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香港‧春拍】香港敏求精舍會員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專場拍品精選

「平生篤好古,對此興彌新」,趙孟頫的這句自述代表了眾多好古之人的心聲。懷海堂主無疑也是好古慕古之人,其受到岳丈龔康冠先生的影響,逐步開啟了對於瓷器的追摹。

喜玩古物之人,必是性情中人。置物於案頭,遊思於過往,神懷悠然,寄物於情。挹古今清華美妙之物於耳目之前,供我獨享;羅天地精妙碎細之物於幾案之上,聽我號令。若想與古物相通,讀史研習亦是必不可少。懷海堂主即是藏書萬卷,喜於鑽研。每有收穫,都樂與人分享;或恰遇不解,也願與人探究。藉此怡情益智,曲徑通幽。

懷海堂主不僅獨樂樂,亦喜眾樂樂,情懷寬廣,慷慨亦然。曾多次為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慷慨借展,並捐贈藏品,為香港文化事業貢獻頗多。歷年來的諸多展覽,陸續集結成冊,如2007至2008年《機睱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12至2013年《機睱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2019年《皇朝禮器》;2021年《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2022年《萬國同風——全球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2022年12月份,又與香港藝術館合作,舉辦了《浮華 · 仙境——嘉靖皇帝的虛擬世界》大展,完美地呈現了嘉靖一朝的瓷器風貌,使我們可從中一窺嘉靖皇帝的趣味與文化特徵。

2022年秋季中國嘉德(香港)十週年拍賣會,與懷海堂主共同呈獻了《軒華六帝——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器》專場,獲得了成功,也得到了業界同好們極高的評價。2023年春季,中國嘉德(香港)繼往開來,承蒙懷海堂主的信任與支持,繼續為大家呈獻《仿古開今——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專場。

今次專場中,集結了22件懷海堂所藏清代瓷瓶,幾乎全部出版於《機睱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一書中,年代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類別豐富,單色釉、青花、粉彩,紛繁閃耀。瓶類在文獻的專業術語中歸屬於「琢器」,唐英在《陶冶圖:製畫琢器》中講:「琢器有方圓棱角之殊,製畫有彩繪雕鏤之異,仿舊須宗雅則,肇新亦有淵源……或相物而賦形,亦範質而施彩。」在此專場中所呈現的各式瓷瓶,極好地詮釋了唐英所講的前兩句內容。

關於清代瓷瓶的樣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黎淑儀女士的《清代御窯瓷瓶之瓶式與耳式——懷海堂藏瓷淺論》一文中講解的非常清晰、系統。清代瓷瓶以「仿古開今」為其最大的風格特色,瓶形有摹三代青銅器之樣者,亦有仿宋代酒瓶、花瓶之器,也有沿襲明代瓶形之風氣者;而清代之時,又於個別器物上加入帝王審美與意志,略加變化之創新者。從而形成了這形形色色、如璀璨繁星般的清代瓷瓶樣式。這些均印證了唐英所講的後面幾句的內容。這羅列紛繁的瓷瓶,恰如其分的展現了回環入畫、仿古開今的面貌與風格。

瓷器收藏中,瓶類立件器物向來被收藏家所重。懷海堂主的收藏理念,也尤其重瓶類的蒐集。瓷瓶在清代多用於陳設、賞玩、插花、賞賜、祭祀等,而其上之紋飾也是豐富多樣,有仿青銅器之紋樣,有仿宋瓷之單色紋樣,有因應節慶之吉祥紋樣,有祝壽之紋樣,有畫意山水之紋樣,也有與宗教相關之紋樣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此次《仿古開今——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專場,為大家呈獻了一場瓷瓶盛宴,從中,我們可領略清代瓷瓶之多重面貌和製瓷工藝之卓絕不凡。


王晶
癸卯雨水於香港


Lot 893|清雍正 青花桃紋雙耳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20.3 cm
來源:

  • 英國私人舊藏
  • 倫敦蘇富比,1999年6月16日,拍品編號799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4-265,編號87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來源:倫敦蘇富比,1999年6月16日,拍品編號799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4-265,編號87

雍正一朝雖僅十三年,但製瓷工藝卻不斷推陳出新,得到空前發展。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對於御用瓷器必親自審定,方可燒造。世宗曾多次製定瓷器造型、紋飾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製瓷能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此瓶形制端莊典雅,挺拔飽滿,造型源自商周青銅器而略有損益。唇口束頸,肩頸兩端貼塑如意綬帶耳,橢圓形扁腹,高圈足外撇。通體以青花為飾,紋飾雅致,主次分明。口沿至頸部分飾纏枝花卉、朵花紋、卷草紋,腹部兩側皆繪折枝壽桃紋,雙桃相疊,枝幹捲曲似如意,有「福壽雙全」之吉祥寓意。桃乃賀壽佳品,寓意長壽祥瑞,不禁使人想起「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壽」的佳句。近足處繪仰蓮紋及折枝花卉紋飾帶。足內中央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篆書款,結字有度。

全器青花發色純正,乃仿明代永宣青花蘇泥勃青料風格,以筆觸點染之法追求永宣青花鐵銹斑之效果,頗見功力,是為雍正宮廷陳設御瓷之傑作也。



Lot 894|清雍正 青花饕餮紋仿古尊「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16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3日,拍品編號129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8-269,編號89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來源: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3日,拍品編號129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8-269,編號89

雍乾之世,摹古之風盛行,清宮內外皆以三代古物為範,好之而後摹,其中尤以青銅器對當時瓷器製作影響甚巨,佳作迭出。此方尊造型取材漢代方尊而製,參見《寧壽古鑒》卷五:漢夔紋尊(附圖)。製作工藝複雜,需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而燒造當中更易疵裂變形,成器難度較大。

明王世懋《窺天外乘》對此有所記載:「蓋窯器圓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即至小,亦須手撚而成,最難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餘皆置之無用。」本品周正端莊,古樸雅致,正是當時燒造技術水準高超的反映。


附圖:《寧壽古鑒》卷五:漢夔紋尊

尊形方正,線條硬朗,方唇口外侈,鼓腹,圈足,肩部兩側設雙鋪首銜環,高圈足外撇,與口頸處上下呼應。通體滿施白釉,釉色白中閃青,外壁以青花繪飾,自上而下鋪陳,見有回字紋、蕉葉紋、格紋錦地饕餮紋、變形回紋等,繁縟的紋飾與上下四道留白對比鮮明,使器型更富於變化,紋飾層次過渡更見清晰,有遙相呼應之感。

全器青花發色穠妍,造型嚴謹規整,以當朝材質蘊上古遺風,用青花平面繪飾出上古禮器鑄造的精緻效果,將古代青銅器雄渾神秘之精髓與高超的製瓷工藝揉為一體,化銅為瓷,別有意趣,實為雍正官窯臨古佳作。

清代御瓷之中使用鋪首裝飾始見於康熙後期,至清雍正、乾隆兩朝頗為流行,鋪首銜環紋的使用正是復古之風在瓷器上最明顯的體現。



Lot 895|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大抱月瓶「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49.5 cm
來源:

  • 倫敦佳士得,1992年12月7日,拍品編號53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4-265,編號87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來源:倫敦佳士得,1992年12月7日,拍品編號53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4-265,編號87

乾隆帝崇古之情尤甚,故乾隆一朝御窯,多有對歷代名瓷的臨摹與仿燒,本品此式造型乃借鑒永宣抱月瓶稍加化裁而成,北京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抱月瓶,腹部一面成鼓形,或為此式扁壺之原型,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上)》,圖34-37。

清代此品種抱月瓶最早可見於雍正朝,存世實物參考日本出光美術館典藏的清雍正青花蓮瓣文扁壺,見《世界陶瓷全集- 清》,頁150,圖151。乾隆朝繼之,兩者品質相當,雖是在青花色澤和繪畫技法摹古永宣,然紋飾佈局和造型細節上卻是創新頗多,器型相較於明初抱月瓶更為豐碩,瓶口至腹部的短直頸,彰顯腹部之渾圓,口部至肩部左右對稱飾如意耳,使其線條更為流暢婉轉。腹部主題紋飾為八吉祥紋,彰顯著濃重的密宗色彩,為雍乾父子崇佛禮佛的歷史見證。

在《清檔》中,這種雙耳扁瓶被稱為「寶月瓶」、「馬褂瓶」或「放大馬褂瓶」,乾隆三年六月《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錄:「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縂白世秀來説,太監高玉交:……宣窯青花放大馬掛瓶一件……傳著:交與燒造磁器䖏唐英……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將交出原磁器繳回,仍交磁器庫,此磁器內有大器皿應畫樣帶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帶去,欽此」(附圖1),或為拍品同類器之清宮燒造記錄。


附圖1: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相關內容記錄

拍品體型碩大,氣勢恢宏,唇口直頸,頸肩相交處飾如意耳,扁圓腹,中心圓狀凸起,橢圓形圈足微微外撇。通體青花繪飾,口沿下及瓶腹邊沿繪回紋一周,頸部、足牆飾纏枝靈芝紋。腹身中央凸拱處描繪一朵放射式圖案花卉紋,外環繪八瓣蓮瓣形開光,開光內繪八吉祥圖案,以輪、螺、傘、蓋、花、罐、魚、腸順時針方向環列。瓶腹側繪纏枝蓮紋,器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

全器敦碩古樸,青花色澤豔麗,色重處可見細密瘢痕,為刻意模仿永樂、宣德青花暈散之效果,筆法精妙,燒造頗為不易,當為乾隆早期唐英主持窯務時御窯廠代表器物,盡顯乾隆帝好雅慕古之文化內涵。

公私收藏中同類器可參考:台北故宮藏清乾隆青花八寶紋雙耳扁壺,館藏編號:中瓷003199(附圖2)。瀋陽故宮藏清乾隆款青花八寶番蓮雙耳扁瓶,見《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頁65,圖35。另見南京博物院藏一例,著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295。中國國家博物館亦藏有一例,見《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研究叢書:清代瓷器》,頁122,圖83。


附圖2:台北故宮藏:清乾隆青花八寶紋雙耳扁壺,館藏編號:中瓷003199



Lot 896|清乾隆 黃地粉彩花卉紋壁瓶一對「乾隆年製」四字篆書橫款

高度:19 cm
來源: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68-369,編號132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68-369,編號132

壁瓶懸於牆壁,為半器造型,始見於宣德時期,直到萬曆開始流行,乾隆朝達到製器巔峰,此時壁瓶造型規整且多種多樣,品種有青花,粉彩和鬥彩等,深受高宗皇帝的鍾愛,曾將十四式壁瓶掛飾在養心殿三希堂的東板牆上,《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有七首詠「掛瓶」的詩,反復吟詠,可見其珍愛程度。

本對壁瓶風格、造型、紋樣及款識與台北故宮藏清乾隆洋彩藍地花卉開光菊花紋轎瓶(館藏編號:中瓷001929)(附圖1)和清乾隆綠地錦上添花雙耳轎瓶(館藏編號:中瓷001943)極為相似,惟底釉不同,或為同一時間御窯廠燒造進貢之器。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九江關監督額爾登布於《貢檔進單》中記載:「(奴才)額爾登布跪進:……(交熱河)黃地洋彩花卉轎瓶成對……」(附圖2),或為拍品同類器之九江關御瓷進貢記錄。


附圖1:台北故宮藏:清乾隆 洋彩藍地花卉開光菊花紋轎瓶(中瓷001929)

附圖2: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九江關監督額爾登布《進單》中相關內容

拍品呈半剖瓶形,敞口束頸,底附座托。背部平坦,中部有長方形孔,用以懸掛牆壁之上。正背面施以黃彩,明媚嬌豔。口沿描金下承如意雲頭紋,近足處飾蕉葉紋,其間粉彩繪纏枝花卉紋,紋飾繁縟華麗,腹部鼓起處描金開光,白地上繪各色花卉,富貴滿堂。

口內敷松石綠釉,座托施珊瑚紅釉,金彩描繪如意紋、卷草紋,底部中央金彩書「乾隆年製」四字篆書款,處處體現皇家雍容華美之宮廷氣息,堪為乾隆壁瓶中之精品,且成對傳世,殊為不易,珍貴難得。



Lot 900|清嘉慶 胭脂紅地粉彩群仙祝壽如意耳瓶「大清嘉慶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33 cm
來源: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78-381,編號137
  • 《聚道傳承 -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香港藝術館,2020年,頁296-297,編號141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 香港藝術館,《聚道傳承 -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4月28日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78-381,編號137


出版:《聚道傳承 -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香港藝術館,2020年,頁296-297,編號141

此瓶侈口微撇,束長頸,豐肩圓腹,下承圈足,造型舒展而優雅。瓶身以粉彩滿飾紋樣,主體以通景手法繪眾仙慶壽,八仙各持法器,笑意盈盈,神采奕奕;麻姑攜靈芝釀酒,花仙手捧壽桃,乘槎翩然而至,恰逢劉海戲蟾;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一持荷花,一持寶盒,寓意家庭和美、社會和諧;一仙者捧壽桃而立,腰間掛一葫蘆,象徵福祿。眾人皆迎向乘鶴而來的壽老。周圍是青山翠林,潺潺流水,菊花盛放,如臨仙境。

器身餘處以胭脂紅釉為地,色澤濃麗,頸部繪壽桃、纏枝蓮、蝙蝠銜磬及萬字紋,有福慶萬年之吉祥寓意,口沿、肩部及近足處各飾如意雲一周,圈足以藍料繪回紋為飾,色彩繽紛絢爛。頸部兩側各飾一鉤形如意耳,造型秀巧端華。底部施松石綠釉,並於正中書礬紅「大清嘉慶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八仙之神話故事最早或見於唐宋,但人物組成不定,直到明代才形成了如今家喻戶曉之八仙組合,其流行或與明代帝王崇信道教有關。時至清代,八仙的宗教意味漸弱,而更多地體現祝壽祈福之美意。八仙各有寶物與神通:鐵拐李的葫蘆盛有丹藥,能行醫度人;鐘離權手執芭蕉扇,據載曾傳授呂洞賓劍法,「自稱天下都散漢」;張果老手持漁鼓,亦稱「道筒」,能奏梵音;呂洞賓得鐘離權所贈寶劍,「劍現靈光魑魅驚」;藍采和手捧花籃,人稱「花籃內蓄無凡品」;韓湘子,能空杯造酒,聚土成花,善作詩文,「紫簫吹度千波靜」;何仙姑持一笊籬,內似有仙桃;曹國舅得鐘離權、呂洞賓傳授密旨,引入仙班,據說玉板能使山川俱寂。

現知較早的世俗「八仙」圖或為台北故宮藏宋至元緙絲《八仙祝壽》軸(附圖1),其上同樣表現南極仙翁騎鶴駕雲,八仙於下作拱手相賀狀。此一題材在台北故宮藏明顧繡《八仙慶壽》掛屏中亦有展現,除八仙外,不僅同樣展現了南極仙翁乘鶴而來,亦見此瓶表現之和合二仙。以八仙慶壽為題材之劇在宋元時已見,盛行於明。清代宮廷承應戲中,八仙慶壽是最重要的一類,在帝后、皇子及公主壽誕時,常作為開場戲,以表帝王聖壽之時,神仙送仙物祝壽,得長生之喜,場面盛大華麗,並以此歌功頌德,贊頌太平盛景。


附圖1: 台北故宮藏 宋至元 緙絲《八仙祝壽》軸


本品局部

麻姑與花仙亦是祝壽常見題材。東晉《神仙傳》中描摹麻姑「年十八九許,於頂中作髻,余發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並自述「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是為長生不老之仙。宋時開始出現三月三日,麻姑為西王母獻壽之說,並在清代成為家喻戶曉的傳說。傳說農歷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誕舉辦蟠桃盛會,麻姑以靈芝釀酒,花仙獻上鮮花祝壽。本器上以壽桃替代花仙之鮮花,祝壽意味更為濃郁。

台北故宮藏明陳洪綬繪《仙人獻壽圖》(附圖2),繪以相近題材,見《百卉清供》,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圖版9。本器造型端莊秀雅,肩部造型與慣常弧線有別,別具設計。與之造型極為相近例,見台北故宮藏清乾隆青花番蓮八寶如意雙耳瓶一對(故瓷11697、故瓷11698)(附圖3),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乾隆粉彩八吉祥紋如意耳瓶(附圖4)。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尺寸較大,高53.5 cm。但無論是整器造型,還是肩部、雙如意耳,上述三例皆與本器極為相仿,可見乾嘉之際,瓷器製式之傳承。


(左)附圖二:台北故宮藏 明陳洪綬繪 《仙人獻壽圖》
(右)本器局部


(左)附圖3:台北故宮藏 清乾隆 青花番蓮八寶如意雙耳瓶(故瓷11697)
(中)附圖4: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清乾隆 粉彩八吉祥紋如意耳瓶
(右)本器

本器之款識書寫謹嚴端正,亦上承乾隆晚期之風格。與之款識寫法極為相似之乾隆例,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乾隆綠地粉彩花卉紋包袱尊(附圖5),參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圖版99。


附圖5: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乾隆 綠地粉彩花卉紋包袱尊


本器款識

由此推測本器當為嘉慶初期所製。檢索清宮檔案,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阿克當阿曾於嘉慶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進貢「紅地洋彩群仙慶祝如意尊成對」(附圖6)。據其燒製年份及檔案刊錄品名,皆與本器極為相符。本器極有可能是阿克當阿呈進之一。


附圖6:《清宮瓷器檔案全集 卷二十七》嘉慶五年 九江關監督進單

嘉慶五年至嘉慶十年,阿克當阿曾任九江關監督,遙領景德鎮御窯廠瓷器的燒製。在嘉慶朝的督陶官中,其任職時長位列第二。他深得嘉慶帝賞識,曾被誇贊「人甚明晰,操守亦好,為江右之良才」,是「有才有為之人」,深蒙帝恩。本器若為前述阿克當阿於嘉慶五年所進貢,貢入日期為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屬年節或元旦貢物,而非萬壽賀禮。就嘉慶五年貢檔進單來看,九江關監督阿克當阿甚至未曾於當年十月,即嘉慶帝生日前後,進獻貢物。這反常現象或與嘉慶帝守孝以及其對年節貢物的態度有關。

嘉慶四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嘉慶帝親掌政權,便推行了一系列除弊革新的政策。懲治貪腐奢靡之風,是其中重要組成。有別於其父,嘉慶帝務實尚樸,並言「朕向來治家以崇儉為本,今治天下不易此心。」對於各省上貢物品,他有清晰透徹的認識,不願為此搜刮民脂民膏:「外省備辦玉銅瓷、書畫、插屏、掛瓶等件,豈皆出自己資?必下而取之州縣,而州縣又必取之百姓,稍不足數,敲撲隨之。以閭閻有限之脂膏供官員無窮之朘削,民何以堪?況此等古玩,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朕視之直如糞土也。朕之所寶者,惟在時和年豐,民物康阜,得賢才以分理庶政,方為國家至寶」。

對於清宮三大節之萬壽節,嘉慶帝也並未表現出特別的熱忱。哪怕是其五十大壽,嘉慶也杜絕鋪張,命「此外諸王俱著仍照每年萬壽慶節,循例獻祝,毋許多備貢品,儻於例外加增,朕亦斷不賞收」。視古玩如糞土或有些言過其實,但從清宮檔案來看,嘉慶朝官員進貢的頻次及數量皆大為減少,前述嘉慶五年情形當為一例。

此外,相較乾隆時期,嘉慶一朝燒製貢御瓷器的數量也大為減少。阿克當阿於嘉慶五年上任後,即上奏將每年七八千兩銀的瓷器燒造限度,擬請降至五千兩,而得嘉慶帝回復「所辨甚是」(見嘉慶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宮中檔嘉慶朝奏折》)。甚至到了嘉慶十六年,大運圓器停燒。本器即使並非前述檔案所載,觀其制式,亦當為督陶官呈進的年節貢禮,品質當較一般大運瓷器和傳辦瓷器更高。鑒於嘉慶帝對年節進貢之態度,如本器之品質的貢御琢器,數量較少,所存甚稀。且其製於嘉慶早期,仍承繼著乾隆御窯品質,可與乾隆精品比肩,更為珍貴。

此種瓶身主體以通景手法繪飾,上下作色地粉彩花卉佈局者,自乾隆時期已有,如北京故宮藏粉彩綠地勾蓮紋仕女圖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北京,圖122。嘉慶、道光時期皆有延續,紋樣多與賀壽節慶有關,如百子龍燈、龍舟競渡、歌舞升平等。除飾如意耳,亦見雙戟耳、方弧耳、雙環耳或無耳等。與本器制式相近者,見台北故宮藏清嘉慶洋彩藍地百子龍舟圖雙耳瓶(故瓷2785)(附圖7),瓶身上下以藍彩為地,但所繪裝飾紋樣與本器相近,款識、尺寸亦相仿,出版於《嘉慶君遊台灣 清仁宗文物特展》,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2016年,頁280。但如本器口部略作天盤口,肩頸銜接處突出,並繪以卷草花卉紋者,較為少見,製作別具匠心。


附圖7:台北故宮藏 清嘉慶 洋彩藍地百子龍舟圖雙耳瓶

嘉慶時期以如意耳裝飾者較為稀有,且品級頗高。一例見上海博物館藏清嘉慶綠地粉彩螭龍穿枝花卉紋雙耳瓶(附圖8),頸部兩側飾如意萬代耳,出版於《清代雍正- 宣統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圖3-82。香港蘇富比1983年5月11日曾上拍一嘉慶時期綠地粉彩纏枝蓮如意耳瓶(附圖9),雙耳造型相仿,參見該場拍賣編號232,其後於中國嘉德(香港)2013 年4 月5 日再次上拍,編號436。另如台北故宮藏一清嘉慶綠地粉彩事事如意番蓮雙耳蓋罐(故瓷10402)(附圖10),罐身肩部亦飾如意對耳。


(左)附圖8:上海博物館藏 清嘉慶 綠地粉彩螭龍穿枝花卉紋雙耳瓶
(中)附圖9:香港蘇富比,1983 年5 月11 日,拍品編號232
(右)附圖10:台北故宮藏 清嘉慶 綠地粉彩事事如意番蓮雙耳蓋罐

嘉慶帝廟號清仁宗,以其溫厚寬仁,施行仁政。親政之初,便整肅綱紀,廣開言路,黜奢崇儉,不願剝削民脂民膏,故嘉慶時期官員貢禮顯著減少,御窯廠瓷器燒造規模也不斷縮減,如本期之精品更顯珍罕。

本器或為嘉慶五年九江關監督阿克當阿所進之年節貢物,承襲乾隆時期御窯燒製之巔峰水準,群仙賀壽繪製惟妙惟肖,各色釉彩絢麗,造型端莊,如意耳秀巧靈動,寓意吉祥,為嘉慶初期御窯精品,等級頗高,相似者稀。



Lot 901|清嘉慶 黃地粉彩花卉紋瓶「大清嘉慶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36 cm
來源:

  • 墨爾本蘇富比,2005年11月30日,拍品編號615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74-375,編號135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74-375,編號135

清嘉慶早年生產的瓷器,沿襲了乾隆器之特點,採用傳統寓意吉慶的圖案,製作及繪畫技巧亦十分嫺熟。曾有北京故宮學者研究指出,嘉慶時期燒造有一類氣息華麗的粉彩瓶,酷似乾隆朝風格,應是嘉慶初年乾隆作為太上皇時所製。拍品即為其中之上乘之作,可謂難得。

拍品造型規整,唇口外侈,長頸豐肩,兩側飾蝠耳,簡約精巧,長弧腹漸收,下承外撇高圈足。通體以嬌黃色為地,色澤鮮亮勻淨,極見尊貴之感。頸部繪藍彩蝙蝠口銜繫金彩「卍」字,下繪纏枝寶相花托靈芝紋,旁襯籃彩螭龍,高貴無比。瓶腹部通景繪飾纏枝西番蓮紋,其間串聯俯立銜吊「卍」字的紅蝠,有「福壽雙全」、「福壽連綿」之吉祥寓意。下承變形蓮瓣紋一周。

全器裝飾風格採用中國傳統寓意和西洋紋飾相結合的手法,花卉以西方光暗技法表現,強調色彩過渡的處理,從而達到濃淡自然、立體感突出之效果。整器佈局均衡,填色精准,紅彩純正勻淨,綠彩嬌嫩青翠,黃彩明快潤澤,諸彩交映出淡雅柔和、臻於至美的內廷恭造風格,置於居室之中有如麗人玉立,滿堂生輝,等級高貴。口內及瓶底飾以松石綠釉,器底中央紅彩書「大清嘉慶年製」六字篆文款。

可參考一例,售於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2日,放山居御製珍品專場,編號2981,雖與拍品器型有異,但施彩及紋飾風格相似,當時成交價為HK$90,260,000。



Lot 904|清雍正 霽藍釉玉壺春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書款

高度:28.5 cm
來源:

  • 歐洲私人舊藏
  • 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28日,拍品編號610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2-113,編號15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來源: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28日,拍品編號610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2-113,編號15

玉壺春瓶為清代官窯經典品種,其器形起源於宋代,因宋人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最初應為酒器,但元代的《梅花百詠》中有「插花貯水養天真,瀟灑風標席上珍;清曉呼童換新汲,只愁凍合玉壺春」的詩句,可見玉壺春瓶於當時已是用來插梅裝點生活之用。

拍品形制、尺寸、釉色等與台北故宮藏品(館藏編號:中瓷000589)(附圖)十分接近,參見《清代單色釉瓷器特展目錄》,頁87,圖37,皆屬宮廷陳設用器。雍正朝玉壺春瓶品種頗多,包括青花、粉彩、單色釉等,霽藍釉屬十分少見的一種,本品即為雍正霽藍一例卓越精品,可為珍貴。


附圖:台北故宮藏:清雍正 霽藍釉玉壺春瓶(館藏編號:中瓷000589)

此瓶造型典雅,線條流暢秀美,撇口束頸,溜肩,圓鼓腹下垂,圈足外撇。外壁盡施霽藍釉,釉層潤澤豐腴,釉色勻淨妍美,如澄澈靜謐的夜空,又如純淨的藍寶石,寶光內蘊。內壁及底滿施白釉,口沿作燈草邊,時代特徵鮮明,瓶底青花雙圈內「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

霽藍釉為明宣德時期創燒的品種,以釉色靜穆而聞名,清代康熙時期恢復燒造,雍正朝製品較少。本件為雍正御窯仿宣德霽青之器,亦為宮廷陳設所青睞,《十二宮妃圖》、雍正乾隆鑒古行樂圖中,霽青陳設器物時有描繪其中,裝點皇家廳堂。



Lot 907|清雍正 仿哥釉雙耳大方壺「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50 cm
來源:

  • 重要私人舊藏
  • 香港蘇富比,2003年4月27日,拍品編號174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58-159,編號38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3年4月27日,拍品編號174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58-159,編號38

尊呈扁方形,體量頗大,氣勢恢宏;唇口短頸,豐肩束脛,圈足微撇;頸肩部對置如意形耳,造型線條飽滿而富於張力,為扁方瓶身平添柔韌之美,如點睛之筆,並有稱心遂意之吉祥寓意;足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瓶內外均以仿哥釉為飾,釉面呈現鐵線紋開片,古雅自然;底足平扁,加施黑褐色護胎釉,以摹哥窯器鐵足之效,觀之古意盎然。

國人崇古尚古之風由來已久,宋時即以先秦吉金為形,製瓷以仿效。有清一代,復古思潮再次盛行,景德鎮御窯多有摹古之傑作,以仿宋釉、仿宣德青花等為常。雍正十三年,唐英於《陶成紀事碑記》中總結雍正朝御窯瓷器時,列舉了五十七種年年進貢之品類,近三分之一為仿古釉色。御窯廠亦以歷代青銅器之造型為藍本。

本器即為雍正時期仿古佳例,造型取裁自青銅器之方壺,古樸凝重。乾隆時期編纂的《西清古鑒》見載「周丙辰方壺」(附圖1),兩側雖飾鋪首銜環耳,且重心較本器偏下,然上設唇口,下承外撇底足,造型頗為相近,且書中載該方壺「高一尺五寸一分」,約合48 cm,與本器亦近似。雍正時期,此方壺是否已雅蓄宮中,並作為瓷器靈感來源待考,但本器造型深得青銅器之雅韻,可見一斑。


附圖1:《西清古鑒》周丙辰方壺

前述「周丙辰方壺」刻有銘文,《西清古鑒》載其銘文雖漫漶不可讀,但「曰侯,曰王後,亦重器矣」,即不論銘文為何,皆為重器,可見此類器地位之高。本器如意耳別具匠心,剛柔並濟,肩部更為挺闊,蘊古而彌新,殊為珍異;且體量頗大,氣勢非凡,深得青銅器宗廟之靜穆崇肅,彰顯王朝盛世之氣象。

器身所施釉意在仿宋元哥窯。有關哥窯之文獻記載,首見於元人孔克齊《靜齋至正直記》:「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評價頗高。但此後數百年,人們對哥窯的認識一直較為模糊。其燒製窯址、燒製時間至今在學界仍未形成定論。

有學者認為,宋元時期釉面開片之近似者可分為傳世哥窯、龍泉哥窯,及哥(官)窯型瓷器三類,或可從一個側面證明,釉面開片之美,深為當時社會所青睞,故不同窯口、不同時期皆爭相效仿。至明末清初,哥窯作為五大名窯之一,深為文人所喜,如《長物誌》中載,插花當用官、哥、定窯之膽瓶或蓍草瓶,盆栽花器以官、哥等窯作品為第一。形如哥窯之花瓶更是常見於明末名家繪畫之中。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甚至曾推崇冰裂紋壁紙,「滿房皆冰裂碎紋,有如哥窯美器」,足見哥窯令文人傾心,風靡一時。

景德鎮御窯廠自明代永宣、成化時,便在仿製哥釉領域展現出一定水準。清代以雍正乾隆時期最佳。雍正帝雅好文藝,信佛修道,性喜清凈,深諳哥窯之美。即使是口有破損之哥窯瓶,雍正也命「瓶口上粘處別動,要收拾一色」,並要求把紫檀木座「往細致裏收拾」,可見對哥窯瓶珍視至此(見雍正三年九月十四日《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哥窯或仿哥釉器常在宮中用作花器,如《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有為「哥窯小花尊」、「哥窯花插」等修整木座、配座之記載。清宮檔案中見載「哥窯雙耳扁瓶」、「哥窯瓷雙耳方瓶」、「哥窯瓷如意耳四方瓶二件」等名,或為本器之相類器。

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對仿哥釉頗為用心。《陶成紀事碑記》中載,「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俱仿內舊器色澤」,可知如本器之仿哥釉,不僅註重效仿釉色及自然開片,亦仿其「鐵骨」,且以內府舊器為樣例,由此得以形神兼備,冠絕一朝。本器足內書篆款,多見於雍正晚期單色釉及青花大器之上。北京故宮現藏多件雍正仿汝釉器,款識皆與本器相近,當為一人所書,參考《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窯瓷器薈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年,頁222-227。自款識而言,本器極有可能為年希堯督窯、唐英協理時期所製。其釉質厚潤,釉面滿布片紋,疏密粗細相間,深得宋器神韻,篆款更添古意。

雍正時期亦曾燒製相近如意耳扁方瓶,口部、足部更為簡約,器型普遍較小,如上海博物館藏清雍正仿哥釉如意耳長方扁壺(附圖2),亦作扁方造型、飾如意耳,尺寸較小,高僅18.7 cm,見《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頁111。另見北京故宮藏造型相近之仿汝釉器,款識與本器亦極為相近,尺寸較小,高27.5 cm,參閱《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窯瓷器薈萃》,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 年,圖版100。


附圖2:上海博物館藏 清雍正 仿哥釉如意耳長方扁壺

雍正一朝瓷器以細膩精雅著稱,體量如此之大者,甚為罕有。與本器形製相近者多見施以仿哥、仿汝、仿官三種仿古釉,或意在追尋宋時風雅,有獨特的設計與考量於其中。

與本器形制釉色皆相近者極少,一例為日本私人舊藏(附圖3),尺寸略大(高51.5 厘米),造型、施釉及款識書寫皆與本器極為相近,曾於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上拍,拍品編號2985,後於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拍得RMB 1,150萬之善價。


本品,香港蘇富比2003年春,50 cm


(仿哥釉)附圖3:香港蘇富比2008年春、中國嘉德2011年春,52.5 cm

另可參考仿汝釉、仿官釉裝飾者:仿汝釉例見佳士得香港2016 年11 月30 日,拍品編號3316(附圖4),為法國皇室後裔巴黎伯爵奧爾良王子夫婦舊藏,體量與本器相仿;仿官釉一例見上海博物館館藏(附圖5),尺寸較大,高55.7 厘米,著錄於《清代雍正 - 宣統官窯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58;另一仿官釉例尺寸略小(附圖6),高僅43.8 厘米,曾兩次上拍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95年5月2日,拍品編號100,及2006年4月10日,拍品編號1614。


(仿汝釉)附圖4:香港佳士得2016年春,49.6 cm


(仿官釉)附圖5:上海博物館,55.7 cm


(仿官釉)附圖6:香港蘇富比1995年春、香港蘇富比2006年春,43.8 cm

雍正時期御窯瓷器以精細素雅、品味超絕著稱。精細者,常易因過度註重局部,而忽略整體,易因過分追求秀巧,而顯得過度嬌柔,難以剛柔並濟。

本器既見精雅局部,亦見宏大氣象,彰顯出雍正御窯大氣磅礴、高古拙樸的一面。其體量碩大,形製上承商周禮器凝重雄渾之風,盡顯王朝鼎盛之氣魄;如意雙耳使之更富於變化與靈動韻律,別具一格;所施仿哥釉凝潤沿襲宋元雅韻,承繼明末文人對哥釉之青睞,與造型完美相合;陳設頗具吉金之勢,若為花器,則古雅芬芳,傳世相類者極少。



Lot 909|清雍正 窯變釉雙耳盤口瓶「雍正年製」四字二行篆書款

高度:35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拍品編號185
  • 香港私人舊藏
  • 香港蘇富比,2004年4月25日,拍品編號255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20-221,編號67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來源: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拍品編號185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4年4月25日,拍品編號255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20-221,編號67

洗口長頸,方折肩,腹部下斂,圈足外侈;頸部飾雙耳,肩部及脛部各飾模印如意雲肩紋一周,並綴弦紋兩道。器身飾仿鈞釉,通體紅燦如火,間以紫色垂流,迷離迤邐,如星河極光,如薄暮艷霞,恰如詩雲「峽峪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口沿、雙耳及如意雲紋釉薄處呈色較淺近於米白。足內施釉斑駁自然,釉下刻「雍正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

本器所施之窯變釉,為仿鈞窯釉色之一。雖源自仿鈞,卻有別於古代鈞釉,為雍正時期新創。在雍正十三年唐英所撰《陶成紀事碑記》中,仿鈞釉包含九種釉色,「窯變」為其中之一,與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紅、新紫、天藍等並列。本器外壁以明艷紅色為主色調,故亦可稱為鈞紅釉、火焰紅。

窯變釉燒製並非易事,需經過至少兩次入窯方能燒成,工藝較為復雜,且於人工製胎配釉之外,其燒製效果多有賴天成。及至乾隆九年,唐英仍在奏折中提到,其於此前燒得霽紅窯變圓器「釉水變幻,實數十年來未曾經見,亦非人力可以製造,故窯戶偶得⼀窯變之件,即為祥瑞之征,視同珍玩。」本器外壁主體呈鈞紅色,如火如焰,間有片片紫霞,如瀑如霧,氣象萬千,當堪「祥瑞」、「珍玩」之名。底足內以金醬釉與橄欖綠釉相結合,仿效鈞窯芝麻醬色底,別具巧思。藝匠心血疊加自然天成,使得窯變釉色釉各異,流淌變幻莫測,絕無兩件相同,件件別具一格。

雍正時期,施以相近窯變鈞紅釉者,如弦紋獸耳壺、弦紋蒜頭瓶等,常見仿青銅器造型,清韻古雅。本器亦當以商周青銅尊為原型,如《西清古鑒》中載周夔鳳壺(附圖1)、周蟠夔壺(附圖2),似皆與有相近之妙,或承襲此類吉金古物,略作變化而來。相近造型亦曾以青花裝飾,一例見蘇富比香港1993年4月28日,拍品編號147(附圖3),另一曾為益清閣舊藏,並於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上拍,拍品編號2010。此二例與本器造型、尺寸皆極為相仿,肩部亦以青花飾如意紋一周。另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雍正青花唐草紋雙耳瓶(附圖4),形制相近,然肩部飾纏枝蓮紋,而非如意紋。本器巧將青花如意作拱花裝飾,窯變釉色隨之深淺有別,意蘊獨具。


附圖1:《西清古鑒》周夔鳳壺


附圖2:《西清古鑒》周蟠夔壺


附圖3 :香港蘇富比1993年春拍,拍品編號147


附圖4: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清雍正 青花唐草紋雙耳瓶

釉色、形製皆與本器相近者極為少見,且多為無模印如意、無耳例,如台北故宮藏兩例(故瓷12867、故瓷12868)(附圖5),造型、釉色、款識皆與本器相近。另考一例曾三次上拍於香港蘇富比,見香港蘇富比2015年4月7日,拍品編號106;第四例曾上拍於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拍品編號1352。前述兩例亦無如意雲及雙耳裝飾,但形製、款識、尺寸皆與本器幾近相同,且器身主體皆為鈞紅釉,或為同批所製。瑰麗天成,當屬雍正御窯窯變釉器物之佼佼者。


附圖5:台北故宮藏,清雍正 鈞紅釉窯變弦紋瓶(故瓷12867)


本拍品

本器之如意雲肩尤為別致,或燒製於雍正末期,並延續至乾隆早期。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之《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載,「唐英所進瓷器內……均釉拱如意花瓶……不必燒造」,或指此類器,可見其燒製時間極短,故存世量極少。

此類仿鈞窯瓶或曾作為花器使用陳設,如雍正八年,因喜「四宜堂玻璃瓶內插的象牙茜色荷花荷葉」,命持出「鈞窯花瓶二件」,為其配「象牙茜色荷花荷葉」(見雍正八年三月四日《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此時仿鈞業已燒成,所用或即雍正仿鈞瓶作為花器。本器之窯變釉亦屬仿鈞窯之一種,或為花器。若承象牙荷花荷葉,分外清幽。

瓷器是土與火的藝術,其於窯變釉上展現得至為充分。窯變釉器燒成,基於窯工製坯、修坯、配製釉料,更仰賴窯火天成,得有出窯萬彩之瑰麗。本器造型上承商周吉金,略作變化,古雅端方,窯變釉光艷奪目,如意雲紋寓意吉祥,相近者極其稀有。



Lot 911|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貫耳瓶「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度:35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95年10月31日,拍品編號457
  •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頁251,圖版275
  •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92-293,編號99
  • 《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北京首都博物館,2010年,頁126-127(其一)

展覽: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 北京首都博物館,《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2010年9月28日至2011年1月9日


來源:香港蘇富比,1995年10月31日,拍品編號457


出版:《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頁251,圖版275


出版:《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92-293,編號99出


出版:《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北京首都博物館,2010年,頁126-127(其一)

明清兩代景德鎮御窯雖皆受啟於中亞及西方藝術,但又有所不同。明初多受伊斯蘭器物影響,於造型、紋樣另辟蹊徑,形制別於往昔中國瓷作。至清代,康熙帝秉性好學,對西洋風物頗具獵奇心理,同時力興御窯,重任歐洲傳教士,一時宮廷藝匠與西洋傳教士通力合作,造就御瓷別樣風貌。但與明代不同,康熙時期瓷器的裝飾主題乃至器型仍延續傳統,並以此奠定清宮此類御瓷裝飾風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調。

清時亦看重復古,這或許與清初統治者將「克己復禮」的儒家學說作為國家「建極之本」不無關係。乾隆一朝,不僅在典製祭祀活動中復古禮器道具,更將內府所藏青銅彜器及宋代器物頒樣仿燒,造就此一時期仿古器物發展空前絕後。清高宗自幼接受滿漢蒙藏文化熏陶,又對歐洲傳教士藝術家帶來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式藝術抱有濃厚興趣,其中西合璧式的個人美學,成就了乾隆時期包羅萬象的藝術風格。

此壺之造型即頗具創意地吸收了《西清古鑒》中「罍」之樣式(附圖1),整體肩部豐腴,脛部收束,頸側對出小巧的貫耳,同時簡化圈足為臥足的設計,從而使器型顯出深峻挺拔之美,自成一格。


附圖1:欽定西清古鑒·卷十二·罍

從裝飾紋樣方面,本器又可完美體現清代御窯兼收並蓄的姿態。通體以五層青花為飾,口沿及肩部各繪一道如意雲紋,脛部環飾叠瓣紋,頸部和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西番蓮紋。青花繪製技法別具特色,擬摹明永宣時期青花而成。

雖此時景德鎮青花用料與宣德時期已殊為不同,但為追摹明初蘇麻離青滲透暈染之效,遂以青花點染,層次感立現。同時所繪紋樣頗具西方巴洛克及洛可可裝飾風格,局部描繪細致入微,裝飾花葉紋呈現對稱的漩渦形,勾勒纖細清晰,輕盈婉轉。通體僅以青花一色進行濃淡點染,表現枝葉陰陽向背的變化,而對繁縟的朵花,更是不厭其煩的進行雙重,乃至三重勾勒,線條繁縟甄精,花蕊突出,誇張而雍容。

西蕃蓮作為塞外花木,曾於康熙時期收入《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之中。乾隆皇帝更是於《題錢維城山水花卉冊》中為之賦詩,同時將之納於御窯之上,成為有別於前朝蕃蓮紋的時樣。對照錢維城所繪「花卉圖扇頁」(附圖2)(圖見《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北京:故宮出版社,2019 年,頁69),其中可比對出極為相似的品種。此一時期蕃花湧現並非偶然,鄒一桂在《聯芳譜圖》冊的題詩中就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做了解答,所謂「聖朝雨露無私潤,西域東溟是一家」。


附圖2:北京故宮藏 錢維城繪 花卉圖扇頁

此類紋樣於清檔之中多有「番草」、「番蓮」、「番花」等稱謂,且如仿古器物一樣,多有所本。如清檔所載乾隆二年七月十七日「首領吳書將西洋番花銅胎琺瑯盒一件,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著持出照此樣再做一件,其盒上所燒蕃花著西洋人郎世寧畫,欽此。」由此可知,此一時期作為歐洲傳教士,供職於內廷的郎世寧除作為宮廷畫師的身份外,也參與到繪製器物紋樣粉本的製作之中,使得此類紋飾受西洋畫師直接影響,甚具洋風。整器設計理念糅合古今,融貫中西,以上古青銅罍為設計基調,並不拘泥於一板一眼地仿製金石圖譜,更將器型巧妙化裁,並結合以西風獨蘊的蕃蓮紋,雖整體面貌已不復商周青銅的製禮作樂,但仍充盈古韻,其精致與華麗前所未見。

此類御瓷於清宮之中多為旦暮清供插花之用,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時期掐絲琺瑯歲朝圖掛屏(附圖3),即可見青花蕃蓮瓶中,橫枝梅花、水仙、羅漢松、天竹等時令花卉。而本品造型則為乾隆御瓷之中獨特品類,一相同做例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附圖4),形製紋樣、尺寸、款識皆如出一轍,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頁116,圖版77。除青花之外,尚有青釉例,為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附圖5),裝飾紋樣雖略有不同,但仍以纏枝西蕃蓮為主,高度亦為35 cm,參見其館藏編號1888.166;台北故宮藏一對器型相同的鬥彩扁瓶(故瓷2783、故瓷2784)(附圖6),上繪五彩龍紋,高約36 cm,其中一只刊於《瓷器上的龍紋》,台北:台北故宮,1983年,圖版71。乾隆時期亦見形製、尺寸相近之仿古銅釉描金浮雕「夔龍拱福」雙螭耳瓶,器型造型相類,但下承圈足,雙耳作夔龍形,曾為放山居舊藏,後於蘇富比香港2010 年10 月7 日上拍,拍品編號2128(附圖7)。


附圖3:北京故宮所藏 清乾隆 掐絲琺瑯歲朝圖掛屏


附圖4: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貫耳扁瓶


附圖5: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清乾隆 青釉花卉紋瓶


附圖6:台北故宮藏 清乾隆 鬥彩龍紋扁瓶一對


附圖7:香港蘇富比,2010年10月7日,清乾隆 仿古銅釉描金浮雕「夔龍拱福」雙螭耳瓶,拍品編號2128

另一與本器至為相似者,曾於2021年12月5日,由北京拍賣會以RMB 1,265 萬元釋出,拍品編號5545。該例尚存晚清舊錦盒,其上墨書「青花腰元瓶」,此處「腰元」亦為「腰圓」,為清檔之中常見形容圓腹器物之舊稱,如乾隆三十五年,九江關監督伊齡阿曾進貢「宣窯雙琯腰圓瓶成對」,命交養心殿;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八日,伊齡阿又恭進「(交熱河)宣窯青花腰圓雙琯瓶成對」,或即為此獨特品類。相近年份之《貢檔進單》中另見「宋釉拱花腰圓雙琯瓶成對」(乾隆三十七年 伊齡阿進單)、「(交景陽宮)成窯五彩雲龍腰圓瓶成對」(乾隆三十九年 全德進單),或恰可與前述本器相近例相符。

《飲流齋說瓷》中曾有:「古人製器載酒,用以饗神……尊一變而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緣後起。」由饗神之尊演變而來的諸般陳設於乾隆時期更現新思,不僅實用美觀,符合「禮藏於器」之思想,彰顯皇家尊崇,更將清初由歐洲傳教士引入的西洋意趣妙匯其中,復古與西風交融於此,東西合璧,擷英輝生,觀之如現盛世天子威儀。恰如此瓶,採商周彜器造型,擷明初青花點染,器型、青花取意前朝的同時,紋飾幡然借鏡西方,成就此瓶中體西用、開鑒古創今之格局,實乃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治下希世之作。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瓷器及工藝品

北京精品展:
3月18 - 19日|10am - 6pm
嘉德藝術中心 | 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香港精品展:
3月20 - 25日|10am - 6pm
中國嘉德(香港)G Art藝術空間

仿古開今——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
拍賣:
4月7日 | 10:30am
預展:
4月2 - 4日 | 10am - 8pm
4月5 - 6日 | 10am - 6pm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3DE

https://bit.ly/3YP9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