽館,波恩,德國,1993年
  • 《格哈德·里希特全集 1993-2004》,D.A.P.ter Verlag,2005年9月
  • 《世界的邊緣:格哈德·里希特》,2011年
  • 《雲與水晶——桃樂絲與康拉德·菲舍爾收藏》,Kerber Verlag,比勒費爾德,德國,2016年
  • 《格哈德·里希特全集 第二卷(1968-1976)》,迪特馬·艾格著,Hatje Cantz,2017年,第96頁

展覽:

  • 「格哈德·里希特」,2005年,巴伐利亞美術館,慕尼黑,德國
  • 「格哈德·里希特」,2005年,K20 Grabbeplatz、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藝術收藏,杜塞爾多夫,德國

來源:

  • 德國門興格拉德巴赫美術館
  • 法國巴黎莉莉安畫廊和米歇爾·杜蘭德·德賽特
  • 德國杜塞爾多夫阿亨巴赫藝術諮詢公司
  • 英國倫敦蘇富比晚間拍賣會(2016年10月7日,Lot 11)
  •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