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香港拍賣周最後一日(28號),中國古董版塊壓軸登場。其中,傳統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帶來152件拍品,104件售出,68%成交率,斬獲HK$2.07億(NT$7.3億)成交總額。
領銜拍品為明宣德 青花夔龍紋罐 ,張宗憲舊藏,連佣HK$3,145萬(NT$1.1億)易手,收益將撥捐這位名藏家兼古董商名下慈善基金會。
同場另有兩個收藏系列表現出眾,分別為「藝德堂珍藏」與「斯普菲博物館珍藏」。尤其是前者,多件明清官窯瓷器引起連番爭奪,以估價倍數落槌。據了解,「藝德堂」為一位已故香港著名地產富商的藏竇。
Lot 2985|明宣德 青花夔龍紋罐 雙圈六字楷書款(本場成交冠軍)
高度:18.3cm
來源:
- 倫敦佳士得,1988年12月12日,拍品173號(封面,張宗憲以約£3萬投得)
- 張宗憲珍藏
估價:HK$30,000,000 - 50,000,000
落槌價:HK$26,000,000
成交價:HK$31,450,000
宣德夔龍罐首次拍賣是1988年,獲倫敦佳士得選為專場圖錄封面,由張宗憲以約£3萬(當時折合約HK$43.2萬)投得。
今日在佳士得上陣,由電話委託以一口喊價投得,HK$2,600萬落槌價低於估價範圍,連佣成交價為HK$3,145萬。
宣德夔龍罐以HK$2,600萬落槌
夔龍罐收益將撥捐張宗憲名下慈善基金會
對一直留意拍賣市場的「瓷友」而言,此款明朝官窯瓷器相信並不陌生。2017年,另一件宣德青花夔龍罐在香港蘇富比拍賣,連佣HK$3,553萬售出。
可是這並非說它是很常見的。相反,綜觀公私收藏紀錄,包括上述蘇富比罐,與是次的張宗憲罐,處宣德款的青花夔龍罐總共也僅五例而已。
另外三例如今皆屬公營收藏:一是陶瓷鑑賞界泰山北斗孫瀛洲(1893-1966,耿寶昌的師傅)舊藏,現藏北京故宮;另一為旅英華裔名古董商吳賚熙舊藏,現於劍橋斐茲威廉博物館;最後一例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印度,摩竭是守護通道和入口的奇獸,常見於寺廟、宮殿門戶裝飾
南宋 龍泉梅子青摩羯魚雙耳紙槌瓶
提起夔龍,古董愛好者自然想到商朝青銅器上的夔龍。不過宣德罐上的夔龍,卻非源自中華本土,而是從印度異鄉而來。
此類夔龍原型為印度神話生物摩竭(又稱摩伽羅)。這種水獸造型多變,前身可為鹿、象、鱷魚等陸地動物,尾部則為魚、海豹等海洋生物。在印度,摩竭是守護通道和入口的奇獸,故常見於寺廟、宮殿門戶裝飾。
據學者研究,摩竭有可能是隨著佛教傳播而融入中華文化。早期之時,摩竭仍然保持著原本的造型,例如宋朝龍泉窯就燒製過摩竭雙耳的瓷器。及至後來,摩竭就逐步演變成宣德罐上的夔龍模樣。
明宣德 青花夔龍紋罐 |北京故宮
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瓷之所以名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
永宣兩朝使用來自西亞的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藝術魅力。
基於「蘇麻離青」的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
接下來,我們先看「藝德堂珍藏」的出眾成交。
這個已故香港地產富商的珍藏系列,是次呈獻30件明清官窯瓷器,僅2件流拍,系列成交率達93%,斬獲約HK$7,800萬(NT$2.74億),佔專場成交總額近37.5%。
此系列最高價拍品為下面的黃地粉彩九龍紋登,乃乾隆朝的祭祖禮器,連佣HK$1,105萬(NT$3,890萬)易手。
Lot 2951|清乾隆 檸檬黃地粉彩九龍紋蓋登 六字篆書印款(藝德堂珍藏系列首名成交)
高度:27cm
來源:香港蘇富比,1997年4月29日,拍品692號
估價:HK$4,500,000 - 5,500,000
落槌價:HK$9,000,000
成交價:HK$11,050,000
大家熟悉的商周禮器,多是青銅所鑄。其實遠古祭器由各式材料所製,包括陶、玉、金屬等。至於清朝國家祭祀,主要的九壇三廟都使用瓷質祭器,其餘十二殿廟則使用青銅、木、漆、玉質祭器。祭器雖是瓷製,設計上又加入了新元素,但仍然是按古代青銅器而造,例如爵、簋(音軌)、登、豆等等。
這些瓷製禮器基本上是按色彩分類。自商、周開始,五行、顏色、祭壇三者就有著密切關係。例如日壇規定在東方,顏色用青;地壇在北方,顏色用黑。
九壇三廟,一般只會使用其代表顏色的祭器。簡單來說,一壇一廟,只用一種顏色,唯祭祖的太廟除外。據《皇朝禮器圖式》所載,太廟僅用瓷登、瓷爵、瓷尊三種禮器,當中爵和尊用白色,登則需繪黃地龍紋。
此登上部呈礅式盌形,下接圓柱形足,足下有覆缽形底。通體內、外施檸檬黃釉。上附傘形蓋,蓋頂置圓珠鈕。蓋口和登口部均繪藍料彩回紋,蓋繪龍紋,以為天。登腹部、足部繪四層海水龍紋以為地。整體紋飾設計嚴謹,作工精細,色彩斑斕。蓋內頂和登外底均摹印「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正是乾隆朝初創清代瓷登制度之作。
Lot 2927|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藝德堂珍藏)
直徑:20.2cm
來源: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
估價:HK$1,000,000 - 2,000,000
落槌價:HK$5,500,000
成交價:HK$6,850,000
Lot 2955|清乾隆 御製洋彩粉地錦上添花藍料胭脂紅 彩描金龍鳳呈祥紋蓋盌 礬紅六字篆書款(藝德堂珍藏)
直徑:10.2cm
來源:
- 紐約蘇富比,1975年4月23-24日,拍品342號
- 紐約蘇富比,2008年9月16日,拍品125號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落槌價:HK$5,400,000
成交價:HK$6,730,000
最後是「斯普菲博物館珍藏」。斯普菲博物館(Springfield Museums)位於美國麻省,其實是數個博物館的統稱。各館收藏領域不同,有負責科學的,亦要專攻歐洲及美國近代藝術的。
去年香港秋季拍賣,佳士得為之舉行獨立專場,拍品主要為掐絲琺瑯(即景泰藍),另有少量玉器。結果,12件拍品悉數售出,拿下100%成交「白手套」佳績。
來到本季,佳士得在「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帶來11件斯普菲博物館藏品,同樣是掐絲琺瑯為主,結果僅1件流拍,系列成交率為91%,斬獲約HK$1,710萬(NT$6,010萬)。
Lot 2901|清乾隆 御製掐絲琺瑯壽字暗八仙拱寶珠壽字五爪龍紋長頸瓶(斯普菲博物館珍藏系列首名成交)
高度:30.5cm
來源: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
估價:HK$700,000 - 900,000
落槌價:HK$6,200,000
成交價:HK$7,690,000
談中國古玩,「景泰藍」可謂無人不識的名字。這種工藝正名掐絲琺瑯,雖然以明代「景泰」一朝命名,但一般來說清朝的更為出色。
景泰藍向以色鮮妍麗,光彩耀目著稱,且具固久防滲等實用特質。工藝於元朝時自西亞傳入,經明初永樂、宣德積極發展,至景泰一朝,製作已相當純熟精緻。由於所用琺瑯釉以藍色為主,古董商與收藏家都稱之為「景泰藍」,沿用至今。
製法是先將銅絲盤出花紋,黏固胎上,後填施各色琺瑯釉料在花紋框格內、外,入窯烘燒,如此重複數次,待器表覆蓋的釉層至適當厚度,再經打磨、鍍金等手續始成,工藝相當繁複。
此件景泰藍長頸瓶,「大明景泰年製」實為寄託款,乃是乾隆帝因慕古而製的宮廷藝術品,
Lot 2908|清十八世紀 御製掐絲琺瑯饕餮紋仿古蓋盉(斯普菲博物館珍藏)
高度:39.7cm
來源: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
估價:HK$600,000 - 800,000
落槌價:HK$3,200,000
成交價:HK$4,000,000
Lot 2910|清十八/十九世紀 白玉嵌碧玉茄子尊(斯普菲博物館珍藏)
高度:16.8cm
來源: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
估價:HK$600,000 - 800,000
落槌價:HK$850,000
成交價:HK$1,062,500
拍賣總結
拍賣行:香港佳士得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時間:2021/5/28
拍品數目:152
成交:104
未成交:48
成交率:68%
總成交額:HK$207,185,000