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晁貫之《墨經》一書中論製膠方法有「上等墨而膠不如法,墨亦不佳。如得膠法,則次煤能成善墨。」又云:「古用松煙、石墨兩種,石墨自晉以後無聞,松菸之製尚矣。漢貴扶風、隃麋、鐘南山之松。」
西漢 圓形三足石硯
松菸,即以鬆材為原料經由燃燒,取漂浮在最上面的煙塵碳粒來作為墨的主要成分。前面所講的先秦時期所稱謂的「石涅」礦石,在漢魏稱「石墨」,晉至隋唐則稱「石炭」,宋元之後才開始叫「煤」。蔡質在《漢官儀》曰:「尚書令、僕丞郎,月賜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可見,此時墨已製成板塊狀,經乾燥處理後成為固定墨型,當然,硯石也就有必要應運而生了。扶風、隃糜、鐘南山,皆在今日的陝西省,可見在漢代陝西省是生產製墨的中心所在地。
近年來,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竹簡和帛書,以及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的竹簡(《孫子兵法》)、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漢墓出土的筆、筆筒、圓石硯、磨石、墨以及木牘、銅質的削刀等用具。著名的《李柏尺牘》即使用松菸墨。其中,由鳳凰山漢墓中出土的如同碎瓜子似的墨塊,恐怕就是松菸墨。其他作為墨書的資料,進入20世紀之後,從敦煌、居延、武威、張掖等地發掘報告中可知有逾萬件的竹木簡牘等資料。
西漢 石硯 毛筆
魏晉、南北朝
宋趙彥衛撰《雲麓漫鈔》中有蕭子良《答王僧虔書》曰:「仲將之墨,一點如漆。」蕭子良、王僧虔皆為南北朝時代梁人,生活均在5世紀末,而韋仲將即韋誕(179-253)則是三國時期魏人。善楷書,並作剪刀篆,亦稱「金錯書」。善製墨,與張芝筆、左伯紙並稱「三絕」。此時時隔已二百五十餘年,此墨跡仍能「一點如漆」。元代陸友在《墨史》中,最初將韋誕作為製墨匠人有傳記:「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善隸、楷。魏太和中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太和年間(227-233),為武都太守,「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誕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非紈素不妄下筆。」可見,韋誕此時已對文房筆墨紈素已十分考究,甚至對皇室御用品頗有輕視不恭之嫌。
東漢 松塔形墨
作為墨跡書法資料而言,在新疆,20世紀初葉,有兩大考古發現震驚世界,一個是樓蘭古城,另一個是《李柏文書》。在西域地方發現了大量的竹木簡類文書,其中,也發現了許多三四世紀的殘紙類文書。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發現了樓蘭古城,並在這裡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以及36張用墨寫有漢字的紙片、竹簡和幾支毛筆。其後,1908-1909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在樓蘭發現比王羲之時代稍早些的前涼西域長史李柏在公元328年寫給焉耆國王的信函—《李柏文書》,這是前涼簡牘資料中,用墨書寫在紙本上的、內涵最為豐富的文書資料。此紙本墨跡,現存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此書共有三件,一件為殘紙,疑為初稿;第二件9行,用墨豐潤;第三件墨色枯,文有12行。
前涼 李柏文書
傳東晉衛夫人《筆陣圖》中對墨的要求有:「其墨取廬山之松菸,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也說:「墨用松節同研,久久不動彌佳矣。」作為墨跡書法資料,記有西晉元康六年(296)紀年的《諸佛要集經》頗為著名。此外,還有從西域地方發現的六朝寫經、殘紙、敦煌千佛洞的六朝書寫文物,散藏在大英博物館、巴黎國立圖書館、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等。
漢代 丸墨
南北朝時代的墨家,劉宋(420-478)的張永(410-475)最為著名。張永,字景雲,南朝宋吳縣(今蘇州)人。授揚威將軍,都督諸將,吳郡太守等。能文史,善隸書,曉音律。騎射雜藝,觸類兼善,又有巧思,大為文帝(424-452)所知。紙墨皆自營造,上得永表啟輒執玩,自嘆供御者不及。
隋唐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據說此為真跡傳到日本。唐代墨,現在仍保存在日本的正倉院。中唐時期舶載到日本的貞家墨,面上浮刻陽文「華煙飛龍鳳,皇極貞家墨,」側面刻有銘文:「開元四年(716)丙辰秋作貞□□□□ 。」長30厘米的舟形大墨。墨拓紙上寫有「奈良朝廷使用新羅墨,東大寺正倉院所收數船之中拓摹三口。」此墨含有麝香料,李白詩句所言:「蘭麝凝珍重,精光乃堪掇。」
西漢 墨丸
唐玄宗皇帝(712-756)時,在《新唐書·藝文志》中有「既而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的記載。上谷墨,即上谷郡所產;上谷郡,在唐代被稱之為「易州」。 《元和郡縣圖誌》:「秦置三十六郡,以為上谷郡。漢分置涿郡,今州則漢涿郡故安縣之地。隋開皇元年改為易州,因州南十三里易水為名。」根據晁貫之《墨經》所云,在唐代易州(河北省易縣)、潞州(山西省長治市)是松菸墨的中心產地。作為易州製墨名家有祖氏、奚氏、李氏、張氏及陳氏等世家。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等的雅稱。上黨所產的「碧松菸」墨,因其品質優良,被列為皇家貢品。李白在《酬張司馬贈墨》的詩句中有:「上黨碧松菸,夷陵丹砂末。」《通志略》中記:「潞州貢墨、人參、花蜜、墨。」
唐代進入10世紀以後,唐末藩鎮割據的時期,北方地區陷入戰亂,製墨生產幾近崩壞的邊緣。唐代的墨至宋代已為數不多,據著錄得知著名的墨匠有下面幾位:祖敏、奚鼐、奚鼎、奚超、奚起、張遇、陳贇、李陽冰、李慥、王君得、奚廷珪。於是,這些手工業者大量遷徙到南方富庶地區,製墨的重心也逐漸向南方轉移。
原文作者:宇野雪村
編譯:韓天雍(本文譯者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來源:《藝術品》2018年6月刊《墨的因緣(一)· 魏晉至唐》(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