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巨匠之作 陳鳴遠茶具亮相中國嘉德

翻開五百年宜興紫砂發展史,陳鳴遠(1648-1734)無疑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頁。在無數服膺傳統實用主義導向的宜興陶人中,陳鳴遠雖然也以茶具為主要創作依歸,卻能展現出深具開創性的藝術性格,其生動卻不失典重的陶藝風格,上承明代典雅內蘊,下轉清代意趣盎然的新局,對往後紫砂陶藝的影響既深且遠。

中國嘉德今季北京秋拍的「寶藏興焉—陳鳴遠的紫砂藝術」專場,帶來這位紫砂巨匠之作。重點落在首次現身公眾的《陳鳴遠製朱泥大南瓜壺》,估價RMB 500萬 - 600萬。


本季拍品《朱泥大南瓜壺》、《葵花八瓣壺》、《巧色石榴水滴尊》

Lot 3118|清康熙 陳鳴遠製朱泥大南瓜壺
鈐印:陳鳴遠(壺身款)。題識:鳴遠制(壺身)
高度:28.2 cm
參閱:

  • 《宜興紫砂珍賞》第67頁,圖36,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1月
  • 《宜興紫砂》第72-73頁,封面&圖18,文物出版社/兩木出版社,1990年12月
  • 《文薈菁英-和正齋宜興紫砂珍藏》第48-51頁,圖3,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2年
  • 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香港羅桂祥舊藏《和正瓜壺》、虛齋龐元濟舊藏《一啜瓜壺》、台灣翦淞閣藏《萬年瓜壺》

估價:RMB 5,000,000 - 6,000,000


全器以典型的清初含砂朱泥(硃砂)搏製,砂礫堅緻,泥色赭紅,窯火克諧,寶光瀲豔。近觀細審則見泥細砂粗,薄皮厚肉,瑩潤動人,恰如瓜皮質感,康熙特有的泥料氣息流貫全器。因壺身較高,陳鳴遠借鑑明季陶罐技法,將壺身分成瓜頸、瓜腹、瓜底三段結構,上下接合。下段壺身飽滿如球,張力充盈內蘊,稜瓣筋囊起伏相生,線面在收勒與飽脹之間,如呼如吸,有筋有肉,光影流轉,神采奕奕。


參閱《宜興紫砂珍賞》


參閱《文薈菁英—和正齋宜興紫砂藏珍》


參閱《宜興紫砂》


參閱: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香港羅桂祥舊藏《和正瓜壺》


參閱:虛齋龐元濟舊藏《一啜瓜壺》》、台灣翦淞閣藏《萬年瓜壺》

本品《陳鳴遠制朱泥大南瓜壺》拓片

 


參閱: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拓片、香港羅桂祥舊藏《和正瓜壺》拓片、蘇州博物館《清德壺》拓片


參閱:羅桂祥與《和正瓜壺》合照、香港羅桂祥舊藏《和正瓜壺》成交記錄

陳生不朽藝  貴乎自開闢
陳鳴遠製朱泥大南瓜壺

以自然界的瓜果為師,一向是陳鳴遠花貨作品的造型原則。江南田園常見的南瓜更是他所擅長的主題,一團頑泥經其妙手簡化提煉、增益補闕之後,往往創作出一新耳目的清逸形制,如南京博物院著名的「東陵瓜壺」、香港羅桂祥舊藏「和正瓜壺」、台北翦淞閣藏「萬年瓜壺」等,俱是陳氏以瓜果為壺體,瓜葉、瓜藤為嘴把的南瓜名作。中國嘉德本次秋拍的是首次現身公眾的《陳鳴遠製朱泥大南瓜壺》,有別於陳鳴遠的經典圓式南瓜,形制為首見的高身南瓜式,更難得的是,其體量為目前所見陳鳴遠傳世作品中最為碩大者,高達28.2 cm,氣度磅礡,大有「一覽眾山小」的視覺震撼。

《陳鳴遠製朱泥大南瓜壺》全器以典型的清初含砂朱泥(硃砂)搏製,砂礫堅緻,泥色赭紅,窯火克諧,寶光瀲豔。近觀細審則見泥細砂粗,薄皮厚肉,瑩潤動人,恰如瓜皮質感,康熙特有的泥料氣息流貫全器。因壺身較高,陳鳴遠借鑑明季陶罐技法,將壺身分成瓜頸、瓜腹、瓜底三段結構,上下接合。下段壺身飽滿如球,張力充盈內蘊,稜瓣筋囊起伏相生,線面在收勒與飽脹之間,如呼如吸,有筋有肉,光影流轉,神采奕奕。


參閱圖A(左)、圖B(右)

陳鳴遠的仿生作品往往信手揮灑,不拘不泥,胸中自有丘壑,既出於自然,又高於自然。例如這件〈朱泥大南瓜壺〉壺嘴並非常制,而是由片葉捲成的自然型,此乃陳鳴遠慣用手法。陳鳴遠的好友、塘棲詩人金張便曾在描寫鳴遠做壺的詩中讚道:「坐費半旬功,宛然樹上摘。片葉掩壺口,人想真創獲。」這種捲葉壺嘴的巧思,同樣出現於南京博物院「東陵瓜壺」、蘇州博物館「清德壺」,與香港羅桂祥舊藏「和正瓜壺」、《紫韻雅翫》著錄「子式壺」。

陳鳴遠對於壺把的安排設計,無疑是此壺的最大特色。儘管此壺原把早已斷失,但舊主惜物,乃考諸西雅圖藝術博物館的陳鳴遠款「彎把梅樁壺」(見圖A)特殊的壺把結構與「東陵瓜壺」、「子式壺」的S型彎曲藤蔓壺把,整體揣摩壺身殘留瓜蔓的動勢,再聘請良工雕琢硬木,將其續接補完,略復舊觀。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件鳴遠鉅作在三百年的滄桑流轉中佚失其臂,雖然令人遺憾,但卻讓人聯想起法國羅浮宮鎮館之寶「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這件古希臘時期的女神鵰像以其遺失的神祕雙臂而知名,殘缺的上臂導引出微妙動態,讓審美者用自己的想像和感受去填補空白,因此又稱「斷臂維納斯」。同樣地,陳鳴遠大南瓜壺的缺憾,反而啟發了觀者的想像空間,開啟另一層更深刻的美學思索,易言之,正因為觀者被激發出的想像力融入了作品,從而使觀者參與了一段有別於被動欣賞原作的審美歷程。

事實上,「米洛的維納斯」隱含著一個美學密碼—黃金分割,維納斯的肚臍將全身分為上下兩部分,比例約為0.618:1(見圖B),這是被認為人類藝術中最和諧、最理想的黃金比例,也因此「米洛的維納斯」被世人視為女性永恆美的象徵。陳鳴遠當然不知曉這個美學密碼,但他以自身的造型天分,將壺身貼附的瓜葉主脈尖端指向壺嘴下緣,而這條虛實相生的線段,恰恰讓整個瓜體形成黃金分割。我們不得不讚嘆,審美的共通性,果然是跨越古今中外的藝術語言。

《陳鳴遠製朱泥大南瓜壺》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作品背後的創造思維解放,相信陳鳴遠當時的創作態度是充滿藝術情感的,而不是單純為了製作一把茶壺而已。因為此壺跳脫出傳統壺式的「中軸垂直,左右水平」的T字型架構,而是將壺身中軸傾斜約20°。截蓋式的口蓋亦非傳統水平切截,而是隨著瓜身與壺嘴的欹斜動勢,以斜切角度呼應。

於是,當南瓜壺緩緩轉動時,整體就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強烈動感,像是一位迴旋舞者,瓜葉捲成的壺嘴,帶有一種飄動感,有如舞者揚起的水袖手姿;蜿蜒轉折的壺把,更像是隨之起舞的飄帶;而飽滿充盈的壺腹筋囊,有如舞裙褶皺。全器充滿律動感,每個面向都呈現出不同意趣,生氣勃勃,神采煥發。

壺嘴下方左側署有「鳴遠製」三字陰刻楷書,並鈐「陳鳴遠」陽文篆書方章。 「鳴遠」兩字的間架筆法與「和正瓜壺」如出一轍,也與南京博物院「東陵瓜壺」、南通博物苑「戩穀堂五色紫砂碗」等款識形神一致,尤其最後一筆之磔捺更為陳鳴遠署款的特徵之一,而下方所鈐「陳鳴遠」方章,經過比對,也與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及《紫韻雅翫》著錄的「無垢壺」三者皆為同一枚。

作為宜興紫砂陶史最受推崇的一代名手,陳鳴遠既傳承了明季樸素雅緻的天真氣息,又展現了清初盛世標新樹異,開創爭鳴的雄渾氣度,和諧地摶聚出渾樸與工巧兩種風格。細觀《朱泥大南瓜壺》的工藝細節,可以發現陳鳴遠的花貨乃著重於「象物賦形」的提煉寫實,放眼於整體氣韻的掌握,但不會拘泥於精雕細琢。比如壺身內部各段泥片的接合線並未修飾至了無痕跡;壺口瓜藤斷面泥胎還保留著原本的切削麵目;又或藤蔓上線梗修整時留下的竹片痕也未逐一收拾抹除。從這件作品,後人可以感受到陳鳴遠細膩同時灑脫不羈,渾樸卻又奇思妙想的陶藝特質。

陳鳴遠的生命經歷使他有別於一般陶工,有機會在思維層面跳脫傳統製陶窠臼,也因其工藝精湛而有能力將其想法付諸實踐。因此陳鳴遠的傳世作品一部份承襲了明末紫砂的典重,一部份則如其仿生壺作,摶出了新朝代的勃然生機。屢屢延請陳鳴遠寓館做壺的學誠齋主人金張以詩贊曰:「因知不朽藝,貴乎自開闢。」點出了陳鳴遠師法自然又超乎自然的仿生作品,在以簡練素雅為紫砂常規的清初陶場,展現出開創性的創新能量。


Lot 3120|清 陳鳴遠制葵花八瓣壺
寬度:13.8 cm
鈐印:陳鳴遠(底款)
參閱:

  • 《YixingPottery宜興陶藝》封面&第88頁,香港市政局出版/香港藝術館製作,1981年
  • <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From the Ming Period to the Present Day > P61,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February 10, 1987)
  • 《砂器墨拓·卷貳(虛齋名陶圖錄-上)》第68-69頁,圖,嶺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3月1日
  • 《陽羨清韻-茶具文物館羅桂祥紫砂珍藏》展覽冊,封面與內頁,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出版,2020年5 月

備註:

  • 附木雁齋珍藏題簽與原錦盒
  • 郭克禮遞藏

估價:RMB 950,000 - 1,500,000


筋紋器造型。壺身呈敦式菱花瓣形制,俯視八瓣對稱,分割精準,線條優美,動人心弦。覃菇狀菱花鈕,鈕座舒展,對合彎流與垂滴鋬對應,呈一線貫氣。整器筋紋飽滿,棱角轉折委婉,剛柔並濟。敦式壺身上鼓下侈,底平工整,短頸溜肩,尤顯體態。口蓋可任意轉換蓋合,技藝精湛,堪稱出神入化,非良工所不能為。

陳鳴遠(1648 -1734):號寉邨,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清初宜興上袁村人。睽諸清初以降的宜興史料,陳鳴遠的盛名未曾稍歇。在歷來宜興陶人當中,陳鳴遠的陶藝品位獨佔鰲頭,作品迭翻新樣,卻又古韻盎然,可謂融古鑄新,兼備製作光素、筋紋及花貨三類造型的技能於一身,尤其善製自然型茶具、文房雅器,創作靈感汲取自江南田園,其像生作品風格自然寫實,幾可亂真卻又極富巧思,堪稱是塑鏤兼長、技藝超群的全能陶藝大家,開創了有清一代壺藝文麗工巧的風格。

張珩(1915 - 1963):古書畫鑑定專家。字蔥玉,別署希逸,室名韞輝齋、木雁齋,上海市【又說為湖州南潯鎮】人。其祖父張均衡、伯父張乃熊,均為著名藏書家。 1934—1946年間,曾兩度被聘為故宮博物院鑑定委員。建國後,1950年,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同年調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兼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


本拍品《陳鳴遠制葵花八瓣壺》


本拍品《陳鳴遠制葵花八瓣壺》印款


本拍品《陳鳴遠制葵花八瓣壺》


本拍品《陳鳴遠制葵花八瓣壺》


參閱《YixingPottery宜興陶藝》


參閱《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參閱《虛齋名陶圖錄-上》


參閱《陽羨清韻》展覽冊


參閱《陽羨清韻》館藏品展覽


參閱《陽羨清韻》館藏品展覽


Lot 3119|清康熙 陳鳴遠制巧色石榴水滴尊
高度:9 cm
鈐印:陳鳴遠制(枝幹側款)
參閱:

  • 《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第95、92-93、137頁,圖13、11、45,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1997年
  • 《陽羨砂器精品圖譜》第32-33、35-36頁,淑馨出版社,1985年夏月

估價:RMB 900,000 - 1,000,000


中國人視石榴為吉祥物,以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徵。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間婚嫁之時,常於新房案頭或他處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贈祝吉者。因此自古皆以此為創作題材,宜興紫砂藝人從古至今亦復如是,花器大家陳鳴遠更是樂此不疲為創作題材。

此器段泥胎質,外壁作灑紅,內部掏空,臍部作開口。枝幹作持握,沿勢向下蜿蜒,一梗鑲接果實,二分左右花蕾與雛果,三岔貼飾三葉片,外器一隅鈐有“陳鳴遠制”方章。全器秀巧靈活,渾然天成。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兩件陳鳴遠石榴器與一件雙犧尊,無論器型與印款可作資比。


本拍品《陳鳴遠制巧色石榴水滴尊》


本拍品《陳鳴遠制巧色石榴水滴尊》


本拍品《陳鳴遠制巧色石榴水滴尊》


參閱《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


參閱《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


參閱《陽羨砂器精品圖譜》


參閱《陽羨砂器精品圖譜》


拍賣詳情

拍賣行:中國嘉德(北京)
專場:寶藏興焉—陳鳴遠的紫砂藝術
拍賣日期:敬請關注最新預展拍賣時間
拍賣地點:嘉德藝術中心(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B1層B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