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齊仕閣拍賣|政商界女強人鄧蓮如舊藏 描繪「文人之夢」雅集通景

倫敦齊仕閣(Chiswick)秋拍即將舉槌,今次拍賣的焦點之一,乃一組三件巨幅畫作,出自香港政商界女強人鄧蓮如收藏。每幅近2米 x 2米,三畫並排而列,鋪展一場出歷代文人騷客傾慕不已的盛事 - 西園雅集。

西園雅集的主角是誰?眾人在聚會中又有甚麼雅事?藉著這組作品,我們回到北宋年間、這場在文人心中猶如「桃花源」的集會,一探究竟。

Lot 13|佚名《西園雅集圖》設色絹本 一組三幅

尺幅:185 x 195cm x3
來源:

  • 佳士得2010年3月14日拍賣151號拍品
  • 鄧蓮如收藏

估價:£15,000 - 20,000


中國歷史上有兩場尤為著名的文人雅集。一是蘭亭集會,留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另一是西園雅集,成為無數書畫創作主題。不過這場集會,是虛是實還未有定論。

相傳北宋年間,駙馬王詵在府邸舉辦了一場「西園雅集」,座上賓客不是文化藝術界的大腕,就是佛道高僧,包括蘇氏兄弟蘇軾與蘇轍、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秦觀、圓通大師、陳景元等等。

眾人品茗吟詩、繪畫寫字、談佛論道、不亦樂乎。如此難得的風雅盛事,自然要記錄下來,於是由李公麟繪圖、米芾書寫記文,創下《西園雅集圖》。


三畫並排,鋪展西園雅集的場景

經後世研究,這場盛會或許只是虛構故事,最早的繪畫書法亦可能僅為後人託名所造,惟未阻文人對西園雅集的嚮往之情。繪畫過《西園雅集圖》的書畫大家橫越千年時空,從宋朝至現代一直未曾絕跡,包括趙伯駒、趙孟頫、唐寅、仇英、石濤、乃至傅抱石、張大千等等。

主人王詵加上賓客共十六人,另加一眾僕役,故圖中人物可多達三十餘名。歷代《西園雅集圖》版本眾多,我們主要參考台北故宮的宋人版本,以確定圖中人物身份。

雖然乾隆帝在題跋表明,他不相信這版本是李公麟真跡,但仍然把之收錄於《石渠寶笈》之中,且在對照圖記判讀畫中人物身份之後,親自題寫其名於旁,再責成董誥將這段勘誤過程題寫於卷末,可見他對此卷如何重視。


台北故宮的《西園雅集圖》


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

我們首先看竹林二人組,談經論佛的是劉涇與圓通大師。

劉涇,名巨濟,蘇氏兄弟與米芾的書畫朋友,善作林石槎竹、亦工墨竹。蘇軾與王安石是一輩子的政敵,而劉涇屬王安石一派,雖然政見不一,但兩人一直有交情來往。蘇軾曾寫《宿州次韻劉涇》,悼念劉涇英年早逝的兄長劉汴,留下名句「我欲歸休瑟漸希,舞雩何日著春衣」。

至於圓通大師,有人認為他是天台宗僧人寂照。這位日本人當時遠渡重洋,到北宋交流佛法,獲賜號「圓通」,從此沒有回鄉,最後於杭州離世。

不過這位寂照過世時,北宋駙馬王詵還未出生。若按生卒年推測,這位圓通可能是中國本土禪宗僧人懷賢,據載工於詩、字畫有法。


台北故宮的《西園雅集圖》


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

兩人一組聽阮彈奏的,為秦觀與陳景元。較年輕的那位是秦觀,詞人,蘇軾門下學生,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

至於陳景元,則是宋朝道教重要人物,號碧虛子,曾師從韓知止、張無夢等大師,講《道德經》、《華南經》而聲名大噪。他受宋神宗賞識,獲召對於天章閣,賜號真靖大師。


台北故宮的《西園雅集圖》


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

這組是王詵、蔡肇、李之儀圍觀蘇軾寫書法。王詵是宋朝開國功臣王全斌的後人,迎娶宋英宗女兒蜀國長公主而成為駙馬爺,官至左衛將軍,本身亦是位畫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多有來往。

蔡肇是書畫家,同時擅詩文,官至中書舍人,《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的《仁壽圖》傳為他所繪。李之儀則是詞人,為蘇軾學生,曾陷於新舊黨爭,遭蔡京逼害流放。

至於東坡居士,人人皆識,筆者唯一補充的是拍賣紀錄。2018年,這位文豪的《木石圖》在香港上陣,連佣HK$4.63億天價成交。


台北故宮的《西園雅集圖》


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

此兩人一組,是王欽臣觀米芾題石。王欽臣一生當過不少官職,但最為人知的是秘書少監,負責國家圖書管理。本人亦是嗜書成狂,家中藏書數目以萬卷計,大部份由他妥善校勘,世稱善本。

米芾是書畫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書法特點是富於變化,如風檣陣馬,變化莫測。米芾於中國書畫史上地位崇隆,作品若見他的題跋,拍賣身價往往不斐。


清朝石濤繪的《西園雅集圖》


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

台北故宮的宋人版本《西園雅集圖》之中,這組並沒有出現,所以我們轉為參考上海博物館的清朝石濤版本。

此看書二人組是蘇轍和黃庭堅。蘇轍是蘇軾胞弟,一生仕途多舛,曾在黨爭之中受兄長牽連而被貶,後高太皇太后聽政時奉召回朝,惟宋哲宗親政時又再度被貶,至向太后聽政時才遇赦北歸。他的作品中以《欒城集》最為有名,與兄長及父親蘇洵合稱三蘇,三人亦同時並列「唐宋八大家」。

黃庭堅,如上文所言,與秦觀、晁補之、張耒同為蘇軾門生,合稱「蘇門四學士」,書畫詩詞俱佳,為江西詩派祖師,代表作包括《寄黃幾復》,其中有名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台北故宮的《西園雅集圖》


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

最後一組,在台北故宮版本是六人,李公麟繪畫,蘇轍、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鄭靖老圍觀。

由於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如上述石濤版本一樣,把蘇轍與黃庭堅另外分成兩人看書一組,故餘下圍觀李公麟繪畫的,就是晁補之、張耒、鄭靖老。

晁補之與張耒同為蘇軾門生。鄭靖老,名嘉會,生平無甚記錄,不過從蘇軾作品《半月泉蘇軾、曹輔、劉季孫、鮑朝懋、鄭嘉會》、《與鄭靖老書》等可見,兩人交情不俗。

李公麟,神宗熙寧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擅畫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馬,更以白描畫法獨步當世,經常被推崇為宋畫第一。

流傳歷程方面,是次拍賣的《西園雅集圖》,曾於倫敦佳士得拍賣,後為鄧蓮如所藏。

七十至九十年代,這位女強人在香港政商界吒叱風雲,本身為太古集團董事,先後獲委任為立法局和行政局的首席非官守議員,並於1997年前在香港前途談判上擔任重要角色。

1989年,她獲頒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DBE),翌後再獲冊封為女男爵,成為英國上議院首位華人終身貴族。香港回歸前夕,她遷居英國,並繼續擔任滙豐控股副主席一職至2008年。

此幅《西園雅集圖》,現為一組三幅,細看之下,每幅均見三條直線摺痕,距離相約。行方推測,此組作品原本或是十二條立軸或屏風,作通景構圖,後改裱成三幅。

屏風古名為「扆」或「依」,可以是單幅,亦可以是多扇,用以分隔空間、遮隱,同時也是一種繪畫形式,古人常以多扇屏風表現連續的景色或敘事。

不單如此,據《禮記》記載:「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說明古代天子臨朝聽政,屏風陳設在廟堂之上,有昭示王權之意,此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中國最後一個朝代。現時紫禁城太和殿的皇帝寶座後,仍見屏風佇立。


紫禁城太和殿


Lot 147|清乾隆  粉彩繪八仙圖紋屏

直徑:62cm
高度:103cm
估價:£30,000 - 50,000


立屏之後,出現了一種體積較小的「桌上屏風」,不再具分隔空間的實際用途,反而是置於几案之上,供人賞玩,稱為插屏。插屏的屏心與屏座可以拆分,便於使用,在明清兩代風行一時,在清宮隨處可見。

屏心的設計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圖畫、木板,亦可以是玉石、彩繪瓷板等。此插屏出自乾隆一朝,62cm高,木框,正面以粉彩繪八仙圖。

道教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但姓名常有出入。八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八種人。他們均為凡人得道,性格特質與普羅百姓接近,形象平易近人,因而廣為流行、深入民心。八仙雖為神仙,實則影射眾生,作為吉祥之神,寄託了人們長壽安泰的美好願望。



Lot 138|清康熙 灑藍地青花繪瓶

高度:90cm
直徑:50cm
估價:£20,000 - 30,000


瓷器上的開光,既似是觀景窗口,亦可視為屏風形式的再現。通過開光設計,可將不同的繪畫情境集於一身,猶如故事篇章,與多扇屏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件康熙朝的灑藍釉瓶,以灑藍為地,分三層開光紋飾。從上至下而看,瓶頸是各式中國古董拼湊而成的圖案,器身是仕女圖,近足則以瑞獸或花卉為飾。

灑藍釉,明朝宣德時期景德鎮能匠之傑作,在燒成香釉器或毛胎上,以竹管蘸釉釉汁水,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一、深淺不同的斑片。由於所餘香釉,仿似雪花飄落藍釉之中,極具詩意,故有雪花藍之稱;另外又因為色似青金石,亦稱青金藍釉。

宣德本朝的灑藍釉器極為罕有,傳世完整器不過數件,多為瓷鉢。其中一件「明宣德 景德鎮灑藍釉鉢」,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從景德鎮官窯出土殘片可見,宣德時期曾於不同形製瓷器上試用灑藍釉,包括盤、高足盃、水仙盆、罐、盌等等。由於灑藍釉製作成本高、成功率低,宣德以後極少燒製。及至清朝早期,康熙帝慕古,遂下令景德鎮重新研發灑藍釉。

雖然同為灑藍釉,但明代和清朝的呈色有所分別。

明代灑藍是中溫釉,燒造溫度大概是攝氏1,100度,雪花斑點非常清晰;清朝灑藍則是高溫釉,燒造溫度約攝氏1,200度,雪花斑點更融入於藍釉之間,故沒那麼明顯。


明宣德 景德鎮灑藍釉鉢|北京首都博物館


是次拍賣的灑藍地青花繪瓶,出自康熙一朝

如此器形的青花瓷,在西方有「Soldier Vase」或「Dragoon Vase」,意為士兵瓶或龍騎兵瓶,當中有一段典故。

時間回到18世紀初,波蘭有國王名曰奧古斯都二世(又稱大力王),對中國瓷器之愛幾乎可以用痴迷來形容,畢生收藏的中國、日本瓷器近30,000件,極為誇張,時至今日仍然有8,000多件收藏於德國茨溫格宮。

當時,生產瓷器的秘方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奧古斯都二世於是命人仔細研究中國瓷器,並在鍊金術士協助之下,成功於德國創立邁森(Meissen)瓷器廠 - 歐洲最早出產高溫瓷(對比燒製溫度較低的陶器)的地方。

1717年,他用600名精銳騎兵,向普魯士換取151件中國青花瓷器,至今一直是收藏界的傳奇故事。


茨溫格宮收藏了千計中國青花瓷

奧古斯都二世和康熙帝是同時代的人物,兩人相差僅15歲,前者當年換取的青花瓷器,不少就是康熙朝外銷瓷。這批青花瓷器中,許多就是此件康熙灑藍地青花圖瓶的器形,故獲得了士兵瓶或龍騎兵瓶之稱。

奧古斯都二世對中國青花瓷之愛,並非獨樹一幟的品味。早在馬可波羅之時,歐洲皇室貴族就對東方瓷器充滿了幻想。後來航海時代降臨之世,西方更是大量入口中國瓷器,各國宮殿、大宅、庭園都以青花瓷為潮流陳設及身份財富的象徵。

其中,這類青花圖瓶非常受歡迎,如今在西方博物館、美術館、私人收藏、拍賣場上都可找到形形色色的諸多例子。


Lot 146|清18-19世紀 粉彩繪百花圖紋大蓋瓶一對

高度:65.5cm;88cm(連座)
估價:£20,000 - 30,000


此對粉彩蓋瓶,以「萬花錦」為地,前後各有花形開光,兩側有扇形及桃形開光,內繪「群仙慶壽」圖,八仙各持法器,和合二仙喜笑顏開,充滿祝壽的喜慶氣氛。

「萬花錦」瓷器始燒於雍正一朝,又名「百花不露地」、「錦上添花」,寓意萬花獻瑞,盛世長春,正為大清早期錦繡山河之縮影。


Lot 162|17/18世紀 黃花梨兩屜桌

尺寸:33.7 x 62 x 79cm
估價:£3,000 - 5,000


黃花梨明式家具近年在拍賣場中屢屢斬獲佳績,興起一陣熱潮。

明式家具以其典雅的線條與雕琢細節而聞名。明中期起,中國開放關口,取消了之前設置的進口禁令,吸引外邦引進各式奢侈品,黃花梨器即為其一。明清兩朝, 最負盛名的家用家具類型皆為黃花梨與紫檀木,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趣味,更被宮廷指定為御用家具木材。

黃花梨為木中之黃金,木材多採自東南亞及海南島。其木質細密堅韌,紋理如行雲流水,色澤溫潤、多樣,從淺黃到赤紫,木香清雅。樹齡越長,製成之木材越大,亦更名貴,木紋秀麗者,更屬至珍。黃花梨生長緩慢,長久供不應求。

此黃花梨桌,斷代17-18世紀,裝有兩屜,屜面光素,綴以海棠形飾件。極體造型簡潔俐落,桌上可放瓶花、古玩等擺件,點綴雅室。


拍賣詳情

拍賣行:倫敦齊仕閣

專場:中國書畫(Lot 1 - 79)
拍賣日期:2021/11/18|當地時間 9am

專場:亞洲藝術 I(Lot 101 - 446)
拍賣日期:2021/11/18|當地時間 11am

專場:亞洲藝術 II(Lot 451 - 1117)
拍賣日期:2021/11/19|當地時間 9am

地址:1 Colville Rd, London W3 8BL

預展時間:
2021/11/13 - 14|11am - 4:30pm
2021/11/15 - 17|11am - 4pm

微信諮詢:asianartchiswick
郵件諮詢(品相報告):asianartrequest@chiswickauctions.co.uk
競拍註冊郵件至bids@chiswickauctions.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