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御窯瓷器製作臻於化境,彩、釉、雕、鏤等陶瓷裝飾技法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可謂中國瓷器發展史中的集大成時期。御窯瓷器在帝王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三朝帝王也極為關注景德鎮御窯廠的燒製情況,《活計檔》中亦多見帝王對於瓷器設計樣式提出的要求及修改意見。更有這三朝優秀的督陶官能夠完美的執行皇帝內心的意願。
嘉德四季60期瓷器及古董珍玩部,以瓷器為載體,透物見史,以物觀人,探究宮廷等級制度、趨吉審美與帝王喜好對瓷器裝飾題材和風格的影響,以及瓷器在承載晚明民間宗教信仰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宮廷萬壽
清代皇帝生日稱萬壽聖節,每逢皇帝誕辰宮中都要慶賀,除去慶祝生辰的意義,更多的是一種禮儀制度,可以說是與國禮、甚至國運攸關。若逢六旬、八旬整壽,慶典會額外隆重。慶典期間全城歡慶,京城內外裝點得金碧輝煌。慶典當日,皇帝須在太和殿受朝賀禮,在乾清宮設宴。萬壽節期間,景德鎮御窯廠更是要為內廷燒製慶典所用瓷器,種類多樣,多以祝壽、祈福、吉祥為主題。
Lot 4025|清乾隆 青花八仙慶壽圖盤口尊
高度:60 cm
來源:
- 國有文物商店舊藏
百瓷集韻‧掌玩心悅專場
估價:RMB 1,000,000 - 2,000,000
以八仙人物故事作為瓷器裝飾題材,可追溯至元代,而又以明代嘉萬時期最為流行,蓋因當時皇家崇信道教相關,其影響深遠,以致雍乾時期御窯相同題材裝飾仍基本沿襲了前朝。另外,清代御窯瓷器裝飾講求「飾必有意,意必吉祥」。故而,八仙故事相關的「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吉祥紋樣,成為宮廷慶壽製用瓷器裝飾的必然選擇。
香港蘇富比 2016年10月5日秋季拍賣會 第3607號(成交價HK$44,440,000)
本品雖不落款,但其無論是從裝飾紋樣、技法,還是題材等方面,無不體現著濃郁的乾隆宮廷氣息和皇家氣質。從裝飾紋樣來看,其以八仙題材入畫,並輔之以乾隆御窯所常見之壽山福海紋,十分貼合清代宮廷趨吉的審美心理。與之可對比參考者,見香港蘇富比2016年秋季拍賣會所釋出一件乾隆早期唐英所製青花八仙賀壽圖螭耳尊,成交價高達RMB 380多萬。此尊同樣以八仙慶壽和福山壽海紋樣入畫燒製,而且云氣、山石、海水皴染方法,及八仙人物神態等諸多細節與本品較為相似。
左為本尊局部細節,右為蘇富比拍品細節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品肩部珍珠地纏枝花卉紋如意開光裝飾,極具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裝飾風格,用重筆青花勾邊,淡筆填色,形成不同色階和明暗對比,藉以烘托立體之層次,這與乾隆宮廷御製洋彩瓷器裝飾方法如出一轍。另外,其脛部落花流水紋邊飾,在同期作品中較為少見,這又體現出其特殊的一面。縱向來看,本品極有可能亦為乾隆早期唐英供御之物。
北京 2021年12月5日秋季拍賣會 第5541號(成交價RMB 13,110,000)
從傳世所見唐英所製青花或青花釉里紅人物題材作品,以立件為主,而且裝飾題材亦多為文人雅士或神仙人物,如福祿壽三星、儒釋道人物、八仙人物等。如北京去歲秋拍釋出的一件唐英製青花釉里紅人物故事燈籠瓶。其共同特點是雖採用多層級裝飾,但更為突出人物主題,注重人物神態和刻畫和渲染。
本品亦符合這一裝飾特點。乾隆朝盤口尊雖無固定制式,但所見多以纏枝花卉為裝飾,而將八仙慶壽紋樣與盤口尊相的結合,或有可能為唐英督陶期間的一種裝飾嘗試。其體量碩大,氣勢頗為恢宏,淨高達60cm,繪畫、成形和燒製難度極大,然其造型挺拔,基本不變形,且青花色澤純正,呈色幾近完美,稱得上是乾隆官窯大型陳設用瓷之上品,頗值關注。
Lot 4404|清康熙 青花內海屋添籌圖外群仙祝壽圖大盤
「大清康熙年製」款
直徑:29 cm
來源:
- 英國私人舊藏
- 嘉友藏瓷專場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本品盤心畫面中海上昇仙閣,閣頂雙鶴齊飛,其中一鶴口銜一籌,欲填入閣內籌瓶中。外壁青花通景繪群仙慶壽圖。畫面中有神仙童子仕女計二十八人,輔以山水,車騎等,場面極為宏大。
熙朝窯工在這方寸之地,幾乎已將眾福神仙請到一起,可謂瑞意滿溢,吉慶祥和之景躍然於眼前,遠非庸工俗匠所能為之,必出御窯精工之手。海屋添籌,出自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中,文載「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既有故事性,又飽含祝壽寓意。
盤外壁所繪群仙形象,多出自明王士貞、汪雲鵬編纂的《列仙全傳》。除八仙、麻姑等易於識別仙人外。對比此書明末清初刻本,可知眾仙中騎牛且有書僮相伴者當為老子;留山羊胡、盤腿騎鶴道人當為桓愷,《列仙全傳》載其於高人陶弘景家中雜役,修默朝之道積年,終服天衣,駕白鶴,升天而去;肩扛一株桃枝者當為東方朔,描繪其偷食西王母仙桃之典故;荷鋤背藥籃,作交談狀二人,當為劉晨、阮肇,描繪其天台山採藥遇仙之典故,即「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一句的出處;頭戴斗笠,懷抱魚竿者當為寇先,傳其遭宋景公砍頭後,仍能「屍解神遷」,使得宋國家家戶戶為其奉牌祭祀;而提籃撫須者當為莊子,明清木刻版畫及康熙瓷器上均可見莊子持帶穗兒的矩形扇的形象。
《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上海博物館編,兩木出版社,1998年,第32-33頁,圖23
本品器型、尺寸以及裝飾紋樣均與上海博物館藏康熙御窯青花群仙祝壽圖大盤一致,由此可見,本品當屬康熙御窯定例。其所描繪群仙為康熙帝祝壽,而歷史上亦有千叟為皇帝祝壽。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迎來六十大壽,為此萬壽節,宮廷內外均竭力籌備,一些耋老為慶賀皇帝生日,群臣眾叟長途跋涉,進京祝壽。康熙帝在萬壽節前一日發布諭旨,在暢春園宴賞眾叟,宴會上觥籌交錯,熱鬧非凡,其熱鬧繁華場景可比肩本品所繪群仙祝壽。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 瓷器卷(清代)》,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頁,圖28
康熙六旬聖壽前一年,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郎廷極便榷窯江西,精心製作一批寓意吉祥、質量上乘的瓷器上供御用。對比國家博物館所藏一件落「御賜純-堂珍藏」、「大清康熙年製」款識的郎窯霽藍釉合碗,不難發現其康熙款識無論結還是用筆,均與本品頗為相似。
據《江西通志》記載「廷極並將四十二年(1703年)為浙藩時御賜『純一堂』及『清慎』二字皆勾摹懸諸廳事」,可知「純一堂」乃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賜堂名。由此,再次證明本品當為江西巡撫郎廷極督陶期間,為康熙皇帝六十萬壽督製的壽禮御瓷。
左為本品底款,右為國博藏品底款
本品宮廷制式定燒,人物姿態各異,妙趣橫生,衣飾細節豐富細膩,以群仙祝壽題材,寓意福壽無疆,青花發色明艷,質量極佳,時代特徵明顯,不失為一件具有極高收藏和研究價值的熙朝御窯青花佳器,頗值收藏。
九五至尊
龍紋作為明清皇室專屬的裝飾紋樣,製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嚴禁僭越。其作為帝王形象的代指,自然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政治內涵。三代御窯所描繪的龍紋以威武肅穆的驚天氣勢,呈現出康乾盛世睥睨天下的威儀。通過對於此時期龍紋形象的賞析,自然可以體會其中的氣勢與內涵。
Lot 3956|清乾隆 青花穿花應龍紋大盤
「大清乾隆年製」款
直徑:50.5 cm
來源:
- 歐洲私人舊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入藏
- 倫敦邦瀚斯 2012年11月8日拍賣會 第51號
結海堂藏瓷專場
估價:RMB 300,000 - 500,000
應龍作為瓷器裝飾題材,最早出現於宋代龍泉窯青瓷中。明代永宣時期,還將其納入御窯瓷器裝飾紋樣中,清代御窯沿襲。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御窯的應龍紋飾,多為仿古之作,且出現於流行製式的盤類作品中。
相比雍乾御窯常見之雲龍、夔龍和螭龍紋裝飾,應龍裝飾的出現有其特殊的含義和象徵。 《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千年方為應龍。」另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載「應龍潛於潢污,魚黿媟之,不睹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躔蒼也。故夫泥蟠而天飛者,應龍之神也……」可見,應龍是龍中長者的身份,且地位極高,盤心繪製更是皇權至尊的象徵。
本品體量巨大,氣勢恢宏。通體紋飾以青花繪就,內外共描繪穿花龍紋五條,暗合「九五之尊」之意。其中盤心繪青花正面應龍紋,應龍廣額方口,身形虯曲,四爪怒張,背生兩翼,卷花尾,呈怒目咆哮之態。內外壁各繪遊龍兩條,神采昂揚,鬚髮飄擺,龍身周遭點綴纏枝花卉紋,紋飾點染清晰悅目,線條流暢,盡顯乾隆御窯經典氣質。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 六字三行篆書款,從款識判斷,其為乾隆早期作品,或有可能為唐英督陶時所製。
查閱相關傳世資料可知,此式大盤僅出現於雍正和乾隆兩朝,或因體量巨大,燒製難度高等原因,此後斷燒。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宣窯串花青龍大盤一件。傳旨: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照樣燒造。」可知,此類乾隆時期的青花作品,早在乾隆三年(1738年)就已開始燒製,而且是作為傳辦瓷器由著名督陶官唐英奉命燒製,足見乾隆皇帝對此式大盤之重視。
《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二冊,康蕊君著,倫敦,1994-2010年,第131頁,圖761
檢索公私收藏,可知此式應龍大盤目前僅見青花作品,存世甚少。瑞士知名藏家玫茵堂曾藏有一件同類型雍正作品,為此式大盤之前身。相較之下可以發現二者略有差別,如盤心弦紋由三條變為兩條,纏枝蓮的佈局至乾隆時期顯得更為緊湊繁密,更為工整細膩。這一差異說明乾隆時期,對此式大盤製瓷畫樣作了調整和改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宮廷對此式大盤的重視。
另外,北京瀚海於2011年曾拍出一件同類型乾隆作品,成交價高達RMB 1,035萬。足見市場對於此類作品的重視。本品體量碩大,氣勢恢宏,堪稱乾隆御窯青花盤類作品中的恢宏巨製,其以應龍入畫,或有可能為宮廷特殊用途所製,頗值珍視。
Lot 4028|清雍正 青花開光龍鳳紋花口大碗
「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19.5 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 1975年3月12日-13日拍賣會 第374號
百瓷集韻‧掌玩心悅專場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整器以青花裝飾,口沿內外兩側裝飾帶,繪海浪紋,海水漩渦之間繪有花卉圖案,具「落花流水」之意。碗腹部沿葵口等分為四部分,隨形繪就四開光,其中間隔繪有龍鳳紋飾。龍降而昂首,雙角長須,怒目圓睜,矯健威武,頗具神韻,龍頭前方繪有火焰寶珠,周身裝飾有火焰紋。鳳展羽升騰,錦冠長尾,雙翅舒展,尾羽纏繞,周身繪祥雲紋。
整個畫面構圖繁密有序,富有動感。碗心正中海棠形開光,內繪一隻鳳鳥,與碗壁風格畫工一致。器線條流暢,繪畫細膩,圖樣佈局合理、清晰,繁而不雜,極具裝飾趣味。
本品造型別緻,畫面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海水、花卉、祥雲等紋飾運用了點染的手法,畫風老練,青花發色青翠,色調翠艷,頗得永宣御窯風骨。永宣時期以「蘇麻離青」料創造了青花的「黃金時代」,久負盛名,後世多有摹製,以雍、乾二朝御窯仿製尤精。本品即為其中佳例,是雍正時期模仿永宣青花的典型之作。
此式碗根據龍爪趾數,可分二式。其一為五趾,其二為三趾,本品即為前者。此式製式相同,趾數區別當與製用制度相關。 2020年11月英國曾釋出此式碗兩隻,以上二式各一隻,品相微瑕,成交價近RMB 3,000,000,此類雍正御窯作品在當下市場中的認可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帝王審美
宮廷造辦處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來滿足宮廷的奢侈生活和皇帝的審美品味。雍正、乾隆二帝的審美需求影響著用御窯製器的藝術風格走向,御窯廠生產瓷器的樣式、釉色、圖案、款識,都是嚴格遵照宮廷頒發的木樣或畫樣來完成的。御用瓷器的樣式大都由內府出樣,不允許工匠自由發揮,並需要嚴格按照內務府所出畫樣、木樣來進行生產,通過技藝展現出的統一的宮廷審美趣味。
耿寶昌先生這樣評價雍正時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之貌。器型之美,可與以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並論,各部分之間比例協調,恰到好處,外形上素有‘線條美’之譽,確有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之感。」之所以雍正瓷器能有如此恰到好處的美感,是因為雍正皇帝有著近乎苛刻的審美標準,他曾提出內廷御製須遵循「恭造式樣」 ,這不僅是他對內廷作坊製品的藝術要求,也是雍正皇帝的個人審美的高度概括。
雍正一朝雖短,然其製瓷成就登峰造極,尤其顏色釉之燒造,仿古與創新並舉,技藝已達出神入化之境界,更有許多傳世作品成為空前絕後之作。雍正年間仿鈞釉瓷器燒製取得的顯著成就,就與雍正皇帝之審美趨向息息相關。
Lot 3925|清雍正 孔雀翎爐鈞釉缽式案缸
「雍正年製」款
直徑:20.6 cm
來源:
- 美國 Ross Edman 教授收藏
- 紐約蘇富比 1995年9月23日拍賣會 第435 號
- 北京 2003年7月12日拍賣會 第770 號
御華鈞萃——鈞德堂藏瓷專場
估價:RMB 1,200,000 - 2,200,000
爐均釉為雍正朝御窯仿鈞器時所創,其色澤深沉,紅色斑點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故稱「高粱紅」。此獨雍正一朝特有,除乾隆初期個別器物延續紅點外,往後再不復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清人張九鉞《南窯筆記》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本品即為筆記所載之紅點佳品,其在窯室中形成孔雀翎羽般幻化之色,諸色渾融交錯,斑駁陸離,妙不可言。
爐鈞釉在雍正時期既是初創、又是巔峰,此一現像在陶瓷史上亦不多見。缸內外分別以鬆石綠釉及爐鈞釉裝飾,松綠均勻明淨,宛如湛碧湖水。外壁爐鈞釉色更是絢麗奪目,其中紅、藍、紫諸色相浸相潤,交融於身,燦若云霞,美輪美奐,無有窮盡。釉面垂流感十足,恰若清晨垂露欲滴,極富天然韻致。
此般成就與胤禛個人的審美追求與時任陶務協理官唐英的不懈努力有著密切的聯繫。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奉命前往景德鎮協助年希堯佐理陶務,第二年即派遣幕友吳堯圃前往調查鈞窯釉料的配製方法,並在鈞窯基礎上研製出多種釉色。爐鈞即為其中一例。
如據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紀事碑記》中總結了雍正朝「廠內所造各種釉水」五十七種,其中除仿各種色釉外,試配成功與通用的十九種品種中,爐均釉居首,並對「爐均釉,色在廣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的特點作了具體的描述。而本品釉水流淌宛若清晨垂露,十分貼合唐英所述。另外,傳世所見雍正爐鈞釉作品甚鮮,而缽狀卷缸類器物更屬珍罕。雍正皇帝本身對此類作品更是喜愛有加。
據《各作成做活計清文件》記載:「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二十一日,司庫常保、首領太監薩木哈奉旨:著照宜興缽樣式另尋宜興缽一件,交與燒造瓷器處仿樣,將鈞窯、官窯……各燒造些送來,欽此。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家人鄭天賜送來均釉瓷缽十一件、官窯瓷缽七件……呈內大臣海望看過,隨傳著將缽各配做銅鍍金匙、錦囊布套挖單、象牙筋、漆靶棕刷,記此。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均釉瓷缽一件、官窯瓷缽一件……司庫常保、首領太監薩木哈呈覽,奉旨:交與滄州,欽此。」
由此可知,此類瓷缽式樣器為雍正授意下所特製的傳辦類瓷器,其與日常大運和普通年節貢瓷不同,充分體現了皇帝的特定要求和品味,堪稱為真正的「御製」瓷器。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
更值得關注的是,雍正一朝爐鈞釉瓷器落款分為「雍正年製」四字篆書款和「大清雍正年製」六字篆書款,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凡落「雍正年製」四字款的大部分爐鈞釉器,釉水甚厚,高粱紅斑及釉水的流動感更為明顯,質量高出一籌。
另外,檢索傳世資料可知,同類型器皿目前僅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一列,其體量大小及釉水的質感與本品頗為相似,當年或曾成對出現亦未可知。本品造型沉穩秀雅,釉面失透滋潤,釉色深沉,呈色美輪美奐,似山嵐雲氣,斑駁陸離,於烈焰中幻化出別樣瑰麗,可令賞者如痴如醉。其無論造型、還是釉色,均各臻其妙,集精、罕、美於一體,為頂級雍正爐鈞釉瓷器收藏不二之選,頗值珍視。
來源:紐約蘇富比1995年9月23日拍賣會第435號
另外,本品為美國 Ross Edman 教授舊藏。 Ross Edman 教授(1936-2017年),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藝術史教授,主講日本、中國和印度藝術史。在芝加哥生活期間,Edman 教授收藏了一批珍貴的中國古董,本品即是他所藏精品之一。
Lot 4053|清雍正 仿汝天青釉葵口尊
「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12.6 cm
來源:
- 補缺樓高豐先生(1904-1994年)舊藏
百瓷集韻·掌玩心悅專場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通體施仿汝釉,色呈天青,釉色寧靜淡雅,宛若蒼穹,釉面光潔無暇,滋潤凝重並有玉質感。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青花呈色濃艷,深入胎骨,隱現點點結晶斑。明代宮廷就曾發送宮中舊藏的宋瓷樣品令景德鎮御窯廠仿製,文獻稱之為「發宋器」。清人藍浦《景德鎮陶錄》載「(宣德仿汝)又有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可見仿汝釉技術在明宣德時期已臻成熟。
清代立國後,隨著統治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御窯廠重拾這一技藝,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仿銅骨無紋汝釉,仿宋器貓食盤,人面洗色澤;仿銅骨魚子紋汝釉,仿內發宋器色澤。」雍正朝景德鎮御窯廠仿汝釉的製作主要模仿北宋汝窯的釉色,並在足際露胎處刷醬褐色護胎釉,以仿宋器鐵足之意。本品當屬《陶成紀事碑記》所載「無紋汝釉」一品。
《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卷》,呂章申主編,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年,第44、45頁,圖19
本品造型為仿製南宋官窯而來,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有一件南宋官窯葵口尊與本品造型十分相近,當知雍正時期御窯廠應是按照內府下發南宋官窯此品實物慕製而成。
《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 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周麗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1頁,圖 3-30
另見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雍正仿鈞釉葵口尊,亦是由此品化裁而來。由此推測,當時除製有仿汝釉、仿鈞釉,還當有以此器型之仿哥釉、仿官釉等釉色諸品。雍正御窯慕古之巧思,由此可見一斑。本品同時還為補缺樓高豐先生舊藏之物,流傳有序,收藏尚選。
同時,本品還為補缺樓高豐先生舊藏,傳承有序。高豐(1904-1994年),祖籍廣東順德,收藏齋號「補缺樓」,高豐先生十七歲時便對文物鑑賞有了過人的領悟,與古玩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位於西關「補缺樓」內,先後迎來了來訪的美國西雅圖中國美術館館長韋斯特,前日本駐廣州總領事大倉喜代司、研究中國古陶瓷的日本專家原太樂先生、故宮博物院耿寶昌先生、南京博物院張浦生先生等名流、專家。香港邵逸夫爵士夫婦亦曾專程登門拜訪過他。先生善待每一件藏品,讓它們得到更妥當的保管和展示,為保護和傳承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耗盡畢生精力。
雍正皇帝對單色釉的喜愛廣為流傳,大眾素來將其與寧靜淡雅的淺色調做連接,但鮮為人知的是雍正皇帝對黑色格外偏愛。此種偏愛在畫琺瑯工藝中表現得最為典型,均或多或少地採用黑色,帝王品味直接左右了一個時代的主流審美取向。
Lot 4013|清雍正 墨地粉彩纏枝花卉紋碗
「大清雍正年製」款
直徑:14.4 cm
來源: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方藝術部前主任周方(Fong Chow,1923-2012年)舊藏,1971年以前入藏
- 紐約佳士得 2013年3月22日拍賣會 第1205號
百瓷集韻·掌玩心悅專場
估價:RMB 150,000 - 250,000
雍正朝此式墨地粉彩器物由康熙墨地素三彩化裁而來,為雍正朝獨有,存世較少,其色調、佈局和填色方法皆採琺瑯彩風格,望之雍容華貴。雍正粉彩有鮮而雅、粉而柔的特點,色彩層次豐富多變,搭配墨地綠彩枝蔓,更具別樣裝飾效果。雍正皇帝對瓷器製作、設計講究嚴謹,雍正朝宮廷作坊中凡有花卉題材,均是工筆寫真,形神俱佳,氣韻清雅脫俗。
倫敦蘇富比 2013年11月6日拍賣會 第77號(成交價 £434,500)
此類墨地彩瓷,屬於雍正御窯頗為獨特的品類,常見者碗、盤、瓶均以墨地五彩裝飾,如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墨地五彩纏枝花卉紋盤。若本品之墨地粉彩例,尤為罕見,粉色花卉於墨地之上綻放,獨具審美情趣。類例可參見倫敦蘇富比2013年11月6日拍賣會第77號,Alfred Beit爵士舊藏者,與本品十分相似,當原為一對陳設御內。
本品色調莊嚴肅穆,色彩艷而不俗,氣息雍容,姿態華貴,盡顯雋秀典雅。同時,還為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方藝術部主任周方先生舊藏,可謂傳承有序,收藏尚選。
周方(1923-2012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方藝術部前主任,晚清外交部大臣周壽臣之孫。1923年出生於天津,二戰後赴美就讀於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學院,研修油畫、雕塑和陶瓷。 1958年,周方出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方藝術部門的助理策展人,此後在大都會供職二十餘年,並於1964-1971年升任東方藝術部門主任。
除以上介紹宮廷器物外,本場還有一件明末清初瓷器精品,具有明確紀年、具體的供養人、供養地點,對於研究明末清初瓷器斷代以及晚明民間宗教信仰,有重要意義。因此,下面介紹這件崇禎元年(1628年),蘇文岳、林應首於山東臨清州觀音閣所供奉青花祝壽圖獅耳大爐,極具收藏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值得深入挖掘和解讀。
長度:34.5 cm
題識「山東東昌府臨州城南寨張居住,奉神信士蘇文岳、林應首,喜奉香爐一付,在於觀音堂,永遠供奉,福有所歸」、「崇禎元年(1628年)季春月吉日造,祈福信士蘇文岳、林應首,奉神保安,清吉者也」
來源:
- 山東私人舊藏
- 百瓷集韻·掌玩心悅專場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仙人慶壽題材是明清時期頗為流行的瓷器裝飾題材。其中又因慶賀對像不同可分為八仙慶壽和西王母瑤池會群仙兩類。一般情況下,以南極仙翁為慶賀對象,則為祝男壽。而以西王母為慶賀對象,則多為祝女壽。而本品卻恰如其分的將其融合到一起,這在同期作品中十分少見。
據道教典籍《墉城集仙錄》記載,西王母「生於神洲伊川,厥姓緱氏,生而飛翔,以主陰靈之氣,理於西方,亦號王母,與東王木公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矣。」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出道日,於是每年此時,三界十方的神仙都會前往瑤池為西王母祝壽,宴會以蟠桃為主,稱為「蟠桃會」。而本品供養題記中「崇禎元年季春吉日」中的「季春」即為農曆三月。供養人選擇在此月定燒此爐供奉,或與此有著一定的聯繫。
供養人為寺廟定燒供奉器物的習俗,早在唐宋時期即已流行,元明清時期則更為盛行。檢索史籍可知,本品所記「山東東昌府臨州」當為今山東聊城臨清市所在地。臨清明初為縣,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臨清州,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轄。因此,題記所云「臨州」當為明代“臨清州”的省寫。供養人為臨清州城南寨信士蘇文岳和林應首二人,二人生平暫不可考。而題記中所言「觀音堂」極有可能為明代臨清州觀音閣。
據明嘉靖日本使臣策彥周良《入明記》中關於遊覽臨清州鰲頭磯上觀音閣時寫道:「上岸,過一伽藍,門揭『觀音閣』三個大字。入門則有二重閣,閣中按(安)觀音大力士像。又旁有小亭,亭裡有石井,橫揭『通濟寒泉』四個大字。臨清州觀音閣能引起日本使臣的關注,並將其記錄於書中,也從側面反映出晚明時觀音閣香火的旺盛。另外,據清代《臨清縣志》載「觀音堂,在州城內鰲頭磯上,與大寧寺山門遙相對應,明永樂中平江伯陳瑄所建。內供奉蓮花寶座觀音像,寺左為財神廟胡同,右為御史巷」。由此可知,明清時期,觀音閣和觀音堂即為同一個地方。
更為重要的是,其供養題記中明確的「崇禎元年」紀年,即1628年。作為崇禎早期青花作品,其紋飾之畫法仍然帶有嘉萬時期的裝飾遺風,筆墨濃重之處帶有黑色結晶斑點,淺淡之處暈散自然。同時隱約可見平行括號狀的浮雲及皴染畫法的山石,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徵。檢索公私收藏可知,帶有明確崇禎紀年款的青花瓷爐存世甚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崇禎十二年(1639年)製青花山水人物淨水碗。其在畫面一隅採用開光留白豎寫供養題記的習慣雖與本品相同,但其裝飾和繪畫風格已明顯不同。
本品體量碩大,在同期青花瓷爐中堪稱巨製。如此體量亦符合其供奉臨清州轄觀音閣內的地位。另外,作為有明確紀年、供養人及供養地點的崇禎青花作品,不僅對崇禎瓷器斷代有著重要參考意義,而且對研究晚明民間宗教信仰著重要的意義,其收藏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嘉德四季第60期拍賣會將短時延期,具體日期及安排,敬請留意中國嘉德官方網站、微信、APP等平台後續公佈。有興趣的朋友,可掃瞄下列二維碼下載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