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四十載未曾露面、來源顯赫的兩套清代御瓷|嘉德香港2023春拍

中國嘉德(香港)將於2023春季拍賣呈現「映水藏山—香江雅集御窯瓷器」專場,為大家精選25件/套由香港本地藏家秘藏多年的明清御窯珍品,多件源自敏求精舍、求知雅集早期會員舊藏,入藏於上個世紀,家族傳承至今。

其中兩件拍品均由同一藏家所藏:清康熙外胭脂水內粉彩瓜果馬蹄杯一對與清雍正粉彩高士人物圖小口瓶,藏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覓得,深藏近四十載,從未在市場露面,值得大家關注。


Lot 939|清康熙 外胭脂水內粉彩瓜果馬蹄杯一對「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二行楷書款

尺寸:直徑8.3 cm(每隻)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77 年11 月29 日,拍品編號155
  • 趙從衍舊藏
  • 香港蘇富比,1986 年11 月18 日,拍品編號131
  • 香港著名企業家、資深收藏家呂國文珍藏。本拍品直接徵集自呂國文先生,先生1986年購自香港蘇富比趙從衍專場,深藏近四十載,首次在市場露面。

出版:《呂國文藏珍集》,呂國文,中國編譯印務有限公司,1989 年,頁141,圖110


來源:趙從衍舊藏。香港蘇富比,1986 年11 月18 日,拍品編號131

出版:《呂國文藏珍集》,呂國文,中國編譯印務有限公司,1989 年,頁141,圖110


本拍品來源顯赫,原為香港著名收藏家趙從衍先生之舊藏,1986年11 月18 日於香港蘇富比「趙從衍家族珍藏」專拍中拍出,編號131,流傳有序,如今船王舊藏已是一器難求,珍罕程度可見一斑。

前英國蘇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曾出版過《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書中集結了戰後全球百位收藏家名單,其中僅有3位華人入圍,香港船王趙從衍便是其中一人。


趙從衍先生照片
趙從衍先生不僅是成功的商人,也是香港著名收藏家、華光草堂主人,藏品以瓷器為主,收藏精罕,氣派非凡,規模不亞於博物館級別。先生不單藏品豐富,且富於研究,不遺餘力地探索收藏之路,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推廣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成對,敞口,斜壁,深腹,圈足。外施胭脂紅釉。內施白釉,杯心粉彩繪蓮子、葡萄、香瓜、瓜子等瑞果。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製」楷書款。

胭脂紅釉是康熙時的創新品種。本拍品外壁的胭脂紅釉明淨豔麗,嬌嫩欲滴,充分顯示了胭脂紅釉的亮麗風采,甚為珍貴。

此器內底心粉彩繪的水果籽實,極具心思,寓意吉祥。碗內的瓜子和蓮子,前者寓意多子多孫,後者則取其諧音「連生貴子」;葡萄和瓜均衍生蔓藤甚多,一串串,大瓜小瓜連綿不斷,像瓜瓞的歲歲相繼一樣,為祝頌子孫昌盛之辭。

揉金為粉 瑞果爭妍

據文獻記載,胭脂紅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約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後被稱為「洋紅」。又因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它是以金作為著色劑,在爐中經800℃左右焙燒而製得的低溫紅釉,也名「金紅」, 最初在琺瑯彩瓷中始見應用,至雍正時成為名貴的色釉,這種紅釉釉汁細膩、釉色勻淨明艷,色調鮮麗嫵媚、嬌嫩欲滴。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

台北故宮藏有一件胭脂紅釉碗,底青花書「又辛丑年製」,即1721 年,載錄於《明成化瓷器特展》,1977 年,圖版150。另外大英博物館及倫敦大維德藝術基金會各收藏一件外胭脂紅釉杯(附圖1)和盤,內壁飾粉彩花果紋,底亦書「又辛丑年製」,更可印證此類胭脂水釉杯,應為康熙晚期御窯成熟時期作品。

雍正六年七月,怡親王要栢唐阿、宋七格實驗燒煉各色琺瑯料,同時,宋七格也去玻璃廠協燒彩色玻璃,但紅色畫琺瑯料的製程較特殊,獨立於宋七格負責的三十六樣畫琺瑯料之外。雍正六年九月《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載:「初二日,首領太監吳書來説,奉怡親王諭: 今配燒法瑯用的紅料將玻璃作的栢唐阿著吳書挑選二名學配紅料,遵此」(附圖2)。從上述史料可知康雍時期清宮琺瑯彩瓷很有可能使用自製的金紅彩料。


附圖1:清康熙六十年(1721) 外胭脂紅釉內粉彩花卉紋杯|大英博物館藏

附圖2:雍正六年九月初二日《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相關記錄

清宮造辦處檔案中時常稱此類胭脂紅器為「琺瑯紅磁」、「法瑯霽紅」或「琺瑯胭脂釉」, 雍正二年四月,《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載:「初二日太監劉玉交:……琺瑯霽紅有圓光團花鐘二件,……傳旨配匣,欽此。」其中所述「琺瑯霽紅鐘」應為現兩岸故宮藏「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皮毬花卉紋碗」,更為印證此種胭脂紅釉在當時應稱為「琺瑯霽紅釉」。

另外,台北故宮藏有一對清乾隆時期琺瑯彩紅地剔花團螭碗(附圖3、4), 外壁施琺瑯紅釉,內底心彩畫紅、黃相間的初熟桃、石榴及黃彩的佛手各一,器底書「乾隆年製」雙方框楷書款,其外壁釉色、裝飾風格與拍品相似,或為乾隆朝承襲傳續之作, 尤顯彌足珍貴。

拍品此對胭脂紅釉馬蹄杯,外壁胭脂紅釉嬌艷均勻,工匠更是將紅釉料與透明藍釉料混合而成形成紫彩,施用於杯內繪就瑞果,此紫彩色澤濃艷,有別於前朝器上所用泛褐色的紫彩。而帶有康熙青花款之胭脂紅釉杯,傳世品多見內壁素白無飾者,如本品杯內飾粉彩瑞果者極少,寥若晨星,可堪寶藏。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品(附圖5)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附圖6)於器型、釉色、裝飾風格、款識寫法等均與拍品十分相似,僅杯內裝飾不同,除與拍品相同之裝飾瑞果紋者,還可見飾佛手紋及壽桃紋作品,由此可推,此類杯或屬宮廷節慶定燒之器。


附圖3、4:清乾隆 琺瑯彩紅地剔花團螭碗|台北故宮藏(館藏編號:故瓷017487)

(左)附圖5:清康熙 外胭脂紅內粉彩馬蹄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右)附圖6:清康熙 外胭脂紅內粉彩馬蹄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拍賣市場中,同類器亦寥寥可數,且多出自大收藏家之手。參考一對原屬博納伉儷(Paul & Helen Bernat)舊藏,2007年11月27日在香港佳士得售出,編號1759,當時成交價HK$7,047,500。另見一對原為葛沃得(Greenwald)舊藏,於2010年12月香港佳士得售出,編號2813(附圖7), 當時成交價為HK$9,260,000。

還可比較一隻,先後由Mossette Levaur Keyzer-Andre 先生、馬錢特(Marchant)、瑞士玫茵堂及北美十面靈璧山居寶藏,刊載於康蕊君編著《玫茵堂中國陶瓷》卷4,編號1825,後售於2021年12月北京秋季拍賣會,編號5453(附圖8),成交價RMB 4,830,000。


附圖7:清康熙 外胭脂紅有內粉彩瑞果紋杯一對,葛沃得(Greenwald)舊藏|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編號2813)

附圖8:清康熙 胭脂水釉馬蹄杯,瑞士玫茵堂及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北京拍賣會2021年12月5日(編號5453)

此拍品乃一代船王兼地產大亨趙從衍先生(1912-1999年)(附圖9)舊藏, 他稱得上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著名的中國古董收藏家,長年專注於搜藏中國藝術品,並以書畫、瓷器、玉器為重心,選萃存珍。

七十年代,趙先生曾先後以趙從衍家族基金會及華光典藏的名義展出部分藏品,以饗好藝之士。 1986年和1987年香港蘇富比舉辦的「船王趙從衍及其家族收藏重要中國陶瓷器及玉雕」專拍(附圖10),呈現了不少趙先生的藏品,滿目琳瑯, 件件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在中國藝術拍賣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席位。

拍品即出自其1986 年第一本專拍之中,近四十年來絕跡市場,如今復現藝壇, 尤為難得可喜。


附圖9:一代船王兼地產大亨趙從衍(1912-1999年)

附圖10:1986、1987年香港蘇富比「船王趙從衍及其家族收藏重要中國陶瓷器及玉雕」專拍圖錄封面及拍品所在內頁圖

大英博物館珍藏一對杯,其大小外形與拍品相近,外壁施胭脂紅釉,內壁光素,同樣底青花雙圈內書康熙六字楷書款,結字落筆亦與拍品極為相似。同類器瑞士鮑爾基金會亦有收藏。

此類康熙朝胭脂紅釉馬蹄杯形制特殊,外壁直斜,至脛部內折出圈足。由於燒製於康熙晚期,雍正年間亦有少量相近杯例,區別在於,雍正制器外壁弧度較大,無折脛。

南京博物院、瑞士鮑爾基金會、玫茵堂、暫得樓、天民樓等均有收藏雍正款同類器(附圖11)。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曾售出一對雍正外胭脂紅內粉彩果實紋馬蹄杯(附圖12), 編號3018,當時成交價為HK$7,280,000。

此對杯杯心以粉彩繪瑞果紋,極具巧思且寓意豐富,杯中注水後彷彿乾果籽實等浸泡而成之果茶,清香撲鼻。

黃彩描繪瓜子和蓮子,瓜子喻子孫,後者則取其諧音「連生貴子」, 且種子代表生命之源,繁衍不息。乾隆時期清宮過年時應節氣掛的歲朝圖(附圖13), 其中經常出現的畫面就是一隻栗鼠打翻罐子,倒出了瓜種,寓意慶瑞吉祥,瓜瓞綿綿的兆豐好年。

高宗御製《歲朝圖詩》中亦提及:「卻傾瓜種兆綿綿」,由此可見清代帝王祈願子孫繁衍昌盛、國泰民安之美好期許。綠彩並飾雙豆,取其諧音「到」,祝願子孫事業暢順,馬到功成,更喻子孫到來。

另有紅彩繪荔枝紋,荔枝諧音「立子」,寓意承繼家業, 荔枝亦音「俐子」,寓意聰明孩子,且紅色代表喜慶,亦諧音「宏」,即將其它祝願擴大之意。另一杯心以紫彩繪葡萄紋,象徵豐收吉慶、多子多福。

在中國傳統婚禮中,此杯杯心所繪瑞果皆應散佈於新婚床上,或放置新人敬茶杯中,以寄望兒孫滿堂、富貴吉祥,而杯外的胭脂紅地亦為婚慶常用的顏色,故拍品或為婚慶訂燒賀禮,存世稀少,價值連城。


附圖11:清雍正 外胭脂紅內五彩花果紋杯一對|南京博物院藏

附圖12:清雍正 外胭脂紅內粉彩果實紋馬蹄杯一對|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Lot.3018

附圖13:清乾隆 緙絲歲朝圖軸|台北故宮藏



Lot 940|清雍正 粉彩高士人物圖小口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來源: 

  • 倫敦Phillips,1980年3月6日
  • 倫敦馬錢特,1981年7月12日
  • 香港蘇富比,1985年11月20日,拍品編號141 
  • 香港著名企業家、資深收藏家呂國文珍藏。本拍品直接徵集自呂國文先生,先生1985年購自香港蘇富比,深藏近四十載,首次在市場露面

出版: 

  • 《Exhibition of 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s and Enamelled Wares》,馬錢特,1981 年, 圖錄編號62
  • 《呂國文藏珍集》,呂國文,中國編譯印務有限公司,1989 年,頁153,圖122 

展覽: 
《Exhibition of 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s and Enamelled W ares》,馬錢特,1981 年, 圖錄編號62


出版:《Exhibition of 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s and Enamelled Wares》,馬錢特,1981年,圖錄編號62

出版:《呂國文藏珍集》,呂國文,中國編譯印務有限公司,1989年,頁153,圖122

盤口,短頸,豐肩,弧腹下斂,內挖圈足,底心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根據清宮檔案相關記載並結合傳世實物考慮,此類款識為雍正御窯早期典型書寫方式,字體娟秀,端雅工整,用筆舒展,以青花單圈裝飾,頗為少見,極具時代特徵。

拍品造型俊秀,線條流暢。瓶身以粉彩繪童子高士圖,留白處配以奇石,高士神情嫺靜,衣褶飄逸,回頭與童子對望;童子臉龐圓潤,蹲坐一旁,神態活潑,天真爛漫。整器工藝精湛,設色明亮,筆觸細膩,佈局舒朗,為雍正朝清雅之陳設佳器。

工致殊常

《陶雅》有云:「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艷奪目」。我國的製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已經非常成熟,雍正年間,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製瓷工藝也達到鼎盛。

在承襲了明代青花、五彩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康熙晚期創造出粉彩瓷器,並在雍正年間達到最高水平。此時官窯器物呈色的柔麗明亮及彩料的精細多變與日俱增,其造型胎釉、紋飾圖案、彩繪技巧都達到了中國瓷史的巔峰。

工藝技術的影響,是雍正粉彩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雍正時期景德鎮白釉瓷器的白度已達到77.5度,為粉彩瓷器的繁榮提供了先決條件。另外這一時期的粉彩繪畫不僅是在康熙五彩原有的審美認知和繪畫技巧的基礎上有所繼承,更是吸收了琺瑯彩的製作工藝。

如拍品所繪山石人物圖使用的是五彩的平塗法,另在傳統的玻璃質材料中,加入「砷」元素,進而發明了「玻璃白」。 「玻璃白」用於打底,在上面施以彩料,用乾淨的毛筆把彩料細細染成所要的各種濃淡不同的色彩,手法類似於國畫的渲染,使得人物衣褶及山石顏色深淺不一,色階大大増多,淡雅柔美。

另外在人物衣領、下擺等細節處,「玻璃白」還單獨作白色顏料使用,因粉彩色料用油調製,故色彩更顯凝厚晶醇,更突出畫面的整體明暗效果和立體質感(附圖1)。


附圖1:拍品紋飾局部圖

拍品器形秀雅,姿態纖致,小盤口,短頸豐肩,肩下斜收,近足處外撇,圈足邊出唇,線條柔美起伏,盡見迤邐之姿。頸、肩交接處角度乾淨利索,與常見梅瓶有別,嶄露瓷匠高藝。

瓶身釉面白潤如玉,腹部正中以粉彩繪高士童子採捃圖,見一公子攜一小童,小童衣裝樸素,雙袖挽起,一手兜起衣襟,作盛物之用,另一手作拾取之態,抬頭凝望公子。其旁公子站立,面容清朗俊逸,衣冠華貴不俗,雙手提拎腰帶,扭身回望注目。

二人似在商討選擇拾取之物,人物神態動作惟妙惟肖,刻畫細緻入微,設色清麗素雅,別有林間雅趣之格調,極具故事情節與場景意境。

另一側繪石林層疊,紋飾主次分明,勾勒精細,填色一絲不苟,毫無越線漏填之處,釉彩渲染細緻自然且富有層次變化,烘托表現出石塊的立體質感和陰陽向背,整體藝術效果更加潔逸清雅。

雍正一朝雖僅13年,但瓷器繪畫之工整、內涵之豐富均超過康熙時期,亦令乾隆一朝嘆為觀止。雍正官窯紋飾與康熙官窯的最大差別在於人物圖。

康熙時期一度流行的耕織圖於世宗朝已很少裝飾在瓷器上,刀馬人物亦明顯減少。歷史故事、人物神話、仕女嬰戲、市俗人物等題材成為此時期瓷器紋飾的主流。構圖講究深遠和層次感,襯景較小,突出主題紋飾, 而主題紋飾亦沒有前朝高大,人物的縮小使畫面留白較多, 更具書畫之韻味,高士人物紋樣極富文人趣味,栩栩如生。這反映了世宗皇帝柔麗細膩的審美追求,並直接影響了景德鎮工匠的製作風格。

根據民國時期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雍正花卉純屬惲派, 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康熙中後期以「四王」為主的畫師大多都為宮廷繪畫,在雍正時更甚,所以這些粉彩瓷器之畫意稿樣大多出於造辦處如意館供奉畫師之手, 與院體繪畫畫風一致,再交由御窯廠製成。

據雍正時期清宮造辦處史料載,官窯燒製的品種器形、畫樣、色彩等,皇帝都細緻地過問,經制樣呈覽而製作,甚至有傳旨:「原樣花紋不甚好,說與年希堯往細裡改畫。」

本器承襲康熙清秀典雅風貌,外壁紋飾受惲壽平「沒骨」法影響,在素地上作簡雅構圖,用筆輕細,清新淡雅,佈局妥適, 雅石、小童及高士三者間相互呼應,缺一不可,同時融合文雅氣息,汲取文人畫抒情寫意精神,既重形似,又重神似, 以沒骨技法,體現出畫家精整秀氣的寫生功力,營造出一派祥和靜逸、生機勃勃的景象,亦呈現出雍正御瓷內斂雅蘊之質。

拍品敷彩濃淡有致,描繪入微,如此精緻之品,極為珍稀。可參考中國嘉德2001年春拍,拍品編號1344,清雍正粉彩高士圖梅瓶(附圖2),當時成交價為RMB 968,000。後收錄在《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一書中,編號48。另見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1988年5月18日,拍品編號273(附圖3),當時成交價為HK$33,000,上述兩件造型、繪畫風格及款識書寫與拍品極為相似,皆為雍正朝粉彩逸品佳作。


附圖2:清雍正 粉彩高士圖梅瓶|中國嘉德2001年4月25日,拍品編號1344

附圖3:清雍正 粉彩侍女童子圖小梅瓶|香港蘇富比1988年5月18日,拍品編號273

另見北京故宮藏有一件清雍正粉彩人物圖梅瓶(附圖4),造型與拍品大同小異,但其粉彩繪畫風格及款識與之相同,應為同一時期御窯廠作品,載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1999年,頁60,圖50。

還可比較一件粉彩人物圖橄欖瓶(附圖5),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館藏編號:646-1907。另外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有三件雍正時期粉彩人物圖碗(附圖6、7),其畫風、款識亦與拍品相類。


附圖4:清雍正 粉彩人物圖梅瓶|北京故宮藏

附圖5:清 粉彩人物圖橄欖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館藏編號:646-1907)

附圖6、7:清雍正 粉彩壽老圖碗及款識圖|法國吉美博物館藏(館藏編號:G3182)

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售出一件清雍正粉彩靈芝「寒山子一團和氣」撇口瓶(附圖8),當時成交價為HK$16,567,500,其繪畫風格與拍品相近,皆不同於雍正朝常見之描繪自然山水或花卉題材作品,而是選用深淺不一的彩料做西洋式的立體陰影描繪人物,而這種表現形式多見於當時宮廷西洋傳教士畫師為皇帝繪製的人物畫像。


附圖8:清雍正 粉彩靈芝「寒山子一團和氣」撇口瓶|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拍品編號1503)

雍正一朝少見人物紋飾,然繪人物時多在素地上作簡雅構圖,呈現雍正瓷內斂雅蘊之質。

康熙一朝始研發粉彩色調,於雍正時到達巔峰,淨白素地尤能突顯繽紛多貌的釉上彩。自傳教士傳入玻璃白彩,匠人運用其不透明特性,調出釉上彩深淺萬變之色調,造就粉彩瓷自然美奐效果,此乃前所未見。

拍品所署雍正六字三行青花楷書款,根據清宮檔案相關記載並結合傳世實物考慮,此類款識應為雍正御窯早期典型書寫方式,多留有康熙晚期的遺風,字體娟秀,端雅工整,用筆舒展,與康熙末期的寫款風格相近。雍正六年之後,在皇帝要求的「內廷恭造之式」的推動下,紀年款的書寫更加具有本朝所獨有的特點,乃至影響到乾隆早期款識風格。

世宗胤禛勵精圖治,其為帝之風,破積弊,求新思,文開武定。而朝政之餘,又是醉心文藝,品味高潔,趣玩思秀。遂於此朝,景德鎮瓷製百萌新發,群芳共彩,更越康熙。拍品線條比例和諧,富有韻律感,釉彩濃淡相宜,構圖疏密有致,將雍正帝獨到之美學品味體現得淋灕盡致,本品正屬臻絕之例。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瓷器及工藝品

香港精品展:
3月20 - 25日|10am - 6pm
中國嘉德(香港)G Art藝術空間

映水藏山——香江雅集御窯瓷器
拍賣:
4月7日 | 11am
預展:
4月2 - 4日 | 10am - 8pm
4月5 - 6日 | 10am - 6pm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3DE


掃描上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瀏覽拍賣圖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