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季,北京的拍賣如約而至。中國嘉德瓷器及古董珍玩部一如既往為廣大藏家及愛好者呈現一場豐富的藝術品盛宴。本季共推出八個專場,涵蓋瓷器、文房雜項、佛像、紫砂、玉器、西洋家具等眾多門類,900餘件拍品。
夜場部分,除了深受藏家喜愛和關注的「玲瓏」專場和代表宮廷御用主題的「宸賞-明清御瓷珍玩」兩個常設專場之外,又增設了兩個主題專場。去年春季的「景行止止」專場,引領了市場風向。此季,更推出了一個將畫意與詩文融合一器的「超以像外——宮廷藝術中的詩與畫」特色專場。
自明洪武二年,明廷設立御窯廠燒造皇家御用瓷器之始,明代早、中、晚各時期,不僅以其獨特的時代特徵贏得世界的關注,更影響了後世。此季新增「日月光華——明代御瓷珍玩」專場,以饗藏家。
除上述夜場以外,其他門類也異彩紛呈。「湛園‧珍藏」專場繼續立體式收藏的形式呈現。佛像部分,「旃檀林」專場風格依舊,為廣大藏家呈現佛像之美。明清及現當代紫砂,更有佳作亮相。
Lot 821|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鹿頭尊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附木座
高度:44 cm、56.5 cm(連底座)
來源:
- 美國加州卡馬里羅市(Camarillo)「Chuck Survivor's Fund」基金會舊藏,本品為基金會創辦人Chuck先生1940年代前購自中國
鹿頭尊器型首創於康熙朝,雍正時期亦有燒製,因造型似鹿頭或牛首而得名,故又名「牛頭尊」。乾隆皇帝對大件器物青睞有加,因此鹿頭尊在乾隆時期頗為流行,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故又名「清廉尊」。口沿部飾迴紋、萬字不到頭間以團壽字、如意紋;其萬字不到頭間以團壽紋又具「萬壽不到頭」的吉祥內涵,寓意福壽連綿。肩、腹部滿繪纏枝蓮紋,此蓮花與常見纏枝蓮紋差異較大,所繪寫實,蓮瓣、蓮心等表現細膩入微。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是為清宮最尊貴器形之一。上海博物館收藏有相同作品,可資比較參照(下圖)。
上海博物館藏品
Lot 925|清乾隆 藍釉描金纏枝花卉開光洋彩百子嬰戲圖大瓶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附木座
高度:73.2 cm
來源:
- 法國里昂收藏家朱爾布朗莎爾(Jules Blanchard,1874-1953)舊藏,二十世紀初得自巴黎,由家族傳承
朱爾·布朗莎爾,法國實業家,活躍於20世紀上半葉,常駐於法國盧瓦爾省的沙澤勒-敘爾-里昂(Chazelles-sur-Lyon)。他是一位頗具眼光的藝術收藏家,尤其對亞洲藝術、特別是中國瓷器情有獨鍾。布朗莎爾活躍於巴黎藝術市場,透過畫廊和拍賣行收購藝術品,其收藏反映了20世紀初歐洲上層社會對東方藝術的濃厚興趣。他傾向於收藏體量宏大、裝飾華麗、工藝精湛的瓷器作品,尤以18至19世紀的清代官窯為主。
本品繪各式纏枝花卉紋,花卉線條宛轉悠長,充滿洛可可藝術風格。腹部置雙圓形開光,內洋彩繪百子嬰戲圖。體量壯碩,裝飾富麗,儀態堂皇,對於表達這種人天之願,自須盡態極妍,窮禦窯之能事,方襯帝心之「綺麗」。
據《清宮瓷器檔案·奏摺文稿》中載:「乾隆十二年(1747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內務府大臣三具奏呈,旨:……該監督年節進貢偶爾隨意用洋彩,吉言新式之類,不在此限,欽此。」本品以百子嬰戲組成三陽開泰、太平有像、五谷豐登、平生吉慶、竹報平安等諸多吉祥寓意。
若本品之體量碩大,且口脛皆以藍釉描金裝飾者,可參見故宮博物院藏禦題詩文花卉者,高度為64.7公分,略小於本品。紋飾者可見故宮藏松石綠地開光者,其舞龍舞獅者,五穀豐登者以及吹奏樂器者均與本品姿態一致,可資比較。
此式嬰戲圖母本,當屬自宋以來的一類嬰戲題材畫作,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蘇漢臣款《長春百子圖》其孩童形像以及樹石法頗類,此作雖非漢臣原作,但至少為明代作品,是對宋意的一種傳承。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蘇漢臣款《長春百子圖》(局部)
另外,本品孩童開臉頗具冷枚筆意。故宮博物院藏冷枚《羅漢圖冊頁》,其中「心空六擾」頁所繪六童眉眼低垂,與本品類似。而「天花飛舞」頁,仰首羅漢豬鼻姿態與本品所繪多位昂首童子相似,這又與去歲秋拍《玲瓏》專場封面的Lot 899「清乾隆 松石綠地紅蝠開光琺瑯彩加洋彩嬰戲圖綾帶耳小葫蘆瓶」一面開光葫蘆相同。
Lot 932|清乾隆 墨彩乾隆禦題唐岱山水四體詩文八方小筆筒
高度:10.2 cm
題識:
- 「雲無心出岫,水不捨長流。雲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鈐印「見天心」;
- 「玉峽何人擘,白龍長自飛。興來青眼看,直欲洗塵衣」,鈐印「體仁」、「萬有同春」;
- 「為隔塵氛繞,應憐曲徑長。板橋流水外,別有讀書堂」,鈐印「研露」;
- 「天末見扁舟,頃刻來前浦。塔院晚鐘聲,客船一夜雨。乾隆御製」,鈐印「乾隆」
來源:
- 趙從衍先生舊藏;
- 北京拍賣會,2018年11月21日,lot61
著錄:
- 《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73年,圖118;
- 《紫禁城的記憶-圖說清宮瓷器檔案·文房卷》,卞亦文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108頁,圖41;
- 《中漢拍賣十年精賞》,中漢拍賣,2019年,第167頁,圖243;
- 《弘曆的世界(下卷)‧嘉惠藝林》,保利藝術研究院、保利藝術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第378、379頁,圖98;
- 《嘉德精品錄(2014-2023)-瓷器及古董珍玩、古典家具及工藝品》,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文化藝術出版社,2024年,第133頁,圖88
展覽:
- 《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73年11月-1974年2月,編號118;
- 《弘曆的世界-乾隆御製詩文稿、蘭亭圖帖緂絲卷暨重要宮廷藝術特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21年4月23日-5月10日,編號98
著錄:
- 《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73年,圖118;
- 《弘曆的世界(下卷)‧嘉惠藝林》,保利藝術研究院、保利藝術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第378、379頁,圖98
- 《嘉德精品錄(2014-2023)-瓷器及古董珍玩、古典家具及工藝品》,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文化藝術出版社,2024年,第133頁,圖88
乾隆皇帝對於與宮廷畫師詩畫唱和的活動樂此不疲,甚至在「寶親王」時期就不乏此舉。再以明確的詩作母本製器,是獨屬帝王的「書之歲華」。
筆筒展開圖
筆筒四面以篆隸真草四體書,書詩文四首,出自《御製樂善堂全集》,即《水雲榭》、《松澗流泉》、《小園閒詠》十五首之首「曲徑通幽」以及《名唐岱畫頁》九首之「遠浦歸航」。其中既有以畫成詩,又有以詩成畫,將典雅所描繪的「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等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乾隆皇帝於三希堂中的臥遊觀,亦是獨屬帝王的山水體認。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之《小園閒詠之曲徑通幽》、《水雲榭》以及《題唐岱畫頁之遠浦歸航》詩文
故宮博物院藏有與本品相類的墨彩一詩一畫的八方筆筒兩例,其一與本品尺寸、造型均相類,亦以四體書詩文,四首詩文均取自《題唐岱仿古十二幀》,著錄於《御製樂善堂全集》卷二十八。其二尺寸略大於本品,且均以真書題寫詩文,四首亦均著錄於《御製樂善堂全集》,分別為《水中樓影》、《丹台春曉》、《冬早聞雀聲》以及《賦得秋水長天一色》。
故宮博物院藏品
而依《故宮博物院藏御製詩陶瓷》文末附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製詩瓷器」統計,共計入76件,其中乾隆者66件,除22件選用《清高宗御製詩文集》者(且多為茶具及題詠相對應器物,如《詠掛瓶》、《詠仿永樂朱漆菊花盤》等),其餘44件皆以《御製樂善堂全集》詩文入飾,如此比例似乎亦彰顯乾隆皇帝對於其和碩寶親王時期詩作頗為滿意,甚至是對於其時的追憶。
而在這些「樂善堂」詩作中,題畫詩並不多,除本品及上文故宮藏品提及兩組題唐岱者,另可見《題蔣南沙相國畫屏五景》、《題焦秉貞人物畫冊十二幀》、《題穆僖畫》、《題鄒一桂花卉十二幅》以及《題趙伯駒仙山樓閣圖卷》。另如本品之《小園閒詠》是以詩作畫者,亦由唐岱完成,即故宮博物院藏唐岱《小園閒詠冊》。綜上所述,乾隆皇帝對於唐岱畫作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而本品御製詩提及《題唐岱畫頁》為九開本,未見其本,但可從其他唐岱畫作中尋其蹤跡。 《遠浦歸航》及《水雲榭》面所繪內容均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唐岱《墨妙珠林(申)冊》之「仿吳鎮山水」相似。另其「玉峽」詩文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唐岱《仿範寬秋山瀑布軸》相類。
故宮博物院藏 唐岱《小園閑詠冊之曲徑通幽》、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岱《墨妙珠林(申)冊》之「仿吳鎮山水」及《仿範寬秋山瀑布軸》(局部)
Lot 941|清乾隆 紫檀嵌銀「御製濟源盤谷考證」白玉填金山水詩文冊頁十六開
尺寸:9.1 x 7.1 x 3 cm
資料來源:
- 寧波實業家、收藏家王克誠先生(1904-1983)舊藏,拍品直接得自於王氏後人
本品一函十六開,長方形,用綾子包邊,裝飾成冊頁形式;其中玉冊共計四片,每片兩面均刻有精雕填金的山水圖像或文字,刀口填金。玉版呈天青白色,皎潔無瑕。第一片正面刻盤谷寺圖,背面刻《御制濟源盤谷考證》正文,第二片和第三片兩面均刻考證正文,第四片正面刻考證正文,山水亭橋圖。四片玉冊被裝幀成書冊形式。
玉冊展開圖
玉冊上所刻《濟源盤谷考證》一文,收錄於乾隆《御製文二集》卷21中,是一篇地理考證文章。此玉冊無論是玉冊材質、圖文刻法、還是裝幀形式,都是符合清代規制的宮廷玉冊。
玉冊這種形制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品級。檢閱公私收藏,同類可參考「清乾隆 御製青玉填金十六應真玉冊」,曾售於北京2015年6月6日拍賣會,編號6375,以RMB 2,070萬成交。
而市場所見玉冊均為佛教題材,這與乾隆皇帝篤信佛教息息相關,由此可知,此類宮廷玉冊雖極為稀少珍貴,但多為佛教相關題材。而此件《御製濟源盤古考證玉冊》題材更是特殊罕見,乾隆皇帝對唐朝名士李願隱居之地的盤谷,近三十年不斷考證追索的成果呈現,其間又與「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之名作密切關聯,更是與唐人韓愈、李願的一種時空交流,可謂「超超神明,返返冥無」的千載流動。
清宮舊藏有文徵明《楷書盤谷敘》,乾隆時期曾命張若靄補繪盤谷圖,其繪濟源盤谷之全貌,雖與本品刻繪盤谷圖有異,但筆意相通。
Lot 967|明成化 白釉加康熙五彩十六子嬰戲圖碗
「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成化本朝
直徑:18.5 cm
碗外壁五彩繪嬰戲圖,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細觀本胎釉可以發現,胎質潔白細膩,頗有明成窯意韻,而彩明顯為康熙五彩。因此可初步推測,本品以成化白胎,康熙施五彩繪就而成。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成化白釉碗與本品底款對比
紐約佳士得,2010秋季拍賣會,lot 1359
本品所落成化官窯楷書款在傳世流通成化瓷器中並不多見,但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隻成化白釉碗,其落「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其款識與本品高度相似,均是「大」字右側不出頭,應為同一人所寫。
市場流通者中,見紐約佳士得2010秋季拍賣會第1359號「明成化 白釉碗」,尺寸與本品相當,外壁無紋飾,僅外底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款識結字、落筆與本品極為相似。此二者可與本品對讀。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白釉康熙琺瑯彩盤
北京拍賣會,2015年12月8日,Lot862(明成化白胎加康熙五彩)
使用前朝素瓷後加彩是康熙朝頗為常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朝琺瑯彩牡丹紋盤,便是以永樂白胎,康熙朝後加琺瑯彩製成。以明代白胎,繪琺瑯者可見《活計》。乾隆十九年(1754年),有記載「總管潘鳳交,嘉靖明款白磁茶鐘八件(二等)、永樂暗款白磁茶鐘八件(二等)……著交琺瑯處燒琺瑯」,可見此舉從康熙可延續至乾隆時期。另外,成化素瓷加康熙五彩作品可見北京拍賣會2015年12月8日拍賣會第8621號「明成化 白釉加康熙五彩過枝松鼠葡萄盤」。由此可見,康熙朝在明代素胎後加彩之舉時有所見。
Lot 968|明成化 青花庭院仕女四藝圖大碗
直徑:19.7 cm
來源:
- 北京延古齋張式如(1889-?)舊藏;
- 意大利駐中國大使館參贊葛提尼氏(Claudio Cortini)舊藏,1930年10月30日購自於張式如,編號97(附葛提尼氏收藏編目卡片)
張式如(1889-?),北京人,民國時期著名古董商、慈善家。張氏自青年時,便涉獵古董藝術品,其後於北京西什庫開設延古齋,專營古董珍玩。其在收藏領域不僅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慧眼獨具,民國時期因收藏宋鈞窯天藍釉玫瑰紫斑渣斗而名噪一時。其與同期海外古董商姚叔來交往甚篤,本品即為張氏早年舊藏。
此碗外壁以青花通景繪琴棋書畫庭院仕女圖,畫面中庭院中見九位仕女,主僕分明,於庭院中組成撫琴、對弈、觀書、賞畫四組場景,對應「琴棋書畫」四藝。背景勾欄嚴整,湖石草木多姿,遠景雲山逶迤縹緲,宛如仙境。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檢索海內外館藏資料可知,相同時期作品目前僅見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例,口徑為22.5厘米,略大於本品。由此可知成化時期同類作品亦有大、小兩個不同尺寸,然其器型、紋飾、青花呈色等與本品頗似,底部亦不落款識。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流通中成窯同題材作品目前僅見本品一例,且其來源清晰,傳承有序,頗值珍視。
從圖像學的角度來看,此式明代庭院仕女瓷繪題材,深受到宋代院體繪畫風格的影響。其裝飾元素和繪畫風格可追溯宋代《女孝經》圖,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南宋《孝經圖》(雖標名為馬和之作品,但更類近於院畫家馬遠、馬麟父子一派的風格),其多以庭園作為背景,以樹石構成圖像的界緣區隔圖像,樹石的描繪精謹,人物衣紋勁健,面貌與動作細膩,設色溫雅。仔細對比之下,不難發現明代永宣時期有庭院背景的青花仕女繪畫題材,其場景構圖和人物繪畫細節與此式畫風頗似。
《女孝經圖》局部
根據相關學者研究,成化御窯本朝風格成形於成化朝最後十年。在此之前,成化瓷器大多仿效宣德年製瓷風格。與永宣同類型作品相比,成窯作品在繼承前朝的同時,又於器型、胎釉、繪畫技法以及青花呈色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器型方面,成窯瓷器由永宣時期的斜弧腹逐漸變為弧腹;在胎釉方面,胎體較永宣時期變得更為輕薄細膩,釉面由永宣時期的橘皮油潤變得更為清澈透亮;在繪畫技法上,永宣仕採用的是工筆點染的繪製技法,而成化則以雙鉤填色繪成。在青花呈色方面,因成化禦窯使用呈色更為穩定的「平等青」料,故而人物細節描繪避免了蘇麻離青料呈現暈散模糊的弊端,使得紋飾線條更實,層次更為豐富,人物面部表情也更為具象化。 」以上種種變化均可於本品上一一體現。
Lot 969|明中期 御製掐絲琺瑯玉洞仙弈插屏
尺寸:59 x 23 x 60 cm
來源:
- 美國私人舊藏
本品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宮廷御用監製作(明代御用監是專門為皇帝製作御用器物之場所,相當於清宮造辦處),屏心以銅絲作畫,琺瑯描彩,引玉洞仙弈為意,構繪出一幅工筆重彩的山水人物畫。
此件掐絲琺瑯插屏,第一,色彩豐富,使用不同色釉超過十六種,在明代掐絲琺瑯器中無出其右者。第二,掐絲細緻,銅質精純,掐絲金光熠熠,幾乎不見劈絲,工匠為了準確的表達畫意,至少選用了三種以上粗細有別的銅絲,匠心所在無微不至。第三,釉料細膩,色彩豐富,發色純正。第四,尺寸巨大,屏心超過半米,在明代中早期的掐絲琺瑯器中,極為罕見。
明仇英《玉洞燒丹圖》
此件插屏構圖與明仇英《玉洞燒丹圖》如出一轍。斧劈皴法將危岩峭石勾勒的簡潔有力,以青綠設色,層層暈染,即具文人畫的秀逸清氣,又不失唐宋青山綠水的富麗典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
Lot 983|清嘉慶黃地洋彩福壽連綿開光群仙祝壽圖螭耳瓶
「大清嘉慶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嘉慶本朝
高度:31cm
來源:
- 巴黎古董商(休業於1950年代)舊藏;
- 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8日,lot502
瓶通體以黃地洋彩福壽連綿開光群仙祝壽圖。其中頸部以黃釉為地,以洋彩繪製壽桃、纏枝蓮、蝙蝠及壽字紋,組成「福壽連綿」的吉祥寓意。腹部洋彩通景繪仙人多達十九人,圖上繪兩顆參天蒼松,既合慶壽主題,又巧妙的將畫面分隔為兩個場景。一面八仙獻壽,西王母乘鳳而來;另一面福祿壽喜,和合奉寶,麻姑捧壽,東方朔偷桃,劉海戲蟾,張仙持弓,慶壽仙人咸集,可謂盛況空前,施彩富麗濃艷,盡展清代洋彩瓷器的華麗之美。本品所繪慶壽仙人數量之多,繪畫工藝之精,都可稱為乾、嘉二朝群仙祝壽題材洋彩瓷器之翹楚。
根據嘉慶時期《清宮瓷器檔案》記載,嘉慶三年(1798年)發往江西燒造的官窯瓷器,猶要求要「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故嘉慶初年御窯瓷器製作水準與乾隆別無二致,故有「乾嘉窯」之說。此瓶或為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嘉慶皇帝為乾隆皇帝慶壽所訂製御器。
嘉慶洋彩器公私收藏時有所見,但畫工與施彩可與本品媲美者,實屬寥寥。可參考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百子戲龍舟例,尺寸與器型和本品相當,通景圖和雙耳與本品不同。
Lot 985|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高度:44.4 cm
來源:
- 北京市文物公司舊藏;
- 北京翰海,1999年7月5日,lot1367;
- 北京翰海,2004年1月12日,lot2462;
- 北京翰海,2010年12月11日,lot2327;
- 北京拍賣會,2021年12月5日,lot 5551;
著錄:
- 《翰海十年紀念(1994-2004)·古董卷》,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03頁;
- 《翰海二十週年精品錄-古董卷》,何小平等主編、北京瀚海拍賣有限公司編,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274頁。
展覽:
- 《弘曆的世界II-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暨18世紀盛清宮廷藝術的西洋風》,保利藝術博物館,2021年10月15日-11月2日
本品體量碩大,氣勢恢宏,肩部置雙礬紅描金螭龍耳,腹部通景滿繪百鹿圖。山巒疊嶂,浮雲飄逸,溪流潺潺,林間蟠桃正熟,嬌嫩欲滴,五色靈芝從旁逸出,山石草木間梅花鹿、玄鹿、白鹿神態各異。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整幅畫面紋飾佈置飽滿,瞻彼中林,甡甡其鹿,宛若一幅山水瑞鹿畫卷呈現於眼前。
鹿與「祿」同音,被視為長壽之象徵。相傳鹿「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是長壽的仙獸,本品即繪有白色與玄色鹿。百鹿圖題材歷史悠久,宋代已流行。百鹿圖出現於瓷器之上,肇處始於明代嘉萬時期,明代禦窯瓷器中亦使用百鹿圖樣,為祝頌富貴長壽的吉祥圖式。
明清帝王極度重視祥瑞,認為其是君德賢明的徵兆。除以鹿喻「祿」的吉祥寓意外,鹿在清代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義。清人以騎射立國,武功定天下,清朝歷代帝王對於騎射圍獵尤為重視,鹿的意象又包含了乾隆帝不忘祖先創業艱難,祈求國運昌盛之意。賦予了此雙重意義的百鹿尊堪稱帝王銘德之器,天祿永昌,彰天下之大,顯盛世之治。
出光美術館藏沈銓《百鶴百鹿圖》局部
本品所繪百鹿圖,其粉本或源自清代畫家沈銓所作《百鶴百鹿圖》六扇屏風,是圖以平遠法構圖,松柏叢林間,群鹿姿態各異,作品之構圖、群鹿之姿態與本品頗為相似,畫工將沈銓所描繪的蒼勁古樸、安逸靜謐之景像復刻得淋漓盡致,此二者應有借鑒關系。
靜嘉堂無耳百鹿尊(左)、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對藍彩螭龍耳百鹿尊(右)
清代百鹿尊以乾隆朝作品最為著名,在清檔中名為「百祿尊」。檢索公私收藏可知,清代乾隆時期百鹿尊,見有無耳尊、礬紅耳和藍彩耳三個品種,存世甚罕。此三品種尺寸皆一致,且礬紅耳與藍彩耳二品種,其百鹿圖山石樹木走勢佈局大致相類。無耳百鹿尊存世目前僅見日本靜嘉堂所藏一例。藍彩螭龍耳百鹿尊見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對。
國家博物館藏品(左)、故宮博物院藏品(右)
礬紅耳品種可參考故宮博物院所藏。礬紅螭龍耳品種可細分為四式,一式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為例,百鹿以長溪上下分隔,所繪百鹿圖採取西方透視遠小近大的技巧,近口處鹿小,近足處鹿大。另三式分別繪百鹿、五十鹿和十鹿,本品為繪十鹿者,此式與上述以長溪上下分隔者不同,是所有百鹿尊中,繪鹿最大者,當屬市場流通中之孤品。
Lot 989|清雍正 青花纏枝花紋大抱月瓶
「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雍正本朝
高度:36.7 cm
來源:
- 德國巴伐利亞州博登豪森男爵(Bodenhausen-Degener)家族舊藏
漢斯·埃伯哈德·馮·博登豪森(Hans Eberhard von Bod-enhausen ,1868-1918)德國藝術史學家,博登豪森男爵家族第二代男爵。他身為德國鋼鐵軍工巨頭克虜伯公司董事,曾多次來華洽談業務,並以此為契機購入中國藝術品。其女兒為電影明星露麗·馮·博登豪森(Luli von Bodenhausen)(1902-1951),後人曾於2021年於英國釋出家族收藏。
抱月瓶形製源自阿拉伯銅器,明代永樂時成功以瓷質仿製,逐成為一代名品。雍正皇帝對永宣青花極為尊崇,曾多次命景德鎮御窯廠仿製,本品即為其中的摹古之作。
全身以青花為飾,腹部通景繪纏枝四季花卉紋,牡丹、蓮花、菊花、次第綻放,筆意靈動灑脫。青花髮色蒼翠明艷,濃淡層次分明,尤以點染技法摹永宣蘇麻離青之鐵鏽斑效果,古意盎然。底部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瓶主體的四季花卉紋寄寓「四時長春,富貴連綿」,纏枝脈絡生生不息,暗合帝王對江山永固、福祚綿長的祈願。
檢索傳世資料可知,雍正時期所製抱月瓶形制多樣,而若本品之造型者,目前見有青花、白釉、青釉暗花、鬥彩等作品傳世。其中又以青花作品最肖永樂。館藏資料中,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藏有一例與本品器型、尺寸、紋飾均與本品相同的雍正作品。
Lot 991|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高度:53.5 cm
來源:
- 北京市文物公司舊藏;
- 北京拍賣會,1999年7月5日,lot1514;
- 北京拍賣會,2008年12月7日,lot2121
著錄:
- 《翰海十年紀念(1994-2004)·古董卷》,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73頁
- 《翰海二十周年精品錄——古董卷》,何小平等主編、北京瀚海拍賣有限公司編,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54、155頁
本品著錄
天球瓶創燒於明代永、宣御窯,是受西亞金屬器皿影響而產生的中西融合的器物。因瓶腹渾圓如古人想像中的天球,故而得名。雍乾之際,清朝皇室對永宣窯器的推崇致使摹古之風盛行,其中天球瓶作為經典的永宣器類得到廣泛的摹制和創新。
本品體量碩大,氣勢恢宏,典型天球瓶樣式。瓶身以青花為飾,其中頸部、肩部分別繪以海水紋、如意雲頭紋、纏枝蓮紋等紋飾帶,尤其肩部所飾巴洛克風格的捲草紋為雍乾御窯中流行的裝飾紋樣。腹部則以錯落有致的折枝花果紋為飾,折枝壽桃、石榴、柿子、牡丹、芍藥、一把蓮等,青花呈色濃淡自然,且以重筆點染模擬永宣蘇麻離青呈色效果。底部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據款識佈局及結體判斷,其當為乾隆早期御窯作品。
此式天球瓶作為乾隆宮廷中極為重要的宮廷陳設,深受乾隆皇帝喜愛。乾隆時期《清宮瓷器檔案》中亦多見燒製「天球尊」的記載。而此式折枝花果紋天球瓶在檔案中亦有明確紀錄。根據《清宮瓷器檔案》載「乾隆七年(1742年)六月十一日,司庫白世秀、副催總達子來說,太監高玉交霽紅釉膽瓶大小三件……宣窯青花三果天球尊成件」,由此可知,此式作品於檔案文獻中被稱之為「宣窯青花三果天球尊」。眾所周知,宣德御窯中無此式作品傳世,故此處所記「宣窯」當為「仿宣窯」之意。而本品作為乾隆早期御窯作品,其燒製年代或與檔案所記相合。
檢索公私館藏可知,同類型作品傳世見有黃地青花和青花兩個品種。而若本品之青花作品,於館藏及市場流通中均極為罕見。市場流通中除本品外,僅見香港蘇富比於2012年呈現的一件張永珍博士舊藏,其高度略小於本品,為52.1厘米。除此之外,公私館藏中尚未檢索到乾隆時期同類作品,存世之珍罕,由此可見一斑,且本品傳承清晰,頗值珍視。
Lot 1037|清康熙 鬥彩四喜登梅圖臥足杯
「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康熙本朝,附舊包裝
直徑:7 cm
來源:
- 海派名家陳康侯(1866-1937)舊藏
本品杯外壁鬥彩通景繪喜鵲登梅圖,取「喜上眉梢」之吉意,喜鵲或棲於寒梅虯枝之上,或空中相顧而盼,梅枝橫斜疏朗,紅梅點染枝頭,翠竹旁逸出,畫意清雅靈動。底部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筆力遒勁,為康熙晚期安窯款識,時代特徵顯著。
「安窯」是康雍御用瓷器燒製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其主理者為康熙時期內閣大臣明珠管家安尚義。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其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前往景德鎮為皇家燒製御用之器,並於雍正五年(1727年)完成使命,其在景德鎮的七年時間,為皇家燒製了不少曠世名品。其中又以鬥彩見長,蓋因鬥彩清麗典雅,可以將府藏書畫從二維平面完美轉換至三維瓷身之上,樹康雍之際景德鎮製瓷典範,完成從康熙瓷器雄奇旖麗到雍正御窯清雅秀麗的風格轉換,本品即為其中翹楚佳作。
同時,安尚義也是清代前期最重要的收藏家,與高士奇、梁清標等人齊名。其嗜好金石書畫,收藏了大量宋元名跡,安尚義在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於景德鎮專為內廷燒造瓷器,製品多為清新雅緻且頗具文人畫意之作,這與其丹青收藏雅趣,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和繪畫元素不無關係。
《梅竹雙鵲圖頁》
《仿古花卉翎毛冊(石榴喜鵲)》
本品鵲鳥、紅梅、翠竹的搭配可見於清宮舊藏宋《梅竹雙鵲圖頁》,梅枝上的鵲鳥俯身姿態,也可見於清早期女畫家陳書的《仿古花卉翎毛冊(石榴喜鵲)》中。
康熙鬥彩瓷器多見於世界頂級公私收藏中,然如此件釉彩保存完好、畫意精妙者寥若晨星。檢索公私館藏可知,香港藝術品市場中曾於2014年釋出一件與本品尺寸、紋飾相同雍正鬥彩作品,曾為日本細川家族藏品,亦為安窯制出,與本品燒造時間僅隔數載,成交價高達港幣604萬,足見市場對於此類作品之認可和喜愛。
Lot 1041|清乾隆 金地洋彩仿鏨胎琺瑯西番蓮紋如意耳香插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附舊包裝
高度:12.8 cm
來源:
- 民國時期上海古董商李凌雲先生舊藏;
- 上海私人舊藏
本品線條挺拔俊秀。通體以金地洋彩為飾,外壁滿施金彩為地,其上以洋彩繪纏枝番蓮紋,熠熠之金地與斑斕之洋彩兩相映襯,呈現如錦緞織花般富麗堂皇的效果,頗具皇家氣息。底於金地之上描金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從本品裝飾風格判斷,金地洋彩裝飾應為慕製銅鎏金鏨胎填琺瑯器製作而來。如中國嘉德於2024年秋季所釋出一件清乾隆銅鎏金鏨胎琺瑯福慶綿長圖螭耳大花插,以銅為胎,鎏金為地,上鏨刻各式花卉,並以各色階琺瑯內填其中,可謂富麗之極。無獨有偶,本品蓮花、葉片及邊飾也多採用藍料表現,這在乾隆洋彩中較為罕見,不難看出,這是對原型金屬器的忠實模仿。
本品在乾隆御窯瓷器中屬於極為罕見的品種,亦屬皇帝御用之器。清前期金彩技術主要以手工將黃金磨碎提純,工藝難度極高,且程序複雜,耗金量大,故只用於高檔器物。如此全器滿施金彩者,當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無疑。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金地洋彩開光御製詩文瓶及開光御製詩文壁瓶,規格極高,亦反映出金地粉彩與帝王的密切關係。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檢閱公私收藏,尚未見與本品完全相類者。裝飾風格近似者,可見台北故宮藏三例乾隆朝金地洋彩戟耳瓶。而與本品造型相類者,可見香港佳士得於1997年釋出一件乾隆松石綠地洋彩花卉紋小瓶,造型與本品相類,為仿掐絲琺瑯製式,可資參考。
Lot 1044|清康熙 珊瑚紅地五彩加琺瑯彩九秋同慶圖小碗
「康熙御製」四字雙行楷書款,康熙本朝
直徑:11 cm
資料來源:
- 倫敦佳士得,1987年6月8日,lot86;
- 倫敦蘇富比,2013年5月15日,lot 167;
展覽:
- 《珍貴中國瓷器》(Kostbare Chinesische Keramik),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1965年,編號143
此碗外壁施珊瑚紅彩為地,五彩加琺瑯彩繪就牡丹、秋葵、菊花、蘭花、罌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構成九秋圖。因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遂集九種秋草於一圖,寓意九秋同慶,底以青花雙方框內書「康熙御製」四字雙行楷書款。整器雋秀嬌巧,堪稱收藏絕品。
細觀本品所繪花葉顏色,深綠、淺綠、褐色、紅色為五彩繪就,而秋葵之嫩黃與下方藍色花瓣較尋常五彩更為透亮,應以琺瑯彩繪就。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康熙朝此式落「康熙御製」色地花卉圖器物命名時,最常被提到的史料物證是台北故宮收藏的一對「康熙紅地九秋同慶圖碗」,此對碗附有乾隆朝所配楠木匣,並刻有「康熙年製磁胎畫琺瑯五色西番花紅地茶碗一對」題名,很長一段時間學界以此為理論基礎,將所有「康熙御製」款九秋同慶圖碗認為是琺瑯彩瓷。
康熙時期琺瑯彩料多依賴西方進口,而雍正六年(1728年)以後清宮造辦處便可自行研發煉製琺瑯彩料,節省彩料成本。而本品以五彩加琺瑯彩,只需先高溫燒製琺瑯彩,再低溫燒成五彩可燒成,或是清宮在尚未掌握自行煉製琺瑯彩料前,為減少焙燒工序所作的嘗試。
兩岸故宮對此類琺瑯彩瓷的研究成果為定位本品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路,康熙晚期雍正早期是琺瑯彩工藝發展的關鍵時期,已知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有同時使用琺瑯彩料和本土中國低彩料之舉,那麼本品極有可能是康熙朝琺瑯彩初創時期過度至工藝成熟時期的一次大膽嘗試。
此式康熙朝紅地「九秋同慶」圖碗市場流通者罕見,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上海博物館皆有收藏,尺寸大小、彩料質感與本品一致。本品以五彩加琺瑯彩繪就,見證了康熙晚期琺瑯彩瓷本土化的艱辛歷程。此式九秋同慶圖碗在拍賣市場上可流通者寥若星辰,一經問世,必創佳績。
Lot 1314|尼泊爾14世紀 銅鎏金寶冠釋迦牟尼佛
高度:30.7 cm
著錄:
- 《佛韻-造像藝術集粹》,文物出版社,2013年,114-115頁。
展覽:
- 北京首都博物館,「佛韻-造像藝術集粹」展,2013年。
這尊體量宏偉、造型典雅的佛陀造像可與同期一尊尼泊爾坐像相比較(見圖1,佳士得紐約2017年秋季拍賣會,Lot620,尼泊爾13-14世紀寶冠釋迦牟尼佛坐像,成交價385.25萬美元)。兩像均頭戴五葉寶冠,皆以飽滿的胸肌為特徵,身披簡素袈裟,腰部收束纖細,腹部豐腴柔潤;雙臂圓潤修長,雙腿以金剛跏趺坐姿優雅交疊;臉部呈方正之形,低垂的細長雙目間綴水滴形白毫;雙耳纖長外展,上耳際各飾單朵花卉,螺發整齊盤捲成緊密髮髻,隆起為穹頂狀頂髻;二者藝術特徵頗為一致。另有一尊同期西藏俄爾寺的佛陀坐像,被施羅德先生收錄於其2001年的著作中,522-523頁,圖170C,27.2cm.,無寶冠,但同樣於上耳際飾兩朵小花,施羅德先生認為這一尊「或自本土引入,或為來到西藏同樣的紐瓦爾尼泊爾工匠所造」,俄爾寺的這一尊,與本場這尊相比,除寶冠外,在開臉、身型、袈裟裝飾細節等處有諸多相似之除,可作參考;此外,美國知名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曾收藏一尊銀質寶冠釋迦尼佛坐像(圖2),與本場這尊的開臉、神韻氣質相仿,亦可作參考。
此尊寶冠釋迦牟尼造像,將尼泊爾造像藝術中優雅與豐潤的造型美學融入靜謐法相,呈現極具青春氣息的少年面容,這亦與前文提及的喬達摩太子的轉聖輪王形象相符。臉部特徵明顯更偏向尼泊爾造像美學:彎眉纖長,前額開闊,下顎微斂,雙眼呈豆莢狀,營造出年輕貴族特有的優雅與從容氣質。
佛陀身披透明僧伽梨,衣緣飾以高浮雕連珠紋飾鑲邊,連珠紋內滿刻細密幾何紋飾,僧袍下擺在交疊的足踝處呈厚重褶襉展開。通體鎏金華美綏爛,銅質細膩,工藝水準極高。
整像以紐瓦爾工匠擅長的金工工藝製作,不惜工本,千錘百煉,銅質精良,金光燦燦,給人光潔圓潤、柔滑舒適的藝術美感;此種品質的藝術品,既是佛教密教化的物質見證,也是跨文明藝術對話的結晶,已達到了世俗美與宗教美然的完美融合。其精湛工藝與深厚宗教含義,使其將在當今藝術品市場中持續煥發魅力。
Lot 1330|13-14世紀(丹薩替)銀鎏金止貢巴仁欽貝像
尺寸:12 cm(佛高);24 cm(通高)
端坐於華麗寶座之上的即是止貢巴·吉天頌恭·仁欽貝(1143-1217年),意名為「珍寶者、三界怙主」,是著名學者、高級佛學家,因為創建止貢替寺,所以以止貢巴著稱。此像中止貢巴身著樸素福田衣,暗示其為佛陀的虔敬弟子;其身下高台既像徵佛教早期宇宙觀中的須彌山,又暗指這位1179年止貢噶舉派創始人的威嚴法座。其創建的教派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主導藏地的政治格局,享有巨大的財富和供養。直貢噶舉憑著仁欽貝的聲望,自藏中之山區向東擴展至藏區東部,西則至印度。十三世紀初,遙遠至西面的阿爾奇寺亦見其像(圖1,Jackson著,《Painting Traditionsof the Drigung Kagyu School》,紐約,2015年,11頁,圖1.25),這是迄今發現的以吉天頌恭為主題的最早期的兩件藝術品之一。
圖一、吉天頌恭早期肖像作品藏西阿爾奇寺一佛塔內壁畫
在之後諸多例證中,其畫像與造像一樣,上師之特徵清晰可辨:仁欽貝身姿挺拔俊美、著合身喇嘛坎肩、額頭高廣、髮際線後移(圖2&3,同上,第86頁,圖5.9;第90頁,圖5.13A)。
圖2:13世紀早期吉天頌恭傳承唐卡 70 x 50 cm. 瑞士私人收藏。
圖3:13世紀銅鎏金止貢巴像11.75cm. 魯賓藝術博物館藏。
本尊造像精雕細琢,以貴金屬銀合金鑄造而成,鎏金水亮厚重,層層堆迭出璀璨的視覺效果。通觀此像的整體與局部,可謂造型完美,雕刻精細,形像生動,氣勢非凡。從其雕刻技藝與藝術表現來看,是來自丹薩替寺,出自一位雕塑大師之手。據丹增白瑪堅贊(bsTandzin pad mairgyalmtshan,1770-1826)的《止貢法嗣》(Bri gung gdanrabsgserphreng)記載,仁欽貝擁有為數眾多的弟子和富有的王室供養人,他們曾為其製作多尊鍍金精良的金屬雕像,以流傳後世。
止貢巴大師像頭部渾圓,髮際線清晰規整,呈明顯弧形,接近兩旁鬢角部位轉折僵直、棱角分明,是止貢巴造像的突出特點。臉部刻畫寫實,高高的顴骨和碩大的雙耳是其形象特徵,如同上師真實再現。上師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雙腿結跏趺端坐於蓮花寶座上,如同佛陀成道時的姿勢,有如佛陀像相好之態,這一點與對止貢巴的記載也是相符的。手指修長靈動,腳趾刻畫生動逼真。上師坐下蓮座為束腰雙層蓮座,上沿飾一道均勻密實的連珠紋,雙層蓮瓣作工精美,層次分明,上下對稱排列,繞座一周,裝飾講究。
此尊鎏金造像為屈指可數的幾尊仍配有嵌半寶石之階梯式寶座以及華美背板的造像之一。背光上雕飾包括大鵬金翅鳥、摩羯魚、獅羊獸和白像在內的四拏具,下方疊澀式嵌寶底座中央兩端各雕有一隻雪獅,可為第五樣。另外兩尊相似造像一件現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圖4,博物館編號MA 6032),另一尊現存於西藏墨竹工卡縣東北的止貢替寺(圖5,同上,89頁,圖5.12)。尤其止貢替寺所藏這一尊,與本場這尊尤為相似,除去兩位脅侍菩薩,兩者背光邊緣火焰紋的處理均如出一轍,上師開臉也更為相似。
圖4:13世紀止貢巴像 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藏,編號MA6032,私人拍攝於2024年12月。
圖5:13世紀止貢巴像 西藏墨竹工卡止貢替寺藏,曾被收錄於Ulrich von Schroeder 2001,卷2,圖258B。
此尊造像的佛像與蓮台底部均以鎏金銅板密封,其上飾有交叉金剛杵紋樣。特別的是,有四枝蓮莖自十字杵中央向外伸展,四蓮莖頂端的四朵蓮花於四杵頭中間的空隙處綻放,這是極為獨特的底封裝飾手法,目前他處未見。圖4與圖5,吉美博物館與止貢替寺所藏的兩尊止貢巴像,皆為此種製式的封底。 (見2015年紐約魯賓美術館出版,Painting Traditions of the Drigung Kagyu School,DavidP.Jackson,87-89頁。)
以上兩例以及本場這件拍品或皆為丹薩替寺最富盛名之「吉祥多門塔」興造,拍攝於1948年之照片則留下了幾尊安坐於相似寶座上之上師像(見Czaja 及 Proser,《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2014,頁39,圖15)。隨著吉天頌恭於1217年圓寂,為其所修造之靈塔前架上亦曾安放上師像(見圖6,Olaf Czaja,《Medieval rules in Tibet》卷二,659頁,圖113)。身為帕木竹巴兩位座下大弟子之一,吉天頌恭於丹薩替之興建中舉足輕重。其曾擔任丹薩替第二任住持,而在十二世紀晚期到十三世紀大部分時間,丹薩替寺以及直貢梯寺始終被視為緊密相連的兩大法座(可參考Henss,《CulturalMonuments in Tibet》,卷一,頁621)。
丹薩替寺東側上師靈塔。 Pietro F Mele, 1948年攝於丹薩替寺
參見:邦瀚斯巴黎,2024年6月11日,「耀採凝輝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專場,Lot 10,成交價:31.79萬歐元
Lot 1240|清嘉慶 阿曼陀室款嘉慶庚辰楊彭年造 陳曼生銘詩句飛鴻延年盂式壺
高度:8.2 cm
闊度:15.4 cm
容量:470cc.
重量:274g
鈐印: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
題識:碧芽解渴以有以無,盂式為樣是似是意。曼生,嘉慶庚辰,楊彭年造(壺身)。
來源:
- 上海資深藏家
出版:
- 《茶熟香溫》第162~166頁&封底,古吳軒出版社,2013年11月。
壺作盂式,或曰井欄、百衲,為經典曼生十八壺式之一。此壺段泥砂胎,略顯泛紅,砂粒隱然若現,壺體廣口溜肩,截蓋半圓,中塑柱鈕,氣孔周正,直流曲鬋。壺底承大圈足,印花飛鴻延年,取材秦代鴻台觀宇瓦, 「長樂宮有鴻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築,高四十丈,上起觀宇,帝嘗射飛鴻於台上,故號鴻台。」瓦為圓形,已殘。上有「延年」這兩個字,字體處於篆隸之間,下為一仲頸展翅之飛鴻,與上述正相符合,故有此飛鴻延年壺式。
觀全器,壺身造型簡潔。井欄式,取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之意。據悉,井欄造型的由來為陳曼生官至溧陽知縣宰,一日仿報恩寺,觀一口唐代元和六年造的古井而創作。而當時創作的紫砂井欄水承,現藏於南京博物館(參閱《詩酒茶情-清代製壺名家遺珍》),此品年號「嘉慶丙子(1816)」,本拍品進而創作為壺式,並銘刻年號「嘉慶庚辰(1820)」。
本拍品為曼生壺式中稀有之處:
- 阿曼陀室款鈐於壺內底,壺外底部同時印花飛鴻延年紋。
- 同時署名陳曼生與楊彭年,以及朝代年號銘刻「嘉慶庚辰」。
中國嘉德2025春季拍賣會
預展及拍賣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