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京春季拍賣相繼結束後,古董收藏界眼光轉到歐洲戰場。巴黎亞洲藝術拍賣周,佳士得交出不俗成績,全場267件拍品,198件售出,成交率74%,斬獲€1,233萬(HK$1.16億;NT$4.09億)成交總額。
此場拍賣之中,不少藝術品皆超越估價落槌。其中最誇張的,乃是一尊斷代金朝的木雕觀音,82cm高,整體損毀頗為嚴重,意外引來競烈競投,結果以€240萬落槌,整整是低估價(€10萬)的24倍之多,連佣成交價為€290萬(HK$2,740萬;NT$9,620萬)。
Lot 17|金 木觀音坐像(本場成交冠軍)
高度:82cm
來源:傳為法國重要印象派古董商Collection Paul Guillaume(1891-1934)舊藏,後家族傳承
估價:€100,000 - 150,000
注:本拍品經碳14測試 (編號n°R 344238A , Re. S. Artes實驗室), 2021年3月2日,證實年代和圖錄定代符合
落槌價:€2,400,000
成交價:€2,900,000
此尊木觀音以€290萬(HK$2,740萬;NT$9,620萬)成交,現在回頭看來,或許會覺得€10萬 - 15萬的估價是否有點過於保守。雖然觀音像工藝相當出色,但觀乎造像品相狀況,行方如此的拍前定價絕非無道理可言。
從照片可見,觀音左手缺掌,右手手指損壞,兩邊腳掌亦已毀。除了四肢以及軀體狀況欠佳外,更嚴重的是天靈蓋部份,以略為傾斜的角度整片橫切佚失。
以下兩尊觀音,同樣是木雕彩繪,分別斷代遼/金朝與宋代,尺寸及成交價如下:
- 遼/金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66cm|香港佳士得,2018年5月,HK$3,010萬(現藏 香港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 宋 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137.2cm(不計算底座)|香港蘇富比,2021年4月,HK$4,572萬
遼/金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
宋 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
三尊觀音像皆為「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美術佳作,成交價也在同一個水平。雖然在香港易手的兩尊,也在近千年歷史中有所受損,惟整體品相狀況還是遠佳於巴黎此一尊。正因如此,大家才會對是次成交感到驚訝。
最後簡單略談巴黎觀音像本身。
觀音雙腿結跏趺坐,由於雙掌嚴重受損,已很難判斷當初是作何種手印,或持甚麼法器。據該時期的觀音造像風格,頭頂原本應是結高髮髻,髻前相信還有一尊小化佛,象徵觀音受業於阿彌陀佛。
雖然造像狀況欠佳,但我們仍然看得出衣飾甚為華美。觀音出家前的身份,不同佛經各有版本記載。某些版本之中,觀音本為古國太子。有專家認為,觀音造像的華貴衣飾,為印度王子風格打扮,反映菩薩出家前的尊顯身份。
Lot 15|商 青銅饕餮紋鬲鼎(本場成交亞軍)
高度:20.8cm
來源:
- 1950年代前為日本私人舊藏
- Esler Maberley (1897-1977) 舊藏,曾擔任世界二次大戰後首屆英國駐日本大使(1952-1957)
- 倫敦蘇富比,1958年6月24日,拍品90號
- H.G.W. Peters先生舊藏,于1958年7月25日購自倫敦古董商Bluett & Sons
- 美國波士頓藏家S. Feinberg伉儷舊藏,于2004年3月購自倫敦古董商 Eskenazi Limited,後家族傳承
- 亞洲私人珍藏,購自倫敦古董商Eskenazi Limited
估價:€300,000 - 500,000
落槌價:€750,000
成交價:€920,000
青銅鼎高20.8cm,上立兩耳,深腹微鼓。腹部以雲雷地為紋,對稱飾饕餮三頭,圓形大眼珠突出,獸身同時為面朝下方的夔龍,設計相當有趣。
饕餮為遠古怪物,傳說貪吃,永不滿足。殷商時期,饕餮紋常飾於青銅酒器、食器,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暴殄天物。
林林總總的中國青銅器當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鼎。相傳大禹建立夏朝後,用青銅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象徵天命所歸、王權所在,所以後來有「問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成語。實際功能上,鼎在禮樂儀式上作盛載或烹煮食物之用。
此鼎內壁豎寫銘文三字,從上至下分別為鬲、父、癸。這個「鬲」字,雖然學術界還未有絕對定案,但主流意見傾向相信是族徽。
有人認為此族徽是「鬲」字,乃文獻所記載的姜姓族,也可能是所謂的炎帝族;有研究則指其實是「丙」字,為商朝大天干氏族裡面的丙族,聚居於今日山西一帶;有說法則相信,此族曾參與商王祭祀先祖並獲賜胙肉,應該是商王族的分支。
來到現代,此青銅鬲鼎曾為英國駐日本大使Esler Maberley收藏,50年代於拍賣場易手後,又先後經Bluett & Sons與Eskenazi這些倫敦名古董商轉手。
Lot 55|明 鎏金銅海水雲氣紋編鐘(本場成交季軍)
高度:28cm
重量:18,560g
來源:倫敦佳士得,1966年3月21日,拍品171號
估價:€400,000 - 600,000
落槌價:€650,000
成交價:€800,000
編鐘屬中國古代宮廷音樂重器,在儒家禮樂思想影響下,不論皇帝登基,臨朝聽政,抑或大型盛宴,官府升堂,乃至閲兵慶典,都會用以集臣和歌,乃宮內必備之金樂。
編鐘多以十六枚為一虡(音巨,指懸掛編鐘的木架),陰陽各八,外型尺寸相同,高懸木虡之內。編鐘以鐘壁厚薄來區分音之高低,以應十二本律及四倍律。鐘名依次為:倍夷則、倍南呂、倍無射、倍應鐘、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倍夷則壁薄,音最低;應鐘壁厚,音最高。
是次拍賣的編鐘,銅製鎏金,斷代明朝。通體高浮雕紋飾,前後飾蓮花座承牌匾,兩側飾五爪龍趕珠紋,間綴五周卷雲、波浪、乳丁紋,頂部兩邊各飾鳳鶴,鈕呈連拱形,鏤空部分作懸掛之用,頂端中心巧鑄縝密雲朵。
整體而言,此編鐘造工精緻,典雅堂皇,1966年便於倫敦佳士得拍賣的紀錄亦讓人甚有信心。
據《清實錄》記載,滿人入關統計中原後,首次祭天時還是演奏明代音樂。及至清代初年,所有祭祀音樂都承襲明代典章,稍加變化而成。或許正因此故,兩朝編鐘的造型其實相當近似。
奇怪的是,無論博物館還是私人市場,明朝編鐘都遠比清代的罕有。箇中原因相當有趣,筆者將撰文另談,敬請留意。
拍賣總結
拍賣行:巴黎佳士得
專場:亞洲藝術
拍賣日期:2021/6/9
拍品數目:267
成交:198
未成交:69
成交率:74%
成交總額:€12,33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