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著,萬化成 ── 嘉德四季瑞象入佳器
「瑞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吉兆。《漢書·京房傳》載:「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漢代興起的天人感應思想背景下,逐漸演變成為瑞應文化。
嘉德四季61期瓷器及古董珍玩部,以瓷器為載體,透物見史,以物觀人,淺談瑞應文化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宗教、禮制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趨吉審美在瓷器上的具體表現。
祥瑞的出現是君德賢明的徵兆,皇帝行仁政,天便降下祥瑞之物,以示褒獎,鹿便是其中一種瑞獸,明清常見有官方關於鹿的記載。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載,「明嘉靖十二年正月,河南巡撫都御史吳山獲白鹿於靈寶縣以獻,禮部尚書夏言請告獻太廟、世廟、百官表賀。上諭令擇日告獻,並呈於兩宮皇太后。」明人沈德符史料筆記《萬曆野獲編》卷二〈賀唁鳥獸文字〉載:「世守朝,凡呈祥瑞者,必命侍直撰元諸臣及禮卿為賀表,如白龜、白鹿之類,往往以此稱旨,蒙異眷,取卿相。」
清代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收到蒙古台吉敬獻的純白鹿,因恰逢孝聖憲皇太后六旬壽誕,將此鹿命名為「瑞麅(鹿)」,命宮廷畫師郎世寧繪此鹿,親自題詩讚歎白鹿出現是「天心慶苑早,德產祝慈寧」的祥瑞天意。由此可見祥瑞的記載和進獻涉及一套複雜的流程制度,可見他們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鹿被視為長壽之象徵。相傳鹿「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是長壽的仙獸。而鹿紋作為瓷器裝飾題材,最早出現於唐宋時期,廣泛流傳是在元代。而百鹿圖出現於瓷器之上,則肇始於明代嘉萬時期,本次嘉德四季61期拍賣會第2150號拍品即為這一實例。
Lot 2150︱明萬曆 青花百鹿圖大罐
高度:62 cm
來源:日本私人舊藏
本品體量碩大,氣勢恢宏,通體紋飾構圖飽滿、紋飾精緻,所繪百鹿姿態萬千,神態生動,細數之下梅鹿多達百餘隻,實為名副其實之百鹿圖。其山巒的層次也更明顯,較青花五彩署款者均有過之而無及,其性質定位為萬曆御窯是毫無爭議的。同時,其又為清代百鹿圖瓷器裝飾奠定了基礎,堪稱乾隆百鹿尊之母本。
檢索公私收藏可知,明代萬曆所製百鹿圖大罐,有青花五彩和青花兩個品種,存世甚罕。其中青花五彩見於日本松岡美術館和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例(見下圖),高度分別為33.5厘米和36厘米。而青花百鹿尊存世則更為少見,目前已知館藏資料僅為瑞典斯德哥爾摩亞洲藝術館所藏兩件帶蓋作品,帶蓋高度分別為74厘米和76厘米。
從體量及繪畫工藝等方面比較而言,青花百鹿圖大罐體量碩大,燒製難度更高。繪畫工藝注重青花的色階變化以及紋飾佈局的合理性,因此更勝一籌。本品無論體量,還在紋飾佈局,均與斯德哥爾摩亞洲藝術館所藏兩件作品相似。如此體量之器,燒製成型頗為不易,歷經四百餘年,品相完美,堪稱明代萬曆時期御窯青花重器,具有極高的收藏及研究價值。
瑞典斯德哥爾摩亞洲藝術館藏品
參閱:《東洋陶瓷名品圖錄》,松岡美術館編,1991年,頁81,圖96
台北故宮藏品
祥瑞文化,究其本質,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之外在表現,天人感應便是指自然現象可以顯示人世災祥。至隋唐,瑞應已成為古代禮制的一部分,隋文帝楊堅曰「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治國立身,非禮不可」。瑞應所代表的的自然秩序,逐漸與人世間的現實秩序所對應,因而自然界中與人類生活聯繫最為緊密的植物、鳥獸以及天氣,皆為廣義上的「瑞應」。
古人以月亮來分割時間,農曆初一為朔月,此時月亮隱隱可見,每月十五為望月,月圓如鏡。古代帝王曾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從漢朝起歷朝歷代皆設有官方天文機構,以觀察天體活動並研究其運行的規則,現代人所說的宇宙,古人口中的天象,為國家結構提供了模型,規範了統治者的行為,日月星辰的移動更迭都有其政治與道德意義。中秋節滿月之時祭月祈福正是天象崇拜下所衍生出的習俗。
Lot 2049︱清康熙 青花唐明皇遊月宮人物故事圖大盤
直徑:61 cm
來源:
- 倫敦心雅堂(Berwald Oriental Art)舊藏
- 莫普戈(Morpurgo)遞藏
- 倫敦蘇富比 2018年 11 月 8 日拍賣會第 5 號
民間傳說中八月中秋夜,唐明皇在宮中賞月,酒過幾巡突發奇想,招來法善尊師,問可有法子到月宮一遊,法善便施法變出銀橋直通月宮,帶玄宗入「廣寒清虛之府」,月宮內仙女合歌齊舞,玄宗將曲子默記,回到宮中命名為《霓裳羽衣曲》,廣為流傳。
畫面左側雲霧繚繞,滿天星斗,唐玄宗錦衣華服,峨冠博帶,道士葉法善束髮盤髻,手持笏板,傳說中葉法善揮舞笏板,便現出一條通往月宮的銀橋。畫面後邊,宮殿巍峨,欄杆內屏風前,二位仙子衣袂飄飄,一仙子手捧卷軸,出塵如仙,嫣然含笑,二人面前只見玉兔搗藥,一番月宮奇幻景象。
本品特殊之處有四,其一為其題材特殊,轉變期所描繪人物故事,以唐明皇遊月宮者較為少見,人物故事題材中得見月宮的多為「蟾宮折桂」,月宮外是君王還是折桂登科的舉子是二者的區別;其二為場景的佈局,於平面微凹之盤,裝飾出三層遠近關係,唐明皇與法善當為最近者,一彎弧線多表示的蟾宮及其內仙子居中,星雲江岸則最遠;其三為其體量碩大,康熙一朝,60厘米大盤實屬罕見,大盤燒製過程中,繪製人物比例需拿捏得當,燒造過程中大盤不變形且青花發色沉穩,對畫工和窯工的技術都有極高的要求;其四,潔蕊堂藏有一件康熙五彩大盤,其花押款識與本品相似(見下圖),由此可以推測,當時此類體量碩大的康熙佳作,應出自同一窯廠。
潔蕊堂藏康熙五彩大盤
本盤花押(左)與潔蕊堂康熙五彩大盤花押(右)比較
無獨有偶,巴黎佳士得2016年6月22日第398號,曾釋出一件康熙青花四美圖大盤(見下圖),與本品尺寸、輔助紋飾以及繪畫風格均相同,亦當同窯所出。
參閱:巴黎佳士得2016年6月22日拍賣會第398號,成交價€145,000
約翰· 貝瓦爾德(John Berwald) 於1986年創立心雅堂(BerwaldOriental Art), 專注中國瓷器、雕塑,藏品從漢代至清代,橫跨千年,類別多元,其中明清時期部分專注於素三彩瓷、青花瓷及宮廷御窯。約翰有三十餘年的從業經驗,曾擔任美國西陵基金會藝術品顧問。西陵基金創立於2005年,位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是一支針對中國古董的私募藝術基金。
明清時期,瑞應文化除了對應政治王權,又衍生出對長壽的追求,宮廷意義中的「壽」可代表帝王本人之壽命、皇帝子嗣之壽命,最重要的是更代表了朝廷百姓的民生。乾隆皇帝晚年歸政後,建太上皇宮,其中「寧壽宮」取「寧咸萬國,壽先五福」之意,意為帝王應將五福賜予天下百姓,壽為第一福,若萬民長壽,天下也就安寧。
明清瓷器多見如八仙慶壽之寓意健康長壽,同時,八卦琮式瓶一式,對應清代文獻,可知與祝壽相關。同時,瓜瓞連綿寓意多子多福之瑞應圖像,亦可謂由長壽到多子而進行的引申。
Lot 2165︱清乾隆 仿哥釉八卦紋琮式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帶日本包裝
高度:28.8 cm
來源:日本私人舊藏
乾隆御窯哥釉琮式瓶傳世所見有兩個類型,第一類為八卦紋分兩排飾於四面腹中,第二類則若本品。相較而言,第二類更近似玉琮,更顯乾隆慕古之心。
瓷質琮式瓶是南宋官窯、龍泉窯燒造的一種經典器型,因其形從良渚玉琮變化而來,故名琮式瓶,又因器身有凸起八卦紋,又有「八卦瓶」之稱,也是有清一代官窯中的傳統品種。
清宮檔案中將此類哥釉琮式瓶稱為「哥窯蓍草瓶」,當是沿用明代文獻中對於琮式瓶的稱呼。如高濂《遵生八箋·瓶花三說》中討論「瓶花之宜」時即有「堂中插花……或龍泉蓍草大方瓶」;「若書齋插花……青東磁小蓍草瓶」。袁宏道《瓶史》中亦有「養花瓶亦須精良……大抵齋瓶宜矮而小……蓍草、蒲槌,皆須形製短小者,方入清供。」此一傳統沿用至乾隆一朝,故而查閱《活計檔》,即有「宋制蓍草花樽」之稱。因蓍草德圓而通,寓意長壽無極、天下太平,這與易學中的卦爻有異曲同工之處,與琮式瓶天圓地方、四面乾隆駔紋所蘊含文化內涵頗為相近。
另外,蓍草瓶亦有祝長壽及寓天下太平之吉意,清檔中其擺放也多與壽意相關。如雍正七年(1729年)初四日,花兒作有「傳做壽意蓍草瓶花三束」;乾隆八年(1743年)九月二十六日「哥窯蓍草瓶配壽意綾絹花一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監胡世傑交磁如意一柄,哥釉蓍草瓶一件。傳旨:將如意插在瓶內。欽此。……隨節活持進呈進訖。」足見其所含之用意。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346-347頁,圖159
Lot 2036︱明崇禎 青花八仙慶壽圖筒瓶
高度:36.8 cm
八仙是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漢鐘離、呂洞賓、李鐵拐、曹國舅、藍采和、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的故事流傳最為廣泛。八仙圖案是中國陶瓷裝飾的典型紋樣,早在元代龍泉窯瓷中就已應用。而明朝皇帝崇奉道教,故使得八仙圖案的應用更為廣泛。
此器畫意生動,青花色澤明亮,且濃淡有致,繪工亦細膩傳神,人物衣紋明暗褶皺清晰可見,實為崇禎青花筆筒之精品,收藏價值極高。崇禎筒瓶所繪人物故事圖所取材於戲曲小說、歷史故事等,以敘事性為主,如本品繪有八仙慶壽,取其吉祥寓意者較少見;崇禎朝多繪八仙慶壽圖於筆筒、爐、罐之上,畫面多似橫卷,構圖不及本品之飽滿。
Lot 2089︱清乾隆 松石綠地洋彩纏枝花卉瓜瓞連綿圖將軍罐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37.5 cm
其中蓋鈕裝飾菊瓣,蓋面飾洋彩瓜瓞綿綿紋,器身通景紋飾與蓋面相呼應。畫面以洋彩勾描纏枝花卉,花枝間又生出香瓜顆顆,瓜棱清晰,生熟可辨。花果間又見蝴蝶翩翩,極富生機之感覺,可謂極盡御窯瓷繪之能事。
對於吉祥瑞意的追求是歷代瓷器裝飾的永恆主題。清代乾隆時期,對這種瑞意的追求甚至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可謂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清宮瓷器檔案·奏摺文稿》中載「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內務府大臣三具奏呈,旨:……該監督年節進貢偶爾隨意用洋彩,吉言新式之類,不在此限,欽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洋彩之花樣,吉言新式」瓷器作品之喜愛。
「瓜瓞綿綿」一詞引自《詩經》「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之句,瓞者,小瓜。藤蔓延綿不覺,瓜內籽實尤多,寓意子孫滿堂,世代相傳。而本品即為乾隆時所創製地「吉言新式」作品。
本品枝蔓及瓜果描繪可見深淺兩種顏色表現明暗立體,具有洋彩之典型特徵。另外,傳世所見乾隆色地洋彩作品,多為高身太白罐造型,而少有將軍罐之造型,這亦為本品亮點之一。
康雍乾時期,多見繪有祥瑞花木的宮廷繪畫及瓷器,花中祥瑞尤以雍正朝多見,如並蒂花卉、嘉禾、瑞穀等。《清實錄雍正朝實錄》載,「大學士等奏言、江南、山東所產麥榖。皆兩岐雙穗。蜀黍、一干四穗。內池蓮房同莖分蒂。諸瑞疊呈」,不難想見,雍正朝瓷器裝飾多見花卉紋,也正是因為皇帝對此瑞象之青睞。
Lot 2023︱清雍正 鬥彩纏枝花卉紋鏜鑼洗 《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15.5 cm
縱觀有清一代君主,胤禛是為最具藝術才華的皇帝,其審美品位之高獨步古今,所製御窯瓷器深受其影響,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脫俗著稱。其時鬥彩花卉冠絕一時,由宮廷畫師為之畫稿,交與御窯廠巧匠能手臨摹而成。
彩瓷設色之難尤甚,濃豔過度流於媚俗,淡薄不足失卻本意,唯獨雍正一朝畫筆逸麗,構圖別具一格,將兩者巧妙融匯於一體,雅致脫俗。究其原因,乃源於胤禛具有近乎苛刻的審美性格,留心宮廷藝術品的製作,對瓷器紋飾講究「文、雅、精、細」,設色搭配參考古畫,得其精髓,故能運用自如。正是如此般執著追求,令雍正鬥彩以超群脫俗的形象大放異彩獨步於世。
盤心以鬥彩團花紋為飾,以石竹為花心,外生姿態各異的各式纏枝花卉,或含苞待放,或芬芳吐豔。團花構圖嚴謹,設色豐富,花葉彙聚成團,優雅曼美而淡雅怡人。外壁及近足部飾鬥彩變形如意蓮瓣紋一周,蓮瓣大小錯落,勾描精細,填彩精准。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此種落款方式帶有明顯的追慕成化之意。
鏜鑼洗,因形似「鏜鑼」而得名。瓷質鏜鑼洗者,有盂形和淺盤形兩類,本品屬於後者,兩者皆為案頭文房佳具。查閱國內外館藏資料所見雍正鬥彩同類物尚有弧腹高圈足一類,但不論哪種類型,存世皆不多見。另有一式不書款識者,可參見中國嘉德2019年10月15日拍賣會第4309號(成交價RMB 483,000)。
本品胎體細薄瑩潤,諸彩交映出淡雅柔和、臻於至美的內廷恭造風格。其型輕盈優美,修胎極為規整考究,胎釉渾然一體,麗質非凡,蕩漾出雍正御瓷獨有的典雅雋永之氣。
參閱:香港佳士得2017年11月29日拍賣會第2807號,成交價HK$9,100,000
另有一類梵文裝飾者,所書梵文或為佛經咒語,或為「種子字」,其中種子是以梵文字來代表眾佛,每一尊佛都有其各自的種子字,以蓮花承托更增添其莊重之感。密宗信徒認為,凡出現這類種子字之處就有其所代表的的佛菩薩,書寫這些字的器物往往就會消災去難,吉祥如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對鬥彩梵文杯其自身也屬於瑞應的一種。
Lot 2018︱清雍正 鬥彩纏枝蓮托梵文杯一對 《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6.2 cm (每隻)
成化、雍正二帝雖相隔二百餘年,卻在瓷器上展示出相近的品位,兩位君王均有著相當深厚的藝術修養,對於器物製作,亦要求細緻、文雅、秀氣。蓋因成化鬥彩器胎薄工精、畫意典雅的風格引起了雍正帝瓷藝追求的共鳴,故屢次指示對成窯器物進行仿燒,雍正時期成為繼成化之後鬥彩瓷燒造的第二高峰。
雍正鬥彩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本朝自創樣式,另一類則為仿成化作品,精緻逼肖,又揉入己意,本品即屬後者。本品敞口微侈,口下漸斂,深腹,下承圈足,整器造型小巧精緻,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通體施以白釉,釉質勻淨瑩潤。
外壁口沿以下裝飾青花弦紋兩周,其下滿繪纏枝蓮紋,中部一周以六朵蓮花托六字梵文,以青花書寫梵文並勾勒花朵輪廓,填以黃、礬等彩色,近足處裝飾如意雲頭一周。本品無論尺寸、式樣,還是紋飾,基本保持成化時原狀,僅口徑略大,以及腹部所繪枝葉稍加變化,較成化更為繁密。全器紋飾繁密,青花勾邊纖細、發色青翠淡雅,筆觸纖細,鬥彩色澤淡雅、填彩精准,兩者搭配相得益彰,給人以清雅雋秀的風韻,成對出現,彌足珍貴。
參閱: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成化作品。《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炎黃藝術館編,1999年,文物出版社,第316頁,圖343
參閱:上海博物館藏雍正作品。《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周麗麗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9頁,圖3-21
嘉德四季第61期拍賣會︱中國書畫 瓷器 玉器 工藝品
展拍地點:北京嘉里大酒店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光華路1號
預展日期:9月24-26日
拍賣日期:9月27-30日
掃描二維碼下載嘉德APP參與線上拍賣及即時網路競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