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遞藏古玩遇上陶瓷動物園 中國嘉德網拍載譽歸來

上月,中國嘉德舉行第十六期網絡拍賣會,由於競投反應太過熱烈,伺服器一度不勝負荷。平台恢復正常後,成績令人驚喜,許多拍品俱超出預期估價易手。來到五月,這間中國龍頭大行乘勝追擊,於第十七期網絡拍賣會再度呈獻諸般佳器。古玩藝術方面,除了上期創出佳績的「遞藏之趣」專場載譽歸來外,更有嶄新主題「陶瓷動物園」,盡見策劃心思。

顧名思義,「遞藏之趣」的拍品俱是來源有序之選。以第十六期的專場為例,有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以及利國偉爵士等頂尖博物館及收藏家的舊藏,結果18件拍品悉數拍出,斬獲100%成交率的「白手套」,成交總額逾RMB 84萬。

來到本月的第十七期專場,行方就帶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麻風病權威施欽仁博士的舊藏,另外亦不乏國際拍賣場、國有文物公司經手的古玩。接下來The Value為大家介紹其中4件精選。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舊藏|清早期 仿哥釉瓶,起拍價:RMB 10,000

拍品編號:10501
高度:21cm
來源: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舊藏 - 美國收藏家艾凡禮(Samuel Putnam Avery,1822-1904)於1879年捐贈
  • 紐約佳士得,2016年9月22日秋季拍賣會「美藏於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專場,第1935號

數全球頂尖博物館,無論是五大、四大、還是三大,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都定必名列其中。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1870年創立,宗旨是透過收藏、研究、展覽、鑑賞,以增進人類的藝術認知。館藏超過200萬件藝術品,橫跨五千多年歷史洪流,囊括希臘、羅馬、埃及、非洲、伊斯蘭、拜占庭等文明遺產。

早於1879年,這所全美最大型的博物館就開始收藏亞洲藝術,藏品時至今日已經是頂級行列,中國文物佔大約12,000件,大部份來自19至20世紀著名收藏家、經濟學家、慈善家的捐贈,包括艾凡禮(Samuel Putnam Avery,1822 - 1904)在內。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世界頂尖收藏機構


艾凡禮畫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艾凡禮最初是位雕刻師,後來因為熱愛藝術而成為畫商兼古董商,以及著名的大慈善家。他同時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共同創辦人和終身信託人,館方入藏的首批重要中國陶瓷便來自於他的珍藏,好像今次上拍的這件清早期仿哥釉瓶。

哥窯名列宋朝五大名窯,自千年以前面世開始就為收藏家所追捧,如今傳世數量極少,主要由兩岸故宮收藏。釉面黑、黃色紋片交織為最大特徵,有「金絲鐵線」之稱。另外因為胎體氧化鐵含量高,故燒成後又有「紫口鐵足」的特色。

「金絲鐵線」開片主要是因為胎、釉在燒製和冷卻時以不同速率膨脹或收縮而形成,本乃一種缺陷,但匠人卻把之巧妙利用,在一定控制之下創出錯落有致、獨樹一幟的開片美學,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美談。

哥窯瓷器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明、清至今一直被視作名瓷進行仿燒。清帝對此名窯亦甚是傾心,乾隆帝就曾多次賦詩頌讚之,官窯自然亦有不少仿哥窯的瓷器出品。



麻風病權威施欽仁(1917-1997)博士舊藏|清嘉慶 爐鈞釉燈籠瓶「大清嘉慶年製」款,起拍價:RMB 50,000

拍品編號:10504
高度:23.5cm
來源:

  • 美國麻風病專家施欽仁博士(Dr. Olaf K. Skinsnes,1917-1997)舊藏
  • Ruth Jacobson(施欽仁胞妹)舊藏

西方不少重要的中國古玩收藏家,本身都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施欽仁(Olaf K. Skinsnes)正是其中一位。

施欽仁於河南省出生,父親是在當地播道的醫學傳教士。他一生致力研究麻風病,輾轉在香港大學、芝加哥大學、夏威夷大學任教,本身亦是夏威夷大學醫學院創辦人之一。

1979年,他接受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邀請擔任顧問;1992年,中國政府向施欽仁頒發友誼獎章,表揚他對中國醫學現代化的貢獻;1995年,他因健康問題返回美國居住。

施欽仁與太太施安麗同樣醉心中國藝術,視收藏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他的中國古董藏品,大部份於1949年至1970年代入藏。


施欽仁是麻風病權威

爐鈞釉和仿哥釉一樣是慕仿宋朝名窯之作。爐鈞釉始燒於雍正朝,以爐內低溫仿鈞釉而得名,乃清代單色釉中饒具特色的高貴品種。流淌的藍釉交混點點白斑,似山嵐雲氣,斑駁陸離,別有韻味。

爐鈞窯講求的釉色流動與變化相當細微。整體而言,這種釉色追求均勻與否。均勻純潔,淡雅光潔,是為上品。如入窯燒製欠佳,顏色就會忽明忽暗。

不同時期的爐鈞釉各有特徵。雍正時的爐鈞呈現一種紅中帶紫的高粱穗色,稱為「高粱紅」。至乾隆一朝,「高粱紅」多不復見,釉色主要以藍、白為主,特徵後來沿襲至嘉慶時期。

燈籠瓶撇口、短頸、溜肩、筒形腹、圈足,因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形源自明初。燈籠瓶與爐鈞釉,則是清代御窯之經典搭配。




1968 - 1992年展出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清中晚期 竹製錦紋扶手椅一對,起拍價:RMB 20,000

拍品編號:10517
尺寸:50 x 53 x 87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1997年4月11日拍賣會,第803號(US$10,350成交)
  • 詹姆斯·史葛(James F. Scott)舊藏

展覽:1968 - 1992年展出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提起中國傳統家具,大家一般會想起木製作品。其實中國是盛產竹的國度,在物質層面上,竹的彈性使它成為製作家具的良好材質,竹節和竹紋更令之別具自然氣息。以明、清古典家具為例,就有刻意模仿竹材的黃花梨圈椅。

大文豪蘇東坡說過:「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入列「梅蘭竹菊」四君子,又與「松、梅」並稱歲寒三友。在中華文化當中,竹的各種特徵代表士大夫所嚮往的品格 - 虛心、氣節、不懼逆境、寧折不屈、中通外直,亦令竹製工藝更添文化層面上更添底蘊。

清宮當中亦不乏竹製家具,例如據雍正朝《活計檔》所載:「二十五日太監張玉柱交來斑竹大號書架二對隨斑竹座、斑竹中號書架二對、斑竹大號書桌二張、斑竹座幾十二張,斑竹爐罩二十個……係年希堯進。」

這對竹製錦紋扶手椅,製於清中晚期,曾經有超過20年時間(1968 - 1992)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借展。據悉扶手椅當時與中國外銷瓷器一同展出,以還原並呈現中國藝術品在美國引起風潮的1880年代。



天津市文物公司舊藏|清道光 五彩龍鳳紋碗「大清道光年製」款,起拍價:RMB 10,000

拍品編號:10514
直徑:15cm
來源:天津市文物公司舊藏

瓷繪五彩工藝,早在元代已經出現,及至明朝嘉靖、萬曆時期已相當完備。尤其是和釉下青花合繪一器的青花五彩,更在當時佔據主流地位。

踏入清代康熙一朝,五彩面貌大為革新,畫工細緻精麗,生動傳神,一掃嘉靖、萬曆只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粗率畫風。唯至雍正一朝,五彩器多為粉彩取代,數量驟減,唯獨是龍鳳碗和月令花神杯,一直在官窯五彩器中出現,沿襲製作至清末而不衰,成為一代名品。

碗撇口、弧腹、圈足。通體五彩紋飾,口部繪雙魚、吉祥結等八寶紋,腹部繪雙龍戲珠紋及雙鳳穿花紋,圈足內青花書「大清道光年製」三行六字款。佛教八寶紋飾加上龍鳳呈祥,瑞意連連。


「陶瓷動物園」是中國嘉德新策劃的專場,今次是首度亮相與藏家見面。今時今日,大家會以「古玩」角度來看待這些陶瓷;可是回到清朝之時,收藏這些動物其實是一種潮流,就像我們現在的潮玩藝術一樣。

瓷塑動物作品除了見於清朝官窯,身影也出現在當時極為繁盛的外銷瓷器貿易之中。它們不僅是陳設裝飾,更因趣緻外形與各動物的寓意,能為藏家帶來玩味。

在當時的歐洲,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富商巨賈,無不熱衷於收藏中國陶瓷。此類瓷塑動物造型生動,融合匠人高超的創意與技藝,正是數百年以前蔚然成風的潮玩。

千萬不要因為它們的可愛造型而低估了其中的藝術價值。以去年嘉德四季拍賣的「清乾隆 白釉大吉香熏」為例,與北京故宮的大吉香薰同款,結果就以RMB 506,000高價成交。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舊藏|清晚期 白釉鴨子一對,起拍價:RMB 1,000

拍品編號:10571
長度:15.7cm
來源: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舊藏

這對清晚期的白釉鴨子來源顯赫,一點不輸上述「遞藏之趣」專場的精品。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於1914年開幕,是加拿大最大型和館藏最豐富的公共收藏機構,同時為北美洲第五大博物館,藏品超過600萬件之多,藏品橫跨各個類別、時代、地域,包括文化、歷史、自然、藝術等範疇,中國文物佔當中逾3萬件。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事實上,這所博物館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且甚有研究。2014年,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合辦「紫垣擷珍-明清宮廷生活文物展」,以慶祝開館一百週年。館方近年亦策劃了多個中國文化展覽,例如是2010年與陝西省文物局合辦「中國秦兵馬俑展」,在加國引起極大迴響,近半年展期吸引逾35萬人參觀。

上月中國嘉德網拍當中,亦有一件來自這個頂尖博物館的瓷塑動物,同樣製於清晚期的一匹白釉駒。與這對白釉鴨子一樣,白釉駒當時僅以RMB 1,000起拍,結果成交價卻高達RMB 138,000。




清乾隆 粉彩三足金蟾一對,起拍價:RMB 100,000

拍品編號:10576
高度:20.5cm

相當精彩的作品,成功捕捉金蟾的怪相與奇妙神情,善用粉彩色調描繪膚色,皮膚凹凸質感更見匠人心思。

大家或許略感奇怪:為何明明是金蟾,膚色卻是綠色?

道教傳統中,三腿蛤蟆稱為「蟾」。相傳劉海(五代十國時期的道教祖師)修道時,用計收服金蟾成仙,後成為民間流傳的「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典故。傳說中此蟾每跳一步,即能口吐金錢,乃旺財瑞獸,劉海則以這些錢財濟世。是故,稱「金蟾」是因為它與金錢與財富的關係,並非指此蟾真的金光閃閃。

中華傳說之中,亦有三足蟾居於月宮的故事,故月宮又稱為「蟾宮」。古時科舉一旦高中,又被稱為「蟾宮折桂」。此對三足金蟾通體以紅綠粉彩為飾,造像生動憨萌,極富趣味,又含辟邪、旺財之寓意,頗為適合廳室內陳設。



清乾隆 窯變釉甪端香薰,起拍價:RMB 60,000

拍品編號:10579
長度:16.5cm

窯變是仿宋代鈞窯之風的產物,體現了清朝天子慕古懷舊之心。

鈞窯名列「宋朝五大名窯」,以變化萬千、變幻莫測的釉色而聞名。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色在入窯燒製以前無法預測,出窯後也絕對沒有相同的。宋人美學反映在鈞窯之上,就是追求這種變幻釉色的極致。清代仿品之所以稱為「窯變」,亦正因如此。

宋鈞以天青及天藍色居多,帶紫經斑塊為上品。仔細研究的話,要看釉色配搭如何,拼合出來的抽象圖案美不美,有否靈動之感。清代窯變,鑑賞原則與宋鈞相近,不過主要的釉色不再是天青、天藍,而是紫紅。

此乾隆朝的窯變器為香薰,大家可以想像煙香從甪端口中徐徐上升,儼如仙境中遇見騰雲駕霧的神獸一般。




清早期 孔雀綠釉甪端香薰一對 帶銅座,起拍價:RMB 90,000

拍品編號:10582
高度:24cm

甪端是中國古代民間臆造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集各獸之形,頭長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傳說甪端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而且只陪伴明君。明清時期甪端形象常見於熏爐、印章以及門前雕像,寄願國泰民安。

孔雀綠濫觴於宋金之時,景德鎮則自元朝開始燒製,是用銅料在氧化氣氛中以低溫燒成,乃相當有趣的釉色,又稱「法翠」或「吉翠」。釉色明麗蔥翠,因色似孔雀尾羽得名,但在視角上其實更接近於今日意義上的藍色。



可按此進入官網競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